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真的滅絕了嗎?它們正圍繞在我們身邊

2021-02-08 動物世界


儘管人們對恐龍是如何滅絕的這一問題還在爭論不休,不過許多古生物學家已經對最有可能的原因達成了廣泛的共識。


但是也許應該問一個更有意思的問題:恐龍真的滅絕了嗎?僅僅想像它們生活在遠古時代,就能令人心生敬畏,興奮不已,不過已經有證據顯示,這個「失落的世界」其實正圍繞在我們身邊,無疑更讓人激動。



當你把長有羽毛和鳥喙的恐龍圖片與身邊的鳥類對比,就會發現它們之間的相似性實在是太顯著了。兩者之間存在演化上的聯繫,這一點任何人都很難質疑。


主流觀點把恐龍分為非鳥類鳥類兩個類群。非鳥類是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是我們傳統上認為的恐龍。鳥類則包括從始祖鳥那樣古老的飛行生物,到在綠籬上啁啾的麻雀,以及像鴕鳥和鴯鶓般不會飛行的大型鳥類。是的,今天我們所知的鳥類就是恐龍—這個觀點最初似乎令人驚訝,但是當你比較它們之間的特徵之後就非常好理解了。現在的共識是恐龍可以分為兩大類—鳥臀類和蜥臀類,現代鳥類實際上是從後者演化來的,具體地說是從食肉的獸腳類中的手盜龍類這些有羽毛的小獵手演化來的。



恐龍與鳥類有親緣關係的觀點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恐龍剛剛被發現的時候。託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為他的朋友達爾文的演化理論激烈辯護,因而得到了「達爾文的鬥牛犬」這一暱稱。他把始祖鳥奉為恐龍與鳥類之間缺失的一環。更籠統地說,他觀察到了鳥類骨骼與獸腳類恐龍之間明顯的相似性。1876年9月,他在紐約做了一次長長的演講,提到了這個模糊的界限:「我們應該對鳥綱的定義進行延伸,以便將那些有牙齒的鳥以及有前爪和長尾的鳥包括進來。沒有證據表明美頜龍(Compsognathus)有羽毛;不過,如果它有,我們將很難說清它應該叫作像爬行動物的鳥呢,還是叫作像鳥的爬行動物。」

2007年,在美國古生物學家瑪麗·希格比·施韋澤(Mary Higby Schweitzer)的領導下,一項最令人驚異的工作強化了恐龍與鳥類的聯繫。她的團隊聲稱在一根有6,800萬年歷史的霸王龍腿骨中發現了血管和血細胞,這些組織的結構與鴕鳥和鴯鶓之類的鳥類相似。然而,這項研究成果引發了強烈的質疑,其他科學家相信這些組織來自後期的汙染,並不屬於霸王龍。與此同時,哈佛醫學院的約翰·阿薩拉(John Asara)及同事開展了一項相關的研究,他們聲稱在同一根霸王龍的骨頭裡觀察到了膠原蛋白的序列。在現在生活著的所有動物中,霸王龍的胺基酸序列與雞的最相似



施韋澤和她的同事後來又報導說他們在一隻霸王龍的後腿中找到了髓質骨。髓質骨原先被認為僅在雌性鳥類中存在,功能是在雌鳥將體內的鈣質轉移給蛋殼的時候保持肢骨的強度。這樣在身體構造上恐龍又與鳥類多了一層聯繫。


對於21世紀的大多數專家來說,恐龍沒有完全滅絕似乎是更加合理的說法。它們如今就在我們身邊,在你後院的鳥食罐中啄食種子,在你家當地的公園水池裡嬉戲,在周日午餐的時候落在你的盤子裡。下次當你切開一隻烤雞並取出它的叉骨時,請記住你正面對著把它與霸王龍聯繫起來的證據。


如果你自認為了解恐龍世界,那麼請重新考慮一下吧,因為這個世界正不斷變得更加奇妙、更加迷人。我們生活在發現恐龍的「黃金時代」,如今的發現賦予了它色彩和聲音,揭示出了關於那些最活躍、最壯觀的生物前所未有的大量細節。新發現如潮水般湧現,恐龍的形象因此被描繪得越發鮮明生動。



今天推薦的《恐龍:創世之旅》這本書可以讓各年齡段的讀者—孩子們、父母和祖父母-獲得新知、感到愉悅。



恐龍不僅看起來非同凡響,而且還能讓我們更加了解現代世界。通過在這本書裡學習關於恐龍的知識與最新研究成果,你也可以很容易地獲得其他領域的知識:地質學、歷史學、進化論、解剖學、天文學,甚至是北美原住民和中國的神話。生命在這個星球上已經存在了數百萬年,通過探索恐龍這類不可思議的生物,也能使我們更加認真地思考生命的多樣性。



《恐龍:創世之旅》是一本關於恐龍的圖文百科讀物,作者沿恐龍出現、發展直至滅絕的時間線,按照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劃分章節,對300餘種恐龍從體貌特徵、生存時間表、食譜、地理分布等角度進行了清晰的梳理。



本書除了幫助我們思考史前世界的奇蹟,還鼓勵讀者走出去探索自己所在的美麗星球,幫助愛好者們開啟自己的探險,了解作為一名古生物學家是什麼感覺。


書中部分內容展示


儘管關於恐龍羽毛和色素的化石研究為我們了解恐龍外貌提供了全新的證據,為恐龍世界帶來了嶄新的色彩,但關於恐龍的具體外觀仍存在著大量的未知。因此,對於外貌信息相對匱乏的恐龍,作者選擇以剪影的方式加以展示,不能不說是一種謹慎而負責任的做法。







精巧的側邊欄設計,一目了然!



