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堂:2016年全球社交媒體最熱論文100篇出爐(上)

2021-02-14 唧唧堂

發現關注更多研究和研究人,請訪問唧唧堂網站

www.jijitang.com

研究報導,講座組織,刊物製作,高校企業研究項目眾包

歡迎後臺留言~


文章整理:唧唧堂研究人Minyue

又到了年末盤點時間,唧唧堂將分上下兩期推送2016年社交媒體最熱論文,小夥伴們記得跟上哈。 不少論文唧唧堂之前都詳細解讀過,小編在每篇都標註了連結,大家閱讀愉快~

另外,2015的在這裡:2015年社交媒體最熱論文100篇出爐

1、美國醫改取得的進展和下一步規劃

歐巴馬總統從擴大和提高保險覆蓋範圍到改革美國的醫療保健系統等方面敘述,強調了平價醫療法案(ACA)的舉措改善了美國的醫療保健系統,總結了美國在醫療保健上取得的成就以及下一步的建議和計劃。

本文詳細介紹請查看唧唧堂過往推送:美國總統歐巴馬在JAMA上發文了,看看到底說了啥?

論文原文:

Obama B. (2016). United States Health Care Reform: Progress to Date and Next Step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16(5):525-532.

2、醫療差錯:美國第三大死亡原因

每年由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編發的年度最常見死因排名是美國公眾和國家研究的關注重點。這個排名上的每個人的死因是由醫生、殯葬人員、醫學檢驗員、驗屍官填寫的死亡證明。但是,使用死亡證明來評價死因有一個重要缺陷,那就是死亡證明是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編號來判定死因的。這就使得一些與國際疾病分類編號無關的死因(比如人為因素和制度因素)不能夠被很好評價。隨著安全科學的發展,我們現在已經能夠很好地描述溝通障礙、誤診、判斷失誤和技能不足是如何導致患者傷害和死亡的。本文分析醫療差錯方面的科學文獻,以確認美國醫療差錯致死與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列出的致死原因的關係。

本文詳細介紹請查看唧唧堂過往推送:BMJ: 美國每年由醫療事故造成的死亡達25萬例,和心臟病癌症並稱三大死亡殺手!

論文原文:

Makary MA, Daniel M. (2016). Medical error-the third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the U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53: i2139.


3、從兩個黑洞對撞觀測到的引力波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和歐洲引力天文臺正式宣布,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一對探測器有史以來第一次直接觀測到了引力波,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在100年前關於引力波的預言。

本文詳細介紹請查看唧唧堂過往推送:

引力波論文解讀|一起看看引力波團隊觀測到的這些波

這個發現等於十個諾獎:LIGO小組已經直接探測到引力波!

論文原文:

BP Abbott, R Abbott, TD Abbott, MR Abernathy (2016). Observa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 from a Binary Black Hole Merger.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6: 061102.

4、太陽系遠處存在巨行星的證據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助理教授 Konstantin Batygin 和該校天文學教授 Mike Brown採用計算方法提出在海王星外還可能存在一顆圍繞太陽運轉的大行星,大小介於地球和海王星之間,繞太陽運行周期約兩萬年。


論文原文:

K Batygin, ME Brown (2016). Evidence for a Distant Giant Planet in the Solar System.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51: 22.

5、製糖業贊助的研究淡化了葡萄糖在心臟疾病中的作用

    

糖業協會贊助開展了很多研究,很多研究及綜述的作者與該協會有利益關係。這無疑會影響相關結果的可信性,可能會淡化糖分在冠狀動脈心臟病(CHD)發病中的作用。未來,有必要對於糖業協會無利益衝突的研究者所開展的研究進行系統回顧。鑑於CHD已成為全球首要死因,故未來有必要進一步評估並確定添加糖對CHD風險的影響,在制定相關決策時應重點考慮和依據非製糖業資助的研究。


論文原文:

CE Kearns, LA Schmidt, SA Glantz (2016). Sugar Industr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search: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Internal Industry Documents. JAMA Internal Medicine, 176: 1680-1685.

6、寨卡病毒和胎兒出生缺陷——回顧因果關係的證據

美國疾控中心證實,感染寨卡病毒可能會導致受感染孕婦的胎兒出現小頭症和腦損傷等併發症。

唧唧堂相關論文解讀:

致畸新生兒的寨卡病毒來中國了,給孕婦們的建議和指南

寨卡病毒的性傳播,陰道性交和同性肛交均可引發!

論文原文:

SA Rasmussen, DJ Jamieson, MA Honein (2016). Zika Virus and Birth Defects- Reviewing the Evidence for Causalit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4: 1981-1987.


picture from 500px by Enrique Ramos López

7、2001-2014年美國收入與預期壽命之間的聯繫

    

該文用大數據告訴我們一個新的事實:如果是高收入人群,在全美無論選擇在哪兒居住,預期壽命都差不多,而且普遍高於窮人(美國最富裕人群要比最貧困人群多活15年);但如果是低收入人群,居住的區域將對預期壽命產生決定性作用。


論文原文:

R Chetty, M Stepner, S Abraham, S Lin, B Scuderi (2016).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come and Life Expecta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1-2014.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15: 1750-1766.

