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 輕鬆關注
包裝
前不久Apple發布了新版的MacBook Air,除了延續了MacBook Air爆棚的便攜性以外,在性能體驗上與MacBook Pro 13的差距依然相當大,同時對比鈣中鈣配置的18款MBP13真的就只剩下便攜性可以吹了,低頻2C4T的i5對訂製4C8T高頻i5U在處理器上差距巨大,另外P3廣色域的屏幕以及Touch Bar也是MBA不及的。目前17款的MacBook Pro也有售,15-inch版本性能依然算是足夠,但對比18款MacBook Pro就沒有性價比了。論壇裡用Mac的堂友也有不少,甚至談應用可能都是班門弄斧,本文就以18款MacBook Pro 13的體驗內容分享一下簡單的評測,另外作為一個外設手感強迫症患者也特別針對細節和手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開篇再說一下哪些人適合用Mac這個話題,其實這是個偽命題,給我們的感覺是多數程序猿才會考慮做項目效率更高的mac OS,基於Unix深度訂製的Mac OS對於許多主流的編程環境支持確實更好,作為程序猿的話選擇Mac是主流選擇,另外對於日常辦公,上網家用來說Mac也會用起來更簡單,說不習慣的可能因為我們一開始都是接觸PC+Win的緣故。好了開篇說到這裡,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次不算新品的評測內容吧。
MacBook Pro(13-inch,Late 2018)包裝
18款MBP13對比MBP15(鈣中鈣)
18款的MBP13與MBP15在CPU性能上的差距進一步縮小,這也是許多評測中公認的一點了。下面表格有對MBP13處理器i5-8259U的介紹,跟15寸版本比起來儘管是U字頭的低壓處理器,但是屬於訂製款,比Win本i5普遍採用的i5-8250U性能高出不少,而MBP15的標壓i7-8750H擁有6核心12線程的配置,基頻儘管只有2.2GHz,但6核心最高可以TB到3.9GHz,對於筆記本來說屬於第一性能梯隊的隊員。其餘內存容量以及SSD容量都是可以訂製的,比較方便的就是直接在官網訂製,內存容量可以擴展到16GB和32GB,硬碟最高可以擴展到2T和4T,而最新的MBP15顯卡又增加了Vega16和Vega20訂製選擇。
18款MacBook Pro 13標配處理器參數
處理器以及核顯對比Win本同級的i5-8250U來說性能優勢非常明顯,Iris Plus Graphic 655擁有獨立的128MB eDRAM緩存,浮點性能超出UHD620二倍多。處理器除了架構上更新以外,基頻比i5-8250U高了43%,睿頻也更高,當然TDP也更高,達到了28W,實際上增強改進內部散熱結構的18款MBP13應付i5-8259U完全沒有問題,畢竟上面還有選配的i7-8559U,所以日常情況散熱會更遊刃有餘。
整體
MacBook Pro 2018款外形設計上並沒有太大變化,厚度依然只有1.49cm,就算是相比諸多Win本來說也算是非常側重便攜的級別了,當然Air就是屬於目前的纖薄筆記本的代表作了。在性能滿足的基礎上,13寸的MacBook Pro對於經常出差的朋友來說更友好,標配性能也足夠強大,而選配的i7-8559U頻率更高,輕載和中高負載下優勢會更明顯一些,還是那句話,如果真的把i5-8259U用到「山窮水盡」了,就算是選配的i7也是玩不轉的,所以如果對便攜沒有太大需求,顯然上MacBook Pro 15更合適,特別是針對視頻編輯和3D渲染的應用。
18款MacBook Pro 13
整體
整體
整體
依然可以說是目前筆記本中生產工藝以及品控中最優秀的代表,A、C和D殼均為陽極鋁處理,邊緣倒角加工精度非常高,所有配件的精度標準都很高,這些有目共睹的就不多說了,接口方面包括15寸的MBP在內都是有四個雷電3的接口,還有一個3.5mm的耳機接口,一般情況下備一個雷電3轉USB或者讀卡器的設備還是挺有必要的。
散熱採用的是底部兩側進風,底殼尾部出風的雙渦輪扇設計,這也是相比17款一個顯著的改進,畢竟處理器核心規模更大了。日常風扇策略設置的還是偏向靜音的,一般上網的話風扇基本不轉,即使運行虛擬機的時候風扇最高也不過在2000rpm~3000rpm左右的水平,使用鍵盤腕託位置最高也是溫溫的而已,而滿載的時候Touch Bar附近的金屬部分溫度較高,外殼溫度已經接近50℃了,如果處理器經常跑轉碼和渲染的話,建議安裝一個系統增強的工具來調節風扇策略。
