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高軌通信衛星系統淺析

2022-01-10 空天大視野

導讀:美軍的軍事通信主要依賴GEO軌道通信衛星,這使得美軍具有其它軍隊所沒有的信息優勢和戰場態勢感知能力。美軍高軌軍用通信衛星系統主要分為三類:寬帶衛星通信系統(WGS)、窄帶衛星通信系統(MUOS)和受保護的衛星通信系統(Milstar/AEHF)。寬帶通信系統強調通信容量,窄帶通信系統為語音等低速通信和移動用戶提供服務,而受保護衛星通信系統強調保密和抗幹擾能力。受保護衛星通信系統未來還會向戰略系統和戰術系統(PATS)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

WGS是美軍重要的全球寬帶衛星通信系統,可以為普通士兵、船隻、飛機提供寬帶通信服務。該系統原計劃發射10顆衛星,2018年美國國會又增購了兩顆,預計在2023年前組網完畢。從2007年10月到現在,該系統一共發射了10顆衛星,形成了全球覆蓋能力,可為美國、加拿大、紐西蘭等參與國的軍方在南北緯65°之間提供高速寬帶通信服務。

WGS的衛星採用波音-702HP衛星平臺,發射質量5900千克,設計壽命14年,單星造價3.5億美元,衛星採用X波段和Ka波段進行通信。前3顆WGS衛星命名為WGS BlockI衛星,可處理35條獨立125MHz信道,3條47MHz以及1條50MHzX頻段全球覆蓋信道,衛星通信容量可達3.6Gbit/s,超過其前一代寬帶通信系統(DSCSIII)布置的8顆衛星的總和,雙向通信速率1.4Gbit/s,廣播速率24Mbit/s,數據回傳速率274Mbit/s;隨後的4顆衛星,即WGS-4、5、6、7為BlockII星,增加了2條獨立於主載荷的400MHz信道,通信容量達到6Gbps;最後的WGS-8、9、10命名為WGSB lockIIA,進行了信道化器升級,所有通過WGS信道化器升級的信道都從125MHz提升到了500MHz,單顆WGS衛星的可用帶寬幾乎翻倍,容量可達11Gbps,該系統代表了美國寬帶軍事衛星通信最高技術水平。

波音公司702系列衛星平臺

每顆衛星採用的多波束天線都可以提供19個獨立的覆蓋區域,包括8個相控陣X波段天線和10個雙向萬向節天線。衛星的電源系統採用三結砷化鎵太陽能電池翼,總長度41米,EOL功率可達11千瓦,採用鋰離子電池儲存電能。其雙組元動力系統採用的R-4D主機以MMH/N2O4為燃料,可提供490牛頓的推力。發動機長0.55米,直徑0.28米,未加推進劑狀態下質量為3.63千克。發動機提供312s的特定脈衝,推力重量比為13.7,膛室工作壓力6.9巴。電推進系統採用XIPS-25氙離子推進器,功率在1.3kW和4.5kW之間變化,推力高達165毫牛頓,特定脈衝為3,500秒。

支持WGS的衛星通信終端主要是美軍的戰術及單兵信息網(WIN-T),可提供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情報、監視以及偵察(C4ISR)功能,具有移動性、安全性、無縫性、生存能力強以及能支持多媒體戰術信息系統等特點,能確保美國陸軍能夠在戰場上任意位置實現機動通信能力及組網能力。

WIN-T終端通信網絡

2004年9月,為進一步加速系統開發,美國陸軍整合了「通用動力政府系統」公司和洛馬公司的力量,共同開發該系統。經過三個階段的研發,WIN-T通信終端已於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初裝備首批軍方用戶,可為戰區指揮所、固定樞紐和聯合網絡節點提供通信保障。正在改進的「增量4」會使WIN-T利用轉型通信衛星(TAST)系統提高通信能力,提供更大的信息吞吐量。

WIN-T的幾種配置

美軍窄帶衛星通信系統(MUOS)主要服務於全球戰術通信,包括途中緊急通信、戰區內通信、情報廣播和戰鬥網無線電的距離擴展等提供支持。窄帶衛星通信電臺可跨梯隊連接戰術作戰中心,並為遠離主力部隊的遠程監視部隊及陸軍特戰部隊提供支持。

