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碟到底是怎麼存下那麼多數據的,拆開讓你看個請!

2021-02-24 機械前線


機械前線,全國機械微教育領導者

©文丨 機械前線、製造原理

一個小小的硬碟

怎麼就能存下那麼多數據

這個視頻看完你就明白了


目前硬碟大體上分為三種,分別有固態硬碟(SSD 盤,新式硬碟)、機械硬碟(HDD 傳統硬碟)、混合硬碟(HHD 一塊基於傳統機械硬碟誕生出來的新硬碟)。

硬碟製造過程

機械硬碟的發展史:

世界上第一塊硬碟出生在1956年,至今已有61年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它由IBM公司製造,世界上第一塊硬碟:350RAMAC。碟片直徑為24英寸,碟片數為50片,重量則是上百公斤,相當於兩個冰箱的體積。不過其儲存容量只有5MB。

IBM 350,內含50個碟片,總容量為5MB。

在那個時代,RAMAC是令人吃驚的計算機設備,被用於銀行,醫療領域。雖然350RAMAC還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硬碟,但卻為計算機發展史掀起了新一頁。

2、1973年,溫徹斯特(Winchester)硬碟誕生

由於RAMAC體積過於龐大,性能低效等缺點,IBM提出「溫切斯特/Winchester」技術,並於1973年研製成功了一種新型的硬碟IBM 3340。這種硬碟擁有幾個同軸的金屬碟片,碟片上塗著磁性材料。它們與能夠移動的磁頭共同密封在一個盒子裡面,磁頭從旋轉的碟片上讀出磁信號的變化。

這就是我們今天使用的硬碟的祖先——IBM把它叫做溫徹斯特(Winchester)硬碟,也稱溫盤。


溫徹斯特硬碟

這個綽號,來源於他兩個30MB的儲存單元,恰是當時出名的「溫徹斯特來福槍」的口徑和填彈量。至此,硬碟的基本架構就被確立。

1979年IBM發明薄膜磁頭技術,這項技術能顯著減少磁頭和磁片的距離,增加數據密度。令硬碟體積可以進一步減小,讀寫速度可以更快,容量更大。同時期IBM推出了是第一款採用薄膜磁頭技術的硬碟 IBM 3370。IBM 3370最初能存儲571MB的數據,最高可擴展到4個單元並能和IBM System/30中型電腦搭配。

3、1980年,第一款GB級容量硬碟+第一款家用硬碟誕生

真正的第一款GB級容量硬碟是由IBM 於1980年推出的IBM 3380,容量達2.5GB。跟現在的輕量級硬碟不同,IBM 3380的重量超過500磅。

上圖為IBM 3380

同年,兩位前IBM員工創立的公司開發推出第一款5.25英寸的硬碟ST-506,硬碟初始容量為5MB,這是首款面向個人用戶的硬碟產品。而該公司正是希捷(SEAGATE)公司。這款硬碟也是存儲行業第一次引入了計算系統中獨立磁碟控制器的概念。

希捷ST 506 5.25英寸硬碟

在20世紀80年代末,IBM公司推出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技術,這種新型磁頭採取磁感應寫入、磁阻讀取的方式,令磁頭靈敏度大大提升,大幅度提高硬碟的工作效率,與此同時碟片的儲存密度較之前的20Mbpsi(bit/每平方英寸)提高了數十倍,為硬碟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礎。

上圖為GMR巨磁阻效應磁頭

在1991年IBM應用該技術推出首款3.5英寸的1GB硬碟0663-E12。雖然在此之前1983年已經出現了第一款3.5英寸硬碟,1988年出現了第一款2.5英寸硬碟,但容量方面都沒有突破GB,可以說0663-E12是開創了民用級GB硬碟的先河,從此硬碟容量開始進入了GB數量級,3.5英寸的硬碟規格也由此成為現代計算機硬碟的標準規格。