界面
簡單分享一下一個編輯工作者的MacOS應用推薦,Office for mac是必須的,印象筆記+iA Writer,評測初稿文字用iA Writer來寫很享受,而且支持Markdown,視頻播放用的是Movist+IINA的組合,基本搞定各種編碼的4K視頻,虛擬機是Parallels Desktop,系統增強方面,Magent的快捷鍵窗口布局超級方便,外接存儲設備的話NTFS for mac也是必須的,實時顯示硬體信息的iStat Menus對於硬體黨來說是必備的,可以實現類似AIDA64的硬體信息實時顯示的功能,瀏覽器是Safari+Chrome,差不多日常基本就這些了,還有Adobe全家桶沒有說。
第一時間升級了Mojave
室溫23℃下的日常瀏覽網頁時候的溫度情況
CBR15成績705分 核心溫度也突破了90℃ 但是沒有任何降頻
跑了一下Extreme模式的Heaven 對於Intel自家的核顯來說這差不多屬於頂級的表現了
虛擬機當然用PD 只是正版以及升級的價格讓人感覺到絕望
Win10基本上不用怎麼配置很簡單
跑PD或者VM的時候很容易讓處理器溫度飆高
日常
來交流一下配置,許多買MBP13的用戶不少人都糾結內存怎麼選?是定製16G內存還是直接標配8G的,縱觀一下MBP13標配內存都是8GB,而且依然是固化在主板上的,如果8G不能滿足多數人的使用的話,那麼蘋果也不會主推標配8G內存的型號。macOS的內存利用機制跟Win是不同的,一般Office辦公和影音日常上網,Adobe全家桶的應用,或者針對某個項目環境的軟體開發,基本8G是夠用的,但如果重度虛擬機用戶並且多開的話,上16G是很有必要的。別看18款依然用LPDDR3規格的內存,但從8G標配的價格到訂製16G內存的價格增加超過1K5,這1K5砸到臺式機上可以增加16GB內存還能剩下一個256GB SSD。不過如果從長時間使用為基礎,可以保守一些上16G內存。結合我自己應用談一下,我手裡其實有兩臺18款的MBP13,一臺是標配8+256的型號,一臺訂製16+256的型號,macOS下開了日常社交軟體以及Office+PS,又開了PD虛擬機的Win10運行了CaptureNX,PS開了三十幾張的D750輸出的JPG照片,這兩臺機器體驗完全一樣,當然8G內存的型號剩餘內存會少一些,16G的型號還剩下6~4GB的容量。
至於硬碟容量,預算夠儘量選擇大的,如果能習慣帶著一個type c的移動硬碟的話也可以不用在意大小,但硬碟空間多多益善,至少基礎的應用軟體以及數據文件資料的空間要足夠。
細節上確實沒太大毛病,要說不足的話就是在屏幕頂部邊緣位置有些許結合不均勻的情況,但無傷大雅。接下來聊一下讓大家糾結的一個地方,那就是這塊Force Touch觸控板,我在瀋陽兩家Apple Store體驗了幾乎所有在售的MBP以及新款MBA的樣機,包括我手裡的兩臺18款MBP13,最後的體驗結果是,所有的17款MBP的Force Touch觸控板的震動觸感非常弱,並且手指按下和抬起時候這兩下震動觸感都很弱,而且抬手壓力變化時候的那一下觸感延遲較大,在偏好設置把觸控板壓力改到強依然很肉,18款摸了也有十幾臺,其他的只是略好於17款那幾臺,只有一臺MBP13的樣機手感算是比較滿意,Force Touch觸發和抬手時候的兩下觸感一致性很好,並且響應很及時緊湊,對於18款的MacBook Pro來說觸控板的手感體驗有點中獎的意思,而新款的MacBook Air的Force Touch觸控板手感則都非常的出色,震動觸感響應及時同時感覺很清脆,後來我也採訪了一些MBP的用戶,他們說比較喜歡MBP比較柔和的壓力反饋感,好吧,我只能說保持我的意見。
如果看了上面這些體驗感受被心理暗示了怎麼辦?那就上獨立的Magic Trackpad吧,但是Magic Trackpad的壓力觸感反饋模擬出來的「按鍵」觸發行程會明顯比MBP更長,不過確認更清晰,並且回饋感更強,而且Magic Trackpad接入之後還會多出一個靜默點按的選項。至於灰色和白色兩款Magic Trackpad,我買了兩隻白色的,一隻灰色的,明顯白色款手感好於灰色款,真心希望是個例!