美軍上一代窄帶通信系統「UFO」已經處於退役狀態,新一代「移動用戶目標系統(MUOS)」對網絡體系結構和波形進行了優化設計,實現了網絡化戰術通信,是美軍現役窄帶軍用衛星通信的核心系統。MUOS包含5顆衛星,其中1顆為備份衛星,2012年到2016年每年發射一顆,現已完成組網。

MUOS系統分布與通信示意圖

圖片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

MUOS系統所用的衛星基於洛馬公司的A2100衛星平臺,在軌質量為3,812千克,發射質量為6,740千克,尺寸為6.7m×3.66m×1.83m。MUOS擁有澳大利亞,義大利,維吉尼亞和夏威夷四個地面接收站。每個地面站通過Ka頻段饋線鏈路服務於四個有源衛星中的一個,下行鏈路為20.2-21.2GHz,上行鏈路為30.0-31.0GHz。

A2100衛星剖面圖

該衛星採用三軸穩定裝置,配備了姿態確定和控制系統,可提供精確的指向能力。衛星推進是通過以IHIBT-4主機為中心的系統完成的。BT-4由日本IHI航空航天公司開發,幹質量為4千克,長度為0.65米。該發動機使用單甲基肼燃料和氮氧化四氮氧化物提供450牛頓的推力。除主發動機外,MUOS還配備了反應控制推進器,安裝在反應發動機組件上。發動機燃料為肼的混合物,用於BT-4燃燒期間的姿態控制以及GEO中較小的軌道調整操作和漂移操作。

在用戶段,MUOS終端的設計開發由通用動力公司JTRS部門負責。JTRS為MUOS研發了兩種類型的終端,JTRS HMS和JTRS AMF。2012年2月,美國通用動力C4系統使用首個嵌入MUOS衛星通信波形的JTRS HMS型雙通道網絡電臺AN/PRC-155,率先完成了語音和數據信息的安全發送,該電臺是開發成功的首個為士兵所用的MUOS通信終端。

通用動力公司AN/PRC-155單兵背負式MUOS通信終端

圖片來自通用動力官網

通用動力AN/PRC-155單兵背負式電臺的上端面板,設有3個天線接口、2個手持接口、簡易操作鍵盤、液晶顯示屏、電源開關及2個音量調節旋鈕。操作簡單,可增強士兵的態勢感知能力,提高作戰效率。AN/PRC-155單兵背負式電臺已經完成小批量試生產階段,並成為美國陸軍列裝的第一種雙信道無線電臺。

美軍現役受保護衛星通信系統(Milstar/AEHF)

「軍事星」(Milstar)是「軍事戰略戰術中繼衛星系統」的簡稱,它由洛馬公司和波音公司聯合研製,是一種極高頻對地靜止軌道軍用衛星通信系統。「軍事星」目前已研製並發射了兩代6顆星,第二代「軍事星」仍在使用中。

「軍事星」作戰效果圖

第一代「軍事星」分別於1994年2月和1995年11月發射升空,入軌後定位於120°W和4°E的相對靜止軌道上。第一代「軍事星」重約4.67噸,太陽帆板輸出功率為8kW,設計壽命為7年,現已退役。第二代「軍事星」以戰術通信為主,與第一代「軍事星」不同,第二代「軍事星」在軌壽命達10年以上,且具有很好的超期服役潛力。由於需要良好的抗幹擾通信能力,所以它同時配置了LDR和MDR(中速率通信載荷)有效載荷,並採用調零天線,具有較強的戰術通信能力。

組裝中的AEHF衛星

圖片來自洛馬公司官網

 「先進極高頻」(AEHF)衛星也稱為第三代軍事星,用來替換第二代「軍事星」(MilstarⅡ),屬於受保護抗幹擾通信衛星,其信息傳輸能力是現役第2代「軍事星」的10倍,每顆AEHF衛星價格只有「軍事星」的一半,大約5.8億美元,設計壽命15年,搭載在宇宙神-5號火箭上發射。衛星同樣採用洛馬公司的A2100平臺,其有效載荷總功率6kW,上行鏈路工作頻段44GHz,下行鏈路工作頻段20GHz。AEHF採用現有的Milstar低速數據速率和中速數據速率信號,速度分別為75-2400bit/s和4.8kbit-1.544Mbit/s。它還集成了一個新信號,允許的數據速率高達8.192Mbit/s,通信可覆蓋極地地區。

