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中心特此為您推出由中外學者撰寫的海外日本研究概況以及日本以外的日本研究者的著作書評,以期促進中國學者與日本以外的日本研究者之間的學術交流。
第二篇:從「了解日本」到「讓世界了解日本」
——美國日本研究概況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講師
丁諾舟
作者介紹:
丁諾舟,1987年生,南開大學世界史博士,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講師,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日本社會史。發表有《日本江戶時代的政治賄賂與幕府的應對》《從儀式到教育 江戶時代武士階層身份認同感的形成》等論文十餘篇,譯著有《從江戶到東京:小人物們的明治維新》,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
2020年,索尼旗下工作室Sucker Punch Productions推出了以鎌倉武士抵禦蒙古帝國入侵為題材的作品《對馬島之鬼》,鮮活而深刻地描繪了戰亂中武士、民眾、甚至盜賊的生活境遇,榮獲了多項年度大獎。面對鋪天蓋地的蒙古大軍,對馬島地頭武士志村高呼,「傳統、勇敢、榮耀,此為吾等之道(習わし、武勇、譽れ、それが我らが道だ)」,這一名言想必令眾人心情為之澎湃。然而,細緻觀察志村的臉部動作可以發現,他的口型對應的並非日語,而是英語的「Tradition、courage、honor, they are what make us」。的確,這部深得黑澤明精髓,被譽為理解日本武士精神的佳作,卻是出自美國團隊之手。這支地處華盛頓州的製作團體之所以能夠將異國的歷史文化如此傳神地傳遞給世界,一方面源於其與日本學界的積極交流,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則是美國本土擁有深厚而全面的日本學研究積澱。『ゴーストオブツシマ』、ソニー・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2020年、スクリーンショット
自近代以來,日美兩國的關係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佩裡艦隊的來訪將日本拉入近代世界的汪洋,而二戰後美國主導的民主化進程又在很大程度上構建了今日日本國家的基礎。正因為日美兩國間存在著緊密的互動,深入了解對方國家成為兩國共同的迫切需求。承擔了解對方國家這一重任的,往往是學者群體。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就是美國學者試圖了解日本的典例。雖然該書受語言與資料所限,存在諸多值得商榷之處,但卻無疑為美國,乃至全世界提供了了解日本文化的窗口。
時至今日,美國依然擁有眾多將日本作為主要或唯一研究對象的專業學者。根據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的最新統計數據,北美地區共有日本學研究者1621名,其中美國學者佔據了絕大部分,總人數為全世界最多。這些學者主要任職於大學、圖書館及各級研究機構中,研究領域十分廣泛。
為了細緻觀察美國日本研究的狀況、趨勢與變化,在國際交流基金北京文化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於2017年9月派遣了代表團前往美國,獲得了實地考察的難得機會。
赴美初日,一行首先訪問了哈佛大學賴肖爾日本研究中心。哈佛大學位於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都市區的劍橋市,是常青藤盟校成員之一,也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而賴肖爾日本研究中心(RIJS)又是哈佛大學歷史最久的研究中心之一,可謂古上加古。賴肖爾日本研究中心以推進日語教學和日本研究為主要職責,藉此促進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研究的廣泛交流,激發美國學術界與民眾對日本及美日關係的興趣,從而加強兩國之間的聯繫。該中心始建於1973年,前身為賴肖爾任職的日本研究所。1985年,為紀念賴肖爾退休而添加冠名。目前,賴肖爾日本研究中心有專職研究人員33名,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學者來自日本,研究領域涉及宗教、文化、藝術、建築、語言、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法律、醫學、統計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眾多領域,其涵蓋範圍之廣令一行人無比驚嘆。
