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硬碟60年發展史,短短6年顛覆

2021-02-26 CAD吧

自計算機誕生的那一刻起,存儲設備就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電腦性能的好壞只是影響運算數據的速度,而存儲設備的使命則是保證大家的研究所得以及運算數據得以延續。不誇張地說,現代文明很大程度上都是存在硬碟裡面……目前硬碟大體上分為三種,分別有固態硬碟(SSD 盤,新式硬碟)、機械硬碟(HDD 傳統硬碟)、混合硬碟(HHD 一塊基於傳統機械硬碟誕生出來的新硬碟)。

這幾年來,隨著NAND快閃記憶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基於快閃記憶體存儲的SSD已然成為市場的新寵兒,性能、體積、噪音、震動等方面都優於HDD。雖然在容量、價格和數據安全性等方面比機械硬碟差了那麼點,但SSD取代HDD,將是不可阻擋。

從1956年機械硬碟誕生至今,歷經輝煌,如今卻正值生死存亡之際,在探究這個問題的背後,我們有必要對機械硬碟的發展史做一個全面的梳理。

機械硬碟的發展史:

1、1956年,世界上第一塊硬碟誕生:

世界上第一塊硬碟出生在1956年,至今已有61年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它由IBM公司製造,世界上第一塊硬碟:350RAMAC。碟片直徑為24英寸,碟片數為50片,重量則是上百公斤,相當於兩個冰箱的體積。不過其儲存容量只有5MB。

在那個時代,RAMAC是令人吃驚的計算機設備,被用於銀行,醫療領域。雖然350RAMAC還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硬碟,但卻為計算機發展史掀起了新一頁。

2、1973年,溫徹斯特(Winchester)硬碟誕生

由於RAMAC體積過於龐大,性能低效等缺點,IBM提出了「溫切斯特/Winchester」技術,並於1973年研製成功了一種新型的硬碟IBM 3340。這種硬碟擁有幾個同軸的金屬碟片,碟片上塗著磁性材料。它們與能夠移動的磁頭共同密封在一個盒子裡面,磁頭從旋轉的碟片上讀出磁信號的變化。

這就是我們今天使用的硬碟的祖先——IBM把它叫做溫徹斯特(Winchester)硬碟,也稱溫盤。這個綽號,來源於他兩個30MB的儲存單元,恰是當時出名的「溫徹斯特來福槍」的口徑和填彈量。至此,硬碟的基本架構就被確立。

在1979年IBM發明了薄膜磁頭技術,這項技術能顯著減少磁頭和磁片的距離,增加數據密度。令硬碟體積可以進一步減小,讀寫速度可以更快,容量更大。同時期IBM推出了是第一款採用薄膜磁頭技術的硬碟 IBM 3370。IBM 3370最初能存儲571MB的數據,最高可擴展到4個單元並能和IBM System/30中型電腦搭配。

3、1980年,第一款GB級容量硬碟+第一款家用硬碟誕生

真正的第一款GB級容量硬碟是由IBM 於1980年推出的IBM 3380,容量達2.5GB。跟現在的輕量級硬碟不同,IBM 3380的重量超過500磅。

同年,兩位前IBM員工創立的公司開發推出第一款5.25英寸的硬碟ST-506,硬碟初始容量為5MB,這是首款面向個人用戶的硬碟產品。而該公司正是希捷(SEAGATE)公司。這款硬碟也是存儲行業第一次引入了計算系統中獨立磁碟控制器的概念。

4、1991年,硬碟技術取得巨大突破

在20世紀80年代末,IBM公司推出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技術,這種新型磁頭採取磁感應寫入、磁阻讀取的方式,令磁頭靈敏度大大提升,大幅度提高硬碟的工作效率,與此同時碟片的儲存密度較之前的20Mbpsi(bit/每平方英寸)提高了數十倍,為硬碟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礎。

在1991年IBM應用該技術推出首款3.5英寸的1GB硬碟0663-E12。雖然在此之前1983年已經出現了第一款3.5英寸硬碟,1988年出現了第一款2.5英寸硬碟,但容量方面都沒有突破GB,可以說0663-E12是開創了民用級GB硬碟的先河,從此硬碟容量開始進入了GB數量級,3.5英寸的硬碟規格也由此成為現代計算機硬碟的標準規格。

5、1997年,劃時代技術「GMR巨磁阻效應磁頭」誕生

在1997年時,另一項劃時代的技術誕生了,那就是GMR巨磁阻效應磁頭。新磁頭相比MR磁頭而言更加敏感,如果說用MR磁頭能夠達到3~5 Gb/inch2的存儲密度,那麼使用GMR之後,存儲密度可以達到10~40Gb/inch2,相對於以前提高了8倍之多,這使硬碟的存儲密度又上了一個臺階。

不過,由於現有的硬碟區域密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進一步的發展受到了超順磁效應限制,要繼續推動硬碟技術的發展,需要引入新的技術。

6、2007年,硬碟突破TB級別容量

於是垂直存儲技術出現了。它再一次提高了硬碟的存儲密度。在2007年,日立推出的第一款突破TB級容量的硬碟。到2012年,有了第一款4TB硬碟的現身。

7、2012-2017年,SSD的時代HDD幾乎是停滯的

受限於機械硬碟的瓶頸難以突破,性能上升空間極為有限,又加上SSD這個大敵崛起。從2012年開始,機械硬碟技術的發展幾乎是停滯的。以希捷、西數為代表的機械硬碟廠商,新品沒發布幾款,如今電商在售的桌面機械硬碟還是5、6年的老產品,令人吹噓。

無奈的是,希捷與西數兩家廠商也開始轉戰SSD市場,可見傳統機械硬碟行業的落沒!

