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福音》中,記載得人如得魚的故事情節有三處,即《馬太福音》四章十八至二十二節,《馬可福音》一章十六至二十節及《路加福音》五章一至十一節。三處經文詳略雖不同,但卻大同小異,都主要交代了一個主題——「得人如得魚」。「得人如得魚」是天國福音的重要組成部分。耶穌復活升天前就將此神聖使命託付給了門徒。今天,大凡相信耶穌基督的人,自然也被賦予了相同的使命。如何更好地履行這個使命,其中卻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問題。就這個問題,我在這裡願以「得人如得魚」的題目與大家分享,求主與我們同在。
在我們所讀經文中,耶穌對彼得和他的兄弟安德烈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4:19;可1:17)、「不要拍,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路5:10)。這是耶穌對彼得兄弟二人的親自呼召。這樣的呼召讓我們看到,一個願奉獻給神使用,或被神看中做聖工的人,神的呼召非常重要。一個蒙神呼召的人,就有了信靠的對象,有了服侍的目標,有了完成使命的動力。
保羅說:「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的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的榮耀。」(羅8:29-30)。也就是說,神在萬世以前不但揀選那些預備承受他救恩的人,並差遣他的獨生愛子到世上來完成這個救贖工作,而且也呼召這些人前來承受他的救恩。所以,呼召在神整個的救贖計劃中具有突出的地位。「神是信實的,你們原是被祂所召,好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林前1:9)一個人是否被主呼召,主權在神,不在人。從《聖經》看,神的呼召一般分為外在的、內在的和親自的三種。
這是發自人身外的呼召,即神藉著文字、語言等宣教方式把福音的信息傳給普天下的人,讓世人知道自己的罪、神的救贖、耶穌的代死、以及得永生的救法。全世界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機會聽到福音,有決志的機會。因為耶穌說:「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所以,外在的呼召既是一般性的,也是普及性的。
這是神藉著聖靈,向罪人內心所發出的呼召,這種呼召多半是在外在呼召之後,或者是與外在呼召同時進行的。人們聽到外在的呼召,並不一定馬上會接受福音,悔改信主,因為罪在人的心中作怪,使其「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花」,以致「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故此,神必須藉著聖靈的大能,把外在呼召的信息,直接傳遞到聽道者的心靈深處,讓其能夠明白真道,接受基督,或者奉獻自己為神使用。內在的呼召,是聖靈在人的意識和心靈深處的工作。
除外在與內在呼召人外,有時候神也親自呼召人,相信他,並完成他所託付的使命。《聖經》中例子不少,這裡列舉幾例:神的使者向基甸顯現,呼召他去打敗米甸人,使以色列人脫離米甸人的壓制(參士6:1-18)。神的使者從荊棘裡火焰中向80歲的摩西顯現,打發你去見法老,要把他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法老的壓制下解救出來(參出3:1-22);以賽亞先知看見神的異象,去給亞哈斯王傳遞不要害怕亞蘭和以法蓮結盟攻擊他、神必與他們同在等方面的信息,鼓舞了亞哈斯(參賽6:-7:)。耶穌對正在打漁的彼得和安德烈兄弟二人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4:19)。在大馬士革途中,耶穌親自向迫害教會,捉拿基督徒掃羅顯現,問他「掃羅,掃羅!你為什麼逼 -/迫我?」「起來!進城去,你所當作的事,必有人告訴你」(參徒9:3-9)等。
在我們所讀經文中,耶穌「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西門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什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便招呼那隻船上的同伴來幫助。他們就來,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路5:4-8)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兩件重要的事情:
(一)離開神我們不能做什麼。
也許有人覺得,這段經文是告訴我們,耶穌要借著打魚這件事呼召彼得與安德烈,這當然沒有錯。但我們在這裡也看到,西門和安德烈等離開耶穌的時候,他們雖整夜勞力,可沒有打著什麼。但依從耶穌的話下網,就圈住許多魚。由此看來,開展神的工作,需要神的同在,需要神的幫助。詩人說:「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詩127:1),「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詩20:7)。撒迦利亞先知向以色列百姓轉告神的話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4:6)一個奉獻給神希望為神所用的人,態度積極,力盡本份,發揮聰明才智,努力傳揚福音是人之常情,但從根本上講,神國的事是以神為中心,只有順服神,才能取得更好的果效。保羅本來要到庇推尼去,神不許可,轉而順從聖靈引導到了推羅亞,在這裡看見異象,到馬其頓去傳福音(徒16:1-12),成果顯著。有一首靈歌的歌詞很好:「你要專心依靠主,不要自以為聰明,常常把聖經的教訓,牢牢地記在心,主保守你,賜恩給你,他也要為你把路指引。」一個被神呼召的人,一定是隨時所在聆聽神的聲音,順服神的安排,遵從神的旨意的人。因為他們從中都嘗過主恩的滋味,也知道他是美善。
(二)要看到自己的有限,把自己隱藏在神的裡面。
西門彼得看到裝滿魚的兩隻船,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這時的彼得不再像平時一樣,表現得性格剛烈,打魚技巧高超,出類撥萃,而是在無所不能、溫順善良、充滿親和力的耶穌面前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罪人,根本不配接受神的呼召,於是請求耶穌離自己遠一點。彼得看到了自己的罪孽,感受到了自己的有限。
