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Blue Bottle日本門店經理 | 快速擴張下的品控之道

2021-02-12 大咖編輯室

在全球共有61家門店,日本是 Blue Bottle 在亞洲地區的重點發展對象,光在東京和京都兩地就開設了10家門店。

有消息稱,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在中國大陸地區見到 Blue Bottle 的身影。

Blue Bottle 對咖啡師的要求是既要服務於消費者,也要成為講究手藝的從業者,並更強調技藝,因此,對人員的培訓和維護團隊的成本遠超過傾向於服務消費者、使用全自動咖啡機的星巴克。

今天,我們就和 Blue Bottle 的日本QC負責人(質量控制經理)Kevin Thaxton 聊一聊,試圖摸索出,在快速擴張的方向上 Blue Bottle 的品控之道。

Kevin Thaxton

11年前,Kevin Thaxton 還只是一位紐約的音樂家。受到咖啡師朋友的影響,Kevin 認為從事咖啡業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可以一邊玩音樂,還能四處週遊。三年後,他開始在 Blue Bottle 擔任咖啡培訓師,正式以咖啡為職業。

2014年,Blue Bottle 開始進入日本,已經擁有四年培訓師經驗的 Kevin 順利過渡成為日本門店的 QC。

不走尋常路

Blue Bottle 在日本的門店,均由日本著名的土木建築工作室 Schemata Architects 操刀,其中位於清澄白河的這家店是由一間倉庫改造的,兼具了咖啡製作售賣、烘焙、辦公等功能區。

這裡是 Blue Bottle 進入日本的第一家門店,選址可謂獨樹一幟。它既沒有選擇新宿這樣繁忙的商業中心,也沒有選擇代官山這樣潮人集聚的時尚街區,而是選在了城市東部的安靜居民區中央。

Blue Bottle 的到來讓這裡的居民興奮異常。最初的幾個月裡,要買到一杯咖啡,排隊等候的時間至少需要三個小時。

對客人來說,考驗的是等待的耐心和對產品足夠的好奇。對 Blue Bottle 的 QC 來說,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機會。

咖啡師是 Blue Bottle 最寶貴的財富

來到東京,對 QC 來說,語言首先是個挑戰。員工都是日本人,一旦話題深入,變得複雜,涉及大量專業用詞時,跨文化跨語言交流是個不小的障礙。

QC 需要學習當地的語言,員工也需要掌握英語交流的能力。新招聘的當地員工都對公司不熟悉,一開始需要學習公司做事的方式,為什麼這樣做,以及咖啡應該如何品嘗等等。

身穿黑色圍裙的咖啡師可以說是 Blue Bottle 最寶貴的財富。Blue Bottle 對咖啡師的培訓很嚴格,並且要求他們在培訓完成後像參加咖啡比賽那樣表演衝泡咖啡的過程。

咖啡師會先接受幾天密集的訓練,然後被派到各個門店實際體驗,之後回到總部,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與其他咖啡師交流。

