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是為接下來的世紀揭開序幕的一年。彼時,一家知名報刊的專欄曾斷言:「這是網絡開始改變生活的一年。」《連線》藉由對網景公司的回憶,帶領讀者重溫網際網路崛起前的黎明時光,以下是該文的主要內容:
這一年,網際網路和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從技術愛好者和學術研究人員的小圈子中脫穎而出,發展成為家喻戶曉的一個名詞。這一年,網絡開始萌芽,並終將會改變所有人的工作、購物、學習、溝通以及交互方式。
1995年,大多數美國人在家中、辦公場所或學校使用計算機。據報導,當年有1800萬戶美國家庭的計算機配備了數據機,這一數字較1994年增長了64%。計算機和數據機的普及隨後引發了網民數量的急劇增長。
吸引到百萬用戶的初創公司
1995年,在網際網路領域,談到關注度和創造財富這兩點,沒有一家公司比得上網景。這是一家位於矽谷的初創公司,其推出了稱之為「網景領航員」(Netscape Navigator)的網絡瀏覽器產品,該軟體立刻獲得了巨大成功,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新網民。網景的成功和它的聯合創始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密不可分,程式設計師出身的他有著思維敏捷、語速飛快且極具說服力的性格特點。安德森時年24歲。
據1995年末出版的《新聞周刊》的說法,安德森的性格和網絡怪才相距甚遠。他成長於威斯康辛州的一個小鎮,後來進入伊利諾伊大學,主修計算機專業,並在學校的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兼職。在那裡,他與其他幾位程式設計師同伴共同開發了Mosaic瀏覽器——網景領航員的前身。Mosaic誕生於1993年,通過點擊訪問的方式,其將原先晦澀難懂的全球資訊網以相對簡單的方式呈現。
畢業後,安德森動身前往加州,並於1994年遇到詹姆斯·H·克拉克(James H. Clark),後者是SGI公司的發起人,當時正在尋找下一個激動人心的項目。他們相談甚歡,兩人迅速決定成立一家公司,開發遠勝於Mosaic的瀏覽器。他們找到了數名安德森以前的大學同學作為公司的核心程式設計師,新公司名為Mosaic通訊公司——網景公司的前身。在經歷了與伊利諾伊大學關於專利權方面的法律訴訟之後,他們更改了公司及產品名稱,也就是人們後來熟知的網景。
網景的產品堪稱劃時代的發明。網景瀏覽器2.0較其前身在速度和性能上有了大幅提高,據稱一度佔據了70%的瀏覽器市場份額。其具備的插件架構讓第三方程式設計師可以自行開發附加功能。網景瀏覽器2.0同時還支持Java applet(運行於網頁上的小程序),讓靜態網頁更加生動,為用戶提供動態效果體驗。
1995年的夏季和秋季對於這家初創公司來說是最好的時光,公司員工數量增加至500,5倍於年初的數量。當年第四季度,公司收入超過4000萬美元,較上一季度增長100%。公司的銷售收入主要來自於瀏覽器的許可費用,其他的網際網路伺服器及相關軟體也貢獻了一部分收入。當時,網景被比作「網際網路領域的微軟」,似乎有蓋過軟體巨人及其主席比爾·蓋茨的勢頭。
矽谷世仇
蓋茨對網際網路的判斷當屬後知後覺,他認為其不過是某種類型的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但是,網景瀏覽器的發展趨勢顯示,網際網路本身正在成為信息高速公路。而作為應用軟體的平臺,瀏覽器的發展潛力對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構成了巨大威脅。安德森——在上世紀90年代被人稱為「下一個比爾·蓋茨」——曾誇下海口稱在網景面前,Windows只能充當一堆設計拙劣的設備的驅動程序。
兩家公司的對立日益尖銳。但是在1995年6月21日,他們仍然在網景總部舉行了4小時會談,試圖尋找一種戰略合作關係。而據安德森本人的說法,微軟的與會代表咄咄逼人,不但提議劃分瀏覽器市場,而且要求網景的產品僅運行於舊版本的Windows上。
