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發現罕見化石!

2021-02-15 光明日報

12月18日,記者從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上獲悉,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據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劉樹臣介紹,自2018年起,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多名古生物學家對海倫市動植物化石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發現了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這是我國境內發現的第一個以白堊紀樹蕨莖幹化石為主的生物群。目前已發現白堊紀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十幾種。這些化石的發現為研究我國東北地區恐龍時代古生態、古氣候、古環境、古植被演變提供了重要證據。

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位於黑龍江海倫國家森林公園,峽谷上接小興安嶺餘脈,下至海倫市東方紅水庫上遊,谷長10餘公裡,是小興安嶺西坡向松嫩平原的過渡帶,該區域生態系統完整,森林更新演替良好,物種多樣性豐富。2018年以來,海倫市先後三次邀請多所國家權威機構的古生物學專家前來考察研究。

「此次發現的古生物化石呈礫石態廣泛分布於河谷中,產出量大。化石個體較其他地區的大。化石類型豐富,既有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又有恐龍、龜鱉類等爬行動物。」中國地質博物館研究員程業明說,「其中大量登普斯基蕨莖幹化石的發現也為中國白堊紀地層與世界其他地區同時代地層的對比提供了證據。」

根據研究,程業明推斷,海倫地區在晚白堊世為舒緩的濱淺湖環境,河流縱橫,海倫大峽谷正處於河流和湖泊交匯處。當時氣候應溫暖溼潤,植被茂盛,蕨類植物和松柏類裸子植物生長,湖岸有龜鱉類、恐龍類等其他脊椎動物生活和繁衍,形成良好的陸相生態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副總工程師張立東通過調查發現,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主要有白堊紀樹蕨類、蘇鐵類、松柏類3大類植物化石,古生代原生動物蜓類化石,無脊椎動物腹足類、爬行動物龜鱉類和恐龍骨骼3大類動物化石。通過綜合室內整理和區域地層對比,初步認為海倫大峽谷地層應屬於晚白堊世-新近紀地層。

專家認為,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的發現為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群關係提供重要依據。同時,該地古生物化石矽化程度高,古生物本身結構構造保存完整,且具有典型環境指示特徵,是展示地質歷史變遷、化石埋藏和發掘的極好地球科學科普場所,應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和保護利用。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士英)