5、1997年,劃時代技術「GMR巨磁阻效應磁頭」誕生

在1997年時,GMR巨磁阻效應磁頭誕生了。新磁頭相比MR磁頭而言更加敏感,如果說用MR磁頭能夠達到3~5 Gb/inch2的存儲密度,那麼使用GMR之後,存儲密度可以達到10~40Gb/inch2,相對於以前提高了8倍之多,這使硬碟的存儲密度又上了一個臺階。

不過,由於現有的硬碟區域密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進一步的發展受到了超順磁效應限制,要繼續推動硬碟技術的發展,需要引入新的技術。

於是垂直存儲技術出現了。它再一次提高了硬碟的存儲密度。在2007年,日立推出的第一款突破TB級容量的硬碟。到2012年,有了第一款4TB硬碟的現身。

水平與垂直存儲技術

7、2012-2017年,SSD的時代HDD幾乎是停滯的

受限於機械硬碟的瓶頸難以突破,性能上升空間極為有限,又加上SSD這個大敵崛起。從2012年開始,機械硬碟技術的發展幾乎是停滯的。以希捷、西數為代表的機械硬碟廠商,新品沒發布幾款,如今電商在售的桌面機械硬碟還是5、6年的老產品,令人惋惜。

無奈的是,希捷與西數兩家廠商也開始轉戰SSD市場,可見傳統機械硬碟行業的落沒!

60年發展史被短短6年顛覆?

硬碟出現在50年代初,從70年代開始,硬碟的容量不斷的增大,從最早的幾十兆,到現在的TB級別 。同時,硬碟體積則是不斷的縮小,直到我們今天常見2.5/3.5英寸體積硬碟,還有一些微硬碟(1.8英寸以下的硬碟,包括1.8英寸)。機械硬碟花費了超過60年苦心經營,卻被2011-2012前後才進入消費市場的SSD,僅用短短6年時間,就顛覆機械硬碟這個存儲帝國。

機械硬碟體積,磁頭和容量的變化,向我們展示了HDD的發展史中技術不斷的迭代更新。如今,磁碟的碟片技術、磁頭技術方面沒有突破性進展,更多的只是在靠堆碟片來發展容量而已。想要突破創新,難。

反之SSD則在體積上,性能上還有容量上不斷突破,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將全面代替HDD。未來,HDD會像磁帶,軟盤一樣逐漸的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但是……它所抒寫的歷史,對於存儲意義,是無法磨滅……

