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古生物化石

2021-03-01 古生物化石收藏鑑賞
1什麼是古生物化石

編輯

  古生物化石指是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蹟,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蹟化石。它是地球歷史的鑑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古生物化石不同於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質遺蹟,是我國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 

2綜合價值

  (1)、它為國內乃至國際研究動植物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及當時的生態環境,提供十分珍貴的實物證據; 

  (2)、對研究地質時期古地理、古氣候、地球的演變、生物的進化等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3)、探索地球上生物的大批死亡、滅絕事件研究,提供罕見的實體及實地。 

  (4)、有些特殊、特形化石其本身或經加工具有極高的美學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它也是一種重要的地質旅遊資源和旅遊商品資源。 

3主要分布

  我國是古生物化石比較發育的國家之一,幾乎遍及全國各地。特別是近年來先後發現的河南南陽、湖北鄖陽、內蒙古二連恐龍蛋及骨骼化石,遼西的鳥化石,雲南澄江動物群化石、山東山旺動、植物等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受到國際上特別是科學界的廣泛青睞。 

  我國有許多重要化石產地,其中有不少是國家乃至世界的寶貴遺產,以下簡要介紹我國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產地,以及化石研究中的新成果。 

  (一)山旺古生物化石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被列為世界遺產之最,發掘於臨朐縣城東20公裡的山旺村。其間,保存著1800萬年前各種動植物化石。這些化石,種類繁多,精美完好,印痕清晰,栩栩如生,被譽為「化石寶庫」、「萬卷書」,是一座古生物化石天然博物館。現已發現的有10多個門類,400餘種。植物化石有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動物化石有昆蟲、魚、兩棲、爬行、鳥和哺乳動物各類。山旺化石如圓基香椿、胡桃、昆蟲、玄武蛙、螳螂、蠑螈、龜、鳥、野豬、三角原古鹿、纖細近五角犀、東方祖熊等化石標本已成為重要的旅遊商品,廣為收藏。 

  (二)澄江動物化石群

  在雲南澂江縣帽天山,發現了轟動了世界的橙江動物群化石。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軟體動物化石群。自1984年發現「納羅蟲」以後的10年間,近10個國家的50多位科學家在這一帶採集化石約5萬塊,它們分別屬於海綿、腔腸、蠕形、節肢、腕足等動物門或超門,有的動物因未曾見過而無法分屬。科學家在橙江化石中已發現40多個門類的80多種動物。橙江化石群中的雲南蟲被證實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半索動物,從而解決了生物進化論上一個最棘手的難題之一,即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兩大類別的演化關係。這一發現在進化生命科學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橙江動物化石群的發現被國際學術界列為「20世紀重大科學發現之一」。 

  (三)恐龍化石

  恐龍是爬行動物中的一個龐大家族,生活在距今2.25億-0.65億年前的大陸上,曾經統治地球達1.6億年之久。專家認為,地球生活過的恐龍有900-1200個屬。人類發現恐龍化石已有180多年的歷史。100多年來,恐龍一直是古生物學界和全人類最有興趣的話題之一。 

  我國發現的恐龍化石產地很多,並很有特色,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嘉陰一帶,四川自貢及四川盆地其他地區,山東諸城,內蒙古二連浩特鹽池和查幹諾爾,廣東南雄,山西天鎮,河南西峽、內鄉,新疆準噶爾盆地,以及廣西撫綏,浙江永康,貴州等地。 

  (四)鳥類化石

  我國鳥類化石的發現已有幾十年的歷史。鳥化石種類很多,僅周口店鳥類群就有鳥化石122種。近年來,遼寧西部北票中華龍鳥化石的發現,一舉打破了德國在早期鳥類化石方面的壟斷地位。初步認為鳥類是由小型恐龍演化而來,其科學價值無法估量。中華龍鳥是鳥類真正始祖,其發現,有力地支持了鳥類系由小型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的學說,並將原始鳥類演化歷史分為四個階段:中華龍鳥期-始祖鳥期-孔子鳥期-真鳥期。四個階段的代表在遼寧西部都有發現。這些發現引起世界轟動。 

