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硬碟發展史到硬碟科普,1萬多字徹底教會你硬碟如何選擇

2021-02-07 StoragePioneer

穿孔紙帶是早期計算機的輸入和輸出設備,他能將程序和數據轉換二進位數碼,帶孔的為1,沒有孔的為0,紙帶經過光電掃描後輸入到電腦,後來被磁鼓存儲器替代。

1954年IBM推出了第一款存儲設備——磁鼓存儲器,磁鼓存儲器是利用鋁鼓表面覆蓋的磁性材料來存儲數據的。磁鼓存儲器最大的缺點就是儲存容量太小,一個大圓柱體上,只有表面的一層用於存儲,利用率特別低。加上佔用空間特別大,斷電之後還會丟失數據,就被淘汰了。隨即,IBM又有了新的解決方案——磁帶,用磁帶模擬打孔指代,也就是用磁化的方向來模擬0和1。速度要比磁鼓儲存器快很多,但讀取數據時需要倒帶,導致磁帶沒有取代磁鼓存儲器。

想要理清硬碟的前世今生,還得從1956年IBM推出的首臺商用硬碟驅動器計算機RAMAC說起,RAMAC這臺計算機裡的硬碟叫IBM 350,重達1噸,容量為5MB,由50個24英寸的碟片組成,每個碟片只有100個扇區,轉速為每分鐘1200轉。單硬碟驅動器就有兩個冰箱那麼大,RAMAC大得要整間房子來存放。

缺陷也很多,太重,需要用叉車搬運;工作壽命只有2000小時;太貴,租賃就高達3200美元一個月。按照當年3200美元一個月的租金來算,租一臺64GB的iPhone,在當年需要4200萬美元一個月。

1961年,IBM內部打孔卡片部門業務受到機械硬碟衝擊,打孔卡片部門的領導為了留住自己,機械硬碟採用只租不賣的模式,用戶覺得租金太貴,很多人都放棄使用機械硬碟。當時的IBM董事長站出來,業務全面轉向電晶體,該淘汰的就應該淘汰。當年也推出了一個重磅產品——IBM 1301硬碟,該i硬碟所有的碟片都附帶獨立的磁頭和機械臂,只是容量只有28M。

1963年,IBM推出了1311硬碟,體積進一步縮小,尺寸只有洗衣機大小。最重要的是採用了可更換碟片的設計,從此就誕生了很多第三方玩家,自行製作碟片。

緊接著,1969年,IBM發明了軟盤,但軟盤的容量實在是太小了,速度也特別慢。雖說軟盤更容易攜帶了,但是讀寫軟盤的機器很大。

1970年,IBM幹了一件很牛的事情。新發布的IBM2605硬碟把硬碟內的每一個磁頭都固定了,磁碟上每一條磁軌都有一個磁頭去一一對應,尋道時間降低了。but,後來因為價格太貴,停產了。

1973年,溫徹斯特硬碟誕生,奠定了當今機械硬碟的結構。第一塊溫盤尺寸為14寸,開始採用可換碟片的設計,後來為了提高速度和耐用度,出現了不可換盤的4寸硬碟。

1976年,IBM推出了5.25寸軟盤。當時市面上對硬碟還沒有標準,IBM極力推行5.25寸硬碟標準。

1980年,希捷率先發布了世界上第一塊5.25寸硬碟,售價1500美元,容量為5MB。希捷的5.25寸硬碟推出後大受歡迎,許多廠商也加入了隊伍,5.25寸硬碟成為PC主流。

緊接著,IBM也推出了自己的5.25寸硬碟,硬碟容量為1GB,IBM開始邁入消費級市場,由於硬碟體積依舊很大,並不屬於民用路線,賣得並不好。

1983年,3.5寸硬碟誕生。由於價格太貴,80年代前中期5.25寸硬碟依舊是主流。

在這段時間裡,IBM看到了微型機的市場,開始邁入民用微型機市場。IBM在1975年推出了IBM5100,這是IBM第一臺微型計算機。因為IBM一直做的商用生意,在製造民用設備時無法控制體積,做的又大又重,價格還死貴,消費者不買單。IBM內部經過調整之後,決定找其他公司代工生產設備,只要過IBM的質檢就可以。於是Intel的CPU就被IBM看上了,AMD仿製Intel的CPU也被IBM扶持了,使用的微軟的MS-DOS系統。

