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所以被稱為「藍色星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佔據了整個地球表面70.8%面積的海洋。
海洋就在我們的身邊,然而從人類的視角出發,因為我們身在陸地,所以總感覺海洋離我們非常遙遠,也習慣性地忽略它的存在。陸地已經被過度開發,太空也一再被人類探索,唯有海洋,我們對它知道得太少了。
可我們都是海的孩子。
達爾文說,生命起源於海洋。魚類進化成兩棲動物,再進化成爬行動物,最後由爬行動物進化成鳥類和哺乳動物。
在來到這個世界之前,我們每個人,都在媽媽子宮裡那片小小的海洋中,溫暖安全地有了最初的樣子。
據統計,迄今為止人類所知的海洋生物已經超過20萬種,但這只是冰山一角。
那就來點有關海洋動物的「小科普」吧。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積少成多,如蝶動翅,雖微不虛。
大白鯊 也叫噬人鯊,是大型的食肉魚類,為軟骨魚綱鼠鯊目鼠鯊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區、在澳洲海域常見,屬於大洋性活潑健遊種類。對人類有攻擊性,危險!虎鯨是成年大白鯊唯一的天敵。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目:鼠鯊目 Lamniformes
科:鼠鯊科 Lamnidae
屬:噬人鯊屬 Carcharodon
種:大白鯊 C. carcharias
成年大白鯊平均長度為6.2米,平均重量為3000公斤,牙長10釐米。
大白鯊身體碩重,尾呈新月形,一般體灰色、淡藍色或淡褐色,腹部呈淡白色,背腹體色界限分明,體型大者色較淡。
鯊魚皮並不是光滑的,雖然沒有魚鱗,但是長滿了小小的倒刺,比砂紙還要粗糙,獵物哪怕只是被它撞了一下也會鮮血淋漓。
大白鯊上鄂排列著26枚尖牙利齒,牙大且有鋸齒緣,呈三角形。
一旦大白鯊前面的任何一枚牙齒脫落,後面的備用牙就會移到前面補充進來。在任何時候,大白鯊的牙齒都有大約三分之一處於更換過程之中。
在所有的鯊魚之中,大白鯊是惟一的可以把頭部直立於水面之上的鯊魚,這賦予它們在水面之上尋找潛在獵物的優勢。
大白鯊被認為比其他鯊類對人類更有危害性,因為它們有時候會在未受刺激的情形下對遊泳、潛水、衝浪的人,甚至小型船隻進行致命的攻擊而惡名昭彰。
大白鯊屬於少數半恆溫的動物,它們身體末端的血液靠近流動血液,以此效果保持在攝氏23至26的溫度,使它可以保持住高於環境溫度的體溫,而這讓它在非常冷的海水裡也可以適宜地生存。雖然很難在大多數的沿海地區看到它,但漁船和潛水船經常會與它不期而遇。
大白鯊還以其好奇心而聞名,它經常從水中抬起它的頭,並且更令在水中的人擔心的是,它經常通過啃咬的方式去探索不熟悉的目標。
許多鯊魚生物學家認為對人類的進攻是這種探索行為的結果,由於大白鯊令人難以置信的鋒利牙齒和上下顎的力量,很可能會輕易地導致人的死亡。大白鯊造成了對人類致命攻擊的最大數字,特別是對衝浪者和潛水員的進攻。
大白鯊具有極其靈敏的嗅覺和觸覺,它可以嗅到1公裡外被稀釋成原來的1/500濃度的血液氣味並以69千米每小時的速度趕去,它還能覺察到生物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微小電流,以此判斷獵物的體型和運動情況。
有一個還未被證實的推測:這種生物的極度敏感甚至能覺察到其他生物的情緒,感知它們的想法。
大白鯊分布於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區、在澳洲海域最為常見,屬於大洋性活潑健遊種類。其多棲息於常升近表層,水深3~300米。有時也下降在700米或以下深處以及有時也來近海淺水。
大白鯊處於海洋食物鏈的最頂端,極少有其他生物能夠對其造成威脅,能夠捕殺成年大白鯊的動物只有虎鯨。但是由於人類的捕殺,加之鯊魚的生育速度緩慢,從而導致了世界範圍內種群數量的急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