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世界頂級化石資源,但這些博物館為何門可羅雀?

2021-02-08 科技日報
圖為甘肅和政地區地層剖面圖。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攝

但令人遺憾的是,坐擁世界頂級的化石資源,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客流量卻與之不相匹配。雖然是免費開放,但即便在周末或重要活動期間,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政府組織的學生參觀外,普通遊客寥寥無幾。

這種現象並不鮮見。

目前我國自然博物館產權單位、主管部門各不相同,但都面臨著類似的困境:本該敞開大門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但由於缺少運營經費支撐,只能通過收取門票衝抵水電、人工、折舊等成本,更談不上對設施和展品進行更新、開展相應的市場推廣和品牌包裝,由此也陷入了「越收門票人越少,人越少經營越困難」的惡性循環。

科技日報記者通過採訪多位地質古生物專家和相關博物館負責人、運營企業負責人發現,目前國內以地質古生物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普遍面臨運營困境,運營經費不足、體制機制不順、觀念理念保守、文旅產品貧乏等因素極大地制約了自然科學博物館做強做活。


今天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狀況跟20年前的歷史文化博物館類似,「死結」如何打開

今年,國慶長假恰逢與中秋雙節疊加,打卡各類博物場館也成為越來越多的公眾出行選擇。

在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館和安吉館,8天假期共接待遊客10萬餘人次。遠在雲南玉溪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今年剛剛建成開放,國慶期間吸引了6萬遊客前往參觀遊覽。

此外,北京自然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中國古動物館等雖然沒有公開披露客流量,但是從各大旅遊網站的評價來看,也收穫了較為可觀的客流量。

然而,當記者把自然科學博物館與歷史文化博物館進行一番比較後卻發現,即使是這些自然科學博物館中的「優等生」,客流量也明顯低於歷史文化博物館。

記者通過公開渠道查詢得知,不僅故宮一票難求,全國各地歷史文化博物館都是人氣爆棚,遊客人數幾乎天天處於限流上限。

超級黃金周期間,共有1436萬人次在陝西文博部門體驗傳統文化;成都各大博物館參觀總人數突破100萬人次;蘇州博物館採取實名制分時預約參觀,每小時800名額,8天長假天天爆滿;南京市博物總館「黃金周」首開夜遊模式,吸引並接待遊客共計22.7萬人次……

除了以上舉例的幾家自然科學博物館外,仍有大量的博物館尚處於門可羅雀的狀態。

某化石博物館館長表示,今天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狀況跟20年前的歷史文化博物館類似,缺少運行經費支持,體制機制不順,展示手段落後。過去,我國的歷史文化博物館通過收取門票支撐場館運行,舉步維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遊客稀少、影響力較弱。其後,通過財政專項保障,運行經費得以解決,文化博物館運營「死結」得以解開。

那麼,自然博物館的出路何在?


不同「母體」,主業各不相同,造成各博物館建設水平、資金來源、內容設計參差不齊

「我國擁有世界一流的化石資源。」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兼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向記者介紹,比如雲南澄江動物化石群被譽為揭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奧秘的金鑰匙,遼寧北票發現了中華龍鳥、孔子鳥等珍稀古生物化石,甘肅和政出土的晚新生代古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了青藏高原和黃河中上遊地區的環境演化;此外,在四川、山東、貴州、雲南、湖北等地也有許多世界獨一無二的化石資源。在這些化石資源基礎上,各地建立起來的地質古生物博物館成為自然科學博物館中最靚麗的名片。

但由於自然科學門類眾多,目前,這些博物館分屬不同部門機構管理,產權性質也各不相同。比如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屬於國土資源部門管理,中國古動物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是科研院所內設二級部門,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是地方政府投資建設管理,還有一些化石博物館是民營企業投資建設的,比如四川天演博物館、遼寧北票翼龍博物館等。