  (五)古象化石

  在我國有多處發現,除具有科研價值外,還有重要的觀賞價值。主要化石產地有:內蒙古扎賚諾爾松花江猛瑪象,它是我國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長9米,身高4.7米。甘肅合水縣板橋「黃河劍齒象」,它是世界上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同時出土的還有鴕鳥、三趾馬、羚羊。 

4保護

  (一)保護現狀

  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古生物化石的保護同時對古生物化石採取了不少保護措施,特別是賦予國土資源部對全國古生物化石實施保護和監督管理(國辦發[1998]47號)。1999年4月9日國土資源部頒發了《關於加強古生物化石保護的通知》(國土資發[1999]93號),使得古生物化石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強。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使得古生物化石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護。目前古生物化石保護存在的問題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許多珍貴的古生物化石流失難以得到有效地控制,有的甚至遭到嚴重破壞,損失巨大。例如,遼寧西部朝陽、錦州等地區中生代地層中鳥魚化石的發現,引起國內外科學界和新聞界的廣泛關注,繼而引發了大量鳥類及其它各種化石的亂採濫挖,大量化石被毀壞,化石產地也被濫挖得千瘡百孔。 

  (2)由於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為了追求利益有的單位和個人走私、倒賣古生物化石特別是重要化石日趨嚴重。僅河南西峽縣恐龍蛋化石由於盜挖屢禁不止,走私猖獗,儘管海關已查堵多起走私案件,銷往國外的恐龍蛋達數千枚,遼寧珍貴稀有的鳥類化石已流失到日本、韓國和美國等國家100多塊,令人震驚,社會反響強烈。 

  (3)古生物化石的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不到位。 

  (4)由於缺少古生物化石專項保護經費,使古生物化石的保護管理難以有效地落實。 

  (5)一方面,古生物化石保護的法規不完善,另一方面,對已有的法規宣傳力度不夠。 

  (6)隨著古生物化石的個人收藏逐漸興起,廣大公眾的古生物化石知識和其科學價值了解不夠,因此,古生物化石的保護意識急待提高。 

  (7)我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對外交流不夠,與國際上的通行作法有一定差距。 

  (二)保護內容

  國家對珍貴、稀有和其他具有重要科學、社會價值的古生物化石,實行重點保護。根據國土資源部起草的《古生物化石保護管理規定》(審定稿),國家重點保護的古生物化石分為兩級。 

  下列古生物化石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 

  1、已經過正式研究發表的古生物種屬的模式標本; 

  2、化石保護區內所賦存的各類化石; 

  3、特殊意義的化石層位中賦存的化石標本; 

  4、保存完整或者較完整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包括古人類化石); 

  5、在生物進化及分類中具特殊意義的化石; 

  6、國內稀有或者缺少的古生物化石; 

  7、在化石保存現場的大型或集中產出的骨骼化石堆積、矽化木森林、脊椎動物足跡、蛋化石及其它遺蹟化石; 

  8、在各類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和其他機構收藏、保存,尚未經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認定的化石標本。 

  下列古生物化石屬於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 

  1、已經專家研究發表的,保存狀況一般,且數量較多的古脊椎動物化石; 

  2、經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鑑定,具有一定科學價值的古生物化石; 

  3、保存精美,具有明顯區域特色和一定科學價值的無脊椎動物化石和植物化石。 

  4、經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初步判定具重要科學價值的古生物化石。 

  (三)保護措施

  1.加強對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的領導。首先,要有各級領導的重視,明確古生物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其次,要理順各級、各層次古生物化石的領導體制和管理體制。第三,各級政府要制定古生物化石保護的規劃並組織實施。 

  2.加強法律法規的制定。結合古生物化石保護的特點深入探討現有的法律法規,及時出臺,使各項古生物化石保護管理工作依法進行。 

  3.建立健全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多渠道、多層次籌集古生物化石保護資金,國家和地方要將古生物化石保護納入國家與當地基本建設計劃,建立示範保護,積極開闢新的資金渠道,廣泛吸引社會各方面的資金包括建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 