8、使用穿戴設備減肥可能適得其反

    

對於BMI在25-40的青年人來說,在長達24個月的運動幹預中,額外佩戴可穿戴設備並不能減少更多的體重。從長期減重的角度看,可穿戴設備可能無法提供一個優於標準行為幹預的減肥方法。

唧唧堂相關論文解讀:Science:那些運動飲食生活記錄APP會讓你更健康嗎?

論文原文:

JM Jakicic, KK Davis, RJ Rogers, WC King (2016). Effect of Wearable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a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n Long-term Weight Loss: The IDE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16: 1161-1171.

9、AlphaGo用深度神經網絡和搜索樹方法來掌握圍棋

    

AlphaGo算法使用了多個神經網絡:價值網絡,根據當前局面,尋找落地的大致方向,估計是白勝還是黑勝;策略網絡,給定當前局面,預測/採樣下一步的走棋的獲勝概率;快速走子,在適當犧牲走棋質量的條件下,速度要快1000倍;蒙特卡羅樹搜索,把以上這三個部分連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論文原文:

D Silver, A Huang, CJ Maddison, A Guez, L Sifre (2016). Mastering the game of Go with deep neural networks and tree search. Nature, 529: 484-489.

10、因光汙染,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看不到銀河

    

研究人員發表了一份詳盡的最新光汙染地圖,數據顯示,全球近83%的人口都生活在受到光汙染的夜空之下,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看不到銀河。夜空長期被人造光形成的光霧所掩蓋,情況最嚴重的國家是新加坡,其次是科威特、卡達和阿聯,都是人口密集國家。而受光汙染影響最小的前十個國家都在非洲。

論文原文:

F Falchi, P Cinzano, D Duriscoe (2016). The new world atlas of artificial night sky brightness. Science Advances, 2: e1600377.

11、人類最長壽命上限為125歲,不可能再繼續增加

    

來自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提出將人壽命延長到超出有記錄在案的壽命最長的人已存活的歲數也許是不可能的,人類最長壽命上限為125歲。

詳細介紹請查看唧唧堂過往推送:Nature: 不能更長壽,研究發現人類的最大壽命已經到達其頂峰

論文原文:

X Dong, B Milholland, J Vijg (2016). Evidence for a limit to human lifespan. Nature, 538: 257-259.


12、我丈夫腦內的恐怖分子

   

該作者的丈夫羅賓·威廉士患有鮮為人知但致命的路易小體病(LBD)。他在其症狀和病情猛烈、混亂、又相對迅速的迫害之下,死於此疾病之手。作者希望這篇文章能幫美國神經學學會的醫生和專家們進一步理解病人,以及他們的家屬和看護人員。也許這能給美國神經學學會的醫生和專家們從事此研究的原因背後添幾張被幫助者的面孔。

論文原文:

SS Williams (2016). The terrorist inside my husband's brain. Neurology, 87: 1308-1311.


13、臨床試驗表明抗體aducanumab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有戲

    

根據一項初步的臨床試驗結果,來自美國和瑞士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實驗性藥物能夠清除輕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的蛋白堆積和延緩他們的精神衰退。

論文原文:

J Sevigny, P Chiao, T Bussière, PH Weinreb (2016). The antibody aducanumab reduces Aβ plaqu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537: 50-56.

14、1975年至2014年全球200個國家成人BMI變化趨勢分析

    

偏瘦和重度肥胖往往伴隨著更高的健康風險。本文評估1975年至2014年全球200個國家成人平均BMI變化趨勢以及各國成人在各BMI類別中的佔比趨勢。全球成人肥胖者人數超過體重過輕者,而中國的肥胖人數居全球首位。

論文原文:

Di Cesare, M, Bentham, J, Stevens, GA (2016). Trends in adult body-mass index in 200 countries from 1975 to 2014: a pooled analysis of 1698 population-based measurement studies with 19·2 million participants. Lancet, 387, 1377-1396.

15、南極洲在過去與未來對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在過去的幾百萬年間,地球兩極的溫度偶爾略高於現今,而全球平均海平面與末次間冰期(距今13萬至11.5萬年)相比上升了6至9米,並可能高於上新世(約三百萬年前)水平。在上述兩個時期,南極洲冰原均被認為是影響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這也暗示著將來南極洲冰原的脆弱性。該文採用的模型將冰原和氣候動態相結合,並包含了之前未得到充分認識的過程——該方法將大氣變暖與支撐冰架的水力壓裂及終端位於海中的冰崖的結構瓦解相聯繫——從而對上新世及末次間冰期的海平面估算進行校準,並被應用於未來溫室氣體的排放情況之中。如果溫室氣體排放不減弱,南極洲有可能使海平面在公元2100年上升一米以上,甚至使其在公元2500年前上升超過15米。假若如此,大氣變暖很快將會成為冰融的主因,同時持續的海洋暖化將把冰川的恢復推遲數千年。

論文原文:

RM, Deconto, D Pollard (2016). Contribution of Antarctica to past and future sea-level rise. Nature, 531: 591-597.

picture from 500px by Jaromír Chalabala


16.久坐族每天運動1小時可降低死亡風險

    

發表於Lancet的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每天運動1小時,能抵消久坐8小時所導致的健康風險。

論文原文:

U Ekelund, J Steene-Johannessen, WJ Brown. (2016). Does physical activity attenuate, or even eliminate, the detrimental association of sitting time with mortality? A harmonised meta-analysis of data from more than 1 million men and women.Lancet, 388: 1302-1310.

