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分與靈感究竟來自於何處?科學家說:來自量子糾纏!

2021-02-08 天機易測

每一個有好奇心的人,都會想過這樣的問題,從宏觀世界中的山山水水到花鳥蟲魚,無論是生物鏈還是食物鏈,都存在著相生相剋,互相制衡的近似完美的規律。

那麼微觀世界也是如此,不論是分子,原子,電子,最後到量子,在這些人眼根本無法企及的微觀世界中,依然存在著依然存在著制衡與統一的平衡狀態。

那麼,我們不僅要問?究竟是誰設計了這一切?難道一切都是偶然的形成嗎?

誰創造了這一切?

這個問題,如果我們思考不明白,那麼,我們可以研究,學習這些問題,這就是所謂的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那麼在學習的過程中,隨著自身知識的增長,就會出現一個更加複雜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一個人的大腦可以學習,領悟那麼多知識?甚至可以跨越人類幾千年的歷史長河,去跨學科,超時空地去領悟和學習?

不知道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風景區,陌生的寺院時,裡面總會有一些讓你說不出的似曾相識的感覺。甚至一生要認識誰,以誰為友,以誰為師,以誰為敵,似乎總是一種冥冥之中的東西在牽引著你,這種東西也許就是我們常說的——緣。

那麼緣分究竟是什麼?學習其實也靠緣分,緣分也許就是平行宇宙空間的另一種力量。

19世紀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曾在自己夢中破解了元素周期表,在夢中,他夢見一條大蛇吞吃了自己的尾巴,讓自己的身體首尾相連而成一個圓環。可以夢的緣分給了他解決化學難題的靈感。

著名的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在30多歲的時候,就奇蹟般地發現了3900多個數學公式。而他並不是一點點推算得出的,而是完全靠突如其來的靈感和夢境的激發,他常常一覺醒來後,就能憑藉知覺寫出夢中領悟到的數學公式。他自己甚至說過:在夢裡遇到了娜瑪卡爾女神,早晨就會有靈感寫出這些公式和命題。

柏拉圖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在他的著作《理想國》一書中多次提出一個概念:知識和真理早就存在於每個人的靈魂中,我們只不過是盡努力發現了它們的存在而已!

不僅如此,就連近代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自己的那些科學成就和所謂的發明,其實他們早都在哪裡,自己只是努力去觸摸到了而已。

而近代的愛因斯坦、特斯拉等科學巨匠,也都公開表示過,自己的那些科學成就或者發明創造,其實它們早就存在於此,自己只是努力觸摸到了它們而已。

愛因斯坦

說到我國更是了不起,早在石器時代,我們的伏羲氏就會用易經八卦看待宇宙空間,我們的老祖宗發明的24節氣絕非西方的曆法可以比擬。我們老祖宗很早就意識到天人合一的道理,現在人類才又回到了科學發展觀,回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看來,那些穿越時空的東西真的該到了解決的時候了。可視是宗教、哲學必定是宏觀世界與思維意識的碰撞。而量子科學的進步似乎為這些靈感和緣分找到了答案。

在量子科學中,有這樣一種現象——量子糾纏。隨著量子科學的大力發展,科學家們普遍了解到,人類的思想意識其實是「量子級」的過程,我們知道量子世能量子,是宇宙空間最下的顆粒,不是波。這和以往我們認識的「電波」是完全不同的。

在以往我們幾千年沒有討論明白的「物質與意識」關係中。其實,每一個人作為觀察者,作為一個個體的意識同宇宙本身的物質產生密不可分的「量子糾纏」關係,這種量子糾纏關係就是一種靈感緣分彼此互通的內在機理。

量子糾纏

儘管科學家尚且不能給「意識」下最完整定義,但卻至少可以看到:這種「物質-意識之間的量子糾纏」關係,是人類乃至於宇宙其他生物體內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靈感的來源很是奇妙,宇宙也是一個多維空間,空間還會有很多平行單位的存在。而一個人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條件和自身狀態下才能更好地接受或者接收多維空間的知識和思想。

量子糾纏可以跨越時空,在你特定的腦波狀態下可以與你溝通, 也許有的人在睡夢中,可續在打坐冥想的時候。這些方式和時空要求也許就是靈感和緣分!