臺式機市場也是當時鑽了IBM的空子,合法生產了兼容IBM的PC配件、BIOS、系統的臺式機,稱為IBM PC兼容機。惠普、戴爾、聯想等巨頭企業就是靠兼容機的生意養活的。

之後Windows系統產生,兼容機廠商才正式轉為今天的臺式機廠商。

上面的內容是對硬碟發展的一些介紹,下面就是設計到硬碟的乾貨內容了,包括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是如何工作的,有哪幾部分組成,哪些元素決定了硬碟的性能,到底該怎麼去選購。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看完這篇文章之後相信你就會對硬碟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機械硬碟從上世紀50年代發展至今,百家爭鳴的盛景早已過去。如今的機械硬碟品牌收購的收購,只剩下幾個屈指可數的大廠了。這些大廠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他們分別為東芝、希捷、威騰電子。叫獸記得在2015年開始,希捷、西數這兩個品牌都已經開始收購固態硬碟品牌,轉戰固態硬碟的設計製作了。

既然目前大部分電腦都已搭載固態硬碟,是不是機械硬碟就完全被淘汰了?不是的,目前大容量儲存我們仍然需要機械硬碟,大容量的固態硬碟價格實在是太貴了。以4TB固態價格為例,一塊4TB固態硬碟的價格就要4000多,而一塊4TB的機械硬碟僅需要600多。而且,我們大容量儲存一般都是電影,對硬碟的4K隨機讀寫速度要求並不高。如果你的預算有限,又有很高的容量需求,額外加裝幾塊相對便宜的機械硬碟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硬碟容量,我們在購買機械硬碟時,首先關心的就是容量了。目前機械硬碟的容量都是1TB起了,可以根據自己的預算和需求在1TB~16TB之間選擇。

除了硬碟容量之外,硬碟的轉速也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點。硬碟專色以RPM為單位,硬碟轉速的快慢決定了硬碟的傳輸速度、訪問時間、尋道時間。目前主流的3.5寸硬碟大都是7200轉,2.5寸硬碟大都是5400轉。當然,轉速越高,帶來的噪音就越大。

機械硬碟的緩存跟固態硬碟的緩存性質與功能都差不多,目的是減小傳輸文件時對系統的負荷。當你往機械硬碟中傳輸文件時,文件首先會寫入到機械硬碟的緩存裡面,再由緩存向機械硬碟內寫入。機械硬碟的緩存並不是越大越好,因為有疊瓦盤的存在,後面會跟大家詳細的講一下為什麼不能買疊瓦盤。

單碟容量,這是很多人在買機械硬碟時容易忽略的點。單碟容量越大刺刀密度就越大,磁頭轉動一周能夠讀取的數據就越多,相同轉速下內部傳輸的速度就越快。

LMR是水平磁記錄硬碟,在機械硬碟發展的前期使用比較廣泛。由於機械硬碟的磁性顆粒都是水平排列的,密度比較小,單個碟片放不下太多數據,最後就被淘汰了。

垂直磁記錄硬碟,為了讓硬碟存儲更多的數據,硬碟廠商便研發出了這種垂直式排列的硬碟,大大提高了硬碟的儲存量,成為機械硬碟的主流。

疊瓦盤在寫入數據時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寫磁頭要寫滿整個磁軌,而每個磁軌都有一部分被相鄰磁軌覆蓋,向磁軌中寫數據可能會覆蓋相鄰磁。為了保證相鄰磁軌上數據的完整性,需要在寫之前先講相鄰磁軌上的數據讀出來,和將要寫的數據重新組織再依次寫入。

因為寫磁頭比較大,再加上疊瓦式磁碟裡磁軌更密集,磁頭寫一次會修改兩個磁塊,導致寫磁頭在寫入之前會先將後面的數據複製到緩存裡,然後再執行寫入工作。這個工作寫入完成後,再將緩存裡的數據寫入到磁碟中,這也是為什麼疊瓦盤都講緩存做的特別大的原因。

