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0起詞彙講解 | 08:35起只聽點評 | 21:10起原文朗讀
▸ 「阿聯」這個國名該怎麼理解?
▸ 為何這款國產疫苗沒等到中國批准、卻是外國先點讚?
▸ 為什麼國內輿論對這件事一概低調?
Chinese Covid-19 Vaccine Gets Key Push, but Doubts Swirl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issued the first government approval of a Chinese coronavirus vaccine on Wednesday, citing preliminary data showing that it was 86 percent effective, a move that could bring Chinese vaccines a step closer to widespread use.
隆重宣布一下:
我們的「雙十二」活動正!式!開!始!
如果你之前錯過了我們的「雙十一」優惠,
並且在聽了我們的晨讀
或參與精讀體驗營之後
認可我們這種
用深度外刊學英語、開眼界的方式,
辣~麼~
「2021 的全年版優惠」不妨抓緊入手~
歷經坎坷的 2020 年過後,
明年疫情將會怎樣?
下一任美國總統會不會對華轉向,
姍姍來遲的東京奧運命運如何,
還有奧斯卡、普利茲、諾貝爾獎懸念……
這些計劃之中與料想以外的世界驚奇,
2021,我們會帶各位一起
熱現象、冷思考~
好了,具體的優惠報名詳見文末連結和下方二維碼,
總之,越早登船優惠越多~
話不多說,書歸正傳。
說到疫情,這個星期絕對值得一敘~
當未來我們回顧這場疫情的轉折時,這一周註定將被歷史銘刻。
因為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本周,圍繞疫苗,有了非常實質性的進展。
且不說這幾天的外媒頭條——英國已經開始大規模疫苗接種,加拿大、美國的疫苗審批上市頻現新動作……
就是我們中國的一款疫苗,也在這兩天首獲外國政府許可,引發了全世界的圍觀。
(雖然國內的關注點是成都的新發病例…)
不過有些詭譎的是,與西方媒體的高度關注相比,我們國內的輿論卻對這個「中國疫苗獲批」的好消息近乎沉默,這種「反常」背後,原因是什麼?
今天,關於中外疫苗的推廣與突破,我們集結權威媒體一一述說~
老規矩,這屏先看英語。
(對英語不感冒的朋友,記得點開我們的純乾貨號「虎說這世界」,不聊洋文只聊見聞)
來,先看中國疫苗引發的世界關注——《紐約時報》的標題很有意思:
中國的新冠疫苗取得了重大推進,但是質疑聲塵上
前半句很好理解,說中國疫苗獲得了一種「推動」或者「推動力」:
比如說,官方政策推動了降價:
The official policy gave a push to the fall in prices.
因此,標題中「獲得關鍵的推動力」就是:
不過,與之伴生的除了掌聲還有質疑。這裡 doubts 作名詞,用的是複數形式。
比如說,他身邊煙霧繚繞:
The smoke was swirling around him.
因此,標題所說的質疑在「旋轉」,其實就有種煙霧繚繞、塵土飛揚的意味……
那麼翻譯得形象一點,你可以說質疑聲「喧囂塵上」,當然更直接一點就是質疑頻頻或者質疑聲四起。
具體是怎樣的質疑我們後面細講,先說說這裡獲得了怎樣「關鍵的推動」。我們來看正文: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周三給一家中國新冠疫苗頒發了首個政府批文……
首先,一看到 Arab 就知道這是個阿拉伯國家,而後面的這個詞 Emirates 其實有兩種讀音,
英國人習慣把重音放在前面,首字母發作/e/,所以念作/ˈemɪərət/;
而美國人把重音放在後面,並且將首字母發作/ə/,所以整個單詞念作/əˈmɪrets/
兩種念法,大家各取所需:
這個 Emirates,中文翻譯是酋長國,ta 其實源自於單詞前面的幾個字母 emir,念作:
我看有的翻譯將 ta 直譯為艾米爾,這個 title 是對一些阿拉伯地區穆斯林統治者的稱呼:
在一些別的穆斯林國家(比如非洲),ta 們的君主又被叫做蘇丹,英文叫做 sultan:
所以在這裡,一眼即知 Emirates 指的就是 emir 的國,而我們習慣了將其稱為酋長國。
這裡,所謂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其實就是英國在 1971 年結束對該地區的殖民統治後,由中東的7個酋長國聯合組成的主權國家。
當然對我們來說,更熟悉的叫法是阿聯——這可是石油儲量排世界第六的富國,其最大城市就是我們熟悉的杜拜:
不過多說一嘴,阿聯的首都並不是杜拜,而是阿布達比。
話說回來,文章中提到:「阿聯發布了第一個政府批文」,這裡 :
issue 表示發行或者叫籤發,政府批准的批文就叫 approval:
如果要表達給到批文,可以說 give approval,或者是文章中使用的 issue approval。
注意,這可是中國的新冠疫苗獲得的第一個政府批文。
啥意思?
