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咖啡最配的,莫過於音樂。咖啡店通常會配有柔和的音樂增加情調,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說是被動接受的,咖啡店也無從了解消費者的聽歌喜好,消費者遇到喜歡的歌,也沒有便捷的途徑得知相關信息。
當地時間19日,星巴克宣布從周二起,公司將向其移動APP用戶提供Spotify音樂流媒體服務。
這意味著,星巴克會員、美國Spotify用戶以及美國7500家門店客戶可以識別店中正在播放的歌曲,然後直接保存到他們的Spotify帳戶當中。即使人不在店內,也可以聽到門店的歌,Spotify用戶也可以訪問到星巴克咖啡公司的播放列表和在過去20年星巴克播放過的最受歡迎的歌曲。
星巴克官方APP的美國用戶將能夠訪問每周音樂播放列表,了解喜愛的藝術家的信息,為他們喜歡的曲目點讚,星巴克會參考把這些偏好反饋加入咖啡廳的播放列表之中,所以星巴克店員不僅僅要調咖啡,還得為顧客制定歌單做DJ。另外,星巴克將在1月份推出每周特色播放欄目,該欄目將注重推薦新藝術家以及音樂分享。
早在去年,星巴克就放棄銷售CD,與Spotify達成了長期合作。有新聞報導評價道,沒想到終結傳統唱片業,助力流媒體崛起的竟然是一家咖啡企業。
其實,星巴克與音樂的淵源頗深,在唱片業衰退的歲月中,星巴克堅持了銷售實體唱片:1994年,星巴克在店內賣出第一張Kenny G.的專輯;1999年,它收購過一家唱片類的創業公司Hear Music;
另外,星巴克CEO Howard Schultz 在2004年對FastCompany的採訪中曾經說過:「我們堅信我們能夠改變唱片零售業。」 Atalantic曾經報導,著名搖滾樂手保羅麥卡特尼還為了星巴克放棄了EMI(百代唱片公司)的合約。
流媒體是音樂行業的大趨勢, Spotify雖然是老牌的音樂服務提供商,但是Apple musice的勢頭非常強勁,前三個月的免費服務籠絡了一大批用戶,上線半年付費用戶達到1千萬,對於Spotify來說無疑是一大威脅,因為Spotify花了6年才攢到這個數量級的用戶。
雙方結合,Spotify可以藉助星巴克增加新註冊用戶,而星巴克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加周全的音樂服務,可謂一舉兩得。星巴克和Spotify都表示,目標是在7000家美國星巴克自營門店、星巴克會員以及6000萬Spotify付費用戶群中建立起一個全新的「音樂生態圈」。
2015年7月,星巴克與《紐約時報》再次達成一項協議,為顧客提供數字新聞的閱讀服務。按照協議,1000萬星巴克會員能夠通過星巴克移動APP免費閱讀《紐約時報》的頭條新聞,以及一系列社會、政治、經濟方面的熱點文章。此外,這些顧客還可以通過付費閱讀,以及訂閱《紐約時報》進行積分,獲得「星星」獎勵。
自2016年上半年開始,作為星巴克數字新聞體驗的一部分,星巴克會員能夠在星巴克官方APP上閱讀《紐約時報》每日及每周的新聞簡訊及由星巴克推薦的相關新聞。
在許多美國星巴克店鋪中,顧客可以通過星巴克數字網絡免費獲取15篇《紐約時報》的文章。「與《紐約時報》的進一步合作,使我們能夠讓最忠誠的顧客接觸到每日最熱的新聞」,星巴克總裁及營運長Kevin Johnson稱:「『星星』獎勵可以讓用戶在星巴克換取飲料和糕點。」
紐約時報CEO馬克·湯普生7月21日在一份聲明中說,與星巴克的合作「是我們最近進行的一系列合作安排中的新進展。這些安排旨在確保時報不斷擴大受眾面,在新的有趣的讀者池中尋找讀者。」
在電子閱讀未興起的時候,星巴克已經賣過上百萬份實體報刊,除了《紐約時報》之外,未來用戶還可以看到其他報刊的內容。在一個咖啡店辦的應用上看新聞,說不定用戶看久了就想去買杯咖啡喝。
幾乎每個企業都有會員制度,但是星巴克推行的會員制度通常被認為是當今零售行業最成功的項目之一,星巴克通過提升顧客體驗以及具有改革意義的獎勵項目獲得了一大批粉絲。