疊瓦盤雖然價格便宜容量很大,但在頻繁進行數據讀取寫入時性能很差。如果購買機械硬碟是為了裝系統、玩遊戲,那麼叫獸是不推薦的。

1.首先看緩存,緩存容量為266MB的基本是疊瓦盤,CMR硬碟大都是64MB的緩存。

2.去產品的官網查這款型號,看看是否支持SMR技術,如果支持SMR技術那就是疊瓦盤。

4.做機械硬碟的品牌就這仨,直接百度這款機械硬碟的型號一般就能搜到相關信息。

這次機械硬碟推薦,叫獸只推非疊瓦盤。叫獸並不是討厭疊瓦盤這一技術的發展,而是覺得雖然技術本身是進步了,但實際體驗卻退步了。叫獸不反對技術的迭代發展,而是在目前的疊瓦盤現實狀況下,疊瓦盤並不值得推薦。

東芝的機械主要分了四類,分別為2.5寸輕薄筆記本硬碟、3.5寸個人電腦硬碟、3.5寸NAS硬碟、3.5寸通用數據存儲硬碟。

目前京東上在售的非SMR硬碟有桌面級的1T、2T(叫獸懷疑「2T新」是SMR硬碟)、3T,對應的型號分別為DT01ACA100、DT01ACA200、DT01ACA300。

通用級目前京東就4T和6T兩款在售,對應的型號為MD04ACA400、MD04ACA600。

監控級硬碟只有4T、8T京東在售,分別對應的型號為DT02ABA400V、DT02ABA800V。

希捷硬碟的分類比較多,有純機械的酷魚系列,有混合機械的酷玩系列,定位NAS的酷狼系列、定位監控的酷鷹系列。上面不同的系列在價格、容量、緩存、保修上都有一定的差異。以保修期限為例,酷魚普通系列只有2年的保修,酷魚Pro系列則有5年保修。(具體差異可以自行到希捷官網搜索查看)

酷魚PRO系列有兩款,分別為4TB和8TB兩款,對應的型號為ST4000DM004、ST8000DM004。

Surveillance系列從1TB到8TB都可以買,對應的型號分別為ST1000VX001、ST2000VX003、ST3000VX009、ST4000VX000、ST6000VX001、ST8000VX004。

酷鷹系列1TB、2TB、3TB、4TB、6TB、8TB都可以選擇,酷鷹8TB以上就是酷鷹AI系列。酷鷹系列對應的型號分別為ST1000VX005、ST2000VX008、ST3000VX010、ST4000VX007、ST6000VX001、ST8000VX004。

酷狼1TB、2TB、3TB、4TB、6TB、8TB、10TB、12TB、14TB都是CMR硬碟,均可以選。分別對應的型號為ST1000VN002、ST2000VN004、ST3000VN007、ST4000VN008、ST6000VN001、ST8000VN004、ST10000VN0008、ST12000VN0008、ST14000VN0008。

西數的產品線比較好分,不同的顏色代表了不同的市場定位。比如黑盤定位遊戲,藍盤定位家用、金盤定位企業級、紫盤定位監控、紅盤定位NAS。不同類型的硬碟保修年限也不一樣,黑盤跟金盤都是5年保修,紫盤跟紅盤是3年保修,藍盤為2年保修。

黑盤可以選擇1TB、2TB、4TB,其他容量的盤京東暫時無貨,對應的型號分別為WD1003FZEX、WD2003FZEX、WD4005FZBX。

監控硬碟1TB、2TB、3TB、4TB、6TB都可以選擇,對應的型號分別為WD10PURX、WD20PURX、WD30PURX、WD40PURX、WD60PURX。

紅盤1TB、3TB、4TB、8TB、10TB可以選擇,它們分別對應的型號是WD10EFRX、WD30EFRX、WD40EFAX、WD80EFAX、WD101EFAX 。

紅盤Pro可選擇2TB跟10TB款,分別對應的型號為WD2002FFSX、 WD102KFBX。

固態硬碟有著超過機械硬碟幾十上百倍的4K隨機讀寫速度,近幾年也是發展迅猛。記得叫獸在2015年的時候裝機,當時的固態硬碟並不普及,價格也是超級貴。當時裝機買了一塊閃迪120GB SSD,MLC顆粒,就花了400多塊錢。短短五年,固態硬碟竟已發展為電腦存儲硬體的主流,不得不感嘆電腦硬體發展的速度。感嘆固態硬碟發展迅速的同時,總會蹦出一些垃圾產品,下面就跟著叫獸一起探尋一下固態硬碟到底是什麼吧!

