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奴隸社會
作者:肖瑾
馬佳佳一篇《絕望的大學生》給不少人打了雞血,她告訴我們如何才能變得牛逼進而實現財務自由。然而,並不是每個人的目標都需要和她一致。她告訴大家how (如何牛逼),卻沒有告訴大家why (你為什麼需要變得牛逼、它和你的人生目標有什麼關係)。
看到創業明星們如此耀眼,如果你還沒搞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便打算義無反顧拋下所有去創業,不妨停下來想一想:
「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它可以通過創業來完成嗎?」
寫下《這些聰明人為什麼不來創業》(後稱《聰明人》) 後,不時會遇到創業的小夥伴跑過來說:「狐狸君!我是看了你的那篇文章才鐵了心從XXXX (某高大上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後稱PFS) 辭職,決心投身創業浪潮!」
既然忽悠了這麼多人下海,我再不身體力行,豈不是很沒有面子?於是,2月底我向麥肯錫交了辭呈。接著我搬到北京,成為村裡人 (中關村),開始全職創業。這對我來說算是個big move:卸下諮詢顧問的頭銜,換一個城市生活,做完全不一樣的事情。
我在《聰明人》一文中提到,PFS的人大多不喜歡風險,放不下高薪高福利,留戀在五星級酒店每天大魚大肉的生活。
「既然這樣,你為什麼從麥肯錫辭職出來創業了?」
一般從PFS出來創業的人會給出下面的原因:
• 學習曲線 (learning curve) 開始變得平緩
• 裝逼裝得有點累了,想回歸屌絲本質
• 太累,而且讓你忙的事情附加值不高
上述原因多多少少有點,不過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
是的,我一直有個想達成的人生目標。
人生目標 (Life purpose),是個有點悶的雞湯概念。是你願意花盡一生去追求的一個終態 (End state)。
「那麼,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這個故事比較久 (dou) 遠 (bi) …
在我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第一次意識到有死亡的存在。我很怕,很不安:怎麼辦?我會死耶,我死了之後這個世界就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了。於是,那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我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睡……
為了安撫自己,最後我想了個解決方案:既然會離開這個世界,那麼我希望可以讓這個世界記住我。
由於當時我沒有找到很好的role model,那時我很希望能成為下面這兩位……
這個人生目標到現在都沒有改變過 (雖然role model不再是上面兩位)。
本文第三部分我會再細說我辭職創業和毛主席的關係。
最近在組建初創團隊,忽悠別人進來的時候,時不時會問「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這種問題。朋友們一般會給出以下答案:
回答「沒想過」的人大多是學霸/別人家的孩子。
他們人生道路上一帆風順,沒有什麼需要煩惱的事情。
有個讀CS的好友,大學畢業後沒想好自己想做什麼,於是拒了各種高大上的工作Offer,保研留校,研究生念完後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找什麼工作,於是決定出國念PhD。
我問他是不是很喜歡做research,他說也沒有,只是還沒想好以後想做什麼工作,所以繼續讀書拖一拖畢業時間。
「人生目標」對他來說似乎是順其自然未來會慢慢明晰起來的事情。
「那讀完PhD你還沒想好做什麼的話怎麼辦啊?」
「可能會讀個博士後吧。」他自己也笑出聲來。
回答「不斷成長進步」的人大多是大學剛畢業的新鮮人。
「成長」這個目標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在我看來,它是每一個人出生後便默認設定好的一個目標,它更應該被當作是本能,而不是目標,因為它不是一個終態。你的答案包含著的,不應該僅僅是「我希望我會不斷成長」,而應該是「我希望自己成長為一個怎樣的人」,不然,很容易會長歪。
回答「實現財務自由」的人大多是還沒實現財務自由的80/90後。
他們雖不像國民老公那般可以揮霍無度,但家境尚算殷實,心裡卻也渴望擁有更好的生活。
這並不庸俗——他們之所以有這種念想,主要是因為想做的事情太多,不知該如何選擇,於是希望可以通過實現財務自由,再一件件去試錯,探索自己最希望做的事情是什麼。
然而,他們沒有並沒有意識到,人的時間也是很有限的。
有個好友,大學畢業後在投行做trader,第一年光獎金就拿下幾百萬。幹了7年,實現了財務自由。然後,她開始花時間去試錯——先跑去麥府做了兩年諮詢,接著跑去某拍賣行做了一年,現在跑去某投行做戰略總監。
最近我也和她討論了人生目標的話題,她說:「我的人生目標是想找到自己的passion,希望通過這個passion改變自己和別人的生活,讓不少人因為這個passion過得更好。」她話鋒一轉,「不過很慚愧,找了30多年還沒有找到我的passion是什麼,還和年輕時一樣迷茫。」
你並不是一個人在迷茫。
上述現象,在青年志的一份報告裡有個很好的名詞解釋——「延後的青春期」。
這意味著本應該結束探索穩定下來的年齡,很多人選擇了延長個體探索期的長度,繼續找尋新的可能性,繼續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標。
這個現象的原因可以從四個層次去解釋:
• 危機感的缺失:經濟發展讓大部分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導致了我們過於安逸、缺乏危機感
• 經驗傳承的斷層:父輩的技能樹已不適用於轉型後的產業結構