17.人類共生菌可產生一種能削弱病原體定殖的新型抗生素

    

該文分析表明鼻腔裡路鄧葡萄球菌S. lugdunensis可產生路鄧素,這是一種新型的可阻止鼻攜帶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定殖的含噻唑烷的環肽抗生素,也是一個罕見的人類相關細菌非核糖體合成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的例子。路鄧素可在動物模型中有效地殺除主要病原體,同時也不會在S. aureus中產生抗性。值得注意的是,S. lugdunensis在人鼻腔的定殖與S. aureus鼻攜帶率的明顯降低息息相關,暗示路鄧素或產生路鄧素的共生菌對預防葡萄球菌感染是有價值的。此外,人類微生物群可以考慮作為新抗生素的來源。

詳細介紹請查看唧唧堂過往推送:Nature: 人類鼻子含有新型抗生素可有效殺傷已日漸無敵的「超級細菌」

論文原文:

A Zipperer, MC Konnerth, C Laux, A Berscheid (2016). Human commensals producing a novel antibiotic impair pathogen colonization. Nature, 535: 511-516.

18.大腦如何逐步適應說謊

    

撒了第一個謊,就會不停地繼續撒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們為這一現象找到了解釋。他們發現大腦中的杏仁核與利己的說謊行為相關,並會隨著說謊次數的增加而產生「適應」現象。

詳細介紹請查看唧唧堂過往推送:因個人利益撒的小謊造成的影響會日積月累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g0NDkyMA==&tempkey=hLeP%2FdH7D4v8taRyGNhlckxC7Hpx%2B91G%2BmxUVlBlYlCDQo9Zz%2Ba7B0aG3bjXFZHXC94nF5myBu%2BGIpSmwfHGZpgGzjOh3EFWjWqTeL5GSMu09n52n%2FGFriEK%2FMt2qe%2FroQVdFHlf%2BqDimu5sQtPcfA%3D%3D&chksm=3d71eed40a0667c2a5818e31df52246cd838875419bbbe36005a3f1336c1e56aec5a81e7db0d#rd

論文原文:

N Garrett, SC Lazzaro, D Ariely, T Sharot (2016). The brain adapts to dishonesty. Nature Neuroscience, 19, 1727–1732.

19.膿毒症和膿毒性休克更新定義

    

該文根據需要,更新了膿毒症和膿毒性休克的定義。 由19個膿毒症方面的專家組成任務小組,進行臨床試驗,危重症學協會和歐洲重症監護協會開展流行病學調查。通過會議,Delphi程序,分析電子健康記錄的數據,投票,國際循環專業協會監督,經同行評審和認可後制定。膿毒症應定義為宿主對感染的特異性反應導致的威脅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礙。膿毒性休克應定義為膿毒症的一個子集,是指極其嚴重的循環,細胞和代謝異常,與更高的死亡率相關。這次更新的定義和臨床標準應取代之前的定義,為流行病學研究和臨床試驗提供更加一致的標準,促進對膿毒症或有發展成為膿毒症風險人群的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

論文原文:

M Singer, CS Deutschman, CW Seymour (2016).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Sepsis-3).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15: 801-810

20.寨卡病毒與頭小畸型胎相關聯的證據

    

來自斯洛文利亞盧布爾雅那大學的研究人員第一次從頭小畸型胎兒那裡獲得ZIKV的全基因組。顯微檢查揭示出腦細胞由於這種病毒感染而受到破壞。儘管這還不算是確切性證據,但是它很可能代表著迄今為止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來證實與懷孕期間ZIKV感染相關聯的腦部先天性畸形是胎兒腦部中病毒複製的結果

論文原文:

J Mlakar, M Korva, N Tul, M Popović (2016). Zika Virus Associated with Microcephal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4: 951-958.  


picture from 500px by Milenko

21、手機是致癌物,會導致我們患上腦癌?

由美國FDA資助的國家毒理學計劃(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NTP)研究團隊發現,暴露在手機輻射下的雄性小鼠患罕見腦癌和心臟癌症的風險增加。


論文原文:

M Wyde, M Cesta, C Blystone, S Elmore, P Foster (2016). Report of Partial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Carcinogenesis Studies of Cell Phone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in Hsd: Sprague Dawley® SD rats (Whole Body Exposure). bioRxiv, doi: http://dx.doi.org/10.1101/055699.

22、早期前列腺癌患者無論經過手術、放療還是積極監測,都只能存活大約10年左右?