相關焦點

  • 量子糾纏很好的解釋了人與人之間的緣分
    靈魂的「量子糾纏」因為靈魂就是量子,所以靈魂具備量子的突出特性:糾纏。什麼叫量子糾纏?就是兩個有關係的量子之間,一個量子的改變必然會引起另外一個量子的改變,而且,兩者的改變是同時同量發生的。比如,母女二人,女兒生了個孩子,女兒就變成了媽,而母親則變成了姥姥。母親是被動地同時同量地發生了存在狀態的改變,這就是量子糾纏。
  • 量子糾纏的速度,究竟超過光速多少倍?
    量子糾纏的瞬時超距作用,還得從量子糾纏的發現過程開始講起。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可以說是量子力學發展的黃金時代,研究量子力學的科學家群英薈萃,眾多年輕科學家脫穎而出,量子力學體系基本建成。愛因斯坦因為引進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成為量子論的奠基人之一。
  • 量子糾纏被實驗證實,顛覆了人類90%的認知
    量子糾纏的意思是說,兩個糾纏的量子不管相距多遠,它們都不是獨立事件。4 第四個問題,量子糾纏是不是適用於地球上的物質呢?你一定會說一定適用,因為我們已經證明了。那麼我們人究竟是什麼?我們只不過是由一個細胞走過來的,就是受精卵,所有受精卵在35億年以前,都來自於同一個細胞,同一團物質,一個處於複雜的量子糾纏的體系,就這麼簡單。
  • 荷蘭科學家最新量子糾纏實驗:亞原子的世界超越時空!
    荷蘭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證實量子糾纏,或打破愛因斯坦光速不變原理文/觀察者文章來自《觀察者》,發表時間為2015年10月25日。而荷蘭代爾夫特大學的用貝爾實驗證實了量子糾纏的研究,周三在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上公布,進一步證實了一個愛因斯坦曾經公開拒絕的想法。這一發現是對古典物理稱為「定域性原則」(locality)的基本原則又一打擊。其定律指出,一個物體只能被它周圍的環境直接影響。
  • 施一公:量子糾纏被實驗證實,顛覆了人類90%的認知
    量子糾纏的意思是說,兩個糾纏的量子不管相距多遠,它們都不是獨立事件。4、第四個問題,量子糾纏是不是適用於地球上的物質呢?你一定會說一定適用,因為我們已經證明了。那麼我們人究竟是什麼?我們只不過是由一個細胞走過來的,就是受精卵,所有受精卵在35億年以前,都來自於同一個細胞,同一團物質,一個處於複雜的量子糾纏的體系,就這麼簡單。
  • 量子糾纏,牽起生命之間的緣分?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我們要吃素和放生!
    因為靈魂就是量子,所以靈魂具備量子的突出特性:糾纏。什麼叫量子糾纏?就是兩個有關係的量子之間,一個量子的改變必然會引起另外一個量子的改變,而且,兩者的改變是同時同量發生的。比如,母女二人,女兒生了個孩子,女兒就變成了媽,而母親則變成了姥姥。
  • 施一公 | 量子糾纏被實驗證實,顛覆了人類90%的認知.
    實際上「量子糾纏」這個詞並不是愛因斯坦提出來的,而是薛丁格提出來的,當時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量子糾纏的意思是說,兩個糾纏的量子不管相距多遠,它們都不是獨立事件。當你對一個量子進行測量的時候,另外一個相距很遠的量子居然也可以被人知道它的狀態,可以被關聯地測量,很不可思議。
  • 愛因斯坦錯了 量子糾纏被證實 十大科學謎團之一
    近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一直在為「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有譯為「量子纏結」現象)而糾纏不休,因為這種微觀物理現象似乎不遵守物理學基本定律——光速不變,而被愛因斯坦斥為「幽靈般超距作用」 。今年年初,「量子糾纏」還被列為「21世紀十大待解科學謎團」之一。
  • 新加坡科學家用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向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邁進!
    加拿大魁北克大學國立科學研究院開發的片上頻率梳可同時產生多光子糾纏的量子狀態。(圖片來源:魁北克大學國立科學研究院)什麼是量子糾纏?簡單說,它是指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粒子(例如光子)組成的系統中,粒子之間相互影響的現象。無論兩個粒子之間相距有多遙遠,一個粒子的行為將會影響另一個的狀態。
  • 量子糾纏與靈魂不滅
    聲音,圖像,身體的感知都來自振動,宇宙是全息的,振動即宇宙本身。隨著中國量子衛星的發射成功,將變得越來越炙手可熱,但是,量子科學對多數人來講,是一門深不可測的學科,因為量子的特性很詭異,它不但存在「波粒二象性」、「量子糾纏」、「量子疊加」、「量子吸引」、「量子幹擾」等特性,而且粒狀的量子不遵循牛頓力學,波狀的量子不遵循波函數。