 機 械 前 線 

機械  ·  設計  ·  技術  ·  創新

·↑長按此二維碼可關注 ↑·

微信號:jixieqianxian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機械前線商城

相關焦點

  • 硬碟到底是怎麼存下那麼多數據的,掰開讓你看個明白!
    一個小小的硬碟怎麼就能存下那麼多數據這個視頻看完你就明白了目前硬碟大體上分為三種,分別有固態硬碟(SSD 盤,新式硬碟)、機械硬碟(HDD 傳統硬碟)、混合硬碟(HHD 一塊基於傳統機械硬碟誕生出來的新硬碟)。
  • 硬碟到底是怎麼存下那麼多數據的???
    怎麼就能存下那麼多數據這個視頻看完你就明白了目前硬碟大體上分為三種,分別有固態硬碟(SSD 盤,新式硬碟)、機械硬碟(HDD 傳統硬碟)、混合硬碟(HHD 一塊基於傳統機械硬碟誕生出來的新硬碟)。硬碟製造過程機械硬碟的發展史:世界上第一塊硬碟出生在1956年,至今已有61年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它由IBM公司製造,世界上第一塊硬碟:350RAMAC。
  •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有什麼區別?是怎麼存下那麼多數據的???
    各位發明愛好者們都知道現在電腦配置網發表配置單裡,其硬碟基本上都選用了固態硬碟。為什麼要選擇固態硬碟,這當然是有原因的。最直觀的區別就是裝固態硬碟後,電腦開機速度和運行流暢度明顯比機械硬碟要好很多。那麼,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這夥人一把碎了幾百塊硬碟,只是想告訴你數據安全到底有多重要!
    由於這段視頻只是個節選版本,為了 寄刀片 搞明白怎麼回事,我跟託尼去網上試著找了一下它的完整版本。原來,這個視頻是阿里雲上傳的一段日常,講的是為了保障設施的穩定運行,阿里雲每過一段時間都會從伺服器上替換下來一批老舊的硬碟。
  • 月薪7千的小夫妻,如何存下600萬?
    繼續設想,如果你找了個女朋友,存款人數變成2個,每人每月存4千,那麼一年9.6萬,三年就能存下將近30萬了。三十年呢?300萬!如果加上複利,你知道最後的數字有多驚人嗎?這裡先賣個關子。本文由LinkedIn領英原創,作者許威,微信公共號:大威之聲(id:whatVsay)。
  • 你的筆記本電腦變得又卡又慢?或許你需要一塊固態硬碟!
    造成電腦卡慢的原因很多,硬碟的數據讀取速度的快慢便是其中的一個影響很大的因素。如果說你的筆記本在購買時沒有自帶一塊固態硬碟,此時加裝一塊固態硬碟,並將系統重裝至固態硬碟裡面,能很大程度上提升你的使用體驗。
  • 從硬碟發展史到硬碟科普,1萬多字徹底教會你硬碟如何選擇
    想要理清硬碟的前世今生,還得從1956年IBM推出的首臺商用硬碟驅動器計算機RAMAC說起,RAMAC這臺計算機裡的硬碟叫IBM 350,重達1噸,容量為5MB,由50個24英寸的碟片組成,每個碟片只有100個扇區,轉速為每分鐘1200轉。單硬碟驅動器就有兩個冰箱那麼大,RAMAC大得要整間房子來存放。
  • 【UPC第15期】硬碟有價,數據無價——請愛護你的電腦硬碟
    電腦硬碟是計算機的最主要的存儲設備。作用是硬碟(港臺稱之為硬碟,英文名:HardDisk Drive 簡稱HDD 全名 溫徹斯特式硬碟)是電腦主要的存儲媒介之一,由一個或者多個鋁製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組成,主要的作用是拿來存儲文件數據使用的,你電腦上看的到的文件都是存儲在硬碟之中。2、那麼問題來了,你怎麼知道電腦硬碟正在運作呢?
  • 都在說NVMe協議 那麼它到底是什麼鬼?
    在過去的2016年,幾乎全球所有的存儲大廠都推出了基於NVMe協議的固態硬碟產品,一時間NVMe協議幾乎成為了行業最為熱門的詞彙。    那麼,NVMe協議到底是什麼?它和傳統的AHCI協議又有哪些異同?下面,我們一起來看。
  • 這三種方法,可以完全銷毀硬碟的機密數據,不怕洩露
    ,想用這種方法銷毀硬碟數據,最後,丟到河中的硬碟最終卻被警察找到並恢復了數據,有數據取證專家表示,如果硬碟只是泡了水,數據恢復工作其實並不難,最終硬碟的數據被恢復了大部分。而雲存儲公司Backblaze的執行長Gleb Budman補充說:先進的實驗室完全可以讀取不完整碟片上的數據,他們甚至不需要硬碟旋轉就能做到,專家可以在碟片中恢復足夠多的0和1來完成數據的讀取。在某些情況下,要恢復碟片中的數據並非不可能,只不過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且恢復成本非常昂貴。