比較PSA篩查確診的局限性前列腺癌主動監測、手術或放療隨訪10年療效是否存在差異。入組患者80%左右為低危患者,其結果再次證實:手術或放療對於疾病特異性生存率及總生存率均無顯著改善。但因入組患者多為低危患者,出現終點事件患者比例較低,需要更長的隨訪來比較幾種治療方式之間的差異。

詳細介紹請查看唧唧堂過往推送:NEJM: 早期前列腺癌患者無論經過手術、放療還是積極監測,都只能存活大約10年左右?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g0NDkyMA==&tempkey=hLeP%2FdH7D4v8taRyGNhlckxC7Hpx%2B91G%2BmxUVlBlYlC1vBF4PEKedC6TVX2HivcLr4l6j9EE0gD7i%2BUJaTEY%2BqYibPQkvArYwC%2FnyCWeEsO09n52n%2FGFriEK%2FMt2qe%2Fr61UYI%2Fcj1HBqXOtYkwL52w%3D%3D&#rd

論文原文:

FC Hamdy, JL Donovan, JA Lane (2016). 10-Year Outcomes after Monitoring, Surgery, or Radiotherapy for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1415-1424.

23、短暫智能型手機失明

英國最近就有兩名女性,分別是22及40歲,不約而同出現好幾個月「短暫智能型手機失明」(transient smartphone blindness)的現象,症狀包含短暫失明的情形一再發生,時間最長甚至會到15分鐘。

論文原文:

A Alim-Marvasti, W Bi, OA Mahroo (2016). Transient Smartphone 「Blindnes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4: 2502-2504.

24、首次恢復癱瘓病人的運動功能

首次在前臂癱瘓的人身上植入了神經假體裝置,通過一系列的實驗並採用相關機器學習的算法,實現了患者部分運動功能的恢復。

論文原文:

CE Bouton, A Shaikhouni, NV Annetta, MA Bockbrader (2016). Restoring cortical control of functional movement in a human with quadriplegia. Nature, 533, 247-250.

25、掉在地上的食物過多久撿起還可以吃?

來自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推翻了已經被公眾廣泛接受的一種觀念,即在5秒之內撿起掉在地上的食物是安全的,然而研究者卻發現,不論多塊撿起掉落在地上的食物,細菌都會轉移到食物上面,研究者指出,水分、表面的類型以及接觸時間都會造成交叉汙染,在某些情況下,細菌的轉移甚至會在1秒之內發生。

詳細介紹請查看唧唧堂過往推送:哭~~掉在地上5秒的食物,到底還能不能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g0NDkyMA==&tempkey=hLeP%2FdH7D4v8taRyGNhlckxC7Hpx%2B91G%2BmxUVlBlYlDuKQqoci6d2EATPdB94iEVa5oO%2Fh26Fkp7eBGrQYMkxLUcVUVOY8H8NImpWKSTxT609n52n%2FGFriEK%2FMt2qe%2Fr1ys8gkF0K0bito30daLQEg%3D%3D&#rd

論文原文:

RC Miranda, DW Schaffner (2016). Longer Contact Times Increase Cross-Contamination of Enterobacter aerogenes from Surfaces to Food.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82: 6490-6496.


picture from internet

26、構建最小的基因組

該文設計併合成了一個最小的細菌基因組,它只含有維持生命所需的基因,組成它的基因只有473個。

論文原文:

CA Hutchison, RY Chuang, VN Noskov (2016).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a minimal bacterial genome. Science, 351, 1414-U73.

27、人有半腦睡眠模式

「首晚效應」導致人在新環境不易入睡、睡眠深度淺、易醒等問題,而此後睡眠往往會明顯改善。根據這個現象,許多關於睡眠的實驗室研究都將第一晚數據排除,只從第二天開始作為研究數據。最新研究反其道而行之,對首晚睡眠數據和次日數據進行比較,結果發現人類半腦睡眠現象也出現在首夜,或者說所謂首晚效應的本質是一種人類的半腦睡眠現象。

唧唧堂相關論文推送: 唧唧堂:Science:當你醒著的時候,你的部分大腦仍在休息

論文原文:

M Tamaki, JW Bang, T Watanabe, Y Sasaki (2016). Night Watch in One Brain Hemisphere during Sleep Associated with the First-Night Effect in Humans. Current Biology, 26, 1190-1194.

28、女性「程序媛」寫代碼更膩害!

美國研究者分析了開原始碼庫Github 140萬用戶的數據。他們發現和男性相比,女性發送的代碼更新提議更容易被接受。

論文原文:

J Terrell, A Kofink, J Middleton, C Rainear (2016). Gender bias in open source: Pull request acceptance of women versus men. PeerJ Preprints, 4:e1733v2.

29、最長壽命脊椎動物,格陵蘭鯊可活近400歲

在鯊魚眼部晶狀體進行的碳形態測定方法表示,一頭已死的大型雌性格陵蘭鯊大約有392歲(允許有120歲的誤差)。即使存在誤差,該鯊魚的壽命也超過了過去的記錄保持者:一頭估計有211歲的弓頭鯨。

詳細介紹請查看唧唧堂過往推送:Science: 最長壽命脊椎動物,格陵蘭鯊可活400歲

論文原文:

J Nielsen, RB Hedeholm, J Heinemeier (2016). Eye lens radiocarbon reveals centuries of longevity in the Greenland shark (Somniosus microcephalus). Science, 353, 702-704