每一章都有小測試

看看自己真的學對了嗎?



從巨大的阿根廷龍到細小的小盜龍,我們會看到各種不同形態和不同體型的恐龍。我們將穿越它們的棲息地——森林、貧瘠的灌叢、沼澤、海岸平原、灼熱的沙漠和極地-看看地球從那時以來究竟發生了多少變化。



《恐龍:創世之旅》入選科學美國人讀書俱樂部推薦書目,在英國、美國各地持續熱銷!充滿了精美的插畫以及所有《侏羅紀公園》沒有告訴你的信息!圖文並茂地再現了恐龍時代的風貌,帶領讀者完成一場偉大的創世之旅。



著 者:基恩·皮姆(Keiron Pim)[英]

譯 者:張蜀康

書 號:978-7-5711-0335-4

尺 寸:190毫米×260毫米

字 數:120千

頁 數:344

正文語種:中文


或點擊「閱讀原文」進店了解詳情

相關焦點

  • 生物大滅絕,人類正處在第6次大滅絕中是真的嗎
    然而,如此強大的生物卻滅絕了,對於恐龍的滅絕有很多的說法,比如火山爆發說,氣候變化說、隕石撞擊說等等,而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隕石撞擊說了。而今時今日,隕石撞擊說已經不再是一個假說,而是一個明確的科學論斷。
  • 這種神秘的暗物質,居然也被認為是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 | 徐星
    就像地球圍繞著太陽旋轉一樣,太陽系也一直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旋轉,轉一圈要2.4億年,真的是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 圍繞銀河系中心繞圈轉的同時,太陽系還會上下振動。而太陽系上下振動的周期是多少呢?3000多萬年。
  • 恐龍是怎樣滅絕的?恐龍的滅絕是隕石、火山或是其他
    科學家們開始為我們描繪6500萬年前那壯烈的一幕。一天,恐龍們在地球生存,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公裡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剛退休的聖地牙哥州大學脊椎古生物學家大衛-阿奇博爾德(David Archibald)說:「通過這項研究我們發現導致物種滅絕的多樣化因素,我認為0.65億年前超大質量隕石碰撞地球對物種滅絕具有重要影響,但目前看來這只是必要因素之一,當時的地球物種大滅絕是在多種因素之下形成的。」
  • 恐龍滅絕的元兇起爭議,可能不是小行星,而是讓我們更害怕的答案
    近代科學家通過在世界各地發現的大量恐龍化石,知道了人類誕生之前還有一個更輝煌的恐龍時代。於是開始了對恐龍的各種探索研究,而對於人們來說,最感興趣的還是導致恐龍滅絕的元兇。可能有人會說了,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早就找取了嗎?現代科學界普遍的觀點不都是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的撞擊?小行星撞擊地球滅絕了恐龍,這是目前科學界比較主流的觀點。
  • 恐龍滅絕了它都沒滅絕的烏龜,這一次真的撐不住了?
    此外,在那些溫血鳥類和對能量需求較高的哺乳動物無法生存的棲息地中,烏龜獨特的生理學,比如說緩慢的新陳代謝、資源短缺時的休眠能力,都能夠讓它們在那裡維持巨大的種群數量。當烏龜消失之後,其它動物無法取代它們的位置。
  • 小行星撞地球後,恐龍又熬了多長時間才滅絕?科學家:它們太難了
    在6500萬年前,當時地球的霸主是恐龍,它們從誕生之初在地球上生活了將近1.6億年的時間,比我們人類所存在於地球的時間都還要長
  • 揭秘恐龍滅絕的真實原因!
    科學家們發現,很多物種的滅絕是集中發生的,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了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1983年,物理學家對地球上的生物滅絕事件進行了研究。他們搜集了2.5億年以來的古生物資料,並用統計的方法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在這段時間裡,地球上至少發生過7次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其中,滅絕率最高的一次發生在白堊紀。在這次事件中,生物物種滅絕高達70%。正是發生在白堊紀的這場災難,使得恐龍最終滅絕了。
  • 我們能使滅絕的物種復活嗎?
    你喜歡在現實生活中看到這些遠古生物嗎?可惜的是,它們已滅絕消失,未來我們通過最新科學技術能將滅絕的物種復活嗎?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學家們曾多次提出將滅絕物種復活,並大膽猜測未來不久滅絕動物或將重返地球。
  • 鳥的祖先是恐龍麼?為什麼恐龍滅絕了,鳥還在?
    恐龍都滅絕了,鳥類卻倖存下來。似乎有點矛盾。通過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會上一個臺階。這個問題該怎麼思考呢?和恐龍同一時代還有很多動物倖存下來。也許從它們身上,我們能有所有發現。 根據化石推斷,曾經統治地球3億年的霸主恐龍在6500萬年前滅絕了。要知道,地球上一個物種平均的壽命是400萬年。似乎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恐龍的。