外接妙控2觸控板後會增加靜默點按的手感模式(觸感更悶更柔)
Touch Bar其實應用挺有前途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不帶Bar換來更優惠的價格可能會更迎合這個市場。目前支持的應用還是不少的,包括除了MacOS系統以外的Office,Adobe全家桶以及虛擬機等軟體都可以用Touch Bar來實現快捷操作,並且可以自定義功能,顯示效果也很不錯,特別是調色也很方便。希望以後MacOS能針對Touch Bar擁有更多的應用支持。
13寸的MBP考慮攜帶的話比起15寸優勢還是很明顯的,儘管差的不算非常巨大,但是空間和重量同時明顯降低對於經常外出或者桌面空間布局有限的朋友都非常適合,其實18款這麼強的性能外接屏幕會用的更爽,當然一定要承認的是MacBook Pro的Retina屏幕是目前蘋果電腦中最優秀的,沒有之一,以至於在Apple Store裡對比那臺LG 27寸5K P3色域的顯示器也只好不差,所以蘋果MBP對於用戶在性能滿足的前提下,為視覺和觸覺以及聽覺都是先了相當優秀的體驗,單純這一點對比Win本來說絕對是萬元級的產品才有的體驗。
總結
如果你並不是以遊戲娛樂為主的應用的話,MacBook Pro會給你不錯的體驗,簡單上手不需要在意什麼系統優化,重裝系統,定期重啟,這些影響體驗的操作都是浮雲。同時續航方面在同級別也是很優秀的水平,出色的顯示效果,豐富的控制形式,頂級的細節做工,有些人真的是離不開Mac了,可能點點滴滴都已經與Mac無法分開了。18款的MacBook Pro也不是沒有問題,比如接口擴展需要轉接,老生常談了,前攝的素質還是有待提高,相比以前做工細節上追求完美的精神需要強化。
最後在聊一下MacBook的周邊,屏幕貼膜我覺得是沒什麼必要的了,畢竟不是手機,也不是觸控螢幕,手指或者其他設備直接接觸屏幕的機會不多,弄點B+W或者蔡司的清潔紙就可以了。如果經常用鍵盤的話反而我覺得沒必要上鍵盤膜,因為本來鍵程很短的蝶式按鍵結構再加上一層膜反而手感會更奇怪,外殼的話如果真的經常不經意隨意放來放的話,可以搞一個一套塑料保護殼,目前有官方推薦的Incase以及Moshi的,後者沒用過,Incase那個塑料殼真的很醜,倒是貼合度非常的優秀,畢竟官方推薦的,最大問題就是在腕託部分有突出的固定卡子,胳膊經常會蹭來蹭去的很不舒服,妙控2代滑鼠習慣的話也可以直接上,但在底部插線充電真的有點受不了,雷電3的hub有必要來一個,原廠的價格實在是太坑,如果把MacBook周邊這一套都算上的話,成本也是相當可觀。
MacBook Pro (16+256,13-inch,Late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