30、狗狗聽得懂人說的話和語調

狗狗能夠成為人類最好的小夥伴並非沒有原因。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犬類大腦在進行語音分析時,可以從語調和詞彙兩方面、在大腦的不同部分分別處理,然後整合得到最終的信息。奇妙的是,這種語音處理方式和人類大腦的語音處理方式極為相似。這一研究為語言進化提供了新的線索:人類之所以可以獨特地駕馭詞彙,不是因為特殊的神經功能,而是我們發明了怎樣運用詞彙。

詳細介紹請查看唧唧堂過往推送:Science: 狗狗聽得懂人說的話和語調

論文原文:

A Andics, A Gábor, M Gácsi, T Faragó, D Szabó (2016). Neural mechanisms for lexical processing in dogs. Science, 353: 1030-1032.


picture from internet

31、在美國人類大腸桿菌中首次發現抗粘菌素

美國發現首例對所有已知抗生素有抵抗力的細菌感染病例。

詳細介紹請查看唧唧堂過往推送:美國最新發現的抵抗一切抗生素的「超級細菌」,中國印度早有了?

論文原文:

P McGann, E Snesrud, R Maybank (2016). Escherichia coli Harboring mcr-1 and blaCTX-M on a Novel IncF Plasmid: First report of mcr-1 in the USA.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60: 4420-4421.

32、消除眼袋,緩解溼疹的新型人造皮膚

該文介紹了一種新材料,這種材料宛如人的「第二層皮膚(second skin)」,能夠很好地保護皮膚,使肌膚更緊緻,讓人瞬間恢復青春。而且,未來它或能被用於治療溼疹或其他皮膚病,以及作為藥物載體進行透皮給藥。

詳細介紹請查看唧唧堂過往推送:Nature材料:消除眼袋,緩解溼疹的新型人造皮膚

論文原文:

B Yu, SY Kang, A Akthakul, N Ramadurai (2016). An elastic second skin. Nature Materials 15, 911-918.

33、無人駕駛車輛的社會困境,犧牲乘客還是犧牲行人?

由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合著完成的最新研究表明公眾對這一情境觀點不一。如果這種情況在現實道路上發生了,他們會採取極不一致的方法來應對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問題。

詳細介紹請查看唧唧堂過往推送:Science: 無人駕駛車輛的社會困境,犧牲乘客還是犧牲行人?

論文原文:

JF Bonnefon, A Shariff, I Rahwan (2016). The social dilemma of autonomous vehicles. Science, 352: 1573-1576.

34、數據共享

本文闡述了一種數據共享的良性機制。 新的實驗員們來到實驗室中,帶著他們每個人自己的想法,大家一起進行試驗研究,而不是某些實驗員成為整個實驗運作系統中的寄生蟲,去竊取其他人的實驗成果。在這樣的實驗過程中,每個研究人員都獨立去收集一定數量的數據,都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論文原文:

DL Longo, JM Drazen (2016). Data Shar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4:276-277.

35、孕激素和睪酮聯合注射可有效用於男性避孕

目前,仍未有一種安全有效的可逆性男性避孕方法。本研究旨在評估聯用孕激素和睪酮注射抑制精子發生和避孕保護的效果。該研究顯示,聯合孕激素和睪酮注射可近100%的抑制精子的發生,且效果可逆。與其他可供使用的男性可逆避孕方法相比,本研究所使用的方法避孕效果相對較好。但是該方法輕度至中度情緒障礙的頻率相對較高。

詳細介紹請查看唧唧堂過往推送:Science: 研究人員或將研發出男女皆宜避孕藥

論文原文:

HM Behre, M Zitzmann, RA Anderson (2016).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n Injectable Combination Hormonal Contraceptive for Men.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jc20162141


picture from 500px by Jens Rosbach

36、南極臭氧層空洞修復出現

在《蒙特婁議定書》的規定下,造成臭氧層損耗的罪魁禍首工業氯氟烴已逐步被淘汰。作為這一具有歷史意義協定的響應,南極臭氧層應該會在在化學作用的驅動下增加(即「修復」)。監測數據及模型計算都顯示出,南極臭氧層的修復在九月份已經開始。自2000年9月開始記錄的指紋圖譜表明:(1)臭氧氣柱數量的增加,(2)臭氧濃度縱向分布的變化及(3)臭氧空洞面積範圍的縮小。與化學作用一道,動力學及溫度變化均有助於臭氧層空洞修復,但同時也促進了化學作用下的修復。火山噴發會短暫地幹擾修復,尤其是2015年卡爾布科火山噴發後,當年10月份臭氧層即出現一處空洞。

論文原文:

S Solomon, DJ Ivy, D Kinnison, MJ Mills (2016). Emergence of healing in the Antarctic ozone layer. Science, 353: 269-274.

37、格林-巴利症候群爆發與寨卡病毒感染有關

這項研究表明,寨卡病毒感染可能是導致格林-巴利症候群發病的原因之一。

論文原文:

VM Cao-Lormeau, A Blake, S Mons, S Lastère (2016).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Zika virus infection in French Polynesia: a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387: 1531-1539.