  • 恐龍滅絕 | 太陽系星體還可能撞擊地球嗎
    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龍滅絕使人類心有餘悸, 眼前的威脅使這類小天體的研究價值陡升,一些小行星時刻被人類監測著,正在尋求辦法防止它們對地球的侵犯。小行星雖然個頭兒都很小,但它們與八大行星及矮行星一樣,自西向東繞太陽公轉。小行星在公轉的同時也有自轉,也有四季變化和晝夜交替。一般地, 公轉軌道是偏心率不大的橢圓。
  • 小行星不僅導致恐龍滅絕,也使熱帶雨林出現!
    圖自:Banco de Imágene, Instituto Alexander von Humboldt這項研究的合著者、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STRI)的古生物學家Carlos Jaramillo稱:「6600萬年前的某一天,一顆隕落的隕石極大地改變了熱帶,以至於我們今天擁有的森林就是那一天的產物。」
  • 小行星撞擊是恐龍滅絕主因?恐龍身上有哪些謎團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3日電(記者上官雲)體型龐大、動作矯健迅猛……這可能是許多人腦海中對恐龍的第一印象。它們曾是「地球霸主」,但在6600萬年前,卻突然消失了。日前,「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登上熱搜,引發關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方琳浩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也就白堊紀末期的「非鳥類恐龍」滅絕事件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 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是打敗鳥類成為「地球霸主」的嗎?
    從已知的化石看,最早的哺乳動物早期2.25億年前就出現在了地球上,但是由於最早的哺乳動物比恐龍的登場要晚500多萬年,所以,在整個的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哺乳動物都被恐龍壓制著,直到距今約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後,才給了其他動物登場的機會。
  • 恐龍是如何滅絕的?恐龍滅絕的原因,時間,小行星撞擊,隕石,恐龍滅絕的真相​
    恐龍是如何滅絕的?恐龍滅絕的原因,時間,小行星撞擊,隕石,恐龍滅絕的真相恐龍是如何滅絕的?
  • 恐龍滅絕的原因可能是哪些?
    很多人對恐龍滅絕都有很濃厚的興趣,為什麼恐龍會滅絕呢?
  • 在6500萬光年外,回望地球,能看到恐龍滅絕時的場景嗎?
    在6500萬光年外,回望地球,能看到恐龍滅絕時的場景嗎?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在地球上稱霸了1億多年的恐龍從此滅絕,從那時起,大量的光線就攜帶著當時的信息開始向四面八方傳播。我們將入射光線的波長取值為550納米(可見光的平均值),距離取值為6500萬光年,觀測目標的長度取值為10米(想要看到恐龍滅絕時的場景,至少得看到恐龍,而要看到恐龍,至少得分辨得出長度為10米的物體),簡單計算後可以得出,這個望遠鏡的口徑約為4.36光年,這比我們與比鄰星的距離還要大。
  • 恐龍已經滅絕6500萬年了,為什麼不能應用克隆的方式將恐龍重生?
    恐龍化石中會有完整的DNA嗎?如果要應用克隆這種生物技術,來實現恐龍基因的重生,那麼就必須首先要找到恐龍完整的遺傳物質,然後再找到一些與恐龍具有較近親緣關係的動物作為受體才可以。後面一個條件比較容易,一些個頭大、卵生的爬行動物都可以,比如鱷魚。
  • 世界上真的有「書蟲」!它們比恐龍出現的還早
    據資料顯示,它們通常會藏匿在書本、紙堆以及紙箱中。書蝨似乎這書蝨就是我們口中說的書蟲?然而,調查發現它們居然不會在紙張上穿洞。原來這書蝨主要是以黴菌或其他真菌為生的。它們喜歡潮溼的環境,比如受潮的書籍,潮溼的牆壁、櫃架等。雖說也能咬破書,但不吃紙張的書蝨不能算是真·書蟲吧。
  • 雞變恐龍,真的可以嗎?
    但是,恐龍早在6000多萬年前已經滅絕了呀,哪來的小恐龍給他當寵物呢? 他們先是對比了雞和恐龍的身體構造,比如以迅猛龍為例,它們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 1.迅猛龍有牙齒而雞沒有; 2.迅猛龍的尾巴很長,而雞的尾巴就是一塊肉(你看到的雞尾巴是羽毛,而不是尾巴本身); 3.迅猛龍的手有三根「手指」,而雞隻有翅膀。
  • 揭秘1994年彗星撞擊事件,比滅絕恐龍的那顆還大,人類卻安然無恙
    它的體積非常龐大,當這塊隕石撞上地球時,即使隕石前端已經碰到了地面,尾部卻還在3.5萬英尺的高空,也正是這次撞擊導致當時已統治地球大約1.6億年的恐龍滅絕。據科學家推測,至少發生過5次大規模的物種滅亡,其中,距離最近的一次是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