現任所長是從事日本社會學研究的瑪麗·C·布林頓(Mary C. Brinton)教授。布林頓教授主要研究當代日本社會的性別不平等、勞動力市場和就業及社會人口學。她的研究結合了定性和定量方法,聚焦勞動力市場中體現的制度變遷及對個人行為的影響。布林頓教授非常重視原始數據的收集,曾在日本和韓國設計開展了多項社會調查、訪談和觀察性研究。代表性作品有《後工業社會中的青年、教育和工作(Youth, Education, and Work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ies)》《女性與經濟奇蹟:戰後日本的性別與工作(Women and the Economic Miracle: Gender and Work in Postwar Japan)》等。
除社會研究之外,藝術研究是賴肖爾日本研究中心的一大特色。梅麗莎·麥考密克 (Melissa McCormick)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藝術與文學的關係、視覺敘事形式以及藝術與社會思想史的融合。她的處女作《土佐光信和中世紀日本的繪卷》提出,在15世紀左右出現一種新的象形文學樣式,藝術家土佐光信和文人朝臣三條西實隆是主要代表人物,他們將現實與虛構交雜,體現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方式。麥考密克教授此後撰寫了多篇文章,聚焦「白描」敘事繪畫,試圖重建中世紀晚期女性讀者、作家和藝術家的闡釋。麥考密克教授認為,白描是女性創造性表達的重要空間。目前,她正在進行有關「源氏物語」的研究與譯介工作,出版了十多本相關書籍。除學術研究之外,麥考密克教授還是活躍的策展人。2019年,在疫情爆發之前,她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策劃了國際展覽「源氏物語:日本經典之光」。
除了文學可以表現藝術外,建築也是藝術的重要載體。藝術與建築史教授由紀夫·利皮特(YUKIO LIPPIT)則是一位頻頻獲獎的學術精英,其研究興趣集中在中世(1200-1600)和近世(1600-1868)的日本繪畫與建築。他的著作《繪畫的國度:日本十七世紀的狩野畫派(Painting of the Realm: The Kano House of Painters in Seventeenth-Century Japan)》獲得了美國學院藝術協會頒發的查爾斯·魯弗斯·莫雷圖書獎和亞洲研究協會頒發的約翰·惠特尼霍爾圖書獎。其論文「中世日本水墨畫的模式和禮儀:1495年雪舟的潑墨風景(Of Modes and Manners in Medieval Japanese Ink Painting: Sesshū’s Splashed Ink Landscape of 1495)」獲得了美國藝術協會的亞瑟·金斯利·波特獎。目前,利皮特正在撰寫一部關於中世日本水墨畫的專著,定題為《幻境(Illusory Abode)》,同時還進行著針對阿修羅雕塑、足利收藏品、長谷川等伯的繪畫、伊勢神社、僧畫家雪村周繼等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展開研究。
如果說哈佛大學的日本研究側重研究領域的廣泛性與深入性,那麼耶魯大學的日本研究則以強大的傳播性與交互性見長。訪美的第二天,一行人便親身領略了耶魯大學的影響力。
耶魯大學坐落於康乃狄克州的紐哈芬,是全美第三古老的大學,與哈佛大學同屬於常春藤聯盟。哈佛大學與耶魯大學相距150英裡,乘汽車只需2小時左右,卻很難找到合適的軌道交通工具,汽車之國確實名不虛傳。
東亞研究會(CEAS)是耶魯大學日本研究的中心。該研究會成立於1961年,傳承耶魯大學東亞研究的悠久傳統,旨在培養中日韓研究相關的學者,為跨學科交流提供平臺,從而促進東亞優秀教育、研究和知識交流。60年來,該研究會通過課程、講座、研討會、學術會議等諸多方式,面向校內校外的學者、學生宣傳東亞文化。東亞研究會擁有25名核心教師和20名語言教師,橫跨耶魯大學的12個學院,是耶魯大學涉及面最廣的研究項目之一,每年提供大約150門東亞人文和社會科學課程,而日本研究的專家大多聚集於此。
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重視對日本文化的宣傳是一行人感受到的耶魯大學的最突出特徵。造訪耶魯大學時,適逢其主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明治維新150年:社會變遷與政治意義(The Meiji Restoration and Its Afterlives: Social Change and the Politics of Commemoration)」,除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美國名校外,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等日本頂尖高校與科研機構均派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關注社會變遷與政治記憶兩大傳統話題,細化研究細節,一方面關注物質層面,圍繞「海洋」「森林」等自然物質,探討社會變革期人與自然間交互關係的變化;另一方面則專注社會細節,從性別、迫害、創傷等微觀領域重新審視明治維新的功過。