就是說,包括中國政府在內,此前還沒有任何一款中國在研疫苗獲得這般的上市許可,阿聯是第一個。
當然,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須得有底氣,緊跟著文章中就講:
(阿聯政府)表示:初步數據顯示,該疫苗有效性達到了 86%……
這裡的 cite,在學術語境中表示引用或者引證別人的論據觀點:
另外,cite 也可以表示舉例或者提到 xx 東西,意為引……為例證:
比如說,智慧型手機總被拿來當做 21 世紀技術的典範:
Cellphones have been cited as a key example of 21st century technology.
文章中,阿聯政府的聲明指出:
這個詞 preliminary 意為初步的、初始的;
我們之前也多次講到過,一份初步的稿件是 a preliminary draft;
而一個會議正式開始前的預備階段,也可以用這個詞:
the preliminary session of a meeting
因此,這裡說到的不是最終數據,而是 preliminary data(初步數據),後面跟著一個從句,說明這款中國疫苗的有效性是 86%:
這個數據也是相當高了——正是基於這樣的數據,阿聯政府批准了該疫苗上市,
而這一舉動後面又跟了個同位語:該舉動會使得中國疫苗距廣泛使用又更近一步。
這個句式很實用,把 XX 東西提升到了距離 XX 更近一步的位置:
bring something a step closer to…
比如說,這次約會讓兩人距離正式確立關係又更近了一步:
The date brought the two a step closer to a formal relationship.
因此,文章意在指明:阿聯政府的這一舉動(a move)能夠讓中國疫苗更進一步邁向廣泛使用:
倒數第二個詞 widespread,表示分布廣泛的。
比如說,各界對於戰爭普遍持支持態度:
There was widespread support for the war.
因此這裡點出:有阿聯政府的背書,中國疫苗距離大規模上市又更進一步。
當然——
為什麼這款中國疫苗沒等到中國政府批准、卻是外國政府先點讚?以及為什麼國內輿論(從官方到企業)對這件事一概低調?
箇中原因,我們馬上來細品。
先說說這幾天,關於疫情和疫苗,真有太多各種值得關切的頭版頭條。
首先,整個形勢給各位報告一下:
就世界範圍來看,隨著進入冬季,新冠疫情普遍反彈。
就按截至周二的數據來計算,過去 14 天單日的平均感染數字較之前上漲了 6%。
但你要知道,在這個新增數字裡,其實將近一半都來自於一個國家——沒錯,就是美國。
舉個例子:12 月 8 日全球新增了 53 萬多個新冠病例,其中美國就佔到了 22 萬多人。
另外,這兩天最讓美國鬧心的其實是死亡數字的抬頭:
昨天《紐約時報》的頭版頭條,就是美國的單日死亡病例突破了 3000 人,創下疫情至今的最高紀錄。
而且關鍵是——ta 打破的記錄,也是上周才剛創下的。
要知道,此前哪怕是疫情最糟糕的三四月份,單日死亡的最高記錄也就 2752 人,發生在 4 月 15 號。
從那以後,儘管感染數字在不斷攀升,但單日的死亡數一直在下降——這也是很多美國人覺得疫情並沒有那麼可怕的原因。
但是到上周,隨著單日死亡病例達到 2760 例,美國人這才開始意識到:新一波疫情真的來了,而且勢頭一點不輸當初。
本周三(也就是北京時間的昨天),美國拿出來的最新單日死亡數字首次突破 3000,達到 3011 人。
而且從過往的七日平均數來看,這個數據已經超過了此前最嚴重的四月份。
所以對美國來講,這是一個嚴峻的數字:從新冠爆發至今,總病亡人數已經突破了 30 萬。
也因此難怪,最近幾天,美國媒體的目光都盯在疫苗上。
但偏偏現在,進度上最為領先的兩款疫苗,雖然都是由美國公司主導,但在美國本土的上市速度卻落後於其他國家。
這裡給各位捋一下時間軸~
其實在 12 月 2 號、也就是上周三,英國就先於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個批准使用輝瑞公司疫苗的國家。
當時這件事還讓美國人吃下一個不大不小的「酸檸檬」,包括「美國鍾南山」福奇博士在內,一度揶揄英國審批太不謹慎。
但後來,無論是英國藥監部門還是福奇博士本人,都否認了這番言論。
美國的衛生部長阿扎爾(Alex Azar)還出來表示力挺,說英國的批准對美國來講是好事——正值美國食藥局(FDA) 進行疫苗審批之際,有這樣一個獨立監管機構的批文先放出來,會有助於增強美國人對這款疫苗的信心。
