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夜裡我去一家螺螄粉店吃粉,由於我的粉量巨大,所以老闆一直對我印象深刻。
然後我發現這家店變了。
過去是掃碼直接點單,現在是掃碼得關注一個微信號才能點單,繞都繞不過去,TMD煩死了。
但飢餓戰勝了煩惱,我還是關注了公眾號。
那天人不多,老闆就坐過來和我聊天,我問他生意咋樣,有外賣之後是不是更好了。
他說不是,如果更好,他也不至於點單層面要大家關注公眾號。
準確的說,有外賣只是單子更多了,但從賺錢的角度並沒有更好。
我說外賣幫你薄利多銷不好嗎?
他說那你得看是多薄啊,他們上了外賣之後,算完滿減,運費以及提成之後,能打平就不錯了,賺錢全靠大家點滷味。
我說那為啥你們還要弄外賣?
他嘆了一口氣,不是他想弄,而是如果別家有外賣,他們沒有,那他們就會完蛋。
我說你不考慮精細化運營一下?
他笑了,說精細個屁,再精細能有人家平臺一堆高學歷的人算的精細?
要是算得過他們,自己還開店幹嘛?
他給了我一張名片,跟我說以後要是點外賣,不要點平臺了,就直接打電話或者微信說就行,按照店裡的標準價來算(店裡價和外賣價是不一樣的),還送個滷鴨爪,這樣大家都便宜實惠。
我說你怪外賣平臺嗎?
他說不怪,外賣好歹還能有點宣傳單的功能,而且是按照銷售額算,賣不出去不收錢,他更恨房東一些。
畢竟真的算成本,和外賣比起來,房東才是真的BOSS。
但問題是他拿房東沒辦法,只能想辦法讓自己繞開平臺多賺點。
我加了微信之後被他拉進了一個群,好傢夥,已經是螺螄粉6群了。
群裡大家到點準時點單,店裡有人專門接單並安排配送,就連送餐員都有專門在群裡兼職的。
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平臺們都在試圖壟斷後大力收租,而小商戶們(司機其實也算是小商戶)正在試圖通過微商化來繞過這一環節。
當年平臺出現,就是打破了過去的壟斷,然後又形成了新的壟斷,又在被大家打破。
大家的核心矛盾,在於收租比例問題。
10%的抽成,大家都覺得OK,因為平臺確實方便了大家接單。
但20%以上的抽成,就已經足夠誕生私單了。
更何況各種費用加起來,已經不止這個數字了。
這時候,繞過平臺成了很多人的剛需。
在平臺和商戶的不斷博弈過程中,微信成了唯一的選擇,畢竟說白了大家只需要一個可以直接接觸用戶的方式,微信是一個人人都有的基礎工具,商家不需要為此支付多少維護成本。
因為業務其實就是標準化的,只需要通過微信溝通一下時間地點以及服務。
好友位不花錢,也不需要怎麼維持,定期詢問、發票圈即可,有了群就更方便,這種模式大概能維繫到差不多幾百個周邊客戶,其實已經完全足夠養活門店了。
在自身體量足夠的時候,不管是引入微信公眾號利用小程序完成訂單還是構建起其他模式,對此時的商戶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相較於開店這種在需求不定先搞投資的商業模式,藉助微信這個平臺視客戶變化數量而搭建渠道的模式不僅輕便而且靈活,最重要的是沒有代價,又是微信便成了所有商戶的首選。
發現了麼?
這就是為什麼你在有些門店裡點餐,都會強行要你關注公眾號。
就是因為流量太貴,商戶想要繞開。
雖然微信有這麼多的優點,但它比起網際網路平臺又真得顯得高級嗎?
真不算,實際上微信的功能在這個年代都能算簡陋了。
那為什麼商戶們寧願去選擇看似落後的後者,也不願意選擇跟平臺合作呢?
還是因為平臺和商戶之間的利益分配出了問題。
最初平臺需要商戶來提供服務,商戶則需要平臺來獲取流量,兩者是共贏的關係。
但壟斷之後大家的關係就得重新算計了。
這時候,就像螺螄粉老闆說的,做了不賺錢,但不做一定會死。
大家不想死,所以得做。
但大家又想賺錢,就只能想辦法繞過。
正因為微信沒有那麼多花裡胡哨的東西,只有最基礎的溝通功能,才能承接這種需求。
但凡有多一點的複雜需求,微信都不行。
正因為平臺專業,所以可以剝削的更細緻。
對於外賣商家來說,你想要維持排名,你就得接受平臺的更加高額的佣金去侵蝕你的利潤,即使說你能後續能通過成本控制勉力維持盈利,平臺也會適時地通過優惠活動讓你愈加難受。
這時候就有一個很搞笑的問題了。
照理說,應該是先進打敗落後。
但在壟斷的模式下,反而是落後在挖先進的牆角。
於是最後,我們都成了微商。
更魔幻的是,從這個角度看,房東屬於更落後更直接的方案,反而更加盆滿缽滿。
這可真是,魔幻的困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