內容: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士英

責編:王遠方

編輯:張雪瑜 孫小婷 朱曉帆 

相關焦點

  • 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在哈爾濱舉行
    【中國食品報融媒體】(記者高偉)12月18日,「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在哈爾濱舉行。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是研究東北地區恐龍時代植被、古環境、古氣候,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群關係的重要依據。
  • 湖北:重大發現!恐龍骨骼化石
    向上滑動閱覽10月2日,從十堰市中國鄖陽恐龍蛋研究中心傳出好消息:自青龍山1995年被發現恐龍蛋化石群以來,首次在此發現恐龍骨骼化石。這些證據顯示,土廟嶺恐龍蛋化石層內同時埋藏保存有恐龍骨骼化石。」 張蜀康說。張蜀康稱,科研人員共提取10多塊大小不一的樣品,這些骨骼化石樣品,究竟是恐龍胚胎化石、原地保存的恐龍幼體或成體化石,還需進一步研究。但在此發現確鑿的恐龍骨骼化石證據,系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自1995年被發現之後的又一次重大收穫。
  • 澄江化石群發現「麒麟蝦」
    代表了達爾文進化論預言的重要過渡化石本報北京11月5日電(記者齊芳)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領導的科研團隊在澄江化石群中新發現了一種外形似蝦但有五隻眼睛的動物化石,並命名為「章氏麒麟蝦」。
  • 亞洲首次發現!海港區竟有「毒蛇」化石!
    11月15日記者獲悉,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李永項團隊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前不久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石門寨鎮山羊寨村發現6種蛇類化石,距今大約20萬年-2.2萬年,屬於中、晚更新世;其中的「毒蛇」——亞洲蝮化石,是在亞洲首次被發現,也是在中國首次發現「毒蛇」化石。
  • 「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續:專家確認是恐龍化石...
    12月21日下午2時許,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紅星新聞此前報導: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 當地博物館已派專家赴現場勘查)。12月22日,紅星新聞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稀奇: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腿骨化石李先生名叫李飛,今年38歲,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古生物專業,曾連續15年從事古生物研究工作,其中也包括恐龍化石。
  • 盤點20個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奇怪化石
    化石是在數百萬年的巨大壓力下形成的,它向我們講述了我們失散已久的祖先,和居住在他們世界裡奇怪生物的故事。隨著我們開發出新的挖掘技術,奇怪化石的發現變得越來越普遍。而這些化石也永遠地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而我們對這些化石重要性的認識,才剛剛開始。
  • 新疆哈密發現翼龍胚胎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汪筱林研究員帶領著科考隊在新疆哈密考察十餘年,在戈壁發現了這份令科學家驚喜的化石標本。215枚翼龍蛋為橢圓形,長軸多約為6釐米。其中,有16枚含有三維立體的翼龍胚胎化石,系人類首次發現。  北京時間12月1日,中國與巴西的國際科研團隊將這一科學發現與研究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上。
  • 發現最古老的開花樹木化石,而且還很大
    在猶他州曼可斯頁巖中發現的一段化石表明,巨大的被子植物是北美森林冠層的一部分,比之前認為的要早至少1500萬年。9月26日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保存下來的圓木直徑近6英尺(1.8米),長36英尺(11米),可能來自一棵高約164英尺(50米)的樹木。它將與針葉樹和銀杏樹等裸子植物共享森林。
  • 南非發現200萬年前頭骨化石 提供人類進化新信息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稱,在南非發現的一個200萬年前的頭骨,為人類進化提供了更多信息。
  • 河源首次發現蟲跡化石!曾生存於7000萬年前恐龍時代
    河源市區東江河畔附近首次發現蟲跡化石!據河源恐龍博物館透露,這是該市首次發現蟲跡化石,也是華南地區首次發現蟲跡化石。在江西贛州開展地質考察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博士獲悉這一消息後,專程從江西趕來河源考察鑑定蟲跡化石,呂君昌博士稱,在南方地區發掘蟲跡化石尚屬首次。
  • 科普 | 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化石不同於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質遺蹟,是我國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 2綜合價值  (1)、它為國內乃至國際研究動植物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及當時的生態環境,提供十分珍貴的實物證據;   (2)、對研究地質時期古地理、古氣候、地球的演變、生物的進化等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3)、探索地球上生物的大批死亡、滅絕事件研究,提供罕見的實體及實地。
  • 罕見 |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在持續近半個月的恐龍化石保護性發掘中,已獲得至少來自6種恐龍的各部分骨骼、一具完整鱷類骨骼等白堊紀古生物化石。發掘團隊在龍山化石第四層發現了長1.5米左右的完整的鱷類化石。鱷類化石從頭部到尾巴保存得很完整,可以清楚地看到鱷類的皮膚印痕,這也是國內在白堊紀地層裡非常罕見的新發現。
  • 重慶發現18公裡「埋在地下的恐龍化石長城」
    雲陽恐龍化石分布擴展到18公裡 發現新的恐龍屬種重慶市地質調查院副書記、副院長魏光飈用「世界罕見」形容在雲陽發掘的恐龍化石,自2017年雲陽縣普安鄉恐龍化石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發布的成果後重慶恐龍化石點分布示意圖。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 華龍網發1957 年首次在合川發現恐龍化石以來,目前全重慶已有將近2/3的區(縣)相繼發現恐龍化石。
  • 恐龍蛋化石發現與研究
    中亞科考團的重大發現激發了針對恐龍蛋化石更加廣泛的發掘與研究,此後一段時間,世界各地包括中國、蒙古、法國、印度、美國、巴西、英國、羅馬尼亞、義大利、加拿大、阿根廷、烏拉圭、秘魯、澳大利亞、西班牙等都相繼發現了恐龍蛋化石,這些發現不僅豐富恐龍蛋化石的分布,而且揭開了恐龍蛋研究的序幕。  中國恐龍蛋的化石的發現與研究同樣始於20世紀20年代。
  • 野三關發現的螺型化石,為菊石化石或鸚鵡螺化石
    野三關杆石、菊石化石同時都有,對這個題目的調查研究意義重大。       鸚鵡螺化石外形(下圖,網上照片)和菊石化石非常像。野三關的螺形化石非常多,仔細分辨,可能有多種菊石化石。
  • 河南發現27塊古人類頭骨化石斷塊 距今10萬年(圖)
    化石斷塊有完整的枕骨、部分頂骨、眉脊、面骨和顱底骨等。其中,面骨和顱底骨屬首次發現。骨骼多數可拼接復原。這批新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分布和原發現的頭骨化石相距較近,屬同一地層,地層年代經測定距今10萬年左右。9號探方以曾出土著名的「許昌人」頭骨化石而聞名。「許昌人2號頭骨」是9號探方出土的第二顆古人類頭骨,在同一探方出土兩顆10萬年前的古人類頭骨,在世界也是罕見的。
  • 縉雲發現我國最早鳥蛋化石,它竟然長這樣,太神奇了......
    記者15日從浙江自然博物館獲悉,該館研究員金幸生博士與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縉雲共同發現了一件早白堊世鳥蛋化石標本:縉雲厚盔蛋。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鳥蛋化石,也是迄今為止在我省發現的第一顆鳥蛋化石。
  • 罕見!東興驚現侏羅紀時期恐龍骨骼化石
    近日,在東興市高鐵站站前路施工現場發現了疑似恐龍骨骼化石,經專家現場考證恐龍化石屬實,這是東興市發現恐龍化石的首例報告。
  • 1億年前的福氏龍化石,被發現時骨頭已經變成了寶石
    ,這幅恐龍化石的價格毫無疑問已經超過了市面上的大部分珠寶首飾。但化石和寶石的成分不一樣,就觀賞層面來看,化石自然是比不過寶石,那麼有沒有一種辦法讓恐龍的化石變成寶石般璀璨同時又具備研究意義呢?福氏龍的存在給出了一個完美的答覆。
  • 這些極為罕見的神奇寶貝,都是通過化石被人類復活的遠古霸主!
    神奇寶貝世界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種類,那就是通過遠古時代神奇寶貝的遺骨化石提取出原有的基因,在將這些必要因素重新組合成不帶有過去記憶的神奇寶貝,也因為化石在漫長時光中改變了一些原有基因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