下面我們了解一下固態硬碟大概有哪些部分構成,每個部分主要什麼作用。在說固態硬碟的結構之前,不如先說一下SSD的生產流程,還是比較有意思的。一塊SSD的生產大體可以分為5個步驟,分別為「採購、組裝、量產、包裝、上市」。

採購主要指的是主控晶片、緩存顆粒、內存顆粒的採購;組裝包括自家組裝和代工組裝;量產包括固件寫入;包裝包括自家貼牌和代工貼牌;上市包括零售版和OEM版。

實際上SSD的生產並不想大家想的那樣,你買一塊XX牌的固態硬碟,可能這塊硬碟並不是這個公司產的。在市場上,可以大致的分為四類廠商。第一類,從原材料到包裝到銷售都是自家一條龍,比如三星;第二類廠商即自己生產顆粒也提供快閃記憶體顆粒給下遊廠商,比如英特爾和鎂光;第三類廠商,先向上遊採購主控、顆粒等原材料,然後自己進行組裝,貼上自己品牌進行銷售;最後一類,既不生產顆粒、主控,也不組裝貼牌,它們不生產SSD,只是SSD的搬運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貼牌產品,比如聯想、惠普等品牌都是貼牌產品。

了解了固態硬碟由哪些部分組成之後,我們就應該去了解一下各個組成部分,分別有什麼作用了。SSD中最重要的元件就是中控和快閃記憶體,雖說緩存也比較重要,但目前相當多的固態硬碟是沒有配備專門的快閃記憶體顆粒的,只會在內存顆粒中留出部分空間模擬SLC作為緩存來用。緩存其實就是內存上的顆粒,後面的內存選購科普文章中會做詳細的解釋。

叫獸把快閃記憶體顆粒的講解放在了主控晶片之後,意思就是主控晶片的好壞要比快閃記憶體顆粒重要。即便是最差的QLC顆粒,1TB的硬碟,有著150次的擦寫壽命,也能夠寫入150TB的數據。試想,在合理的情況下使用,寫滿150TB的數據還是很困難的。

我們可以簡單地把主控理解為「大腦」,SSD主控本質上就是一個微處理器,具備運算能力,也是整塊SSD組成中最具有技術含量的元件。主控主要負責SSD中數據的寫入擦除,均衡內存顆粒的使用,延長SSD的壽命。

由於主控的技術門檻比較高,目前主控品牌比較少,比較主流的有慧榮、群聯、Marvell、三星、瑞昱。

慧榮和群聯主控成本低價格便宜,佔據了國內SSD的大部分市場。產品線也比較長,各種各樣的高低端產品都有。像國內浦科特、七彩虹、影馳、臺電、光威、銘瑄等品牌的大多數產品就是使用了慧榮和群聯這兩家的主控元件。

Marvell主控常被圈內人親切的稱呼為「馬牌」,一般只能在比較高端的固態上才能見到,技術實力雄厚,主控質量穩定,搭載「馬牌」主控的固態價格一般也比較貴。

三星和東芝家的主控一般都是自產自用,只能在他們自家的硬碟上看到,在其他品牌的硬碟上很難看到。

看到瑞昱這個品牌,是不是感覺既熟悉又陌生。在哪見過呢?這就是那個做集成網卡音效卡的瑞昱,很出名的臺灣地區廠商。這幾年也是開始進入主控市場。瑞昱的logo特別像一隻螃蟹,很多人也喜歡叫它螃蟹廠。

以叫獸手裡拿的這根希捷FireCuda 520系列SSD為例,紅色區域部分就是這根m.2固態的內存顆粒,綠色部分為主控,黃色部分為緩存顆粒。叫獸在這裡強調一點,看主控不能只看品牌。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產品的高低定位,高端品牌也不是沒有垃圾主控,主流消費品牌也不缺好的主控。

主控重要,快閃記憶體重任同樣很重要。因為快閃記憶體顆粒一直擔任著數據存儲的重任,快閃記憶體顆粒的好壞決定了硬碟的使用壽命和性能。目前能夠提供快閃記憶體顆粒的廠商並不是很多,基本都是國外的幾家廠商。不過幾年來國內自主研發的顆粒也已經上市,並且目前已經有多款硬碟搭載合肥長鑫顆粒了。

目前全球能提供快閃記憶體顆粒的廠商有三星、鎂光、海力士、英特爾、東芝、閃迪、合肥長鑫等。目前市面上三星、鎂光、海力士的快閃記憶體顆粒佔據了90%的固態硬碟市場;英特爾和東芝的快閃記憶體顆粒大都是自產自用,其他品牌有自己的產品線,也會提供給下遊品牌。

細緻的同學會經常在固態硬碟宣傳頁看到XX固態使用的是原廠晶片,那麼原廠晶片是什麼呢?除了原廠晶片之外還有哪些種類?