安德森將微軟的代表比作教父派來的黑道人物,而微軟對此進行了否認,表示他們沒有威脅網景。不管如何,雙方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網景也在繼續自己前進的步伐:著手推進公司的IPO。此時,網景距成立還16個月不到,而且離實現盈利的目標相距甚遠。
摩根斯坦利與漢博奎斯特一同承銷了網景的股票,總共發行了5百萬股,每股定價28美元。8月9日是公司股票在納斯達克交易的首日,股票以71美元的價格開盤,隨後一度衝高至74.75美元,最後報收於58.25美元。
以任何意義來衡量,這都是一次了不起的登場。《紐約時報》撰文稱:「無論以何種發行規模來看,這都是華爾街歷史上首日上市交易的股票中表現最好的一隻。」這次IPO向世人證明,網絡可能成為快速造富的一個場所。安德森所持股票價值超過5800萬美元。據《華爾街日報》的觀察,要達到27億美元的市值,通用動力公司花了43年,而網景花了「大約1分鐘」。
網景IPO的15天後,微軟公布了備受期待的Windows 95作業系統,其預裝了微軟自己的網絡瀏覽器——IE瀏覽器1.0。IE 1.0的表現乏善可陳,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它是在安德森開發的Mosaic代碼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當然,微軟獲得了伊利諾伊大學的許可。緊接著,在12月7日,網景面臨重大危機:蓋茨對記者和行業分析師表示,公司將會介入並擴大自身在網絡領域的影響。蓋茨聲稱微軟是「網際網路的中堅分子」。而公司眾多舉措的其中之一就是:改進瀏覽器,使其速度更快,而且免費。
泡沫破滅
網景與微軟之間的「瀏覽器戰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在蓋茨發表談話的兩天前,網景的股價最高達到了171美元,這是之後再也無法企及的高度。投資者意識到,微軟擁有壓倒性優勢,網景的狂歡結束了。
即便如此,網景仍然在市場份額方面佔據巨大優勢,它的統治地位讓微軟煩躁不安。一位微軟資深高管在內部備忘中表達了自己對此深感不安的心情。但是,事情很快就發生了戲劇性轉變。如同蓋茨允諾的那樣,微軟的瀏覽器得到了大幅改進。於1996年推出的IE 3.0在技術上至少與最新的網景領航員3.0一樣出色。
此外,對於計算機用戶,尤其是那些新用戶來說,很少有動力去下載網景瀏覽器並安裝在Windows平臺上。原因很簡單,IE已經被預裝在系統中了,而且性能上也沒有任何問題。隨後,微軟在商業市場發力,彼時的大型服務提供商——包括美國在線、CompuServe及AT&T Worldnet在內——紛紛表示放棄網景領航員瀏覽器而改用IE作為首選瀏覽器。依據美國在線一封內部郵件顯示,蓋茨於1996年1月詢問一位AOL高管,「微軟需要出多少錢才能讓你們放棄網景而改用IE作為推薦瀏覽器?」
接下來的數月,網景瀏覽器逐漸失去市場份額。公司於1997年第4季度爆出8800萬美元的虧損,股價滑落至不足20美元。1998年8月,IE成為了最受歡迎的瀏覽器。
網景耀眼的光輝於1998年11月徹底消失,美國在線以價值42億美元的股票作為對價將公司收購。這是網際網路領域的第一起重大併購事件。
微軟和「瀏覽器戰爭」雖然導致了網景的黯然退場,但卻不是唯一因素。網景從來就沒有將它的眾多瀏覽器用戶轉化成付費用戶,也從來沒有善加利用它的主頁。網景的傳奇——從迅速躥升的新星,到獲得霸主地位,到霸權旁落,再到恥辱般地被美國在線收購——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的不到五年時間裡。但是,網景幫助定義了「網際網路時代」,這一出現於20世紀90年代晚期的俗語指的是一切事物都在向網絡過渡。網景的崛起與衰亡本身也是網際網路時代的標誌之一。
轉自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366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