星巴克的會員卡叫「星享卡」,星巴克的獎勵制度是用戶累計消費一定數量,那麼同時會獲得相應的星星數,每累積消費50元可獲贈一顆星星,也會獲得對應數目優惠劵和贈飲,消費越多,優惠力度越大,創建了星享俱樂部帳戶之後就成為銀星級,有5顆星星時就升到玉星級,擁有25顆星星時就能享受金星級優惠。
如果成為了金星級會員,可以繼續享受玉星級的優惠以及一張專屬金卡,還能獲取一張周年慶邀請券,使用此電子兌換券可獲贈一杯中杯飲料。另外,每購買10次就可獲得一張咖啡邀請券兌換券一杯中杯飲料。這樣的升級體系能牢牢鎖定消費者。
在境外的部分國家,星享卡完全免費,而且星巴克還在移動端應用中提供數字星享卡,星巴克的官方APP讓顧客能夠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所獲得的積分數量,為用戶推送優惠信息。星享卡的積分制度成功的提升了消費者的忠誠度和黏度,通過不斷地進行星星獎勵和對應階段的優惠券發放,吸引用戶往門店跑。
除了在買咖啡的時候由店員進行推薦辦卡,去年,星巴克在天貓上開了旗艦店進行售賣,賣的主要包括電子/實體星禮卡、電子/實體星享卡和共21款咖啡兌換券,銷情火爆,一個月前試營業的第一天,它就獲得了1800個收藏。
12月14日,星巴克天貓店推出限量2000張的1999元一張的特別定製版星享卡在第一天就銷售告罄。此外,連上星巴克店內的Wi-Fi,用戶的手機就會自動連接它在天貓的旗艦店,多渠道促進銷售。
當國內的BAT們還在大把燒錢補貼用戶的時候,星巴克的「行動支付」走出了好遠,而其發展起源則要追溯到2009年。當年,星巴克發布了自己的第一款手機應用,並於2011年整合了行動支付功能。
用戶通過會員卡號登錄帳戶後,不僅可以查詢所有個人帳戶信息,還能在此直接完成個人信用卡對會員卡的充值。在星巴克門店消費時,在收銀臺直接掃描手機應用中的會員帳號二維碼,就能完成支付。
2012年,為了提供更好的消費者體驗,星巴克以2500萬美金投資了Square(Twitter 之父Jack Dorsey創辦的行動支付公司)。星巴克CEO Howard Schultz 進入Square董事會。然而雙方的合作並未達到預期,Wallet一直沒有成為星巴克的主流支付應用。Howard Schultz也在一年後離開了Square董事會。
Howard Schultz將行動支付看作是重中之重,隨後推出了自家的行動支付應用。而如今,在美國地區,星巴克App平均每周能轉化600萬次購買,佔到實體店總購買量的15%。
而星巴克的行動支付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美國市場外帶咖啡比例大和支付體驗順滑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即其預付卡式「隨行卡」體系。
星巴克十三年前就推出預付卡式的「隨行卡」體系,功能和銀行所發行的借記卡相當接近,可以讓消費者在裡面儲值,並在各處星巴克網點刷卡消費,它甚至允許用戶幫朋友買星巴克咖啡,具備類似「轉帳」的功能。
星巴克其實也很擅長銷售茶飲產品,據報導,年增長率達15%,勢頭很猛。資料顯示,2012年11月份,星巴克以6.2億美元買下了在紐交所上市的茶葉零售商Teavana,後者在美國擁有301家門店。這個茶品牌在北美已經有了超過500家門店,市值超過10億美金。
與星巴克結緣之前,Teavana一直是以賣散茶為主。其後,星巴克對Teavana的改造非常徹底。2013年11月,首家專賣茶飲和輕食的茶館「Teavana Fine Teas + Tea Bar」在紐約上東區開業,雖然裡面沒有星巴克的影子,但是銷售模式與星巴克提出的「第三空間」(星巴克將自己定位為獨立於家庭、工作室以外的「第三空間 )類似,注重用戶的消費體驗。
日前,有媒體報導稱2016年下半年星巴克旗下的Teavana茶館將在中國開設第一家門店的消息,不過《中國連鎖》雜誌報導,星巴克中國否認了這個消息。星巴克中國的回覆是:星巴克中國旗下品牌Teavana在2016年並沒有計劃在中國開設專屬實體門店,而是茶品牌Teavana將進入星巴克中國和亞太地區的門店進行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