• 自我認知教育的失敗:應試為核心的學校教育並無法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和探索能力;家庭教育中,父母為子女作出過多決策 (參與選學校、選專業、甚至選工作),導致他們缺乏培養獨立決策能力的機會
• 文化信仰的缺失:自主決策通常需要一個自我認知和判斷的支持系統 (通常來自宗教、文化習俗等),文化信仰的缺失導致我們做決策時失去了參照物
迷茫雖情有可原,但你並不能一輩子茫下去。
像星爺說的:做人如果沒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
三、鹹魚翻身三部曲 (方法論)【鹹魚翻身首部曲】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在這裡也分享一個蠻多人都聽說過的方法論,它成功地幫助我身邊的不少人快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這個方法論源自知名博客寫手Steve Pavlina,這個方法在Denny奶牛的那篇長博客中也有具體解說過。
你可能需要半小時、1小時甚至更多時間。但相信我,這段時間絕對是你這輩子最值得花的。
找到一個完全空閒的時間。關掉所有電子產品,在房門外掛上「請勿打擾」。
然後,準備以下兩樣東西:
接著,你可以在在第一張白紙上的最上方中央,寫下「你這輩子活著是為了什麼?」
接下來,把你腦海裡蹦出來的第一個答案寫下來,任何東西都可以,可以是一句很傻X的話,比如說,「成為一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美男子」。
然後對著這句話,問自己,當我達到這個目標後,「so what?」
接著,你可能會發現有其他東西比這句話更重要,如果有的話,把這句話劃掉,寫下那句更重要的。新的這句話可以是前面那句話的補充、完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一句話。
然後不斷地重複,劃掉、重寫、劃掉、重寫,直到寫到某句話,真正觸碰到你的內心,你哭出來了。
這句話就是你的人生目標。
如果你之前完全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的話,你可能會花上幾個小時,也可能在寫到一半的時候想放棄,也可能寫出很雜亂的東西、糾結了很久都沒有一個讓你想哭出來的答案。這很正常。這個時候請不要放棄,繼續寫。
也很有可能寫到某些句子的時候,你很有感觸,但還不足以哭出來。
沒關係,你可以在那句話的基礎上,補充、完善。
要注意的是,在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的時候,有一個大忌——把別人的人生目標當作自己的。
不少大學生看到身邊很多朋友都在創業,覺得創業超級酷炫屌炸天,於是畢業後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投身創業大軍了,甚至輟學創業。
其實,中關村創業大街的英文名innoway不是innovation way的意思,而是in no way,走投無路的人才來創業。#人艱不拆#
另外一個點是,你的人生目標也可以一點都不高大上。
我有個弟弟,他希望自己在大學畢業後可以找到一份安穩的工作,比如當個公務猿什麼的。在小城市舒服地待著,開心地過完這輩子。
以前的我無法理解,心裡總不由自主地滋生出「恨鐵不成鋼」的情緒,每次和他聊到這個話題總是想把他揪回「正軌」。
當我在Google打工的時候,有一次和老闆聊天。
老闆是個很重視青年教育的人,本身也是Junior Achievement (JA) 的志願者。
我和他吐嘈了我弟弟胸無大志這個事情。
他笑了笑:「你不能期待每個人都跟你有一樣的人生目標,你要尊重他們的選擇,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其他人身上。You should be open-minded. 因為人生目標本來就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
當下,我豁然開朗。
完成以上步驟,這時你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你知道了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這很不容易。
但是,有了目標還不夠,回答完Why之後,你還得回答How。
【鹹魚翻身二部曲】找到實現人生目標的舉措
實現人生目標的舉措多種多樣,殊途同歸。
比方說打工皇帝霍建寧和創業青年馬雲一樣都實現了財務自由。
雖然一個是幫李嘉誠打工,一個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
對於我來說,要做到「讓這個世界記住我」其實不難——只要我給這個世界帶來正面的impact,並且這個impact足夠大。
但是有無數種舉措可以實現正面的impact,那麼問題就來了——
「我要如何實現我的人生目標?」
在這裡推薦一個方法——議題樹 (issue tree)。這也是諮詢公司常用的分析工具。
直接上例子:
議題樹的分支應該由上一層級延伸出來,同一層級的各個議題之間必須遵照MECE原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ive,不重不漏),也就是同一層級的各個議題之間必須相互獨立,並且組合起來完整涵蓋了上一層級的要素。
通過議題樹的分析,你將得到一個舉措列表:
不過這個舉措列表是你自己展開的,得出的結論會受限於你本身的知識結構。
所以,在完成這個舉措列表的時候,最好邀請你的前輩、不同行業的朋友一起討論,他們可以給你提供很多不同的思路。
比方說,你覺得「娘炮」會是「變得人見人愛」的其中一個舉措,但你的白富美朋友們會馬上否決你的假設。
【鹹魚翻身三部曲】找出最重要的舉措
你的人生有限,自然不可能把列表上的舉措一一去試。為了減少試錯成本,你要做優先排序,篩去部分舉措。
要優先排序,自然涉及到判斷標準的建立。
有兩個標準特別重要——
標準1 你擅長幹這個嗎?
