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共有61家門店,日本是 Blue Bottle 在亞洲地區的重點發展對象,光在東京和京都兩地就開設了10家門店。
有消息稱,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在中國大陸地區見到 Blue Bottle 的身影。
Blue Bottle 對咖啡師的要求是既要服務於消費者,也要成為講究手藝的從業者,並更強調技藝,因此,對人員的培訓和維護團隊的成本遠超過傾向於服務消費者、使用全自動咖啡機的星巴克。
今天,我們就和 Blue Bottle 的日本QC負責人(質量控制經理)Kevin Thaxton 聊一聊,試圖摸索出,在快速擴張的方向上 Blue Bottle 的品控之道。
Kevin Thaxton
11年前,Kevin Thaxton 還只是一位紐約的音樂家。受到咖啡師朋友的影響,Kevin 認為從事咖啡業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可以一邊玩音樂,還能四處週遊。三年後,他開始在 Blue Bottle 擔任咖啡培訓師,正式以咖啡為職業。
2014年,Blue Bottle 開始進入日本,已經擁有四年培訓師經驗的 Kevin 順利過渡成為日本門店的 QC。
不走尋常路
Blue Bottle 在日本的門店,均由日本著名的土木建築工作室 Schemata Architects 操刀,其中位於清澄白河的這家店是由一間倉庫改造的,兼具了咖啡製作售賣、烘焙、辦公等功能區。
這裡是 Blue Bottle 進入日本的第一家門店,選址可謂獨樹一幟。它既沒有選擇新宿這樣繁忙的商業中心,也沒有選擇代官山這樣潮人集聚的時尚街區,而是選在了城市東部的安靜居民區中央。
Blue Bottle 的到來讓這裡的居民興奮異常。最初的幾個月裡,要買到一杯咖啡,排隊等候的時間至少需要三個小時。
對客人來說,考驗的是等待的耐心和對產品足夠的好奇。對 Blue Bottle 的 QC 來說,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機會。
咖啡師是 Blue Bottle 最寶貴的財富
來到東京,對 QC 來說,語言首先是個挑戰。員工都是日本人,一旦話題深入,變得複雜,涉及大量專業用詞時,跨文化跨語言交流是個不小的障礙。
QC 需要學習當地的語言,員工也需要掌握英語交流的能力。新招聘的當地員工都對公司不熟悉,一開始需要學習公司做事的方式,為什麼這樣做,以及咖啡應該如何品嘗等等。
身穿黑色圍裙的咖啡師可以說是 Blue Bottle 最寶貴的財富。Blue Bottle 對咖啡師的培訓很嚴格,並且要求他們在培訓完成後像參加咖啡比賽那樣表演衝泡咖啡的過程。
咖啡師會先接受幾天密集的訓練,然後被派到各個門店實際體驗,之後回到總部,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與其他咖啡師交流。
與總部團隊作校準並同步
作為 QC,Kevin 還必須與烘焙團隊進行校準。來自東京的主烘焙師需提前到奧克蘭進行生產培訓,並工作一段時間,這對烘焙和味道的校準有很大幫助。
烘焙師和 QC 以及總部團隊每天都要在一起品嘗各種咖啡,這個時間起碼超過一年,以做到味覺和技術上的真正同步。
「清澄店開業的時候,我們真的太忙了,僅在第一個月就消耗了原先預估的4個月用量的咖啡豆。因此,員工必須以足夠快的速度成長,我們根本沒有時間考慮文化差異。」
美國和日本兩地客服文化的融合
與此同時,日本的咖啡業現狀也讓 Blue Bottle 的 QC 學到了許多客戶服務的新鮮經驗。
在日本,客戶服務不是心血來潮的事。當顧客走進一家店,店裡每個人都會注意到,還會以各種細緻的服務細節創造絕佳的客戶體驗。
Kevin 說,經常有來訪的美國工作人員被日本人注重細節的客戶服務所震撼。
「美國和日本有不同的客戶服務文化,我們試圖找到自然和真實的方式,將兩者完美結合。」
幕後技術支持和基礎設施同步提升
隨著一線門店的數量越來越多,Blue Bottle 也同時在幕後進行投入和擴張。
這意味著 Blue Bottle 可以不斷得到穩定的成長,因為品控的基礎設施也越來越強大。
Blue Bottle 在日本擴張之初,已在美國有十多家門店,並已建立了監控更高產量和質量的系統,因此可以順理成章地沿用到日本的門店系統裡。
Blue Bottle 沒有使用自動化設備烘焙和製作咖啡,在獲得增量的同時,必須保持工藝和味道上的一致,這就要求員工的技能須非常熟練,因此需要大量的培訓和時間。
擴張本身反過來對 Blue Bottle 的技術基礎和整條產品線的品質提升也大有益處。
比如,烘焙機從原來的20kg升級到35kg,一次能烘焙更多的咖啡豆,也更能保證批次的品質一致。
本文授權轉載自彳亍咖啡
部分內容編譯自 dailycoffee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