不同的「母體」,主業各不相同,造成各博物館建設水平、資金來源、內容設計參差不齊。科協等部門主要是開展科學普及工作,有專業的人員、專門資金建設維護博物館運營;地方政府、國土資源部門、高校院所主職主責是行政管理和科研教學,科普工作處在邊緣化位置;民營博物館在設計和運營上心思巧妙、善於滿足市場需求,但企業的根本屬性是盈利,其參與國有博物館運營又缺少相應的政策機制支持與運營渠道,國有博物館引入民營企業動力不足。


博物館工作人員身份五花八門,基本沒有形成「專業的人做專業事」的用人導向

王永棟的另一個身份是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館長。他告訴記者,該博物館過去只有周六、周日和國家法定節假日才會開放,其他時間都是閉館,許多遊客對此也表示不解。

作為中科院與江蘇共建的項目,2005年,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建成時是當時國內唯一的大型古生物科普場館,不僅背靠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這支科研國家隊,還處在玄武湖、雞鳴寺、臺城風景區的黃金寶地。應該說,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那為何15年過去了,還只能在周六、周日和節假日對外開放呢?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圖源:現代快報

「作為研究所的二級部門,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的人員編屬於研究所,整個館長期只有四五個正式在編人員。由於人員不足,經費有限,無法滿足每天正常開放的要求。」王永棟說,研究所的性質決定了所裡的財力物力投向的是科學研究,考核目標指向的也是科研成果產出。2020年之前,該博物館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專門的運營經費支持。以前20元一張的門票收入,對於維持一個中大型博物館的運轉來說,就是杯水車薪;更不用說是提供更多優質專職講解、銷售文創產品、舉行特展巡展以及開展研學活動等增值服務了。

與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有類似困惑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不在少數。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南京地質博物館的各類礦石展品廣受好評,但是作為公益場館缺少拓展市場、做強做活的動力,也缺少相應的能力。

王永棟告訴記者,大多數自然科學博物館屬於公益科普場館,其事業單位的身份屬性限制了他們開拓市場的手腳,決定了不能僅僅依靠收門票來壯大發展。但是改造場館設施、提升展陳手段、開發文創產品、提供研學服務等,都需要引進專業人員、投入大量資金、承擔市場風險。「像我們這樣的科研單位肯定是無法做到的。」王永棟說。

據專家介紹,國家也沒有統一的財政支持資金項目,支持自然科學類博物館建設、運營、更新等。目前,屬於國有性質的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建設、運營資金大多缺少穩定支持機制。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身份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是公務員,有的是事業編制,有的是市場招聘,基本沒有形成「專業的人做專業事」的用人導向,也不利於形成優勝劣汰的人才流動機制。


博物館是否受歡迎取決於運營方如何練好「內功」,為觀眾提供更對味的增值服務

知名旅遊網站「驢媽媽旅遊」發布的2020國慶出遊報告顯示:中秋國慶黃金周人氣景區TOP10中,常州恐龍園排名第一;中秋國慶黃金周華東人氣景區TOP10中,常州恐龍園依舊排名第一。

嚴格地說,常州恐龍園內的中華恐龍館是一座「無中生有」的化石科普館。地處長江下遊沿岸的常州市,地下至今也沒有發現過恐龍化石。

圖源:@中華恐龍園 微博

據記者調查,常州恐龍園以「一館一園」模式運行,一館指的就是中國地質博物館中華恐龍館,是1996年常州市政府通過主動「招攬」的方式,由地方政府引進、投資、建設的。

中華恐龍館的化石大多來自原國家地質礦產部的地質博物館,還有許多是後期購置,包括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原始祖鳥,以及中華鱘、鱷類、蜥類等珍稀化石。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單純依靠中華恐龍館不可能帶來這麼大的客流量,常州市政府是將恐龍作為旅遊IP,以主題公園的形式留住遊客、獲得收益。

常州恐龍園的成功無疑為其他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帶來啟示:一個博物館是否受歡迎,取決於運營方如何練好「內功」,為觀眾提供更加精準、對味的增值服務,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換取客流量、好評度和回頭率。

相較之下,自然科學博物館不僅需要專業的內容設計、精美的展品、大量的靜態展示,還需要3D電影、AR虛擬、AI講解等互動式手段幫助觀眾理解深奧的科學知識,甚至還要在館內設計迷你體驗場地,讓觀眾特別是孩子感受科學的奧妙和自然的奇蹟,這些都需要有專業的團隊設計策劃,大量的資金投入,受各種因素限制,自然科學博物館展陳手段普遍落後、內容更新非常緩慢。