清晰回答了上述問題後,你可以找準自己的定位。
以我自己為例:2012年,當我大學畢業剛加入麥肯錫金融機構組時,我知道在傳統金融領域我就算花上4、5年也無法拼得過那些在公司待了十幾年的資深專家。
然而,對網際網路的了解和熱愛,同組的人沒有一個可以超越我。所以我主動和team leader說,金融創新 (當時還沒有「網際網路金融」的概念) 這塊我來負責吧,我以前在網際網路公司待過,也在網際網路領域創過業。
於是我漸漸成為公司最了解網際網路金融的人之一,寫專欄、出版了一本關於網際網路金融的暢銷書。在離開麥肯錫後,不少同事遇到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問題,還是會給我打電話。
當然,很多時候,你無法馬上找到自己的定位。一方面是因為技能的積累需要時間,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個人天賦只有在嘗試過後才會顯露。於是,你需要不斷試錯。
標準2 你喜歡幹這個嗎?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大多是因為生活閱歷有限,所以無法判斷某一件事情是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
所以不少人在這個環節也經歷了試錯的過程。
說說我的好友,Strikingly的CTO達峰。他的人生目標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創造impact,make a better world。」
但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踏上創業道路。
剛進大學的時候,他其實希望可以走學術道路,研究人工智慧(AI)。後來糾結了一段時間:當時的AI領域在理論和實踐上有點停滯不前、一直沒有突破,而且當時的他也慢慢覺得AI過於偏理論,並不是他的真愛。
於是,他開始基於他的強項,pivot去開發facebook APP,結果發現開發出來的APP大家都很喜歡,於是開始愛上網際網路。
畢業後他先是跑去了一家投行,嘗試過後也發現了那並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
再之後就是Strikingly兩度申請YC然後順利從YC畢業的故事。
通過這兩個標準,你可以篩選掉一些你不做的事情。
最後,你的舉措列表上會只剩下最重要的舉措 (創業狗、投資客、紳士)。
我自己也經歷了上面的三個步驟。
最後我找到了我要做的事情——
圍繞著「傳遞知識」,我做了許多事情:
• 中學開過個studio,幫人寫前端做設計,喜歡做photoshop教程傳到網上;大學時折騰了不少事情,一直把經驗和方法論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
• 在麥肯錫做的事情就是傳遞知識——把國內外的最佳實踐傳授給自己的客戶
• 上一個創業項目「畢老師」(Gradchef.com,已出售、停止運營) 是一個網際網路教育項目,作為傳遞知識的facilitator
• 專欄文章和出版的圖書則是在分享我所知道的網際網路金融知識
現在的創業項目「很帥的投資客」(www.shuai.so) 是在打造一個「說人話的投資指南」,我們希望可以幫助金融小白掌握投資知識。因為這個項目符合我的兩個標準:我擅長投資理財、樂於分享。
當你找到了你人生的主線之後,你做的一切事情都不會偏離得太遠,因為你是在可容許的誤差下試錯。
【鹹魚翻身三部曲】總結
看到這裡,我們已經回答了Why和How兩個問題,並對舉措列表進行了優先排序。
然後,你就對著篩選過的舉措列表,問自己:「現在做的事情 (比如還在PFS打工) 能不能幫我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可以看看在這個舉措列表中,有沒有優先級更高的事情;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你該push自己往前邁多一步。
接著,花上你一輩子的精力,用心去做,最後實現你的人生目標。
馬佳佳的《絕望的大學生》給不少人打了雞血,告訴大家how卻沒有告訴大家why——並不是每個人的人生目標都需要和她一致、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去創業致富。
要做個不絕望的聰明人,你在follow your heart去創業前,最好先搞清楚你的心在何方。(附原文連結為《馬佳佳:絕望的大學生演講》)
火花.
心靈.美學.思想
長按圖片識別即可關注
公眾號回復「經典書包」即可獲得火花精選10本電子書籍
1、人文美學課堂
2、每周1篇原創
3、思維方式探索
4、個人成長關注
回復序列號即可查詢相應文章:
01 如何養大一個興趣,擁有令人羨慕的一技之長
03 最高級的想像力是不自由的
04 蔣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06 王明夫:氣質,生命的終極表達
07 吳小莉:30歲要為自己的靈魂前往何處負責
08 白巖松:讀書讀久了,你總會信仰些什麼
09 讀書筆記:從0到1,看初創企業的成功之道
10 如何發現身邊的聰慧人士
11 梁文道:你為什麼不快樂
13 畢淑敏:因為柔軟,所以更需要智慧
14 讀書筆記:懷念大師輩出的時代
15 哈佛大學教授:如何獲得一種與歲月對抗的力量
16 如何做一個有趣味的人
17如何安放自己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