  4.加強古生物化石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務使儘量多的人理解古生物化石保護的意義。加強古生物化石保護的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全體公眾保護古生物化石的意識,正確地引導化石的個人收藏行為。 

  5.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提高其科學價值,並及時將科研成果引入保護管理工作中。在開展科學研究的同時積極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特別是學習國外古生物化石保護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切實、有效的保護好古生物化石這一珍貴的地質自然遺產。 

  6.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國委員會的聯繫,積極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地質遺產保護的有關工作。儘快使我國的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與國際接軌。 

5與文物的區別

編輯

  1) 古生物化石,指人類史前由於地質作用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蹟,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蹟化石。它們是經過漫長地質作用形成的、不可再生的地質遺蹟,是國家寶貴的自然遺產。它不是歷史文化遺物,不屬於「考古」的範疇。 

  2)文物研究的時間跨度是指「人類歷史以來」,而化石研究是「史前」的地質時期,這一公眾概念現已深入人心。如人為有意造成概念混亂,必將給立法和司法帶來極大不便。 

  3)由於古生物化石與文物自然屬性以及保存狀態的差異,文物的挖掘保護方式及研究與古生物化石的挖掘保護方式差別甚大,不宜納入同一法規進行保護。 

  4)在科學研究範疇上,文物研究屬社會科學類,而古生物化石研究屬自然科學類,前者屬考古學(英文為Archaeology), 後者屬古生物學(英文為Paleontology), 在國際上早已獲得公認。 

  5) 從學科歸屬和人才培養模式上,古生物學屬自然學科類,文物考古屬社會學科中的歷史學大類。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委頒發的學士、碩士以及博士培養目錄中,古生物學一直是一級學科地質學下屬的二級學科,名稱為古生物學及地層學;文物考古分屬歷史學下考古學及博物館學,二者分屬不同的學科體系,因此,古生物化石與文物不宜納入統一管理。