當然,英國這次行動得也是夠快,在批准疫苗的同時就已經認定:80 歲以上的老人、養老院工作人員以及醫生護士將會是率先接種的人群。
於是從本周二開始,英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率先實施疫苗接種的國家。
而且這麼歷史性的第一次,你想都不用想,英美媒體那必須是海量報導~
像是第一位接受注射的 90 歲老奶奶,連她的身份(曾經是珠寶店店員)、以及接種時穿著一件 Merry Christmas 的 T 恤……這些細節都被媒體爆了出來。
還有第二位接種者——81 歲的英國男士,他的名字也是引爆網絡:William Shakespeare。
沒錯,就是那位大文豪莎士比亞,居然跟他同名同姓~
因此,我看連一貫嚴謹的 BBC 也頑皮了一把——
不僅標題就起得很好玩,說「莎士比亞接受了新冠疫苗」,後半部分標題還引用了莎翁的一部劇作: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這個劇本來的中文翻譯叫《終成眷屬》,而大文豪當初的原意是說「結局好,一切都好」。
不過放在這裡,似乎更貼合語境的譯法是那句廣告語: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但是——莎士比亞梗還沒講完~
因為這名「莎士比亞」排在全英第二位接疫苗注射,所以 BBC 記者還拿他的數字編號玩了個梗:
「如果在他之前接種的那位女患者編號是 1A 的話,那麼這位莎士比亞先生的序號是不是叫 2B 呢?」
注意,這話用英語來講就好玩了:
總之,從本周開始,英國將在數周之內完成首批 80 萬份輝瑞疫苗的注射。
當然這其中也遇到一些波折,像是周三就爆出:由於兩名有過敏史的醫務人員在接受疫苗後出現了不良症狀,英國醫藥部門臨時決定:有嚴重過敏史的人員不得接受疫苗注射。
但是,即使有這樣的突發事件,整個疫苗的接種情況目前還是比較順利。
而且英國方面還決定,除了現在已經預定的 4000 萬劑輝瑞疫苗外,接下來應該還會批准本土的牛津大學與阿斯利康合作推出的疫苗。
也就是說,英國還會在接下來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混用疫苗」的國家。
具體我看 BBC 的報導:英國科學家計劃開展實驗,讓人們先接種一針輝瑞公司的疫苗,幾周以後再來針牛津疫苗,這樣可以使人體產生兩種對新冠病毒的免疫應答——等於穿了雙層防彈衣,能夠更好地抵禦病毒。
並且不僅是英國這頭疫苗接種很火熱,本周三,美國的近鄰加拿大也傳出消息:ta 們也批准了輝瑞疫苗上市。
目前,加拿大政府已經向輝瑞採購了 7600 萬劑疫苗,最早從下周三開始,加拿大人就可以開始接種疫苗。
我看連《紐約時報》的字裡行間似乎都不乏酸意:如果這條時間軸順利的話,「加拿大人從這家美國公司接受的疫苗注射會比美國人自己都早」。
而且報導中很有意思地提到:
加拿大衛生部首席顧問在被問到「為什麼加拿大比美國的 FDA 更早地批准疫苗」,這位專家似乎是半開玩笑地說:「我們就是比他們做得好。」
當然哈,玩笑歸玩笑,之所以美國藥監部門的批文比起英國和加拿大小夥伴來得都要晚,美國人還是有自己的底氣。
上周,當英國率先批准疫苗上市時,《紐約時報》就專門出了篇文章來作比較:說是由於兩國對疫苗的審查方式不一樣。
英國和其他國家的監管機構更倚重的是各家公司交上來的分析;但美國 FDA 不會接受疫苗生產商提供的研究結果,而是會自己費力去重新分析實驗的原始數據,並以此來驗證結果。為此,審批人員通常需要仔細研究,據稱多達數千頁的文件。
像是 FDA 局長 Hahn 博士在上周二就曾表示:「FDA 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真正會查看原始數據的監管機構之一。」
所以,也難怪美國人會去酸英國同行,說人家審批結果出太早是因為「不夠仔細」。
不過,即便是這麼仔細的 FDA,這兩天也確有好消息傳來——
本周二早上,ta 們公布了一份詳細分析,認定輝瑞公司的疫苗一方面沒有安全顧慮,另一方面也確認了該疫苗高達 95%的有效性。
所以,既然分析報告都出來了,距離美國 FDA 批准疫苗上市應該也不遠了。
最後,說說大家關心的中國疫苗,這兩天也是引發了一波世界媒體的關注。
具體說,這條消息也是在本周三,由阿聯政府的一份官宣給報出來的。
據阿聯政府表示:ta 們之前投入臨床三期試驗的、這個由國藥集團研發的滅活疫苗,有效性達到了 86%。
