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任何疑問,或需要跨平臺轉發、引用
請聯繫我們的管理員微信
名稱:歐亞古兵器
微信號:OYGBQ123
OK,筆者又來回憶殺了,
80/90的藏友們應該會有不少共鳴
話說差不多15年前,筆者還在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款即時戰略遊戲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股魔幻狂潮。
沒錯,就是暴雪發行的《魔獸爭霸3:冰封王座》
這款遊戲基本成為了80-90一代男生年輕時必不可少的話題。
不太了解的藏友們可以參考以下連結:
《魔獸爭霸》發展史
作為《混論之治》的獨立資料片,《冰封王座》添加了許多新內容。在單人戰役的第一關,便向玩家們引入了一個新的種族——Naga(魔獸的官方中文譯名為「娜迦」)。00後的小同志們對這一形象應該也不陌生,《魔獸世界》、《Dota》以及《爐石傳說》中均有登場。
這一期,就來同諸位藏友聊一聊《魔獸爭霸》中娜迦族的原型,以及在古兵器上的類似形象。
《魔獸爭霸》中娜迦族形象為人身蛇尾,有手無腿,只有一個頭,類似於中國古典傳說中的伏羲、女媧形象。
但實際上,Naga一詞音譯自梵語नाग,本意為「眼鏡蛇」,最早出現在印度教神話中,國內普遍翻譯為「納迦」或「那迦」。
印度教中的納迦形象同樣是人身蛇尾,有手無腿,不過區別在於除了有一顆人首外,還有數顆蛇首(數量均為單數,多為5顆或7顆)。
這一形象在佛教中演變為「十二天尊」中的水天(如下圖)。佛教傳入中國後,為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而逐漸附會本土文化,將納迦翻譯成龍,也就是天龍八部中的龍眾,而水天則是守護西方的龍王。
隨著印度教的廣泛傳播,納迦的形象以及對蛇的崇拜也逐漸滲入到了其他南亞及東南亞地區。不過與傳統印度教以及佛教中的形象不同,東南亞地區的納迦不再具有人的形象,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蛇,或單首,或多首(如下圖)
印度教或佛教中人身蛇尾的納迦形象由於整體太過複雜,很難在兵器上表現,因此在古兵器上並不多見。
但是東南亞的納迦形象被簡化為蛇,其體態流暢,輪廓簡單,非常便於在刀刃、劍刃上表現,因此許多東南亞兵器上都能看到納迦的形象。
特別是克力士這樣的波浪形劍刃,與蛇本身的形象不謀而合。
除克力士一類的短劍外,在東南亞地區的槍頭、矛頭上也可找到納迦的形象,不過存世量要比克力士低得多。
相關閱讀:
藏品交流 | 牙柄鐵雕包金「克力士」短劍
東南亞古兵器專題——克力士花紋的基本分類
南亞兵器專題——克力士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