掃碼關注

相關焦點

  • 修改後的《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全文發布
    第六條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負責為古生物化石保護和管理提供專業指導和諮詢,主要承擔下列工作:  (一)參與古生物化石保護和管理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和方針政策的制定;  (二)對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保護規劃出具評審意見;  (三)擬定古生物化石保護和管理的有關技術標準和規範;  (四)擬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名錄和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名錄;  (五)為建立國家級古生物化石自然保護區和涉及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的地質公園
  • 把古生物化石搬回家!DIG KIT科學考古挖掘玩具,有趣又好玩兒!
    不用出門,就能把很遙遠很神秘的考古現場搬到家裡,通過自己親自動手挖掘和探索,挖掘已有數百萬年歷史的真正的古生物化石!推薦理由可用三個字概況——真、實、值真材實料:挖掘出來的寶貝都是真化石、真寶石、真標本;實景模擬:模擬真實的考古場景,耐心、細心、觀察力、專注力考驗物超所值:既能進行知識科普,又能收藏化石。
  • 硬核科普丨廣西古生物化石大賞
    在十幾億年沉沉浮浮的海陸變遷中,廣西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海相沉積地層,留下了豐富的古生物化石資源,它們隱藏在廣西美麗的風景之中,是另一個美麗的世界,等待著人們去探索、去發掘。 曾廣春是廣西本地的一名大學美術老師,但是尋找化石是他始終不變的個人愛好,在他的帶領下,縱瑞文、劉琦兩位古生物考古學家與他一起走遍了廣西從寒武紀到第四紀的典型化石門類的重要產地,寫下了這本《隱藏的風景——廣西古生物化石記》,以一部個性版的「生命簡史」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 (科普)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生物遺體或其生命活動痕跡在死亡後,如果條件適宜,就會慢慢變成化石。化石伴隨著適宜的地層產生並夾雜在其中,它指示著某個地層的年代,是解開地層的一把「鑰匙」。    在科普「化石是如何形成的」之前,筆者先給大家簡單說說,為什麼化石能夠代表或者說是判別地層的年代呢?
  • 探究|我國古生物遺址博物館的現狀及展望
    我國目前建立了很多古生物為主的國家地質公園,在其重要的化石地點建設了各具特色的遺址博物館,對化石及其遺址的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還存在不少問題,包括化石的自然風化和有效保護等等。如何建設一個能展示地球生命輝煌歷史、進行科普教育,又能有效地保護這些重大生命事件的化石記錄的遺址博物館,是目前面臨的嚴峻挑戰。
  • 古生物科普作家揭秘恐龍檔案——「頂級侏羅紀殺手」中華盜龍|恐龍世界尋寶記
    由古生物科普作家江泓老師執筆的「恐龍大咖」恐龍科普知識專欄,每周更新1期(共12期)。江老師將帶領大家穿越恐龍時代,探秘史前大陸!準備好了嗎?我們一起去恐龍世界尋寶吧!江泓,古生物科普作家、考古工作者。出版圖書《恐龍紀元》系列、《恐龍大決鬥》系列等,翻譯圖書《恐龍藝術:世界頂級大師的恐龍世界》,《恐龍,到我眼前來!》等,長期為《博物》《知力》《環球探索》等知名科普雜誌供稿並設有專欄。曾在北京自然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煙臺市博物館、南京等地開辦古生物科普講座。
  • 古生物科普作家揭秘恐龍檔案——「吃不到鳥」的嗜鳥龍|恐龍世界尋寶記
    由古生物科普作家江泓老師執筆的「恐龍大咖」恐龍科普知識專欄,每周更新1期(共12期)。江老師將帶領大家穿越恐龍時代,探秘史前大陸!準備好了嗎?我們一起去恐龍世界尋寶吧!江泓,古生物科普作家、考古工作者。出版圖書《恐龍紀元》系列、《恐龍大決鬥》系列等,翻譯圖書《恐龍藝術:世界頂級大師的恐龍世界》,《恐龍,到我眼前來!》等,長期為《博物》《知力》《環球探索》等知名科普雜誌供稿並設有專欄。曾在北京自然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煙臺市博物館、南京等地開辦古生物科普講座。
  • 古生物科普作家揭秘恐龍檔案——侏羅紀「殺手」單脊龍|恐龍世界尋寶記
    由古生物科普作家江泓老師執筆的「恐龍大咖」恐龍科普知識專欄,每周更新1期(共12期)。江老師將帶領大家穿越恐龍時代,探秘史前大陸!準備好了嗎?我們一起去恐龍世界尋寶吧!江泓,古生物科普作家、考古工作者。出版圖書《恐龍紀元》系列、《恐龍大決鬥》系列等,翻譯圖書《恐龍藝術:世界頂級大師的恐龍世界》,《恐龍,到我眼前來!》等,長期為《博物》《知力》《環球探索》等知名科普雜誌供稿並設有專欄。曾在北京自然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煙臺市博物館、南京等地開辦古生物科普講座。
  • 「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成果發布
    「從魚到人生命之旅」大型特展是中國古動物館獨立策劃和推出的科普展覽,是古脊椎動物學科科普知識的一次集大成的凝練。展覽以脊椎動物的演化為主題,結合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的九次重大事件,以化石為證據,通過豐富的展示手段,全面展現脊椎動物五億多年波瀾壯闊的演化歷程,揭開從魚到人奇妙的演化之謎。展覽主題明確、展線清晰;內容專業、表述深入淺出;展陳形式豐富多彩、寓教於樂,內容多而不亂,趣味互動。