 

用最好的手段講最好的故事,摘下古生物化石「高冷」面具

澄江化石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成功後8年,2020年8月10日,位於雲南撫仙湖東北岸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開館。

這座投資6.3億、建設6年的博物館,佔地面積近200畝,建築面積4.2萬平方米,擁有國內先進的展陳裝備,也擁有一流的化石資源。「我們從世界各地徵集到各個地質年代的珍貴化石,還有澄江本地獨一無二的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化石。」該館館長陳泰敏說,博物館投入運營之後一直免費向公眾開放。

位於撫仙湖畔的、今年剛剛投入試運營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供圖

陳泰敏此前一直在歷史文化類博物館工作,以他「圈外人」的眼光來看,自然科學博物館要讓更多的人走進來,一方面要發揮公益屬性,努力爭取向公眾免費開放,同時把科學知識普及開,就必須結合文旅的思路,打造網紅博物館。

澄江生物群記錄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激動人心的過程。從低等的海綿動物到高等脊索動物,幾乎所有的現存動物們,還有許多現在已經滅絕的動物類群,都可以在澄江動物群中找到它們各自的代表。

但是,因為古生物化石戴著「高冷」的科學面具,大眾對其的關注和喜愛度有限。

過去,澄江也有一個化石博物館,一年下來遊客數量區區幾萬人,如今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一天就能接待一萬多人。為何曾經的冷門地,如今成了研學、旅遊、度假新地標呢?

觀眾排隊進入博物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供圖

「設計新館的時候,古生物專家建議我們把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動物化石展示好就行了,但是我知道,澄江出土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化石個體小、不直觀、年代離我們太久遠,比起恐龍、大象這些化石,沒有多少人願意來看。」因此,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讓大眾喜歡上這個博物館,從而走近化石,認識化石,成了參建團隊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陳泰敏說。

如今,這座建在撫仙湖畔的博物館就是陳泰敏夢想中的模樣。主館有三層,像是地球生命演化樹,一層一層地展開,向遊客娓娓講述生命演化的每一步腳印:一樓以生命大爆發為題展示澄江化石的獨特價值,二樓以生命大演化為脈絡展示各個地質年代的生命演化,三樓主要以生物多樣性為主題場景式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稀動物標本,讓觀眾直觀了解地球生命演化的宏大故事。


館內最受觀眾喜愛的恐龍化石。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供圖

「正因為澄江有獨一無二的資源,所以我們就要用最好的手段講最好的故事。」陳泰敏介紹說,如VR、智能體感互動等現代科技手段是國內自然博物館中比較多的,同時館內還收藏了珍貴的古生物化石和現生動物標本6萬餘件。「只有這樣,才能全面講述『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等宏大的地球生命演化故事,為參觀者提供了有趣的參觀體驗。」

但是,把新館建起來,陳泰敏的夢想只達成一半。如何管好用好這個珍貴的世界級的化石資源和博物館的硬體,讓博物館發揮綜合效益,創新文旅融合思路,提升參觀遊覽服務、管理思維,疊加自然博物館的有趣、奧妙的科學基因,努力打造大眾喜愛的化石博物館,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陳泰敏為此呼籲,各級政府、各個部門應就化石類博物館如何發揮綜合效益採取積極措施,比如中央財政補助博物館免費開放運營經費,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接受自然教育和科普教育;比如支持化石類博物館提升展陳效果,帶給遊客更好的參觀體驗感受;比如支持和資助化石類博物館通過科普書籍、科普電影等形式講好化石故事,鼓勵博物館與教育培訓機構合作開展內容豐富的科普研學活動,通過各項文旅服務充分利用好我國珍貴的化石資源。