與總部團隊作校準並同步

作為 QC,Kevin 還必須與烘焙團隊進行校準。來自東京的主烘焙師需提前到奧克蘭進行生產培訓,並工作一段時間,這對烘焙和味道的校準有很大幫助。

烘焙師和 QC 以及總部團隊每天都要在一起品嘗各種咖啡,這個時間起碼超過一年,以做到味覺和技術上的真正同步。

「清澄店開業的時候,我們真的太忙了,僅在第一個月就消耗了原先預估的4個月用量的咖啡豆。因此,員工必須以足夠快的速度成長,我們根本沒有時間考慮文化差異。」

美國和日本兩地客服文化的融合

與此同時,日本的咖啡業現狀也讓 Blue Bottle 的 QC 學到了許多客戶服務的新鮮經驗。

在日本,客戶服務不是心血來潮的事。當顧客走進一家店,店裡每個人都會注意到,還會以各種細緻的服務細節創造絕佳的客戶體驗。

 Kevin 說,經常有來訪的美國工作人員被日本人注重細節的客戶服務所震撼。

「美國和日本有不同的客戶服務文化,我們試圖找到自然和真實的方式,將兩者完美結合。」

幕後技術支持和基礎設施同步提升

隨著一線門店的數量越來越多,Blue Bottle 也同時在幕後進行投入和擴張。

這意味著 Blue Bottle 可以不斷得到穩定的成長,因為品控的基礎設施也越來越強大。

Blue Bottle 在日本擴張之初,已在美國有十多家門店,並已建立了監控更高產量和質量的系統,因此可以順理成章地沿用到日本的門店系統裡。

Blue Bottle 沒有使用自動化設備烘焙和製作咖啡,在獲得增量的同時,必須保持工藝和味道上的一致,這就要求員工的技能須非常熟練,因此需要大量的培訓和時間。

擴張本身反過來對 Blue Bottle 的技術基礎和整條產品線的品質提升也大有益處。

比如,烘焙機從原來的20kg升級到35kg,一次能烘焙更多的咖啡豆,也更能保證批次的品質一致。

本文授權轉載自彳亍咖啡

部分內容編譯自 dailycoffeenews

相關焦點

  • 精品咖啡 Blue Bottle 日本持續擴張,來看它們的新宿門店
    這家來自美國的精品咖啡連鎖店在日本持續擴張,看中的正是日本市場對於精品咖啡的高鑑賞力。去年,在美國受到熱捧的精品咖啡品牌 Blue Bottle Coffee (藍瓶咖啡)進軍海外市場,日本成為了其落腳的第一站,他們接連在東京清澄白河與參道•原宿•青山區一帶開出兩家分店,一時成為日本咖啡愛好者的新興朝聖地。
  • 日本唐吉訶德的海外擴張之路,你學不來|創變觀察
    門店裡的"商品叢林」就像亞馬遜的熱帶雨林一樣,衝擊著顧客感官。日本以完美的禮儀和極簡主義設計聞名於世,而唐吉訶德折扣零售店卻反其道而行,這裡一切都凌亂喧鬧,毫無精緻可言。在智慧型手機和一鍵式購物時代,唐吉訶德的存在證明了傳統的實體商店並未消亡。
  • 小公司薪酬制度範本,快餐連鎖企業應該如何快速擴張?
    小公司薪酬制度範本,快餐連鎖企業應該如何快速擴張?
  • 無印良品||在中國還能火多久?MUJI TO GO又是什麼?
    為什麼再談無印良品?因為國內當前的消費環境和新商業模式正與當年MUJI的崛起背景高度相似。雖然有些老生常談,但國內消費市場正越來越接近日本90年代。一是宏觀經濟層面,國內正在經歷經濟增速的切換;二是消費環境方面,國外品牌對本土品牌衝擊較大,高性價比的產品銷售更佳;三是消費心理上,正經歷從追求繁複奢侈到實用性和高品質的變化。
  • 無印良品:中國市場「生死劫」
    像名創優品,雖然被冠以山寨「無印良品」的名頭,但是能獲得騰訊的10億投資,也側面佐證了這種線下圍攻無印良品的力度,而不差錢的名創優品以強勢快速開店的大擴張,幾乎深入了無印良品所有門店所在區域市場的腹地。如果無印良品不調整市場策略,被「學生」衝擊市場份額並不是沒有可能。
  • 羅森、全家等日本便利店巨頭加速在華擴張
    「大學生對流行趨勢很敏感,所以他們購買新產品的意願很強烈,」負責公司重慶業務的副總經理上野功(Isao Ueno)說。在羅森便利店新址所在的涪陵區,當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比重慶市中心的居民要少10%左右,因此很多店鋪都以低價策略來吸引顧客。像隔壁肉包子店的價格就要比羅森便利店低。
  • Blue Bottle Coffee 韓國首家門店正式開業,下一站中國? | BrandStar
    5 月 3 日,Blue Bottle Coffee(藍瓶咖啡) 正式在首爾開出韓國第一家門店,這是繼續日本市場之後,它在美國本土之外進入的第二個海外市場。這家店由與 Bottle Bottle 日本門店多次合作的 Schemata Architects 操刀,強調自然光線和溫暖的極簡主義。空間以玻璃開放式中庭,提供明亮開闊的視野,也為位於地下層的咖啡廳帶來充足的自然光線。
  • 蘭州牛肉拉麵即將走向世界,國內市場的品控也該管管了
    在蘭州政府的推動下,一些蘭州當地的本土品牌打著「正宗」旗號已走了出去,並形成了規模之勢,筷玩思維(ID:kwthink)認為,伴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對品質的要求更高,蘭州牛拉的競爭更加激烈,「正宗」將成為蘭州牛拉下一個市場爭奪點。
  • 從谷底走向重建,前社長松井忠三談無印良品崛起的秘密
    而我們的近鄰日本,則完整經歷了消費業態發展的幾個周期,有諸多成熟的範式。在當前中國人、貨、場都在大重構的背景下,相比零售渠道,同樣經歷過幾次大重構的日本消費品品牌們的演變之路,顯得尤其有借鑑意義。在國內,對於消費領域的投資,布局者甚眾,其中以供應鏈角度為切入點的鐘鼎資本視角獨特。