「軍事星」與「AEHF」運行圖

圖片來自洛馬公司官網

「先進極高頻」(AEHF)通信系統於2010年8月12日發射了第1顆星,隨後2012年,2013年和2018年分別發射了一顆,第五顆星由於其運載火箭「宇宙神-5」技術故障推遲到2019年8月後發射,目前尚未完成組網,已發射部分與「軍事星」組合運行。

AEHF-4搭載宇宙神-5升空

圖片來自NASA

同MUOS系統類似,AEHF使用的衛星平臺同樣採用了電推進系統,包括4臺用於軌道轉移和位置保持的BPT-4000氖離子霍爾效應推力器——這與以往A2100平臺系列採用電弧推進器不同。每個霍爾效應推力器質量7.5kg,尺寸約16cmx22cmx27cm,標稱功率4.5kW,標稱電壓350V,推力約270mN,比衝1950s。

BPT-4000霍爾效應推進器

與AEHF兼容的通信終端主要是美國「先進超視距終端系列(FAB-T)」,該系統旨在研製一系列適用於各種平臺的寬帶保密衛星通信終端。FAB-T能夠兼容未來波形,軟體和硬體也都採用了通用性標準。對軟體而言,FAB-T是軟體定義的,採用聯合戰術無線電系統的軟體通信體系結構。

波音公司FAB-T終端

2012 年6 月,FAB-T 首次完成了與在軌AEHF衛星的XDR、低數據率(LDR)通信試驗。其後還將開發抗核加固能力,並完善功能,使其能夠使用多種波形與AEHF、Milstar 星座通信。按照計劃,FAB-T 未來將安裝在固定或陸基(空基)移動平臺上。2014年,由于波音公司的延遲和研發成本上升,美國軍方開始資助雷聲公司進行相應的競爭性研發工作。

美軍的下一代受保護衛星通信系統分為戰略和戰術兩個部分。新一代戰略衛星通信系統是AEHF系統的後繼方案,包括戰略XDR通信衛星星座和相關任務控制段。它具有彈性特徵,支持擴展數據率(XDR)波形。XDR波形是美軍目前最複雜的低探測率、低攔截率、抗幹擾波形的一種,可擴展數據速率波形使得數據傳輸率比傳統衛星系統的傳輸率提高5倍以上。該系統將為北極地區提供戰略衛星通信支持能力並增強戰略衛星通信的彈性。

美軍戰略與戰術衛星通信系統規劃

目前美軍沒有獨立的受保護戰術通信衛星載荷,受保護戰術通信由Milstar和AEHF系統提供,遠不能滿足美軍需求,未來美軍將建立單獨的PATS系統提供受保護戰術衛星通信服務。PATS將向良好及對抗環境中的戰術作戰人員提供全球範圍的超視距、抗幹擾及低截獲概率(LPI)/低檢測概率(LPD)通信,並使用新的抗幹擾戰術通信波形(PTW)。

美軍未來戰術衛星通信系統

美軍計劃通過三個階段實現PATS。第一階段通過改造現役WGS衛星系統的通信終端,建設初步的地面運行管理系統,在X和Ka頻段運行PTW波形,實現未來10餘顆WGS衛星的抗幹擾通信能力;第二階段將通過改造其他現役商業衛星系統通信終端,拓展地面運管系統,在C、Ku、Ka、等多個商業頻段運行PTW波形,實現租用的商業衛星系統抗幹擾通信能力;第三階段將利用研製的專用型戰術戰術通信衛星,配合PTW波形、地面終端與建成完善的運行管理系統,提供更高級別的抗幹擾戰術通信。

小結: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美軍已經擁有了世界上最完備的寬帶、窄帶、受保護衛星通信系統,為美軍的戰場通信和態勢感知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美國國防部依然認為這三大系統無法滿足美軍未來10年對衛星通信的需求,因此啟動了一項改造現有軍用衛星通信體系的長遠計劃,以加強美軍現有通信衛星的抗幹擾性和載荷容量,並積極論證了商業衛星的軍用途徑。其最終目標是提高美軍通信衛星的彈性抗毀性和高可用性。 

1、Handheld, Manpack, Small Form Fit (HMS) AN/PRC-155 Manpack Radio and Joint Enterprise Network Manager (JENM). J. Michael Gilmore. 

