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文內觀點留言討論。智谷君將綜合留言質量和點讚數,抽取3位參與讀者,各送出一本《事實:用數據思考,避免情緒化決策》。
比爾•蓋茨送給全美大學生的畢業禮物!避免情緒化決策,顛覆你思維方式的神作,暢銷近20個國家,被《金融時報》《書單》《自然》等多家媒體讚譽。
當年《天下無賊》的一句臺詞傳遍過大江南北:
21世紀最重要的是什麼?人才!
世間萬物,人最寶貴。企業人才穩定與市場、技術、管理等都同等重要,不可或缺。然而人人都明白的道理,碰到一些利益問題,就變得有點不對味了。
不久前,伊利股份發布公告,擬以1.83億回購股份,進行股權激勵,回購股份佔總股本比例為3%。激勵對象是董事、高管人員、核心技術骨幹等474人。授予價格為公告前一交易日價格的50%,即15.46元/股。
但公告一出,便激起千層浪,伊利的股價也出現了大幅度的波動,看得出,對於這次股權激勵計劃,投資者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但細細看下來,這些質疑聲其實有點管窺蠡測 ,其原因嘛,讓我們細細來分析。
01
放眼量,激勵確保下一個十年騰飛
只發工資和年終獎足以留住人才嘛?NO!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才是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完善治理結構、持續引進人才、提升企業活力的利器。
伊利深知這一點,在此之前,已經實現了三次股權激勵計劃。其中2016年那次的「五強千億」目標,股權激勵就為伊利的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2014年。當時乳製品行業正處於轉型期,市場同質化嚴重,飽和度高,伊利當年收入只有477.79億,利潤32.01億,利潤率只有6.7%。
雖然處境艱難,但伊利還是迎難而上,提出了在2020年實現「五強千億」的目標。
彼時,市場的不確定以及高不可攀的目標讓團隊士氣和信心嚴重不足,內外部阻力巨大,目標進展緩慢。
為了鼓舞士氣,2016年,伊利推出限制性股權激勵計劃,激勵對象是270餘名核心業務和技術人員。
正是這一關鍵時期的關鍵舉措,把員工個人利益與企業發展目標牢牢困在一起,在之後的三年裡,伊利實現了高速穩健增長,造就了2018年798億收入60億利潤的行業奇蹟,與蒙牛拉開100億收入的差距,利潤更是蒙牛的近一倍。
2016年年底以來,伊利股份業績估值出現「戴維斯雙擊」,股價接近翻倍。「這個業績的實現離不開穩定和戰鬥力超強的團隊」潘剛曾在投資者見面會上動情的說過。
現在推出股權激勵計劃,其實也和上次一樣,是為了企業長遠發展戰略考慮,2018年伊利修訂戰略規劃的時候制定了10年的戰略規劃——2030年成為全球乳業第一、全球健康食品前五!
而要實行這個目標,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穩定管理層團隊。
02
誤解,始於偏見!
進行大力度股權激勵,利好公司長遠發展
從公司公告中我們看出,這次激勵計劃針對的對象是公司的管理層以及核心技術骨幹,共計474人,佔總股本數的3%。覆蓋了公司所有關鍵的業務環節。
但良好的出發點,為何卻引起投資者譬如「折價50%、授予管理層將使高管從中獲利巨大,不利於中小股東、從5年符合增長率8%的要求來看,股權解鎖難度較低」的質疑呢?
