中國晶片製造商希望保護自己免受美國制裁。中芯國際(SMIC)和長江存儲科技正在研究用國產設備替代美國設備的可能性。早前,美國政府曾宣布,不排除對SMIC實施類似針對華為那樣的制裁。
中芯國際是中國主要晶片製造商。不久前,公司籌集了創紀錄的78億美元用於發展生產。
目前,中芯國際的產品從技術性能上還落後於最先進的晶片:
晶片越薄,其性能和能效就越好。不過,14納米晶片也還是具有競爭力的,很多中國電子製造商使用的正是中芯國際的產品。其中,華為集團在美國實施制裁後,開始從中芯國際購買大量晶片。從中芯國際公布的數據看,華為佔公司總訂單的20%。
關鍵的問題在於,即使是14納米製程技術上,中芯國際和世界其它晶片製造商也依賴於美國技術。
比如,晶片設計所必須的軟體都是美國的,其中包括楷登電子(Cadence Design Systems)、新思科技(Synopsys)和Ansys軟體。並且晶片生產設備也都來自於美國,其中有應用材料公司KLA和ASML公司。因此,中芯國際對美國針對華為的二次制裁相當敏感。
美國政府不久前宣布,可能將中芯國際納入黑名單,並對其實施直接的類似制裁。給出的理由是,該公司似乎在和中國軍工綜合體合作。
此消息傳出後,中芯公司市值驟降20%。在此情況下,中國晶片製造商在努力降低對其它國家的依賴。
中國政府多次提及,有必要發展本國的基礎科學技術。
中國制定的任務是:在2025年前,實現晶片和半導體70%的自我供給率,到2030年,實現該領域的完全進口替代。為此,2014年就成立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目前,這家「龐大的基金」已經累計了300多億美元。基金的資金,其中有用於支持本國的設備生產,比如北方華創、中微半導體設備、華海清科、盛美半導體設備和上海微電子設備公司。據中國媒體報導,上海微電子公司承諾,到2022年可供應生產28納米晶片的設備。
蘇州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許粲昊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認為,這個任務過於野心勃勃,幾年中建立自己的最新一代晶片生產基地幾乎是不可能的。
他說:「如果是40nm或者一些更古老的技術,我認為中國企業還是有可能實現的。但是就5nm等先進技術而言,恐怕短期內完全擺脫對美國技術的依賴還是非常困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我國一直以來對半導體產品的研發相對而言是比較落後的,這實際上是多個產業鏈的問題。」目前,即使是生產28納米的晶片,中芯國際也僅能保證自有設備和技術的20%的自我供給率,其它的,如果不是從美國進口,也是從日本、韓國或歐盟進口。甚至,即使不是美國設備,也是在使用美國的技術。
專家指出,鑑於此,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工業基地,但這幾乎是從「零」開始,過程非常漫長。
他說:「比如荷蘭ASML的光刻機,其雷射源也是來自美國,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鏈,沒有一家公司可以在某一方面達到國際頂級水平,這是很難實現的。而我國當前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欠缺半導體最先進的工藝技術。目前我國成立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為半導體和晶片企業提供稅收減免政策,同時還大力扶持科研項目。不過若要達到國際第一梯隊的技術水平,我認為可能還需要幾年的時間。畢竟這至少是一個中期的過程,包括歐美國家和日本的研究也已經持續了40-50年。若說兩三年就能趕上最高最前沿的水平,我想是不切實際的。」甚至,中國能夠生產世界規模創新產品的製造商,暫時也依賴外國供應組件。
今年春季,長江存儲科技公司創製了128層3D 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原型。這種晶片,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批量生產。然而,長江公司還是依賴於國外供應,擔心與美國關係搞壞。因此,長江存儲科技和華為一樣,都在增加庫存,讓配件能夠用上一年時間。目前,中國高科技產品製造商,正試圖通過供應商多元化來解決實質問題。但是,如果假設與美國的技術和意識形態對抗狀態是長期的,那麼需要考慮,將來如何確保自己的獨立性以及經濟和技術安全。
中國不吝惜資金去發展技術。為此目標,計劃到2025年前,投入1.4萬億美元。
幾十年前,中國僅能生產廉價的消費品,然而現在已可以生產汽車、電信設備和計算機產品。這些產品已經對日本、歐洲和美國製造商構成實實在在的競爭。
很難評估,中國需要多少時間去創製自己的半導體技術。中國政府減免了半導體領域公司的增值稅,並且一免就是10年。所期待的是,中國用10年時間,成為世界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