2、AEHF Payloads Program.Northrop Grumman. 

3、Evaluation of a 4.5 kW Commercial Hall Thruster System for NASA Science Missions. Richard R. Hofer, Thomas M. Randolph, David Y.Oh, John Steven Snyder.

4、衛星與網絡、工業智能化.王 煜

5、美軍典型衛星通信應用裝備發展分析.鄧連印  鄧忠辰 

6、美軍下一代通信衛星體系發展分析.張東晨

7、美軍軍事通信衛星現狀及未來發展思路分析.王 煜

8、美國AEHF軍事通信衛星推進系統及其在首發星上的應用.杭觀榮 , 康小錄

9、美軍衛星通信終端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孟徐

相關焦點

  • 衛星電話通信系統怎麼選?這一篇幫你全搞定
    而衛星電話,顧名思義,即通過衛星打的電話,是衛星通信系統來傳輸信息的通話器。衛星電話不依賴地面網絡,只要衛星電話電池有電,抬頭能見天,你就能打電話。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情況下該選用衛星電話呢? 手機只能在有信號的地方用,衛星通話則不然。
  • 淺析基於衛星通信的軟體定義網絡
    傳統的網絡優化定義傾向於根據數據類型(視頻、文本、語音或者靜態文件)選擇通信鏈路,時至今日,一些網絡運營商仍從通信鏈路切換的角度來理解SD-WAN。要構建真正的SD-WAN,網絡系統需要採用智能優化設計的全新方法,使軟體能夠為數據傳輸定義最適合的網絡,這意味著需要在數據包級別檢查內容,並決定如何、何時和何處發送數據,以便在完全動態、高效和自動化過程中進行處理。
  •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知識點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完成部署。    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 淺析美軍系列「快速」戰法
    不要小看這個動作,這可是未來美軍在解放軍彈道飛彈射程裡,保存實力,甚至反敗為勝的核心哦!當然還有跟上級保持聯絡的通信設備、指揮終端和任務規劃設備等。這樣能讓F-22部署到未知的機場,提供前所未有的靈活性。這樣部署時間表、任務規劃和供應鏈將更短、更靈活,指揮官可以更快地作出反應,提供更迅速的首次打擊能力,而對手將越來越難以把握美軍下一步的動向。
  • 【常識】「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考點匯總
    當時採用的是有源定位體制,也就是說,用戶需要發射信號,系統才能對其定位,這個過程要依賴衛星轉發器,所以有時間延遲,且容量有限,滿足不了高動態的需求。但北鬥一號巧妙設計了雙向短報文通信功能,這種通信與導航一體化的設計是北鬥的獨創。
  • 中國首次低軌寬帶衛星與5G專網融合試驗完成(附股)
    ,實現了低軌衛星和5G專網的融合。  當前,全球網絡覆蓋仍面臨很多難題,比如山區、海洋以及沙漠地區,難以鋪設地面通信網絡。而通過低軌寬帶通信衛星,把陸地和海上的無線網絡融合起來,可形成覆蓋全球的通信網絡。目前,我國也正在有序推進衛星網際網路建設,未來將搭建起一個由成百上千顆衛星組成的太空網際網路星座。
  • 衛星通信系統匯總
    SkySwitch系統自稱是衛星行業業第一個也是唯一具有第三層路由包交換功能的 VSAT 網絡。上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業務在全世界飛速發展,這使VSAT工業面臨挑戰。既要提供高速率的業務,還要降低帶寬的租金,這不是上世紀老舊的 TDMA 技術能支持的,因此具有包交換PSMA功能的VSAT網絡平臺就顯得非常必要。
  • 這顆衛星上天了!未來飛機高鐵上網不再是問題
    專家說,過去國內一個衛星大約有2Gbps的通量,主要服務於廣播、銀行、石油系統等骨幹通信,而實踐十三號衛星採用Ka頻段多波束寬帶通信系統,總容量達20Gbps,傳送能力有了數量級的提升。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實踐十三號衛星工程總師劉方說,實踐十三號衛星能夠覆蓋我國除西北、東北的大部分陸地和近海百公裡以上海域,它的一項重要業務是提供高速「動中通」服務。