那是因為投資者對乳品行業以及伊利股份了解不夠全面導致的。
首先,股權激勵計劃肯定不會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因為對激勵對象而言,其實6年的時間並不短,如果為了一己私利,想解禁套現的話那麼周期會設計的更短。
而且為了進一步保證激勵效果,本次伊利限制性股權激勵政策也進一步突出了對核心團隊的約束力:
嚴格的「約束」考核指標既涵蓋了工作業績、工作態度和安全合規等方面進行個人綜合考核,也選取了「淨資產收益率」和「淨利潤增長率」這兩個核心指標作為業績指標。
本次激勵方案的業績考核目標以2018年扣非淨利潤為基數,2019-2023年度扣非淨利潤增長率為8%、18%、28%、38%、48%,即CAGR8.2%。
並且要求 2019-2023年度淨資產收益率為15%。這個目標是公司綜合考慮了歷史業績、經營環境、行業狀況以及公司未來的發展規劃等相關因素制定的。
其次,實際激勵收益並非部分投資者理解的那麼大。從激勵計劃本身來看,表面上有一倍的利潤空間,但事實上面對45%的個人所得稅,六年50%左右的融資成本,按目前股價,實際收益率在5%以內,稍有不慎就會賠錢。
再加上目前不確定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本次激勵計劃的吸引力並不是如想像的那麼可觀。
事實也是如此,很多人覺得風險大(員工的個人貸款利率在10%左右,中國股權市場波動不確定高),資金回報率不足而沒有全額認購導致有很大數量的股份被退回,伊利股份又無奈的進行了強制性二次分配。
再次,投資者認為的「5年符合增長率8%,股權解鎖難度較低」的理解,也不正確。
過去5年,A股市場連續5年保持淨利潤8%以上的公司只有210家,佔比只有6%;再加上淨資產收益率不能低於15%這一更硬核的指標,過去5年,A股市場滿足要求的公司只有72家,佔比只有2%。
另外,乳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沒有壟斷優勢,因此成本的變動必然導致企業淨利潤的波動。因此在原材料漲價勢頭迅猛的背景下,以及國際宏觀態勢不穩定的形勢下,做到8%左右的淨利潤的增長已是不易,何況還要考慮到連續5年保持的難度。
從這幾點能看出,伊利的股權激勵其實是相對合理的。
伊利當前常溫板塊優勢明顯,但低溫、奶粉等業務仍然處於激烈競爭之中,而康飲、奶酪等事業部又剛剛起步,人才是快消品企業之競爭力根本,股權激勵有助於公司綁定核心管理骨幹,助益公司在衝擊更高目標時擁有更強戰鬥力。
和普通投資者悲觀態度不一樣的是券商分析師們。最新研報中,對於伊利推出的股權激勵計劃,大部分的分析師都表示了看好:
招商證券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楊勇勝表示 ,伊利公司激勵方案落地,擴大激勵對象,綁定核心骨幹,通過優秀機制不斷強化自身核心競爭力,五年維度力爭50%的扣非業績成長空間。因此,給予公司2020年28倍PE,維持35元目標價和「強烈推薦-A」評級;
國金證券表示,本次股權激勵計劃期限為六年,期限較長,意味著管理層的穩定,對伊利保持龍頭地位有很好的幫助作用。
03
破釜沉舟,迎戰後千億時代
從去年到現在,市場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競爭對手加大終端的促銷買贈;再比如成本也在大幅提升,未來2-3年也會持續提升等,這些對於伊利來說,都是挑戰,所以伊利要做到8%增長確實不容易。
但多難也要破釜沉舟、迎難而上。為了迎戰後千億時代,除了推出股權激勵計劃保持核心團隊穩定外,伊利未來還將會在這三個方面努力:1)未來併購標的增加了,要多調研,優中選優;2)企業內部賦能,做好老產品,加大培訓新品;3)提升企業管理水平,諮詢公司,數位化突破。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總的來說,伊利股份推出的股權激勵計劃,不僅公平公正,也反映出伊利集團有著清晰的市場定位以及達成自己戰略目標的決心。
在伊利的企業官網與其他企業宣傳資料上,隨處可見伊利的企業願景:「成為全球最值得信賴的健康食品提供者」。正因為有這樣的信念,所以伊利才能連續蟬聯亞洲乳業第一、穩居全球乳業第一陣營。
時至今日,管理層當然不會從小利出發,而會從公正、公平、長遠利益來考慮全局。畢竟沒有這樣的胸懷和格局,伊利也不會走到今天!
☞感謝關注智谷趨勢(微信ID:zgtr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