  • 古生物化石雜談
    如鳥化石、蛇化石保存量稀少,罕見難求。      【二、完整性】 化石越完整價值越高。完整性一是指化石本體要完整,二是資料要完整。      【三、清晰程度】 清晰的化石容易辨認,且能夠觀察到其結構細節,鑑賞及科研價值較高,而模糊不清的價值就低。
  • 化石獵人成長攻略
    於是,出現了一個專有名詞「化石獵人」, 特指那些將興趣和事業結合在一起,專門挖掘和搜集古生物化石的愛好者和研究人員。這一稱呼早在19世紀就已在國外出現,瑪麗·安寧就是英國19世紀最著名的女化石獵人。三峽地區埃迪卡拉系地層發現最古老的足跡化石(圖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一個完整的化石採集過程,包括出發前的準備、化石的尋找和挖掘,以及最後的化石處理和鑑定。
  • 活動召集 | 2月20日走進劍河八郎村,探索古生物化石的奧秘
    讓我們開啟新的徵程,走進劍河八郎村,探索古生物化石的探秘之旅!堅守鄉土守住五億年的風光立足八郎與地球考古界的對話「化石村」八郎村,離劍河城僅十公裡,是一個以寒武紀地質遺蹟景點為主題的科普點,是一座被譽為「建在古生物化石群裡的苗寨
  • 坐擁世界頂級化石資源,但這些博物館為何門可羅雀?
    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兼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向記者介紹,比如雲南澄江動物化石群被譽為揭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奧秘的金鑰匙,遼寧北票發現了中華龍鳥、孔子鳥等珍稀古生物化石,甘肅和政出土的晚新生代古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了青藏高原和黃河中上遊地區的環境演化;此外,在四川、山東、貴州、雲南、湖北等地也有許多世界獨一無二的化石資源。
  • 萊陽恐龍聲名遠揚系列之--新華社《汪筱林:熱情古生物事業 熱心科學傳播》
    在籌備長春地質學院40周年校慶時,學校希望能發掘並裝架一具恐龍化石給校慶獻禮。於是,汪筱林作為主力在黑龍江嘉蔭進行了3年的野外恐龍科考和發掘。1992年,博物館如願向學校獻上了「生日賀禮」:經汪筱林和同事們親自修理、復原和裝架,一具長七八米的鴨嘴龍化石展現在地質宮博物館的展覽大廳。古生物的「種子」就此在汪筱林的心裡種下。於是,他考入了我國古脊椎動物學研究的最高殿堂。
  • 黑龍江發現罕見化石!
    據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劉樹臣介紹,自2018年起,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多名古生物學家對海倫市動植物化石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發現了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這是我國境內發現的第一個以白堊紀樹蕨莖幹化石為主的生物群。
  • 「化石狂人」李躍卓:收藏化石價值130億元(圖)
    李躍卓收藏的是古生物化石。與三亞結緣,是2003年世姐機構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他應三亞之邀參加了。  很快,他就到三亞考察,只有一個目的——在三亞建一所高水平的自然博物館。  他不可抑制地愛上了這裡。經過三亞市政府協調,博物館選址在天涯海角對面的亞運會南端點火臺。「原來是想在這裡建一家侏羅紀主題公園的,但折騰了三年,也投入了不少錢,最終因種種原因,失敗了。」
  • 生命探索新發現,琥珀化石中的古生物被命名為「liuyan鞘蠊」
    近期,世界著名的權威學術期刊英國《地質學家學會會刊》刊發學術論文,介紹了科學家在緬甸白堊紀琥珀化石中發現的一種被命名為「liuyan鞘蠊」的古生物
  • 重慶發現世界級恐龍化石牆,這裡究竟發生過什麼?
    該化石群化石資源規模大,化石種類多,地質時代橫跨侏羅紀早中晚期,已形成長150米、厚2米、高8米的「恐龍化石牆」,具有很大的科研和開發利用價值。目前已確定基幹蜥腳形類、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劍龍類等五大類恐龍化石。世界恐龍權威專家、中科院研究員徐星認為,這是目前全世界發現的侏羅紀時期最大的單體恐龍化石牆。
  • 【重大發布】季強教授*發現「海德堡人」頭顱化石
    河北地質大學教授、古生物學家季強面向社會宣布了首次在我國東北地區發現的「海德堡人」頭顱化石,並表示此次在中國發現的海德堡人類型化石,將推動現代人起源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河北地質大學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現場據了解,季強教授是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常務理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 復活古生物,究竟有多神奇?
    巨脈蜻蜓化石,土魯斯博物館丨圖:Wikipedia這也許是大部分滅絕生物的宿命——封印在化石中,失去了往昔的靈動,普通人更是沒法直觀地感受到它們究竟有多神奇。為了讓更多朋友理解古生物的精彩之處,日本的科普作者土屋健可謂是腦洞大開,看看他都搞了些什麼事情:漫畫《古生物食堂》,將已經滅絕的生物又請了回來,做成各種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