一般而言,海外的日本學研究主要關注政治外交及現當代社會問題,較少對中世近世社會的細節問題進行分析。然而,在此次學術會議上,美國學者可以就近世的細節問題與日本學者「同場競技」,其根源在於長期的研究積澱與豐富的跨國交流,而耶魯大學東亞研究會則是日本近世社會研究的重要根據地,其教授法比安·德裡克斯勒(Fabian Drixler)主要研究江戶與明治時代的人口、社會和文化史,關注殺嬰及其倫理基礎、死產和現代日本的國家、佛教網絡和國內移民、近代日本早期的可持續發展史、饑荒和風險管理等諸多領域。著有《東日本殺嬰現象和人口增長,1660-1950》(mabiki: infanticide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eastern japan, 1660-1950)《武士與日本的和平文化》(samurai and the culture of japan's great peace)等。丹尼爾·博茨曼(Daniel Botsman)教授則主攻江戶、明治時期的社會史,關注懲罰和權力在日本近代社會中的作用。博茨曼的著作包括戰後著名外相大來佐武郎回憶錄的英譯本《經濟外交中的生活》(Okita Saburo: A Life In Economic Diplomacy),以及研究16世紀到20世紀懲罰與權力在社會形成中作用的作品《現代日本的形成過程中的懲罰與權力》(Punishment and Power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目前,博茨曼主要研究西方的奴隸制和奴隸解放運動對19世紀下半葉日本社會的影響,特別是對日本受歧視部落民的影響。
如前文所提到的,「傳播」是耶魯大學日本研究的重要關鍵詞,除了將日本文化在英語圈傳播外,耶魯大學的學者還注重日本文化內部的傳播機制。亞倫·格羅(Aaron Gerow)將電影電視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關注日本的現代文學、流行文化,擅長從電視、電影及其主要視聽群體中獲取解讀社會的思路。亞倫熱愛日本電影,在日本度過了近12年光陰,曾在橫濱國立大學擔任副教授,期間還參與了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的眾多工作。亞倫發表了大量英語、日語和其他語言的論文,主題涉及日本早期電影、電影和電視理論、當代導演、電影類型、電影審查制度、文學和漫畫、殖民時代的韓國電影和電影表現等。著作有《瘋狂的一頁:1920年代日本的電影與現代性》(A Page of Madness: Cinema and Modernity in 1920s Japan)《日本現代性的願景:1895-1925年電影、民族和觀眾的表達》(Visions of Japanese Modernity: Articulations of Cinema, Nation, and Spectatorship, 1895-1925)等。目前,亞倫正在盡平生之學,試圖撰寫一本關於日本電影理論史的著作。無獨有偶,蒂莫西·昂維爾扎特·戈達德(Timothy Unverzagt Goddard)主要研究17世紀以來的日本文學,關注文學作品中的語言、現代性、城市空間與帝國理念,主要採用跨文化和跨學科的方法來研究日本文學。戈達德目前主要分析文學作品中展現的帝國時期東京的樣貌,重點關注1923年關東大地震和 1945年東京大空襲這兩個災難時期。通過比較閱讀日本、中國臺灣和韓國作品中的地圖、照片、電影、插圖和木版畫,戈達德將這些文學地理學與現代城市生活的豐富視覺文化相關聯,繪製殖民地和大都市之間的聯繫,認為東京既是日本皇權的象徵中心,也是研讀東亞近代性的關鍵地點。
良好的傳播離不開新技術、新媒體的輔助。東亞語言文學住友教授愛德華·卡門斯(Edward Kamens)的研究範圍涵蓋從早期到19世紀的日本文學,特別是奈良、平安和鎌倉時代的詩歌和散文。主要著作包括《和歌與物,和歌為物》(Waka and Things, Waka a s Things)《日本傳統詩歌中的歌枕、典故和互文性》。但是,愛德華教授的過人之處在於活用ICT技術,對傳統資料進行加工,並提供給全世界的研究者使用。在耶魯大學數字人文實驗室和耶魯大學東亞研究委員會的資助下,愛德華與國際學者、策展人、保護團隊共同策劃了「Tekagami-jō」計劃,將貝內克珍本手稿圖書館的手稿進行數字採樣,並上傳至網絡搜索。目前這一計劃以基本成型,網站業已上線。目前,愛德華教授正在撰寫《新劍橋日本史》中平安時代宮廷文學一章,以及《源氏物語》的內在、外在及詩意的論文。