所謂的原片,就是必須要達到晶片生產商生產合格需求出廠的顆粒,這些顆粒經過出廠質量檢測,能達到出廠檢測標準,無論是在速度還是壽命上都是讓人放心的。

所謂的白片,就是沒有通過生產商的質量檢測要求,但是達到了行業的要求。通常這樣的顆粒,生產商是不會在自己的產品上使用的,而是賣給下遊組裝廠。這就是很多人拆開固態硬碟後看到顆粒上印的是金士頓的標誌(這裡並不是針對金士頓,只是舉個例子),要知道金士頓是不製造顆粒的。因為白片沒法經過原廠的質量檢測,所以沒有辦法打上出廠標誌。下遊品牌在拿到白片後,通常會自己印上自己品牌的logo。

所謂的黑片,則是殘次品或廢品,這類顆粒通常連第一輪測試都沒有通過。通電能用,但說不定啥時候就崩潰。本應不應該銷毀的顆粒,但會在銷毀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流入到市場,當然,這類顆粒也比較好認,拆開固態一看,顆粒上啥標誌都沒有,基本就可以確實是黑片了。

說完原片、白片、黑片,我們應該來談一下快閃記憶體顆粒有哪些類型了,不同的類型又有哪些差別呢?

目前市面上的顆粒類型分為SLC、MLC、TLC、QLC四種,性能上SLC>MLC>TLC>QLC。從下圖可以比較直觀的看出,SLC只能存放1bit數據,MLC能夠存放2bit數據,TLC能夠存放3bit數據,QLC能夠存放4bit數據。在上一篇ROG冰刃4新銳評測的文章中,叫獸就已經解釋過他們有什麼不同。

以SLC為例,SLC是英文Single-Level Cell的縮寫,「S」表示Single(單一的),「L」表示Level(水平),「C」表示Cell(單元)。

這次我再搬過來給大家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一下: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每種顆粒的空間都是一個標準大小的停車位。QLC這個車位裡停了4輛車、TLC這個車位裡停了3輛車、MLC這個車位裡停了2輛車、SLC這個車位裡停了1輛車。假設這些車位中的車都要出去,哪種車位裡的車出去得最快呢?

不用說也知道,肯定是SLC了。在這裡我把一個單元比喻成一個車位,1bit比喻成1輛車,可以很直觀地了解這四種顆粒是什麼意思了吧。我們繼續把1bit數據比喻成一輛車,一個SLC車位裡只能停一輛車,而一個QLC車位裡能夠停4輛車,那就是4bit數據。在單元相同的情況下,QLC存儲的數據要比SLC多4倍。相同容量下,一塊SLC的固態就要比一塊QLC的固態多4倍單元,這就是QLC顆粒固態價格要比SLC顆粒固態便宜的原因。

壽命跟價格方面也是SLC>MLC>TLC>QLC。

目前市面上的固態大都用TLC顆粒和QLC顆粒,MLC顆粒的固態已經很少見了,之前叫獸買過一塊閃迪的MLC固態。SLC固態就不要提了,打我七八年前開始接觸固態硬碟時,SLC顆粒就是神話般存在,叫獸根本就沒見過。目前QLC顆粒被噴的不輕,但想起七八年前TLC顆粒普及的時候,跟現在也是差不多。TLC顆粒人人喊打,MLC顆粒人人喊香。

現在不也是QLC顆粒人人喊打,TLC顆粒人人喊香嘛。現在的主控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使用壽命不再成為固態硬碟的限制,我們在選購固態硬碟時應更注重硬碟的容量和主控晶片了,後面叫獸會具體的講到。

模擬SLC就是強制QLC顆粒只存1bit,本來一個QLC單元是4bit,可以存16個數據,直接寫入需要16個電壓。把QLC當作SLC來用的時候,只存1bit,就是2個數據,直接寫入只需要2個電壓就夠了,很快就可以寫完,從而達到SLC顆粒的效果。在空閒時,硬碟會自動將模擬SLC中的數據遷移到空閒QLC顆粒中。這部分當作SLC來用的顆粒會被釋放掉,又變回普通TLC顆粒。