  • 量子糾纏和量子幹擾
    今天我們所描述的量子糾纏是同頻共振的一種,微觀的二個光子糾纏的條件,是具有相同的頻率;這意味,光子的糾纏與宏觀上的共振,具有相同的邏輯。在量子力學裡,當幾個粒子彼此相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則稱這現象為量子纏結或量子糾纏。
  • 潘建偉:與量子糾纏的人生
    摘要:「上帝是否擲骰子」,這個困擾過愛因斯坦的量子物理核心奧秘同樣讓潘建偉常常凝神思索,在他眉宇間刻出兩道深深的溝痕。2016年5月28日,在量子保密通信上海總控中心內,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演示實用化量子通信產品進行遠距離保密通話。
  • 《量子糾纏》與《量子糾結》
    量子糾纏簡單來說就是一顆粒子一分為二,而它們無論相距多遠都能立刻感應到對方的變化,突破了信息傳播需要的時間,如今量子糾纏已經被實驗證實是真實存在的
  • 基於量子點的波長可調糾纏光源
    從而使得量子點可以作為能量可調的糾纏光子光源。 量子點(英語:Quantum Dot)是在把激子在三個空間方向上束縛住的半導體納米結構。量子點具有分離的量子化的能譜,也此次叫做『人工原子』。它們可以作為有效的單光子源或者糾纏光源。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在固體物理學領域,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量子點。
  • 成功將20個量子比特糾纏,量子計算機將迎來重大飛躍!
    現在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包括來自幾所頂尖大學的科學家,以及來自Forschungszentrum Julich的科學家,已經成功地將20個糾纏量子比特轉換成這種疊加狀態。這種原子薛丁格貓態的產生,被認為是量子計算機發展的一個重要步驟,量子計算機在解決某些任務方面遠超越經典計算機,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上。
  • 在百年不遇的大變局中,量子論、量子糾纏現實意義的終極解釋
    那麼,在這個關鍵時期,曾經讓人難以置信的「量子論」、「量子糾纏」獲得了實驗驗證,其現實意義究竟是什麼呢?在2015年之前,像玄學一樣的「量子論」、「量子糾纏」僅僅是一種「科學假說」。而到了2015年,「量子論」、「量子糾纏」都得到了科學實驗的證實,因此,「量子論」與「量子糾纏」不再是「科學假說」,而是成為了「科學理論」。這裡簡單地介紹一下「量子論」與「量子糾纏」。1、「量子論」是說:科學家觀測量子的方式決定了觀測的結果。
  • 奇異的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技術是安全的傳輸信息的加密技術,與超光速傳遞信息相關。儘管知道這些粒子之間「交流」的速度很快,但我們目前卻無法利用這種聯繫以如此快的速度控制和傳遞信息。所以,量子糾纏無法被經典物理解釋,量子糾纏只針對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觀粒子才會發生。
  • 尤亦莊:量子糾纏,時空幾何與機器學習
    集智科學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助理教授尤亦莊,從量子擦除實驗,表明了量子糾纏可以影響因果關係、甚至改變時間的流向,並討論了量子與智能之間的關係。這好像在說,當人們得知光從哪條路徑走的這個「知識」,導致了不會發生幹涉,或者說引起了波函數的塌縮。那麼這種量子力學的過程是否和觀測者的存在,或者說意識和智能相關呢?現在大家趨向於認為不是。
  • 「量子疊加」及「量子糾纏」的荒謬解讀,現代科學走向過時
    2015年,據鳳凰網的一則題為《荷蘭科學家證實量子糾纏:物質遠隔萬裡卻相互作用》的消息報導,在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中,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報導:隔很遠距離的物體可以瞬間互相作用。量子力學這種現象究竟是怎麼回事,現代科學並沒有從堅持客觀原則立場出發,去認真深入地分析導致這種現象的客觀根源,事實上基於現代科學局限性,科學家們可能也無法解釋清楚這個問題,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們也應該堅持客觀性原則立場,將這個問題作為「未解之謎」暫時予以懸置,但結果卻是:自然科學再一次發生了主觀轉向。
  • 中國量子衛星一步千裡,量子糾纏通信無懼黑客入侵
    第二,量子糾纏的檢驗:貝爾不等式愛因斯坦這當頭一棒,還真把量子力學的鼓吹者玻爾打蒙了。玻爾幾個月後他發表了回應文章,爭辯說您的思想實驗錯了,測量動作會對微觀粒子造成影響,總而言之量子力學沒錯,量子糾纏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