提到耶魯大學,很多人會立刻想到耶魯大學的公開課。的確,以卡根教授(Shelly Kagan)的「死亡哲學」為代表的耶魯大學公開課紅遍了世界各國,不僅提高了耶魯大學在一般民眾中的知名度,而且讓深藏書齋的知識傳入尋常百姓家。在通過YouTube等網絡平臺發表公開課,進而傳播與普及日本文化知識上,法比安·德裡克斯勒等研究者都是行家裡手,他們的主要研究成果往往以授課、對談的形式上傳至耶魯大學的官方頻道,一勞永逸地為全世界對日本文化感興趣者服務。可以說,網絡公開課構成耶魯大學「傳播」特徵的重要要素。
Fabian Drixler: Infanticide in Japan,Yale University Youtube Channel
參加耶魯大學舉辦的學術會議的另一大收穫,是結識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日本研究者。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在會上的學術報告令一行人印象深刻,因而訪問的下一站便理所當然地被定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院(EALAC)。哥倫比亞大學位於紐約的曼哈頓,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五所大學之一,也是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大學之一。其東亞研究院長期以來被稱為東亞歷史、文學、文化、宗教和語言研究的領頭羊,靠中、日、韓等亞洲國家的語言文化研究起家,在發展中逐漸拓展研究領域。2005年新增藏語與西藏研究,2017年新增越南文化、歷史和語言研究,其藏語與西藏研究很快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招牌研究領域。東亞研究院的語言教學與研究並非面向商務、翻譯等實用性領域,而是面向文化研究的專業性語言傳習。在日語教學中,日語文言、變體漢文等非日常性內容同樣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東亞研究院的研究人員主要以史學家、文學學者和宗教學者為主,近年來又新增了電影、視覺文化和媒體研究方面的專家,因而將研究領域擴展至科學史、環境研究、全球歷史、人類學和社會學等諸多領域,研究時段則囊括了古代、中世、近世與近現代的全部時段。從人員構成而言,宗教與技術是哥倫比亞大學最為關注的兩個領域。
宗教研究是東亞研究院的重要研究領域。伯納德·福爾(Bernard Faure)教授關注中世日本的神明觀、佛陀史、以及佛教與神經學的關係,聚焦禪宗與密宗。其研究受人類史學和文化理論影響極深,關注正統與異端的建構、佛教的信物崇拜、圖像學、性與性別等主題。目前,伯納德主要研究密教的神話儀式系統與中世日本信仰的關係,目前正在編寫一本關於日本神與惡魔的書。主要著作有《否認的力量:佛教、純潔和性別(The Power of Denial: Buddhism, Purity, and Gender)》《權力的願景:中世日本佛教之想像(Visions of Power: Imagining Medieval Japanese Buddhism)》《直接的修辭:對禪宗佛教的文化批判(The Rhetoric of Immediacy: A Cultural Critique of Chan/Zen Buddhism)》等。有佛教研究則必有神道研究,麥可·科莫(Michael Como)的專業領域為從飛鳥到平安時代早期的日本宗教史,從信仰傳播的角度出發,專攻儀式與神靈觀念在日本的傳播、地方宗教傳統、城市化與神學創新的關係。目前,麥可特別關注傳播到日本列島的中國與韓國的神靈與儀式,特別是宗教所帶來的技術傳播,認為漢字、養蠶和馴馬文化的傳入是宗教儀式與政治行為共同造成的結果。其主要著作有《編織與捆綁:傳入古代日本的神明(Weaving and Binding: Immigrant Gods and Female Immortals in Ancient Japan)》《聖德:日本佛教形成中的種族、儀式和暴力(Shōtoku: Ethnicity, Ritual and Violence in the Formation of Japanese Buddhism)》等。目前,麥可正在撰寫一本關注8世紀至9世紀日本宗教表現、解釋的物質性與城市化之關聯的專著。