38、位於半人馬座比鄰星宜居帶的疑似類地行星

半人馬座比鄰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是一顆中度活躍的紅矮星。觀測結果顯示有一顆類地行星繞行比鄰星,該行星表面不排除存在液態水的可能。

詳細介紹請查看唧唧堂過往推送:轟動世界:在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比鄰星)附近發現另一個地球!

論文原文:

G Anglada-Escudé, PJ Amado, J Barnes, ZM Berdiñas (2016). A terrestrial planet candidate in a temperate orbit around Proxima Centauri. Nature, 536: 437-440.

39、服用避孕藥或可增加抑鬱症風險

研究結果提示,各種類型激素類避孕藥治療,均會導致抑鬱症和抗抑鬱藥治療風險增加,尤其對於青少年女性。

唧唧堂相關論文推送:Pediatrics 七月研究:少女體重和是否避孕的關係?

論文原文:

CW Skovlund, LS Mørch, LV Kessing (2016). Association of Hormonal Contraception With Depression. JAMA Psychiatry, 73: 1154-1162.

40、37億年前微生物沉積物化石揭示早期地球生命的迅速出現

已知地球上生命最早的出現時間是大約35億年前,但是本研究在格陵蘭島發現了約37億年前的疊層石——微生物活動固定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痕跡,這一時間接近於地球沉積記錄的起始時期。研究對於探索地球乃至宇宙生命起源有重要意義。

論文原文:

AP Nutman, VC Bennett, CRL Friend (2016). Rapid emergence of life shown by discovery of 3,700-million-year-old microbial structures. Nature, 537, 535-538.


picture from cala images

41、美國處方藥的高成本:改革的起源與展望

美國人均處方藥消費超過所有其他國家,主要是由近年來一直以遠超過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速度在增加的商品名藥物價格所驅動。目前,美國處方藥物大概佔個人總的健康保健服務的17%。生產廠家之所以能設立高藥價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場壟斷,受FDA批准的專利權和專利的保護。在專利期後得到仿製藥是美國降低藥價的主要途徑,但要實現會被許多商業和法律對策所推遲。

論文原文:

AS Kesselheim, J Avorn, A Sarpatwari (2016). The High Cost of Prescription Drugs in the United States: Origins and Prospects for Reform. Jouran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16: 858-871.

42、英國科學家首次完成LSD作用於大腦成像研究

經歷了50年,科學家們終於在LSD對於神經系統的影響這一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由英國貝克利基金會和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合作完成。(註:LSD為毒品的一種,並被稱作「史上最厲害的毒品」)。

論文原文:

RL Carhart-Harris (2016). Neural correlates of the LSD experience revealed by multimodal neuroimag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3: 4853-4858.

43、5000年前的中國釀酒配方

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浙江省化工研究院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機構的研究者通過分析5000多年前的古代陶器,發現了中國釀造啤酒的已知最早的證據。這個啤酒配方中用到了黍、大麥、薏苡和塊莖植物等配料。

論文原文:

J Wang, L Liu, T Ball, L Yu, Y Li (2016). Revealing a 5,000-y-old beer recipe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3: 6444-6448.

44、圍繞著一顆「超酷」恆星的三個類似地球的行星

本文發現了三顆類似地球的行星經過了一顆和太陽很近的恆星。這顆主星的大小和亮度有助於未來對於這些行星的大氣進行詳細的研究。

唧唧堂相關論文推送:Science:三重日出日落與持續140年白天的星球


論文原文:

M Gillon, E Jehin, SM Lederer, L Delrez, J de Wit (2016). Temperate Earth-sized planets transiting a nearby ultracool dwarf star. Nature, 533, 221-224.

45、失業率、公共衛生支出與癌症死亡率密切相關

文章顯示,全球經濟危機可誘發失業率增加和公共衛生支出的減少。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者根據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1990-2010年中高收入國家的相關數據,分析發現失業率增加與癌症死亡率升高密切相關,而公共衛生支出增加則與癌症死亡率降低相關。

唧唧堂相關論文推送:長期失業與31歲男性體內的短端粒有關

論文原文:

M Maruthappu, J Watkins, AM Noor, C Williams, R Ali (2016). Economic downturns,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and cancer mortality in high-income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1990—2010: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Lancet, 388: 684-695.


picture from internet

46、基因測序揭示美國HIV病毒起源於1971年

該文章提供了證據表明在1981年HIV/AIDS被正式發現之前,該病毒已在美國流行了大約10年。主要作者Michael Worobey說,新測序的病毒基因組顯示,紐約的廣泛多樣性表明這是一個關鍵中樞,而舊金山受限制的多樣性表明這是一個後續散發地。

論文原文:

M Worobey, TD Watts, RA McKay, MA Suchard (2016). 1970s and 『Patient 0』 HIV-1 genomes illuminate early HIV/AIDS history in North America. Nature, 539, 98-101.

47、繪製出有史以來最為詳細的人類大腦圖譜

研究人員繪製出新的迄今為止最為詳細的人類大腦皮層圖譜,其中皮層是大腦的最外層,也是參與感官知覺、注意力以及截然不同的人類功能如語言、工具使用和抽象思維的主要結構。

論文原文:

MF Glasser, T Coalson, E Robinson, C Hacker (2016). A multi-modal parcellation of human cerebral cortex. Nature 536, 171-178.