  • 便利店之王 ——7-ELEVEn 的加盟之道
    作為日本零售業巨頭以及世界最大的連鎖便利店集團, 7-ELEVEn 這一路走來,充分驗證了那句最經典的廣告語「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即使全家和羅森以後起之秀的姿態與7-ELEVEn 展開全面競爭,但其商業模式依然未脫離7-ELEVEn 的窠臼, 7-ELEVEn 業界先驅的地位仍無可動搖。
  • 【日本遊學】去日本,學習「極致零售」 !
    參訪這些標杆  此次行程,我們將零距離對話7-11、蔦屋書店、無印良品、優衣庫、KASHIITA等日本新老結合代表性零售企業,全方位探尋日本零售業的發展脈絡,並由大咖導師親身傳授運營心訣。錐井誠:日本FutureArchitect董事副總經理、上海用友幅馳信息諮詢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 無印良品:日本の雜貨鋪,中國的精品店,Why?
    他推崇同仁堂的貨真價實、海底撈的口碑、Costco的高效低毛利,其實更羨慕無印良品的禪意生活哲學、宜家的豐富產品線以及他們成功的全球開店模式。無印良品(下稱無印)的粉絲們有福了,那些想向無印學習的公司也注意了——無印新的海外規劃是:「在海外建的店鋪將比日本多3倍。」今年3月底,日本株式會社良品計畫(MUJI)第三任社長松井忠三(現任會長)在2015中國服裝論壇上說。
  • 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 精品超市的運營之道【轉載】
    如果侵權,將會刪除----Whole Foods Market——精品超市的運營之道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是全美最大的天然食品和有機食品零售超市,也是全美首家獲認證的有機食品零售商。公司創立於1980年,並於1992年登陸納斯達克市場。
  • 這家日本百年企業,創造了MUJI、全家、西友……
    那1974開始,日本便利店才真正當道。該年,日本第一家7-11開業,全家、羅森相繼開店。但到了80年代末,頭部品牌7-11才位列零售行業排名前十。連鎖網絡建立初期,全家等便利店的門店經營模式暫未成熟。較高的配套設施建設成本,使得其在較長時間內會面臨培育和虧損,異地擴張時更是如此。
  • 無印良品有史以來最大降價!背後透露出的野心與焦慮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進入中國的無印良品走了一條不尋常的路,已經慢慢由一家「雜貨鋪」變為一種生活理念。這些看似極為樸素的產品,在中國賣出的價格比日本高得多,這使得中國消費者在熱情關注的同時,又對其價格廣為詬病。「雖然有的產品降價了,還是覺得有些貴。」一位正在挑選一款調料瓷瓶的顧客對記者抱怨道。
  • 商業分析之《閃電式擴張》
    大名鼎鼎的裡德·霍夫曼的《閃電式擴張》,貝寶PalPal的創始團隊成員,之後創立了著名的職業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也是Facebook的天使投資人。閃電式擴張是指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優先考慮速度而非效率,從而追求快速增長。當不確定性成為新的穩定性,如何實現增長式擴張。
  • 深度丨 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精品超市的運營之道
    Whole Foods Market——精品超市的運營之道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是全美最大的天然食品和有機食品零售超市,也是全美首家獲認證的有機食品零售商從門店選址開始即聚焦高端定位,富人&高知人群聚集區開店,自有生產基地+門店本地採購+自建產品品質評價和召回機制嚴格把控產品質量,並輔以產品小故事營銷,引導消費者對全食所倡導的「健康」、「天然」理念,增強消費者體驗感;3)放權員工,特色管理激發積極性。
  • 星巴克、優衣庫、MUJI、宜家……這些創新門店「顛覆」出圈
    星巴克在日本推出第一家「專為上班族所設計」的辦公咖啡廳——「SMART LOUNGE」概念店,也是日本第一家「不收現金,全電子支付」的門店,由星巴克日本公司與JR East鐵路運營商合作開設。該店位於高輪Gateway站的三樓檢票口外,佔地185平米,以商務用途為主,劃分出不同形式的工作區域:單人座位區、隱私包廂、付費私人包廂以及可供多人商談的共享會議桌。
  • 被雀巢收購的 Blue Bottle 在三軒茶屋老區開了東京第七家分店,改造了一棟 50 歲的舊診所
    出售股份是為了他最愛的 Blue Bottle 可以擁有更多的成本和資源,進行更大規模的擴張。2015 年 Blue Bottle 進軍日本,緊湊的擴張速度掀起了一陣「易拉罐冷萃咖啡」的新風潮,2016 年連開新宿、六本木、中目黑、品川四家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