雖然該數據低於美國的 Moderna 以及輝瑞疫苗 94.5%、95%的有效性,但比起之前公布的牛津疫苗 70%的有效性,著實還是高出不少。
而且這款中國疫苗採用的是比較傳統的滅活技術生產,所以 ta 在儲運各方面都比美國疫苗更方便。
之前我們講過:利用了 mRna 技術的另外兩款疫苗,特別是輝瑞疫苗,需要在大約零下 70 度的極低溫條件下儲運才能夠保證藥效。
所以,對於不具備這種工業級冷鏈運輸條件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採用我們中國的常規技術疫苗,只需要放在 2~8 度的環境下(也就是一個家用冰箱就能搞得定),明顯是更經濟實用的選擇。
所以各家外媒普遍認為,阿聯方面對中國疫苗的接納,其實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開了一扇門,讓 ta 們能夠獲得更加實用有效的疫苗。
不過,正如我一開頭講到,這一次中國疫苗的露臉,在國外媒體廣泛報導的同時,中國國內卻是異常低調。
不僅官方沒有說法、官媒鮮有報導,甚至連當事方的國藥集團也拒絕接受採訪。
甚至我看《紐約時報》寫入文章裡的細節,說是國藥集團的發言人「直接掛斷了 ta 家的來電」,並隨後「電話不接,信息不回」。
但是,這種刻意低調的背後,通過各路媒體的報導,我覺得倒是可以從兩個方面找到原因:
第一,目前阿聯官方披露的 86%的有效性,僅僅是官宣了一個數字。ta 並沒有像 Moderna、輝瑞或者牛津疫苗那樣披露完整的(或者哪怕是初步的)分析報告。
所以在正式報告出來前,這種謹慎可以理解。
再有,就是先前我們國藥集團的一些發言,曾經引發了爭議。
《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對此皆有詳細報導:
上個月,國藥集團董事長劉敬楨曾經對國內媒體透露:ta 家疫苗其實是「全世界目前使用範圍最廣的疫苗」,已經有將近 100 萬人接受了注射,包括在海外工作的中國公民。
這番言論在發表後引來了國際社會的批評:在臨床實驗尚未完成的情況下,進行如此大規模的疫苗接種,是極不嚴謹不負責任的行為。
隨後,國藥集團在 11 月底的時候表示:ta 們已經在申請中國藥監部門的最後批准。
我想,可能就是因為在之前的公開表態中多少有些失言、甚至可能因此受到來自決策層的批評,所以這次不論是國藥集團上下,還是中國的外交部門、宣傳部門,都有意識地低調了一回。
當然我們希望,這樣的低調不是因為心虛,而是出於慎重。
所以,接下來我們最最期待的——是一份嚴謹、科學、經得起推敲的三期臨床分析報告。
因為在這場爭分奪秒的疫苗競爭中,跑到獲批上市這一步,最重要的不單是你技術好不好,有效性高不高,關鍵(也是最基礎)的一點,是你的公信力足不足。
平心而論,我們中國的疫苗技術可能不是一等一的先進。但是從這次的整體表現看已經足夠領先,並且具備在可靠性、經濟性方面的綜合競爭力。
所以在最後這個驗證階段,
咱們一定要穩、一定要實事求是,
要用科學家、用獨立第三方的數據,
而不是領導們的興之所至
來獲得世界的認可。
當然,這場疫苗的競賽
本身就是讓中國與世界在磨合中
不斷加深認識與自省的過程。
中國的崛起要讓世界看到和認可,
而中國自身也要在融入世界的過程中
完善我們的規範與言行。
畢竟
「競爭」與「開放」
本就是一體兩面的事情,
以競爭促開放,以開放贏競爭。
在疫苗競賽的終點線上,
已經有一個廣大的世界
正在因為這些中國選手的趕來,
靜候佳音。
歡迎有定製需求的學校和老師聯繫小沈老師(tigerteacher2019)。
swirl
[swɜːl] v. 盤繞,打旋;使成漩渦;流傳
approval
[əˈpruːvl] n. 批准;認可;贊成
cite
[saɪt] vt. 引用
重點詞造句練習:
她引用了一首她所喜愛的莎士比亞的詩。
(參考例句下期公布)
上期參考例句(查看上期)
The tiny rocket is attached to the spacecraft and is designed to propel it toward Mars.
原文 :
https://www.nytimes.com/2020/12/09/business/china-coronavirus-vaccine-united-arab-emirates.html
編輯 | 椅子 校對 | 橙子 排版 | 張橋 剪輯 | A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