48、大作不被拒稿的靈丹妙藥——拒絕拒絕信

這一方法涉及到投稿作者很少的額外工作量,有普適作用(稱得上是廣譜藥),既適用於各領域的作者,也適應於各類審稿意見,例如有缺陷的研究,不是領域廣泛感興趣的問題,或者非常挑剔的審稿人等。投稿作者在收到拒稿信之後,可起草一封旨在突破高大上期刊重重障礙的拒絕拒絕信,此法可大大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發文率。這話聽起來有點像繞口令,其實意思是稿件被拒之後要申訴,一般如果申訴的好,還有機會發表的。

論文原文:

C Chapman, T Slade (2015). Rejection of rejection: a novel approach to overcoming barriers to publication.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51: h6326.

49、寨卡病毒:人類的新麻煩

正在南半球擴散的寨卡疫情將很可能引發南美國家大面積的先天畸形病例爆發,成為人類面臨的傳染性疾病新威脅。跟很多疫情一樣,這一次的罪魁禍首又是臭名昭著的蚊子,事實證明人類已經難以經受這樣的折騰了。

論文原文:

AS Fauci, DM Morens (2016). Zika Virus in the Americas-Yet Another Arbovirus Threa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4: 601-604.

50、在隕石撞擊地球以前的數千萬年裡,恐龍就已經開始衰亡

研究人員的分析表明,早在小行星撞擊發生前幾千萬年,恐龍的物種滅絕速率就已經超過新物種形成速率。

詳細介紹請查看唧唧堂過往推送:在隕石撞擊地球以前的數千萬年裡,恐龍就已經開始衰亡!

論文原文:

M Sakamoto, MJ Benton (2016). Dinosaurs in decline tens of millions of years before their final extin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3: 5036-5040.

keep reading

Digital Science 2015年社交媒體最熱論文100篇出爐(1-25)

Digital Science 2015年社交媒體最熱論文100篇出爐(26-50)

Digital Science 2015年社交媒體最熱論文100篇出爐(51-75)

Digital Science 2015年社交媒體最熱論文100篇出爐(76-100)