技術史是東亞研究院的另一個重要研究領域。保羅·克萊特曼(Paul Kreitman)主攻環境史、商品史和科學技術史,與現實問題聯繫緊密,這得益於其豐富的現場經驗與敏銳的觀察力。他曾在東京三菱日聯證券擔任碳中和顧問,考察了大東京地區糞便處理的進展,重點關注 20世紀糞便肥料的淘汰過程,著有《羽毛、肥料和自然狀態:信天翁在美日邊境的用途(Feathers, Fertilizer and States of Nature: Uses of Albatrosses in the U.S.-Japan Borderlands)》。目前,保羅正在撰寫有關北太平洋資源開採、自然保護和國家形成之間關係的專著。
大衛·盧裡(David Lurie)則關注近世日本的語言技術(書寫系統和讀寫能力),研究領域涉及近世文學和文化史、中國文學、歷史和技術著作的受容、詞典和百科全書的發展、語言思想史、神話等。其成名作《讀寫之國:早期日本與書寫的歷史(Realms of Literacy: Early Japan and the History of Writing)》以平安時代日本書寫系統的發展為主題,獲得萊昂內爾·特裡林獎。其他著作還有《「日語書寫的發展」 手稿的形式:寫作系統如何以及為何發生變化(「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Writing,」 in The Shape of Script: How and Why Writing Systems Change)》等。目前,大衛正在撰寫一部全新的學術專著,暫定名為《天皇的夢想:閱讀日本神話(The Emperor’s Dreams: Reading Japanese Mythology)》。
在告別了哥倫比亞大學之後,一行人告別了氣候宜人的東北部地區,乘飛機橫跨2000餘英裡,前往充滿別樣風光的亞利桑那州。亞利桑那州位於美國西南部,毗鄰墨西哥,氣候較為乾旱,以柱狀仙人掌為州花。前往亞利桑那的目的自然不是為了欣賞仙人掌或品嘗墨西哥料理,而是因為這裡有著名的亞利桑那大學。亞利桑那大學成立於1885年,是一所擁有超過4萬在校生的大規模公立大學,也是美國最重要的公立大學之一,也是公立常青藤聯盟校之一。亞利桑那州的亞利桑那谷地區與矽谷齊名,以高新產業著稱,亞利桑那大學自然也以光學、宇宙科學的高新研究著稱。然而,為這些高新技術研究提供思想指導與素養教育的則是人文研究學科。亞利桑那大學設有人文學院,雖然沒有專門的日本研究院,但日本研究者大多集中於東亞學系(East Asian Studies)。與之前訪問的三所私立大學相比,亞利桑那大學的日本研究更加注重時效性與實用性,其中以翻譯學與社會語言學見長。
特別令人激動的是,著名翻譯家詹姆斯·菲利普·加布裡埃爾(James Philip Gabriel)正就職於亞利桑那大學。詹姆斯主攻近現代日本文學史,特別關注三浦綾子的著作、基督教和日本當代小說。但是,讓他博得盛名的無疑是對村上春樹作品的翻譯。詹姆斯翻譯出版了村上春樹的六部小說、三部短篇小說集、兩部非小說作品以及村上發表在雜誌上的短篇小說。其中,《海邊的卡夫卡》被《紐約時報》選為 2005 年十佳書之一。此外,他還翻譯了島田雅彥、黑井千次、吉村昭、大江健三郎、桐野夏生、吉田修一等眾多作家的小說,產量之高令人驚嘆。除譯著外,他也發表了大量文學研究專著,例如《瘋狂的妻子和島嶼之夢:島尾敏雄和日本文學的邊緣(Mad Wives and Island Dreams: Shimao Toshio and the Margins of Japanese Literature)》《精神問題:現代日本文學中的超驗(Spirit Matters: The Transcendent in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目前,他正在翻譯直木獎和日本書店獎獲獎作品《蜜蜂與雷霆》。
除了詹姆斯這位明星成員外,亞利桑那大學的年輕日本學者同樣值得關注。瑪格麗特·坎普(Margaret Camp)主攻社會語言學、社會語音學、實驗語音學、性別、語言意識形態和第二語言教學,擅長通過性別的視角研究日語中性別和語言之間的關係,特別關注日本同性戀女性和異性戀女性的語言差異。而更具特色的是約書亞·施拉謝特(Joshua Schlachet)的研究,他專攻國際比較食品研究、科學和健康史、書籍出版傳播史、物質文化和手工藝以及荷日交流史,主要關注18至19世紀的食物和營養文化史。目前,約書亞主持研究項目「滋養生命:近代日本早期的飲食、身體和社會」,重點研究飲食「常識」對社會的影響,這些常識的成為一般人飲食生活的實用性指南,將良好營養概念擴展到了經濟生產、身份等級乃至道德修養領域。