60年發展史被短短6年顛覆?

硬碟出現在50年代初,從70年代開始,硬碟的容量不斷的增大,從最早的幾十兆,到現在的TB級別 。同時,硬碟體積則是不斷的縮小,直到我們今天常見2.5/3.5英寸體積硬碟,還有一些微硬碟(1.8英寸以下的硬碟,包括1.8英寸)。機械硬碟花費了超過60年苦心經營,卻被2011-2012前後才進入消費市場的SSD,僅用短短6年時間,就顛覆機械硬碟這個存儲帝國。

機械硬碟會被淘汰嗎?未來之路怎麼走?

機械硬碟體積,磁頭和容量的變化,向我們展示了HDD的發展史中技術不斷的迭代更新。如今,磁碟的碟片技術、磁頭技術方面沒有突破性進展,更多的只是在靠堆碟片來發展容量而已。想要突破創新,難。

反之SSD則在體積上,性能上還有容量上不斷突破,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將全面代替HDD。未來,HDD會像磁帶,軟盤一樣逐漸的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但是……它所抒寫的歷史,對於存儲意義,是無法磨滅……

相關焦點

  • 機械硬碟60年發展史,60年的積累在短短6年被顛覆?
    不誇張地說,現代文明很大程度上都是存在硬碟裡面……目前硬碟大體上分為三種,分別有固態硬碟(SSD 盤,新式硬碟)、機械硬碟(HDD 傳統硬碟)、混合硬碟(HHD 一塊基於傳統機械硬碟誕生出來的新硬碟)。
  •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有什麼區別?機械硬碟就要被淘汰了麼?
    1970年,StorageTek公司開發了第一個固態硬碟驅動器。1989年,世界上第一款固態硬碟出現。而那是人們對固態硬碟的認知和需求並不高,直到2006年3月,三星率先發布一款32GB容量的固態硬碟筆記本電腦,固態硬碟從此走進了人們的視野,2007年6月,東芝推出了第一款120GB固態硬碟筆記本電腦,固態硬碟也在近幾年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有什麼區別?是怎麼存下那麼多數據的???
    之前有提到機械硬碟有很多小零件,運行的時候噪音是在所難免的。  再來一起看看機械硬碟的發展史:世界上第一塊硬碟出生在1956年,至今已有61年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它由IBM公司製造,世界上第一塊硬碟:350RAMAC。
  • 硬碟到底是怎麼存下那麼多數據的???
    硬碟製造過程機械硬碟的發展史:世界上第一塊硬碟出生在1956年,至今已有61年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它由IBM公司製造,世界上第一塊硬碟:350RAMAC。雖然350RAMAC還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硬碟,但卻為計算機發展史掀起了新一頁。2、1973年,溫徹斯特(Winchester)硬碟誕生由於RAMAC體積過於龐大,性能低效等缺點,IBM提出「溫切斯特/Winchester」技術,並於1973年研製成功了一種新型的硬碟IBM 3340。
  • 硬碟又壞了?看懂這些再也不用擔心硬碟損壞
    )、混合硬碟(HHD 一塊基於傳統機械硬碟誕生出來的新硬碟)。雖然350RAMAC還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硬碟,但卻為計算機發展史掀起了新一頁。❷ 1973年,溫徹斯特(Winchester)硬碟誕生由於RAMAC體積過於龐大,性能低效等缺點,IBM提出「溫切斯特/Winchester」技術,並於1973年研製成功了一種新型的硬碟IBM 3340。
  • 容量像個圖書館,硬碟是如何工作的?
    目前硬碟大體上分為三種,分別有固態硬碟(SSD 盤,新式硬碟)、機械硬碟(HDD 傳統硬碟)、混合硬碟(HHD 一塊基於傳統機械硬碟誕生出來的新硬碟)。機械硬碟的發展史:世界上第一塊硬碟出生在1956年,至今已有61年半個多世紀的歷史。
  • 硬碟到底是怎麼存下那麼多數據的,拆開讓你看個請!
    硬碟製造過程機械硬碟的發展史:世界上第一塊硬碟出生在1956年,至今已有61年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雖然350RAMAC還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硬碟,但卻為計算機發展史掀起了新一頁。從2012年開始,機械硬碟技術的發展幾乎是停滯的。以希捷、西數為代表的機械硬碟廠商,新品沒發布幾款,如今電商在售的桌面機械硬碟還是5、6年的老產品,令人惋惜。
  • 硬碟到底是怎麼存下那麼多數據的,掰開讓你看個明白!