常言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再好的人,在完人耶穌面前都會顯出這樣那樣的不足,根本沒有什麼可誇耀的地方。保羅認識到「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3:23),自然他也很軟弱,「若必須自誇,就誇那關乎我軟弱的事便了。」(林後11:30)正因人的不完全和有限,所以耶穌當初就鼓勵跟隨自己的人說:「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5:48)今天,教會裡有些人,在與同工相處或開展事工中,總是「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太7:3)總是覺得自己比他人都強,他人不如自己,給事工帶來許多麻煩。先知耶利米說:「我們當深深考察自己的行為,再歸向耶和華。」(哀3:40)一個奉獻給神的人,如果總是在耶穌面前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總是看到別人優點,包容他人的弱點,體諒同工的難處,就能更好地開展事工,更多地得人如得魚。
故事中記載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他們把兩隻船攏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路5:11)這讓我們看到,彼得聽到耶穌的呼召後,沒有什麼後顧之憂,沒有什麼綜合考慮後在答覆,而是決然做出了撇下自己所有的,跟從了耶穌這兩件對他一生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個蒙神呼召而揀選的人,只有撇下自己所有的,才能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更好地跟從耶穌。
要撇下所有的。要撇下所有跟從耶穌,這話說起來簡單,具體做起來雖不容易,但卻是能做到。《路加福音》九章記載,「有一人對耶穌說:『你無論往哪裡去,我要跟從你。』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又對一個人說:『跟從我來!』那人說:『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又有一人說:「主,我要跟從你,但容我先去辭別我家裡的人。』」(路9:57-62)這讓我們看見,當一個人一各種理由捨不得撇下自己所有的時候,在選擇的時候就會瞻前顧後,左右為難,充滿憂慮,就不能更好的奮勇向前。當神因惡行要毀滅所多瑪和蛾摩拉城的時候,告知逃出城的羅德妻子不要回頭,一直向前,但羅德的妻子也許倉促,沒有帶出任何家裡的東西,留戀財物,回頭後的悲慘結果眾所周知。(創19:1-26)
彼得聽到耶穌的呼召後,「立刻舍了船,別了父親」。這就說明他把謀生的漁船和需要撫養的老父親撇下了,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坐在稅關上稅吏馬太,聽見耶穌對他說「你跟從我來」後就起來,丟掉肥差,跟從了耶穌。(太9:9)宋尚節博士為了順從聖靈的引導,更好的傳揚福音,毅然決然地把他別人引以為榮的博士文憑丟到了太平洋。也有人丟掉了較高的地位等。他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撇下所有、斬斷後路,輕裝上陣。當然我們也看到,他們雖撇下了自己賴以生存的所有後,不僅沒有窮困潦倒,羞辱主名,反而是在傳揚福音、建立教會中享受到神的夠用的恩典。正如保羅在這方面的體會:「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林後6:10)
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1-25)彼得在跟隨主的過程中,誰有過軟弱,但在主的幫助下最終剛強起來,在艱苦的條件安慰受壓抑的信徒,並且為得人如得魚的神聖使命倒釘在十字架上,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的含義,就是就是奉獻,就是舍己,就是犧牲。
一個蒙神呼召,願意為主得人如得魚的人,侍奉道途中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遭受很多艱難,有時甚至有生命的危險,付出生命的代價,就像保羅所一樣,「多受勞苦,多下監牢,受鞭打是過重的,冒死是屢次有的。……,遭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同族的危險、外邦人的危險、城裡的危險、曠野的危險、海中的危險、假弟兄的危險。受勞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除了這外面的事,還有為眾教會掛心的事,天天壓在我身上。」(林後11:23-28)但這些困難並沒有嚇倒保羅,反而更加堅定他奉獻和舍己,甚至為主犧牲的心志。他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 -/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羅8:35)反問發難與他的人說:「他們是基督的僕人嗎?我更是。」(林後11:23)這種舍己的決心,奉獻與犧牲的精神讓我們倍受鼓舞。
聖經記載,「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他們把兩隻船攏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彼得為什麼要跟從耶穌?因為他認為耶穌有「永生之道」。《約翰福音》六章記載,耶穌當時講了他的肉是可吃的,血是可喝的之後,門徒們覺得甚難,其中多有離去的。耶穌見此情景,非常傷感,於是問使徒說,你們也要離去嗎?西門彼得回答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參約6:51-58)他的話讓耶穌得到莫大的安慰。一個蒙神呼召,決心侍奉神的人,應該向登山變像中的門徒一樣:「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那裡」(太17:8)
可是我們發現,在今天的教會裡,許多人並沒有把眼睛定睛在耶穌身上,而是定睛在某個人的身上,模仿別人的講道腔調,模仿某些人的講道時動作,定睛在有見鬼、見病上,定睛在說方言上,定睛在有錢有勢的基督徒身上,定睛在自己的各方面需要上等等。說白了,他們並沒有跟從耶穌,跟從的是自己的心,是他人。但我們在這裡看到,一個清楚蒙召,樂意侍奉神的人,一定不是跟從這些,而是跟從耶穌!
綜前所述,一個要得人如得魚的人,首先要有蒙神呼召的經歷,要認識到自己的罪孽和不完全之處,要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專一跟隨主,使我們更多地得人如得魚。願神通過我們奉獻和侍奉,將得救的人更多地歸給教會,讓教會的人數天天增加,使神的名得到更大的榮耀。阿們!
凡僕(網名),實名;王俊,男,第四代耶穌信徒,基督教牧師,金陵協和神學院首期教牧研究生、中國人民大學首期中國宗教界中青年代表人士研修生學歷,陝西聖經學校兼職教師,陝西省基督教「兩會」駐會同工,陝西省慈善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