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家長們表面上都在拼成績,但內心裡很多父母還是非常認同培養出品行端正、與人為善的好孩子才最重要。繼上一篇《誇獎-想要孩子有好成績,你就應該這麼誇》,我想可以繼續和爸爸媽媽聊聊如何誇獎才能培養出品行良好的乖孩子。
今日關鍵詞:誇獎 01-你是個好人v.s你做了件好事
02-你的誇獎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品行
03-想要孩子品行好,你就應該這麼誇
1.誇獎孩子是個好人V.S誇孩子做了好事,哪種效果會更好?多倫多大學兒童心理學教授瓊·格魯塞克(Joan Grusec)博士做過一個實驗,她請一群1-3年級的小朋友把自己手上的玩具小球捐給貧窮地區沒有玩具的小朋友,然後把這些孩子分成兩組,分別給了兩種不同類型的誇獎。
第一組重點表揚他們具體的行為本身:「你把小球送給別人的做法真的很棒!你幫助了別人,也做了件好事。」
第二組組則重點表揚了他們行為背後的品格:「你真棒!我覺得你是個助人為樂的人,只要有能力你就願意主動幫助其他人。「
猜猜這兩種表揚方式會給孩子們帶來怎樣的不同?兩周後,Joan Grusec博士又把這群孩子帶去了醫院,並分給這群孩子一些糖果。這次實驗目的是看看,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這些孩子到底會不會主動把糖果拿出來分享。結果發現:之前稱讚他們有助人為樂好品格的孩子中有
45%的人會主動分享糖果;而之前被表揚具體行為的第一組小朋友就只有
10%的人願意主動分享。
綜合兒童心理學大師讓·皮亞傑(Jean Piaget)和勞倫·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博士的研究,兒童道德觀念的形成會幾個關鍵階段:
1)他律階段(幼兒階段):這個階段爸爸媽媽及其他長輩們都在念叨孩子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呀。孩子對事情的好壞判斷是基於事情的結果,對權威有毫不質疑,說一是一的認識。並且知道做錯了就要被懲罰,他們會儘量避免被懲罰。
2)自律階段(小學階段):隨著孩子年齡更大,他們做好人、做好事的出發點會從滿足自己發展到取悅他人、幫助他人、期待得到他人的認可。
此後隨著年齡增大,他們的道德觀念形成還會經歷基於諸如法律法規、社會規則、倫理道德、良心等等階段的發展,個人對是非對錯的判定,對於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想成為怎樣的人會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和選擇。
No.2-自我認同感(identity)及品格內化當孩子的好品格受到稱讚時,孩子會將別人認可的這種品格特質內化成自我認同感的一部分,這會促進他們思考:「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我能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等等。恰當的誇獎方式會引導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同感(Positive Self),從而有效促進孩子好品格的塑造。當孩子知道「助人為樂」是一種受到大人們讚賞的好品格,並且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孩子、想要做一個別人心目中「助人為樂」的好孩子時,他所有的決策和行為都會受到這個「人設」的影響。即便在新的場景下,比如從學校換到了醫院場景,他的自我認同感(人設)依然沒有變,因此能夠保持相對穩定一致的行為表現。
圖片來源POPA
相反,當孩子受到的稱讚只停留在行為本身時,孩子會認為自己做了件長輩們認可的事,我做對了。而至於下次自己還會不會這麼做?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自己能不能做這樣的人?很難說孩子會主動去做更深入的思考。
當小朋友處於形成強烈自我認同感階段的時候,誇獎孩子的品格會比誇獎孩子的行為帶來更持久穩定的影響。
實驗也在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中比較,發現這種誇獎方式對於促進小學低齡段(8歲左右)的孩子的良好品行效果最明顯。但即便是年齡更大的孩子,這種稱讚方式依然有效。
No.1-誇孩子行為背後的好品質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在家裡能夠幫忙做點家務,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夠發展熱愛勞動的好品質,你應該抓住他有在幫忙的時候表揚他說:「我發現你其實也是個愛乾淨、愛整潔、樂意做家務的好孩子嘛」、「原來你也是個家務小能手呢」,還可以說:「你是媽媽做家務非常得力的好幫手」。你給孩子的這種稱讚會促使他重新審視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想做怎樣的人,並有意識地想要保持住自己的「好人設」。久而久之,這種他人認同會內化、鞏固成為他的品行習慣,促進孩子朝著他人和自己認可的樣子去成長。
No.2-不要輕易擊碎孩子的好人設
當你誇獎孩子好的行為時,請強調孩子行為背後的好品行。但是反過來,當你想要指正孩子錯誤的行為時,停止泛化否定孩子的整個人品,而應該只聚焦在當下具體的行為上。比如孩子犯錯了,家長千萬不能說:「我看你就是個喜歡打架的人」、「你就是個不愛學習的人」、「你就是個好吃懶做、不愛勞動的人」等等。在孩子還沒有形成自主判斷力以前,你的全盤否定會強化孩子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了,反正都是這樣的人了,那就繼續這麼「破罐破摔」吧。孩子一旦形成這樣的認識,你想扭轉他的「人設」,糾正他的行為就更難了。
No.3-多和孩子交流行為背後對應的好品格最好的道德教育在家庭,父母是塑造孩子品行的好老師。當孩子犯錯時,除了申明態度和約法三章外,請多和孩子交流規矩的設立究竟是基於怎樣的道德品質,為什麼擁有這些品質很重要。比如,不能撒謊是基於「誠實」這個品質,而誠實是贏得他人信任最基本的準則之一;比如,不能打罵長輩是基於「尊重」這個品質,而尊重長輩是最基本的美德。進一步解釋這些道德概念的好處在於能夠促發孩子們在平日生活裡主動將某個具體行為和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聯繫起來。感知這些道德品質能夠潛移默化地內化成為他自我認同感的一部分。
結合連續兩期關於誇獎策略的分享,「
提高成績誇努力,提升修養誇品格」,掌握好這個原則,你就能誇獎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
寫在最後:你希望孩子學習哪些好品格?你會採取怎樣的誇獎策略來塑造他的行為呢?你是否曾經否定過孩子的人品?下次孩子犯錯,你會嘗試怎樣的批評策略呢?
如果你覺得這篇分享對你有啟發,請點擊
「在看」或
「轉發」給更多人!想購買「每日英雄」心智成長卡牌,請戳左下角
「閱讀原文」處。更多分享,請繼續留意「心素養」公眾號的後續更新吧。
每日英雄®️是一套心智成長親子益智桌遊,包含52個兒童心智成長關鍵主題及150個啟發性問題。找到那些品格塑造的關鍵詞,和孩子在遊戲化的輕鬆對話中共同見證品行的成長吧。文章參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identity_theory
L.Kohlberg,"Stages and Sequence: The Congnitive-Development Approah to Socialization" In David A.Goslin (Ed) ,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asearch, pp.347-380,1969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is-assimilation-2794821
POPA CHANNEL
除特別註明外,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所有,轉載請留言後臺。
---- 歡迎掃碼關注 ----
每日英雄®️是深圳心素養教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旗下的親子教育品牌,專注兒童心智成長及親子陪伴。我們致力於傳播科學養育,為家長提供實用的親子互動工具,推動親子間有意識的對話和高質量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