  • 可能是你的機械硬碟入坑了
    雖然說目前固態硬碟(SSD)取代機械硬碟(HDD)的聲音越來越多,但在存儲容量以及價格上的客觀優勢,HDD 還是有的,並且它越來越偏向於被當做長期備份和存儲數據資料的數據倉庫來使用。那麼到底如何選購一個好的HHD機械硬碟,機械硬碟又該如何避坑?那麼本期魯sir就來教教大家,如何購買一塊性能好、數據穩定、價格還不貴的機械硬碟。
  • 如何恢復移動硬碟上的數據?
    移動硬碟無法識別,移動硬碟上還有很重要的數據如何處理?
  • 計算機硬碟發展史、硬碟數據恢復十大神器(附下載連結)、中國硬碟簡史、造一塊理想的硬碟
    朋友圈各種關於硬碟的段子輪番來襲,甚至多年以前某男明星硬碟事件也被翻出來編成了「感嘆為什麼只有我的硬碟能修好」的段子那麼,傳科君就帶您一起學學硬碟的那些事一個小小的硬碟,怎麼就能存下那麼多數據看下圖你就明白了
  • 固態硬碟or機械硬碟,怎麼選and怎麼用?
    機械硬碟主要由碟片,磁頭,碟片轉軸及控制電機,磁頭控制器,數據轉換器,接口,緩存等幾個部分組成,機械硬碟的組成部分中有相當多的機械部分,而且使用過程中碟片的轉速會達到幾千轉每分鐘,一粒小小的灰塵就能報廢這塊硬碟,因此必須保證機械硬碟的主要機械構件密封在無塵環境中,所以機械硬碟不允許隨意拆開,因為一旦拆開,基本是廢了。
  • TLC固態硬碟的壽命真的那麼不堪嗎?
    除了回收算法,還有負載均衡算法,顆粒的擦寫次數是有限的,而一塊固態硬碟通常是很多顆粒組成的,每個顆粒內又會被分出很多區塊,這些區塊的擦寫次數往往不可能做到相同,有的顆粒擦寫次數多,那他就會提前耗盡PE壽命,而有的區塊擦寫少,那別的區塊都GG了,他還沒怎麼用,所以為了避免出現這個情況,就需要主控在讀寫數據的時候,讓擦寫次數多的區塊儘量少用一點,讓那些比較新的區塊多用一點。
  • 「勞保」硬碟到底是個神馬玩意?
    於是乎在群裡叫賣「勞保」硬碟。其實賣「勞保」硬碟也不是頭一遭的事情了,因為之前在群裡陸陸續續都賣過一些,大概是我運氣好總體反響很不錯。但是有很多人理解不了,總是反覆問這個「勞保」硬碟到底是個什麼意思。所以我特地寫本文來詳細闡述一下具體情況。所謂「勞保」硬碟這個概念,不是廠家發明的,這是本人原創的概念。
  • 優盤、移動硬碟壞了,重要數據怎麼找回來?
    那麼,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數據還有希望被找回來麼?        答案我現在告訴你:有希望,但是能找回多少數據,要看實際情況,這個機率並不是一定的。(上面正常的硬碟,每個分區都有盤符號的,比如C:、D:、E:,唯獨這一個沒有),嘗試一下在優盤的藍色條上面點擊滑鼠右鍵,彈出菜單,裡面應該有一個『更改驅動器號和路徑』,看這個按鈕是否等個被點擊(如果像我圖中,是可以點擊的,如果是灰色的,那就沒辦法點擊了),點擊它,出現下面這個界面:
  • 硬碟有價數據無價 ,4T硬碟報銷,十年心血付之東流
    打開我的電腦一看,4T的硬碟識別不到了,知道大事不妙。拆開主機更換過數據線和接口試過依舊。知道這個硬碟是沒救了,16年買的藍盤威騰電子。頓時心裡哇涼哇涼的,雖然硬碟是還有保修,可是裡面的數據,哎。08年試過自己誤格式化,一年的數據全沒了。16年的時候4T的希捷硬碟也是,不過那個硬碟倒不是說突然就出問題,而是有徵兆的,所以有及時備份數據。
  • 固態硬碟的壽命真的很短嗎?怎麼看固態硬碟還能用多久?
    怎麼看固態硬碟還能用多久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固態硬碟擦除次數與壽命的計算公式:舉個例子比較容易懂,我們以某東上銷量第一的某120G固態硬碟為例,該固態用的是TLC晶片,P/E次數可查的數據應該是在1000-1500次,P/E次數指的是完全寫入次數,比如120G裝滿才算一次。
  • 固態硬碟怎麼看好壞 史上最全的SSD固態硬碟知識掃
    今天我們就說一說固態硬碟怎麼看好壞吧,可以說是史上最全面面的一次入門固態硬碟知識掃盲。(由於MLC是多個bit的意思,多個包含3個,所以,有些廠商,如三星,會把自家使用TLC顆粒的EVO系列固態硬碟稱為「3bit MLC」)我們可以舉個很形象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