在你預算充足的情況下,儘量選更大容量的固態硬碟。由於固態硬碟工作性質限定,固態硬碟在寫入數據的時候需要先擦除原有的數據塊(全新硬碟不存在這種情況)。當固態硬碟的空間越來越小時,每次寫入都會擦除一下數據,這個時候就比較考驗你的硬碟垃圾回收能力。

容量越大的硬碟,就會有越大的容量為SSD預留OP空間,構建SLC緩存,也有利於主控更好的進行垃圾回收。買固態硬碟儘量往大了去買,512GB起咯~

由於現在絕大部分硬碟都會模擬一定空間的SLC,甚至還有全盤模擬的固態硬碟,所以就會造成跑分不準的情況。這裡就涉及到了緩外速度(指緩存外讀寫速度)和緩內速度(指緩存內讀寫速度),緩外速度才是固態硬碟真實的讀寫速度。我們使用CMD、AS SSD等軟體去跑分時,由於軟體測試的數據塊比較小,往往是跑不滿SLC Cache緩存的。這就造成了軟體跑分過高,並不是真實的硬碟緩外速度。雖說SLC Cache這個技術對我們的日常體驗有著非常大的提升,但我覺得我們還是需要知道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的。

就算一塊128GB容量TLC顆粒的固態,也有著至少500次的寫入壽命,也就是有著150TB的寫入量。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這是完全用不完的。既然顆粒的寫入壽命夠用,SSD為什麼還會掛掉呢?答案是主控!80%的SSD並不是因為顆粒的寫入壽命到達了上限,而是主控掛了。叫獸前面提到的七八年前買的那塊。

如果你的預算充足,原片是你最好的選擇。比如三星、西數、閃迪、鎂光、東芝、英特爾等,當然也有很多良心的下遊纏上使用的原廠顆粒。白片顆粒的固態價格相對低廉,雖然沒有通過原廠的嚴苛測試,但也是通過行業標準的,在質量上也是有所保障的,預算不是很充足的情況下可以退而求其次。至於黑片,千萬不要去碰,數據安全最重要。一般只有小品牌才會使用黑片,比如金泰ke、七彩hong、金bang、士必de等品牌的產品,大都使用黑片顆粒。這些品牌也是某貓上很多很多裝機店鋪喜歡用的固態,值友們在選購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由於NVMe協議的固態走的是直連CPU的PCIE通道,所以如果你的電腦上有支持NVMe協議的M.2接口,就直接上NVMe協議的M.2固態吧。SATA固態也沒有那麼不堪,大容量的SATA固態也是很不錯的選擇,在日常使用體驗上,SATA固態和NVMe固態的差距並不是很明顯。

固態硬碟選擇500GB以上更有性價比,更大容量的硬碟在使用後期更能維持良好的性能。

三星970EVO Plus(MZ-V6S500B)

1. 1956年,世界上第一塊硬碟是哪個公司製造的?

6. 固態硬碟的顆粒分為原片、白片、黑片,三種不同的顆粒從好到壞依次為?