相關焦點

  • 甘肅一化石博物館:這裡曾經是動物的家園
    ,與其獵物一起沉澱,並將他們的獵物一起歸於天地,告訴世人這裡曾經是一個動物天堂,氣候和環境的巨變使他們走向滅絕,從而形成了這些珍貴的哺乳動物化石。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坐落於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和政縣,是中國唯一一個收藏展示晚新生代古哺乳動物化石的專題性博物館,也是中國唯一一個古脊椎動物化石博物館。該博物館收藏著六種世界最大的動物——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以及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頭骨化石。
  • 這裡有世界上最多的恐龍化石,甘肅臨夏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由於當時人們並不認識化石的珍貴价值,只認為是中藥中的「龍骨」,大量挖掘後廉價賣給藥材收購站,使大量的珍貴化石流失、消失。也有一大部分古動物化石的頭骨、肢骨等被一部分農民保存,甚至有的農民家裡簡直就是古脊椎動物化石的倉庫。一直到上世紀70至80年代才引起有關部門及專家的注意和重視。
  • 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這裡曾是一片動物的天堂
    ,講述著生命進化的故事:千奇百怪的食草動物骨骼展示了物種高度的多樣性,兇猛敏捷的食肉動物雕塑般凝固在巖石中,與它們的獵物沉積在一起,共同歸於天地,告訴世人這裡曾是一片動物的天堂,氣候和環境的巨變使它們走向絕滅,形成了這些彌足珍貴的哺乳動物化石。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這裡曾是一片動物的...
    ,講述著生命進化的故事:千奇百怪的食草動物骨骼展示了物種高度的多樣性,兇猛敏捷的食肉動物雕塑般凝固在巖石中,與它們的獵物沉積在一起,共同歸於天地,告訴世人這裡曾是一片動物的天堂,氣候和環境的巨變使它們走向絕滅,形成了這些彌足珍貴的哺乳動物化石。
  • 恐龍化石如何「走」進博物館——探訪祿豐恐龍谷化石修復師王濤
    投稿方式:小編微信號LC0878或者郵箱:157870701@qq.com                 在熙熙攘攘的祿豐恐龍谷博物館展廳裡,一件件造型精美的恐龍化石有序陳列,人們觀賞、驚嘆,聆聽著來自遠古時代的生命傳奇。在隔絕了喧囂的一隅之地,有一群特殊的工作者,他們正埋首伏案,專注於手中的活計,無暇他顧,他們用妙手回春之術讓歷史被看見。
  • 【手遊】我的化石博物館 破解版 /模擬經營類
    某一天,我被任命經營一家廢棄的博物館。我外出挖掘恐龍化石,在不斷拼接化石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樂趣。看著不斷增加的觀眾和他們在看到化石時臉上洋溢出的震驚和喜悅之情,讓我愈加欣喜。我一定能打造出一家超棒的博物館的!
  • 【隴電文苑】鏟齒象 ——觀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鏟齒象生活在距今1500萬年─1200萬年前,是在臨夏盆地發現的中新世時代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因其下頜極度拉長
  • 「座狼」般的掠食者被發現,其化石塵封博物館三十年
    在鬣狗、貓科動物、犬科動物和熊科動物出現之前,鬣齒獸曾是地球上的頂級掠食者。這項研究所描述的Simbakubwa化石在1978年至1981年間出土,但是在2013年之前一直沒人發現它的真實身份。那年,來自杜克大學狐猴中心(Duke Lemur Center)的古生物學家Matt Borths前往肯亞的奈洛比國家博物館研究哺乳動物化石館藏,結果發現了一種史前巨型食肉動物的下頜骨。這塊骨頭十分巨大,因此只能被放在特製的架子上。Borths說:「當我第一次拉開抽屜的時候,我驚呆了。」
  • 世界頂級博物館的官網,竟然藏著大量中英雙語學習資源,不用可惜了
    當我谷歌到這兩個寶藏資源的時候,真真發自內心的說了句:天哪!先說它們為什麼讓我激動:1. 足不出戶,欣賞頂級博物館藏品2. 專為兒童打造的中英文音頻/視頻講解3. 完!全!免!費!本文純乾貨,不含任何廣告。下文就來和大家聊,是什麼神仙資源,讓我迫不及待要和你們分享。
