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摘自世界養豬集約化飼養方式的創始人之一David Hollier(侯大衛)的著作《斷奶仔豬管理》。
1965年,英國PIC總裁Mike Nicholson說他有一頭豬在10周齡時體重就達到了70磅(32千克)。因此,就開始了70天達到32千克的挑戰。
幾年後,我們記錄了第一頭在不到100天(確切地說是98天)達到201磅(91千克)的豬。
自PIC早期起,我們就意識到所有的豬只都有達到這個生長速度的潛能。如果沒有達到這個生長速度,就肯定是我們沒有能力完全滿足豬只發揮全部遺傳潛能所需的環境(如健康、營養、物理和社會環境等)。
由此而激勵我們做研究,開發生產系統和管理原則,使所有的豬只都能快速、有效、均勻地生長,而不僅僅只是一百萬頭豬中的特殊的頭。研發至今,40年後,終於找到了一些有助於我們達到這個水平的關鍵因素。
在20世紀70- 90年代,西歐和北美在提高豬的生產水平方面所做的努力主要集中於兩個方面:
第一,通過頭母豬年出欄斷奶仔豬數衡量種豬群的效率。
第二,生長豬的飼料轉換率和豬只從40磅(18千克)到20磅(100千克)的生長速度。
在此期間,開發了每周生產控制系統,可以監督,並使種豬出欄豬的數量最大化。
我們所做的努力使每頭母豬的年出欄豬只數方面取得明顯的提高。從1970年到2009年的40年間,一頭母豬每窩斷奶豬只的年均增長數量達到0.1頭(7.5~ 11 5)。
但是在此之前,我們試圖在生長豬取得同樣提高的工作上所作的努力卻是失敗的。持續一段時間後,結果不是不能達到,就是很難超越以下標準:平均生長期要23 ~ 24周,即從出生長到220磅需要160天(即160天長到100千克),飼料轉換率無法超過2.80 : 1。
約在2000年,北美的養殖戶就開始意識到我們對種豬、哺乳仔豬和生長豬的了解甚多,但對保育豬的了解甚少。
於是北美大部分的養殖戶改成了三點式生產管理系統,保育舍放置在單獨的場址,遠離種豬舍和生長舍。
保育舍單獨設置的普遍運用,以及早期斷奶,3周齡或更早,迫使我們花更多的精力去加強新近斷奶仔豬的管理。養殖戶很快意識到:
(1)保育舍仔豬的生長讓人難以捉摸,而我們對仔豬管理知識的欠缺又難以改變這一現狀。
(2)保育舍仔豬的管理程度和健康狀況對於仔豬自始到上市期間的生長速度和效率有很大的影響。
我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和面臨的挑戰後,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但是,「豬只健康」 指的是什麼呢?如何來定義「豬只健康」這一詞呢?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試圖盡力提高豬場的生產水平和利潤時,使用「健康、健康豬、健康水平」這些詞,將會有種受挫感。
定義「健康」的第一步就是要客現地開發一種簡季的測量方法,以較實際地反映豬只的健事。
1.利洞很明顯地受到豬的生產水平的影響。
如上所述。關於測量種豬和生長豬(25千克到上市豬)標準生產效率的方法很多。
2.豬的生產水平很明顯地受到豬只健康的影響。
我們有許多診斷方法可檢測豬場存在的疾病,以及每在的抗體保護水平。但這些都是測量疾病的。而不是街量健康的。
3.豬的健康很明顯受到早期生長階受(即產房和保育舍)疾病狀況的影響。
仔豬在哺乳期間從母乳中獲得了足夠的抗體保護。壓此真正能反映豬只健康的是斷奶後保育豬的生長情況。
4.繪製生長曲線圖。
把斷奶後每周計算的目標體重跟實際體重相比較。
(1)從每批斷奶豬中選取5- 10頭,用耳牌標記毛周稱重。
(2)平均體重跟已繪製的目標線相比較。
(3)持續跟蹤這些豬,直到上市。
5.通過收集100多批斷奶豬的數據,得出以下結論:
(1)加強管理可以提高保育舍仔豬的生長速度,轉出保育捨出欄豬的體重對自始至上市期間的生長速度有明顯的影響。
(2)管理改善越早,體重增加也越早,對於自始到上市期間的生長效率的影響也越大。從斷奶到8周齡間的管理改善尤其重要。
(3)如果在早期發育期間,負面因素影響-一個或多個系統,可能導致永久的損傷,將來此系統不能有效地發揮完整的功能。不管是影響哪一種功能, 其共同的影響是:降低生長速度。
(4)負面因素影響仔豬的程度越嚴重,對於生長速度和生長潛能的減少就會越大。
(5)當豬長到8周齡時,除繁殖器官外,其主要的機體功能已完全成熟。因此,最早能夠預測自始到上市期間的生長速度的是「8周齡體重"。到8周齡時,豬自始到上市期間的效率潛能已經確定了。
當所有其他參數相同時,豬從25千克長到100千克期間的生長速度和效率取決於從出生到25千克的生長速度。因此,我們需要改變定義種豬群效率的方法,即不僅僅是出欄的待肥育豬的數量,出欄的待肥育豬的質量也是衡量種豬群效率的真實指標,並且是決定這些豬自始長到上市體重的生長速度和效率的主要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