    硬碟製造過程機械硬碟的發展史:世界上第一塊硬碟出生在1956年,至今已有61年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它由IBM公司製造,世界上第一塊硬碟:350RAMAC。雖然350RAMAC還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硬碟,但卻為計算機發展史掀起了新一頁。2、1973年,溫徹斯特(Winchester)硬碟誕生由於RAMAC體積過於龐大,性能低效等缺點,IBM提出「溫切斯特/Winchester」技術,並於1973年研製成功了一種新型的硬碟IBM 3340。
  • 今天,硬碟突然火了!一文科普它的前世今生
    ,新式硬碟)、機械硬碟(HDD 傳統硬碟)、混合硬碟(HHD 一塊基於傳統機械硬碟誕生出來的新硬碟)。雖然350RAMAC還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硬碟,但卻為計算機發展史掀起了新一頁。1973年,溫徹斯特(Winchester)硬碟誕生由於RAMAC體積過於龐大,性能低效等缺點,IBM提出「溫切斯特/Winchester」技術,並於1973年研製成功了一種新型的硬碟IBM 3340。這種硬碟擁有幾個同軸的金屬碟片,碟片上塗著磁性材料。
  • 計算機硬碟發展史、硬碟數據恢復十大神器(附下載連結)、中國硬碟簡史、造一塊理想的硬碟
    硬碟製造過程視頻,觀看請自行百度一、機械硬碟的發展史1、1956年,世界上第一塊硬碟誕生6、2007年,硬碟突破TB級別容量於是垂直存儲技術出現了。它再一次提高了硬碟的存儲密度。在2007年,日立推出的第一款突破TB級容量的硬碟。到2012年,有了第一款4TB硬碟的現身。
  • 這幾年有一個硬碟叫 SSD
    短短5年時間裡,傳統的機械硬碟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取而代之的SSD固態硬碟氣吞山河。到底5年時間裡,存儲行業發生了什麼?接下來,我們將從SSD的出貨量、性能、容量、價格、品牌等多個維度,詳細分析SSD五年的巨變,讓大家對SSD行業的發展有更清晰的認識。
  • SSD的30年發展史
    機械硬碟(HDD)稱霸世界當SSD還在富豪的俱樂部裡被把玩的時候,HDD卻異軍突起,迅速普及到全世界。HDD本來也很昂貴,而且容量小,但是1988年費爾和格林貝格爾發現了巨磁阻效應,這個革命性的技術,使得HDD容量變得很大,在各大企業的推廣下,進入千家萬戶。他們倆也因此獲得了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013年全球賣出了5.7億塊HDD,市場為320億美金。
  • 東芝公告: 2020 年全球機械硬碟出貨容量已達 10 億 TB
    本文轉自:IT之家作者:信鴿據外媒 techpowerup 消息,東芝美國公司今日發布公告,稱該公司 2020 年近線硬碟出貨容量持續領先競爭對手
  • 固態硬碟、機械硬碟誰更安全可靠?顛覆你的認知..
    點擊上方藍字「電腦報」關注我們SSD固態硬體正在取代傳統機械硬碟成為主流的存儲媒介
  • 顛覆!固態硬碟與機械硬碟不僅僅是速度的差別
    大家都知道,買筆記本一定要選有固態硬碟(SSD)的機型,那麼固態硬碟到底和機械硬碟有啥區別,固態硬碟的哪些優勢讓大家趨之若鶩呢?
  • 存儲的演進:機械硬碟末日將至
    這一趨勢在固態硬碟(SSD)出現之後開始,衡量硬碟的最主要標準也從容量變成了性能。    在短短五年之內,SSD就讓企業硬碟製造商形成了一個防禦圈,他們試圖證明在參數已經達到1000 IOPS(每秒進行讀寫(I/O)操作的次數)的參數指標的情況下,基於性能的指標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其它大多數硬碟類別也出現了危機。
  • 2018年機械硬碟故障率報告:東芝14TB重災 還是它最穩定
    2018已經結束,雲存儲服務商Blackblaze照例發布了去年機械硬碟可靠性報告。去年一年,納入統計的硬碟數量總計104778塊(總容量750PB左右),比2017年多出1萬多塊,比2016年更是多出3萬塊。2016~2018三年數據值得關注的是,2018年,這10萬多塊硬碟的年化故障率減少到了1.25%,是近三年最低。
  • 硬體丨機械硬碟及其發展史與裝機硬碟推薦
    根據硬碟的安裝介質區分為:臺式機硬碟、筆記本硬碟、伺服器硬碟、監控硬碟等。根據硬碟的容量大小區分為:80G、128G、160G、256G、320G、500G、750G、1TB、2TB、4TB、6TB、8TB、12TB、20TB等等。
  • 顛覆你的認識 固態硬碟為何這麼神奇?
    SSD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它展現了這些年在主存儲技術上的首次重大進步,憑藉著革命性的隨機訪問速度、卓越的多任務處理能力以及傑出的耐用性和可靠性顛覆了用戶的電腦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