唧唧堂研究人簡介:Minyue

 
點擊「原文閱讀」,查看 Minyue 在唧唧堂所有論文推薦。

相關焦點

  • Digital Science 2015年社交媒體最熱論文100篇出爐,且看解析(一)
    ↗↗↗ 點擊上方「唧唧堂」關注各學科最新最熱研究推薦論文解讀發現關注更多研究和研究人,請訪問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
  • 2018年最受全球媒體關注的100篇論文Altmetric Top 100揭曉
    來源:「Nature自然科研」公眾號(ID:Nature-Research)2018年Altmetric 最受關注的百篇論文(Altmetric Top 100)於今日揭曉。包括颶風「瑪利亞」在波多黎各造成的驚人死亡人數和虛假新聞泛濫網絡等在內的今年最熱話題均榜上有名。
  • AER:中國的媒體偏見 | 唧唧堂論文解析
    《Media bias in China》的一篇解析,該論文於2018年7月發表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ER)》。>媒體自由一直被西方自由民主看作為不可或缺的基石,而媒體控制通常被認為是專制體制的特徵。
  • 唧唧堂:Marketing Science 營銷科學雜誌2016年12月論文解析
    第二個田間試驗關注與過去的捐贈者,研究發現同情偏見對於捐贈行為的百分比影響較小,但是數據上和經濟上來看,對額外捐贈數量的影響是顯著的。本研究通過測量相對影響規模和對同情偏見與慈善領域的多行為理論構建的實證研究,對行為領域進行了補充。與以往對於收益見解不同的是,本研究發現通過廣告內容可以激發慈善行為。論文原文:K.
  • 唧唧堂:JCR 消費者研究雜誌2016年10月論文解析
    論文原文:Nikolova, H., & Lamberton, C. (2016). Men and the middle: gender differences in dyadic compromise effects.
  • 2020年最受全球媒體關注的10篇氣候變化論文
    隨著正常生活被顛倒過來,報紙頭條和社交媒體迅速被「封鎖」、「疫苗」和「感染率」所主導。不過,仍然有關於氣候變化的話題在吸引著人們的注意。2020全年,有成千上萬的氣候變化研究論文引發了媒體的關注,並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報導。這些關注與報導,都被Altmetric所搜集並量化評分。
  • 【唧唧堂研究人筆記】PNAS四月最熱論文:做科研的女性,真的被歧視了麼?
    上兩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被亞投行主席女兒的故事刷屏,反正小編是看到了無數朋友在轉關於她的各種推送。金刻羽教授,1983年生,哈佛大學畢業,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經濟學終身助理教授。畢業論文就發在了AER,小編汗顏。
  • 2017年最受全球媒體關注的百篇論文,7篇有中國學者參與
    「Nature自然科研」微信公號12月14日消息,關心科研的不只有學術界,大眾通過媒體和社交媒體也會關注最新的科學研究。篇幅所限,在本文中我們將重點介紹2017年Altmetric百強論文中的冠亞季軍,有中國研究機構參與的7篇論文,和發表於自然科研的期刊上的24篇論文。完整論文列表請查看此連結https://www.altmetric.com/top100/2017/。
  • 數據 2016年全球網際網路、社交媒體普及情況報告
    2016年網際網路、社交和移動媒體重要數據包括:全球網民達到34.2億人,相當於全球人口的46%;社交媒體用戶23.1億人,相當於全球人口的31%;手機用戶達到37.9億人,相當於全球人口的51%;移動社交媒體用戶19.7億人,佔全球人口的27%。如前所述,增速相當顯著。
  • 2017年全球最熱論文Top 100,AlphaGo Zero、AI超越人類等入選
    官網最新公布了2017年度最受關注的 Top 100篇論文,本文重點介紹其中與人工智慧相關的4篇,它們分別是:AI超越人類的時間預測、深度神經網絡皮膚癌分類達到皮膚科醫生水平、AlphaGo Zero不使用人類知識掌握圍棋,以及破譯靈長類動物大腦中的面部識別密碼。這些話題無疑也是2017年人工智慧領域的大新聞,引發了的大量的討論和思考。偉大的科研結果往往引起大量的社會關注和實際影響。
  • We Are Social:2016年全球網際網路、社交媒體、行動裝置普及情況...
    最近We Are Social發布了最新的「2016年數字報告」,綜合調查了全球網際網路、社交和移動的使用情況。        2016年網際網路、社交和移動媒體重要數據包括:        全球網民達到34.2億人,相當於全球人口的46%;        社交媒體用戶23.1億人,相當於全球人口的31%;        手機用戶達到37.9億人,相當於全球人口的51%;        移動社交媒體用戶19.7億人,佔全球人口的
  • 2016年十大社交媒體事件
    在2016年有哪些廣告大事件通過社交媒體衝刷著行業及人們的生活?讓我們一起重溫2016年社交媒體中的廣告行業大事件……一、VR/AR營銷:近年來,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和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技術在國內遍地開花。
  • 2016年,哪些社交媒體的數據讓人出乎意料?
    雨果網從外媒近日報導中了解到,每年社交媒體變化都很大,2016年也不例外。以下是一些2016年讓人出乎意料的社交媒體數據,排名如下: 1、社交電商佔東南亞整體電商市場份額高達30% 在美國,社交電商基本沒起步,儘管經歷了多年的努力,卻沒獲得太大的進展;但在東南亞,情況卻完全不同了。據貝恩諮詢公司預計,東南亞地區有30%的網上銷售發生在社交媒體上。
  • 唧唧堂:簡歷照片的自我揭露|PAID 人格與個體差異2016年12月論文解析
    picture from 500px by  Jozef Polc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文章作者:唧唧堂研究人 iLcty 卡羅爾1.軀體上的焦慮敏感性與認知上的焦慮敏感性預測了負性影響上的衝動購物,認知上的焦慮敏感性的角色在研究中並未找到。研究就臨床意義和將來研究的方向做出了討論。論文原文:Catherine E. Gallagher , Margo C. Watt , Angela D. Weaver , Keely A. Murphy.
  • 唧唧堂: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2016年12月第三周論文解讀
    December 13, 2016; 113 (50)Cover image: Pictured are droplets in a turbulent cloud, illuminated解析文章首發於唧唧堂,作者:唧唧堂研究人 楊逢源物理科學應用數學:1.
  • VR, 全景直播, 視頻流:2016年最熱的社交媒體趨勢都在這裡! 達沃斯博客
    在2015年, Periscope等流媒體社交直播應用紛紛誕生,並戰勝了這一領域的先行公司。圖片分享應用Snapchat終於完全擺脫了「服務特定市場」的定位,如今活躍用戶數已經突破2億。同時,視頻佔據了社交網絡的頭條位置:Facebook用戶如今一天會觀看80億次視頻(依據部分統計數據,這一觀看量甚至要高於YouTube)。
  • 2020年全球最火的5篇醫學領域論文
    評價一篇文獻的價值,影響因子(IF)主要反映學術關注度;Altmetric評分代表社會傳播指標,反映了文獻的熱度,通過抓取新聞和社交媒體的分享
  • 唧唧堂:JAP應用心理學2020年5月刊論文摘要6篇
    picture from Internet解析作者 | 唧唧堂管理學寫作小組:  RYAN;解析審核 | 唧唧堂管理學寫作小組
  • 中國100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出爐
    會上發布了《中國卓越論文統計報告》,並且評選出「2019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以下為此次發布的高質量論文報告,以及「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2019年高質量國際論文,哪些機構產出最多?1. 2019年中國發表高質量國際論文59867篇,佔世界份額的31.4%,排在全球第2位。2. 2019年發表高質量國際論文數量最多的世界高校中,中國有4所大學進入前十,分別是: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大學。
  • 2016在國外社交媒體上的29個成功案例
    (公眾號ID:coolioyang)昨天在AdWeek上讀到一篇挺有趣的文章,是對國外主流社交媒體成功案例的梳理。這篇文章是基於一間叫做Unmetric的調研公司的結果進行逐月總結匯報的。這間調研公司長期以來都是在調研在Twitter, Facebook和Instagram上的品牌內容「參與程度」, 也就是英文說的Engagement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