聯繫電話|02160910819

在線為您提供專業服務

相關焦點

  • 計算機硬碟發展史、硬碟數據恢復十大神器(附下載連結)、中國硬碟簡史、造一塊理想的硬碟
    不論網上如何調侃,請保持應有的理智與常識:頻繁關掉電源是完全可能損壞硬碟的!下面我們以前回顧一下:計算機硬碟發展史、硬碟數據恢復十大神器(附下載連結)、中國硬碟簡史、造一塊理想的硬碟等知識。作者:眾網友,秦隴紀10譯彙編。
  • 如何選擇硬碟
    如何選擇硬碟硬碟,是主機中最主要的存儲設備,你所有系統、軟體、遊戲還有你珍藏的「小姐姐們
  • 如何徹底清除硬碟數據?格式化沒用!
    當用不上這些東西時,都希望能徹底消除數據。有些企業甚至會請專門的工程師來做這件事,或許很多人會質疑這樣是不是有點殺雞用牛刀的趕腳,一個格式化不就能搞定了麼?其實,你的想法太簡單了。格式化在一些高手面前根本行不通啊,人家分分鐘就能恢復你的數據。那到底怎樣才能徹底清除硬碟數據呢?「電腦那些事兒」教大家幾招兒!
  • 固態硬碟是什麼?如何選擇一塊固態硬碟?
    該篇科普,我會從固態硬碟的介紹、接口類型、協議類型、固態硬碟的優缺點、推薦的固態品牌以及一些具體型號這5個方面說明。
  • DIY裝機硬碟選購知識科普:裝機之家小編教你如何挑選合適的硬碟
    ,也是所謂的「組裝機」、「兼容機」,上一期裝機之家幫大家科普了內存選購知識和內存知識,今天裝機之家再來幫大家科普一下硬碟選購知識和硬碟知識,教你如何挑選合適的硬碟。三、硬碟的容量同價位情況下,機械硬碟的容量要比固態硬碟要大很多,因此大存儲的情況下,必須搭配機械硬碟作為存儲使用,除非你是土豪,直接購買大容量的固態硬碟。固態硬碟容量通常:120G、240G、320G、500G、1T、2T或者以上等。
  • 機械硬碟、固態硬碟、混合硬碟有什麼區別,該如何選擇?
    現在的裝機市場同時存在機械硬碟、固態硬碟、混合硬碟。那麼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裝機時該如何選擇呢?下面小編就講講關於硬碟的這些知識,希望對你幫助!一、機械硬碟(HDD)混合硬碟採用了容量較小的快閃記憶體顆粒來存儲常用常用文件,容量通常在8到16GB之間。而磁碟才是最為重要的存儲介質,快閃記憶體僅起到了緩衝作用,將更多的常用文件保存到快閃記憶體內減小尋道時間,提升效率。目前生產混合硬碟的廠商並不多,希捷和東芝最具代表力。三、固態硬碟(SSD)
  • 硬碟又壞了?看懂這些再也不用擔心硬碟損壞
    硬碟是我們在日常中經常能接觸到的物品,但是你有沒有好奇過硬碟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小小的硬碟能裝下那麼多數據,還有我們該怎樣做才能防止我們硬碟的損壞?一個小小的硬碟怎麼就能存下那麼多數據這個視頻看完你就明白了▽目前硬碟大體上分為三種,分別有固態硬碟(SSD 盤,新式硬碟)、機械硬碟(HDD 傳統硬碟
  • 買電腦選固態硬碟還是機械硬碟?科普機械硬碟與固態硬碟知識
    目前固態硬碟開始普及,而在組裝電腦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考慮選固態硬碟還是機械硬碟,由於這兩種硬碟優勢各有千秋,對於小白來說,絕對是很糾結的事情。那麼買電腦選固態硬碟還是機械硬碟?下面裝機之家來科普機械硬碟與固態硬碟知識。首先我們來科普一下機械硬碟與固態硬碟的知識,來看看吧!
  • 我們是如何徹底消滅硬碟告警和硬碟清理計劃任務的?
    截止此刻落筆,共接入2000+臺伺服器,累計自動清理硬碟3萬+次,累計自動清理空間5PB+,還在繼續接入中。DevOps背景「剛改的計劃任務,怎麼大半夜的硬碟又告警了,大.爺的!!」「@某某開發,硬碟滿了,哪些日誌你還要用,儘快回復我...」「剛才有一波突增流量,磁碟告警了,@某某SRE儘快清理一下!!」「大 .爺的,新到的幾臺伺服器硬碟容量小,這是不是得做單獨的計劃任務??」
  • 如何選購桌上型電腦硬碟?小白裝機選購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知識指南
    目前組裝電腦在選擇硬碟上,可選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以及混合硬碟三種類型,由於混合硬碟比較冷門,選擇人群較少,所以本文只針對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展開話題,兩者可以說各有千秋,互有利弊。那麼如何選購桌上型電腦硬碟?下面裝機之家分享一下小白裝機選購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知識指南,更好的學習硬碟知識,做到真正理解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以及混合硬碟,才能在選購硬碟上沒有任何疑惑。