  • 蟲豸魅影-浙江自然博物館中生代古昆蟲化石展
    國慶長假來襲,到處都是人人人,不如帶你的孩子前往浙江自然博物館去體驗下中生代古昆蟲化石的魅力。此次展覽由浙江自然博物館攜手靈珀閣共同舉辦。
  • 古生物科普作家揭秘恐龍檔案——「頂級侏羅紀殺手」中華盜龍|恐龍世界尋寶記
    我們一起去恐龍世界尋寶吧!一起親近動物和大自然一起探索和發現知識的魅力!江泓,古生物科普作家、考古工作者。出版圖書《恐龍紀元》系列、《恐龍大決鬥》系列等,翻譯圖書《恐龍藝術:世界頂級大師的恐龍世界》,《恐龍,到我眼前來!》等,長期為《博物》《知力》《環球探索》等知名科普雜誌供稿並設有專欄。
  • 科學家在博物館標本中「重新發現」最大魚龍化石記錄
    somersetensis化石的頭部科學家近日在博物館中「重新發現」了一種遠古海洋爬行動物的化石,證實這是該類動物中最大的化石記錄。據介紹,該化石屬於一類遊弋在2億年前海洋中的魚龍,當時正是恐龍稱霸地球陸地的時期。該化石在20多年前發現於英格蘭海岸,但直到最近才被科學家拿來研究。古生物學家斯文·薩克斯(Sven Sachs)在德國漢諾瓦的一家博物館看到這件化石之後,聯繫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迪安·洛馬克斯(Dean Lomax),後者是研究魚龍的專家。
  • 盤點世界各地奇異的恐龍化石
    恐龍「嬰兒」胚胎20世紀20年代,在怒火危崖發現的這一恐龍蛋化石在當時震驚世界,這裡面有完整的恐龍胚胎。恐龍的心臟在2000年4月20日,北卡羅來納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了恐龍骨骼及心臟化石。恐龍的心臟擁有兩個心室和一條主動脈血管。
  • 地大逸夫博物館「鎮館之寶」:距今2.3億年海百合化石
    1月8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獲悉,該館展出的一塊產自貴州關嶺的海百合化石,距今2.3億年,是其「鎮館之寶」之一。走進地大逸夫博物館二樓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迎面就可看到:一座15.7平方米的化石上,數十朵綻放的百合花栩栩如生,根、莖、冠全都清晰可辨,整個造型如花似畫。
  • 200萬歐元拍賣稀有恐龍化石,博物館快收藏不起了
    這也是這具恐龍化石具有科研價值的地方,如果真的是一種新物種,還需要為它重新命名。該拍賣消息發布後,有著超過 2200 位國際古生物學家的古脊椎動物學會(SVP)致信拍賣行,希望可以取消這起拍賣,以公共方式收藏這具化石可以方便科學家們進行查驗和研究,但拍賣行並沒有接受他們的建議。不過最終拍下該化石的法國收藏家表示,他會把這具化石借給博物館進行研究。
  • 科普 | 古生物化石
    (4)、有些特殊、特形化石其本身或經加工具有極高的美學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它也是一種重要的地質旅遊資源和旅遊商品資源。 3主要分布  我國是古生物化石比較發育的國家之一,幾乎遍及全國各地。
  • 江西發現霸王龍足跡......化石尺寸驚人!
    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
  • 美博物館一古巨龜化石,外殼堅硬卻缺一後肢,哪種生物捕食2千公斤大海龜?
    在龜類中,有超過200多種龜,所以世界大部分地區都有不同的龜類,現存最大龜類是稜皮龜,稜皮龜外殼長1-1.5
  • 贛州發現暴龍足跡,化石尺寸驚人!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等學者共同研究,論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國內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通報》上。
  • 《我的化石博物館》
    挖掘化石,創建只屬於自己的有趣博物館!某一天,我被任命經營一家廢棄的博物館。我外出挖掘恐龍化石,在不斷拼接化石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樂趣。看著不斷增加的觀眾和他們在看到化石時臉上洋溢出的震驚和喜悅之情,讓我愈加欣喜。我一定能打造出一家超棒的博物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