  • 破產、借殼上市、Starlink掙錢……衛星通信產業2020大事記
    2月18日,美國航天產業研究、投資與戰略諮詢公司Quilty Analytics發布了《衛星通信產業2020年第四季度簡報》。該報告從年度大事、第四季度動態、Starlink動態以及四大運營商業績等四個方面回顧了衛星通信產業在2020年經歷的風風雨雨。
  • 第四代海事衛星通信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隨著計算機、集成電路、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海事衛星通信系統也從第一、二代的模擬衛星通信系統邁向第三代數字衛星通信時代。在2005年至2007年間,國際海事組織推出了第四代海事數字衛星寬帶通信系統,該系統自成體系,其全球網絡系統構架是全新的且獨立於第三代系統的網絡,它將衛星通信系統與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系統進行了融合,構建了衛星通信領域的3G體系架構,使海事衛星通信從窄通信邁向了寬帶通信。
  • 好消息,國產自主衛星電話正式放號!但是這資費......
    眾所周知,目前衛星通信仍以海外為主,而國外的經驗和發展教訓都告誡我們,努力發展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衛星移動通信系統,是我國衛星通信事業的一項重要任務
  •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首次在國產客機測試,這一讓歐美緊張不已的「重器」究竟有多牛?
    現在的北鬥二號系統空間段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覆蓋中國和周邊地區,包括臺海、南沙等區域,定位精度約為10米。中國開發的北鬥三號系統將定位精度提高至2.5米至5米,中國的目標是在2020年將北鬥系統的國內利用率到提高到60%。
  • 號段1740,中國自己的衛星電話來了!意義重大!
    顧名思義,衛星電話的信號傳輸主要依靠衛星,而我們日常使用的手機則是通過地面基站通訊。1月10日,中國電信面向社會各界提供天通衛星通信服務,拉開了我國自主衛星移動通信時代的序幕。我國自主建設的第一個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天通系統正式商用!
  • 淺析GPU通信技術
    目錄淺析GPU通信技術(上)-GPUDirect P2P淺析GPU通信技術(中)-NVLink
  • 北鬥衛星地圖高清版2020_北鬥實時高清衛星地圖
    隨著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即將在2020年全面建設完成,讓北鬥衛星地圖成為了一個熱門關鍵詞,越來越多的人在找北鬥實時高清衛星地圖,筆者想在這裡告訴大家
  • 天地共建,網際網路走向衛星時代
    與移動通信、地面光通信一樣作為現代通信的重要方式之一,衛星通信也具有低延時、低成本、廣覆蓋、寬帶化等優點。衛星網際網路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用戶端三部分組成。空間段由衛星構成,主要負責接收和轉發地面站傳輸的信號,完成地面站與衛星以及衛星之間通信;地面段主要包括地面站、控制站,負責對衛星下達相關指令;用戶端則指各種接收終端等,主要用來發出和接收信號。
  • 無人區通信—最佳個人衛星定位救援通信裝備
    在求救功能方面,能夠通過全球衛星搜救系統進行長距離跟蹤記錄和雙頻發送求救信號功能的ACR ResQLink在行業中屬於領先水平。在參評的產品中定位的功能都明顯強於緊急衛星通信功能。具有跟蹤功能的設備還是具有明顯優勢的(SPOT 3、InReach SE和北鬥盒子)。
  • 毫米波通信應用推陳出新前景廣闊
    毫米波技術在通信領域的應用主要是毫米波波導通信、毫米波無線地面通信和毫米波衛星通信,且以無線地面通信和衛星通信為主。在衛星通信中,毫米波因傳輸頻帶寬,除用於地面與衛星間通信外,還特別適合於衛星與衛星之間的通信,是非常理想的星際鏈路。在茫茫的外層空間,毫米波能量幾乎不受衰減,因此只需很小的功率就可實現遠距離通信,這對軍事空間通信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