總體而言,美國的日本研究存在如下特徵。第一,研究者人數眾多,涵蓋領域極為。美國擁有1600餘名日本研究者,總人數在全世界可謂數一數二,而研究領域則涉及宗教、文化、藝術、建築、語言、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法律、醫學、統計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眾多領域,其全面性更是令人驚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存在著大量功利性、實用性較低的純學術性日本研究,因而可以開闢出眾多其他國家學者難以覓得的蹊徑,誕生出大量新鮮有趣的研究課題。第二,與日本學者的交流頻繁,在細節研究上不輸給日本本土學者。得益於美國與日本政府間大量的共同研究資助項目,美日兩國間在眾多學科中保持著緊密的學術交流關係,日本研究自然也不例外。正如哥倫比亞大學主辦的「明治維新150年」學術會議所展示的那樣,長期性、常規性的跨國學術交流使得美日兩國的日本研究較少存在認知鴻溝,學術範式與視角獲得了共同性,因此可以在同一學術語境下探討問題。第三,美國學者積極代替日本對外發聲,宣傳日本文化。美國的日本研究不僅會為己所用,還會通過書籍、報紙、電影、遊戲、乃至YouTube等網絡媒體,積極對第三國進行宣傳,將「了解日本」升華為「讓世界了解日本」,這種「反客為主」的姿態無疑是美國的日本研究不同於其他國家的最大特徵。第四,使用自身既有的價值體系解釋日本。雖說美國是日本文化的積極宣傳者,但其本質依然是基於西方價值觀的解釋,是用西方邏輯合理化後的日本文化。在涉及性別、宗教、自然觀、文字教育等研究領域,這一現象尤為突出。在上述領域,西方與東方文化存在較大差異,而美國的日本研究者在對日本進行本體研究時,往往能夠準確把握文化差異。然而,當進入文化宣傳領域時,則或多或少會呈現出將日本文化進行「西式合理化」的傾向。無疑,這種西式合理化是基於宣傳目標的認知與價值體系,通過貼近宣傳對象的認知水平來促進其理解日本文化。然而,這種西式合理化畢竟不是還原。對於東方的日本研究者而言,在參考吸收西方同行的作品時,辨別、分析這種西式合理化要素顯得尤為重要。
感謝您的閱讀。敬請期待下一期。
海外日本研究推介系列預告(擬定)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 丁諾舟講師
第二篇 從「了解日本」到「讓世界了解日本」——美國日本研究概況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 丁諾舟講師
第三篇 歐洲的日本研究
柏林自由大學(德文: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Verena Blechinger-Talcott教授
第四篇 美國對日本文化的「西式合理化」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 丁諾舟講師
第五篇 如何用數理分析闡釋日本特質:《世襲與民主》介評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賀平教授
第六篇 以數論政:若干日本政治研究資料庫簡介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賀平教授
第七篇 多重方法與國際比較下的概念論證:丹尼爾·阿爾德裡奇的災難敘事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賀平教授
第八篇 平安朝文學與日本民族主義——評Thomas LaMarre的 Uncovering Heian Japan: an Archaeology of Sensation and Inscription《發現日本平安朝:感官與書寫的考古學》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文系 倪錦丹博士生導師
第九篇 日常莫辯,理論何為:《生成自我》的價值與啟示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賀平教授
第十篇 政治民族志的經典之作:回眸《日本式選舉運動》的學術史意義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賀平教授
第十一篇 《The Anime Ecology》A Genealogy of Television, Animation, and Game Media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文系 倪錦丹博士生導師
第十二篇 作為世界文學的《源氏物語》——法國的《源氏物語》翻譯項目
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 張龍妹教授
第十三篇 作為世界文學的《源氏物語》——亞瑟・威利英譯《源氏物語》的日語回譯
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 張龍妹教授
第十四篇 寄語中國的日本研究者
柏林自由大學(德文: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Verena Blechinger-Talcott教授
計劃每周一發布,敬請期待!
更多活動信息
官網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