  • 教你如何選擇硬碟.
    首先講下CPU、內存、硬碟的工作邏輯。當我們需要運行一款軟體的時候,軟體的文件和文檔都存儲在硬碟裡,首先內存會從硬碟裡拿數據出來,然後傳輸給CPU,CPU做運算處理。所以硬碟的讀寫速度會影響電腦整理的處理速度。因此選擇一款好的硬碟也很重要。那麼選硬碟需要看哪些參數呢?硬碟很簡單類型、容量、接口。01硬碟的類型現在市面上常見的有兩種類型:SSD(固態硬碟)和HDD(機械硬碟)。
  • 【硬碟科普】硬碟壞了數據能恢復嗎?
    電腦現在與我們生活工作息息相關,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數據量越來越大,硬碟也越來越大,網速很網友已經升級百兆,但是現在硬碟損壞的越來越多,有些很重要的數據丟失了怎麼辦
  • 機械硬碟、固態硬碟、混合硬碟該如何選擇?
    現在市面上主要有三種硬碟,機械硬碟、固態硬碟、混合硬碟,機械硬碟是最早出現的,固態硬碟這幾年比較流行的一種輕而快的存儲設備,那麼混合硬碟到底是什麼呢
  • 機械硬碟60年發展史,短短6年顛覆
    雖然在容量、價格和數據安全性等方面比機械硬碟差了那麼點,但SSD取代HDD,將是不可阻擋。從1956年機械硬碟誕生至今,歷經輝煌,如今卻正值生死存亡之際,在探究這個問題的背後,我們有必要對機械硬碟的發展史做一個全面的梳理。機械硬碟的發展史:1、1956年,世界上第一塊硬碟誕生:
  •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有什麼區別?是怎麼存下那麼多數據的???
    10核,內存容量從128M發展到如今的8G起步,顯卡電晶體數量從幾百萬發展到上百億,性能提升的幅度之巨大恐怕無法用語言去形容,而且發展到了今天性能依舊飛速增長。各位發明愛好者們都知道現在電腦配置網發表配置單裡,其硬碟基本上都選用了固態硬碟。為什麼要選擇固態硬碟,這當然是有原因的。最直觀的區別就是裝固態硬碟後,電腦開機速度和運行流暢度明顯比機械硬碟要好很多。那麼,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2017年DIY裝機如何選擇硬碟?組裝電腦選擇硬碟技巧
    眾所周知,常見的桌上型電腦硬碟分為固態硬碟和傳統機械硬碟,固態硬碟是目前時下比較流行的,通常速度是機械硬碟的3倍左右,不過有利必有弊,容量方面較小,不如機械硬碟,通常最常用就是120G、240G容量。2017年DIY裝機如何選擇硬碟?下面蟈蟈給大家分享一下組裝電腦選擇硬碟技巧。
  • 科普知識:固態硬碟與機械硬碟的區別
    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筆記本電腦發生意外掉落或與硬物碰撞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8. 固態硬碟工作溫度範圍更大。典型的硬碟驅動器只能在5到55攝氏度範圍內工作。而大多數固態硬碟可在-10~70攝氏度工作,一些工業級的固態硬碟還可在-40~85攝氏度,甚至更大的溫度範圍下工作。  9.
  • 漫談素材存儲與管理(二):教你如何選擇機械硬碟
    旨在向大家介紹素材存儲與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分析各種存儲方案的利弊,教會大家如何規避可能遇到的問題,並尋求能有一個高效、安全的素材管理方法。我的重點傾向於「為什麼要這麼做」,而不是「這麼做就行了」。本文的內容,主要面向獨立影像工作者以及小型影像工作室。如果您正準備為一家大型影視公司尋求存儲解決方案,文章中的內容並不算適用。這是系列文章的第二期。
  • 如何選擇合適的固態硬碟,2019年固態硬碟選購指南
    固態硬碟預算目前主流固態硬碟容量在120GB到2TB之間,其中120GB的固態硬碟價格是最便宜的,但是容量不夠大,會限制安裝軟體的數量,而且隨著固態硬碟使用空間的提升,也會影響到固態硬碟的速度,因此很多人購買120GB的固態主要就是用於系統盤。
  • 提升電腦性能的最佳選擇——SSD固態硬碟
    當你的電腦不再是年輕可愛的寶寶的時候,仲基歐巴給你重裝系統也無濟於事好麼。。。嘿嘿嘿,【本本團隊】今天就安利一個提升電腦性能的好幫手——SSD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isk)。WTF? 不急~先科普一下什麼是固態硬碟,百度百科一大堆我就不嗶嗶啦,這貨長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