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身邊總有幾個特別喜歡向你匯報工作的下屬,他們共同優點都是:特別熱情。但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的缺點,不愛動腦子、不會變通、永遠只是「執行者」。
你原本的計劃很容易被他們耽誤,如何避免被這樣的員工「煩死」??他們為什麼就不能稍微動動腦子?
本周的MBA課程,由沃頓商學院的訪問學者蔣建武教授講解管理中的「猴子理論」,分享給大家。
猴子理論是由威廉·奧肯發明的一個有趣的理論。他在他著名的暢銷書《Monkey Business》裡面,把責任或者「下一個動作」,比喻成猴子。
這個理論的本質就是讓責任待在它的主人身上,不要讓別人的猴子,爬滿你的全身,不要讓自己的時間管理混亂,自我職責沒時間完成,下屬還無法成長。
一件事,本來是下屬的責任,但是因為每個人都有「逃避責任」的天性,他們遇到困難時,在家依賴父母,在公司依賴領導。「你覺得怎麼處理好呢」?這樣的問題,其實就是把他的責任-那隻猴子,抱過來找你說:領導,你幫我照看這隻猴子好嗎?
你如果回答了A,「我現在很忙,我想想再告訴你」,就相當於說:好吧,猴子先給我,你去玩兒吧。你的下屬,瞬間就興高採烈地不見了。過了幾天,他會出現在你的辦公室門口,探進頭來問:領導,那件事你想得怎麼樣了?
如果你回答了B,「你應該這麼做、這麼做」,就相當於說:照我說的做,給猴子吃這個。你的下屬,瞬間又興高採烈地不見了。過了幾天,他又會出現在你的辦公室門口,探進頭來問:領導,那隻猴子死了。你看下面怎麼辦啊?(被下屬支配的時間)
你選A,是幫他承擔決策的責任;你選B,是幫他承擔決策可能失敗後的責任。
假如你有10個下屬,每個人每周都扔3個猴子到你身上,你都說「我現在很忙,我想想再告訴你」,也就是一周你要收養30隻猴子,他們爬滿你全身,讓你焦頭爛額,完全沒有時間處理自己的猴子。
根據我的理解,大體上可以把時間分為四類:
被上司支配的時間(本職工作及任務)
被組織支配的時間(跨部門支持等協調合作任務)
被下屬支配的時間(管理下屬)
個人支配的時間(家庭時光及自我提升時間)
「管理者應該將時間投資在最重要的管理層面上,而不是養一大堆別人的猴子。」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內更好地餵養好重要的、更多的猴子。只要你將猴子交付給某人,務必要排好追蹤的會議時間表。這可以讓你將不預期的幹預降至最低,掌控每天的行程。管理好每一部分的時間,以便能遊刃有餘地享受家庭和個人時間。
那面對類似棘手的場面,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正確的做法是,用「你覺得呢」來提問,幫助下屬養成「只出選擇題,不出問答題」的習慣,節省自己時間,培養下屬能力。
下屬問:「你覺得怎麼處理好呢?」,這時候,你可以回答:「你覺得呢?」這個「你覺得呢?」是一個神句。作為管理者,你要牢牢記住,對著鏡子多練幾遍。
他說:「老闆,我想不出來,才找你的啊。」你說:「這樣,你可以找幾個人頭腦風暴一下,一起再想想。我今天下午5:30有點時間。到時候,你拿幾個方案,我們倆討論一下。」
下午5:30,他帶著5個方案來了。他講完後問:「你覺得哪個方案好呢?」這時候,你要怎麼回答?對了。你要說「你覺得呢?」
他說:「A不錯。」你可以說:「A是不錯,但是你有沒有考慮過這種情況?」
他說:「有道理。那我覺得,D更好。」你可以說:「D也很好,可是如果競爭對手這樣做,怎麼應對?」
他說:「看來,還是C最好。」你說:「太棒了。就這麼做。下周五你再來找我一次,我們看看效果如何。」
這時,猴子收回了已經搭在你肩上的那隻手,回到了你下屬身上。
組織中最基本的原則,是「責、權、利心法」。但很多人都有「逃避責任」的依賴心理,讓老闆幫他承擔決策的責任,和決策可能失敗的責任,而有些領導,很享受這種被依賴的感覺,但是讓下屬的猴子佔據了自己所有的時間,焦頭爛額,下屬也沒有成長。猴子理論,就是讓責任待在它的主人身上。
這是一套非常簡單、但很有效的時間管理方法。領導將行動主動性(initiative)還給下屬,並使得下屬始終保持這樣的主動性。先來剖析一下管理的主動性:
1、等待別人吩咐(最低層次的主動性)
2、詢問該做什麼
3、提出建議,然後採取相應的行動
4、採取行動,但立即提出建議
5、自己主動行事,然後定期匯報(最高層次的主動性)
顯然,無論是與上司還是組織打交道,管理者都應該具有足夠的職業精神,不能僅限於前兩種主動性。採取第一層次主動性的經理根本無法控制受上司和組織支配的時間-無論是在日程安排還是工作內容上。採取第二層次主動性的經理可以妥善安排時間,但是不能控制工作內容。採取第三、四、五種主動性的經理,兩者都能控制。
對於管理下屬來說,經理的工作既要禁止下屬採取前兩種主動性,讓下屬學習和掌握「completed staff work」,又要讓下屬帶著問題離開你的辦公室,除了商定下次見面的時間和地點,還要對下屬採取的主動性層次達成一致。「對工作時間安排和工作內容加以控制」,經理可以通過消除受下屬支配的時間擴大自由支配的時間。把自由支配的時間的一部分用於發揮下屬的主動性,把另外一部分增加的時間用於控制上司和組織分派的任務。這些從未將增加經理對時間控制的能力,使得他花費的每一小時都能無限增值。
在具體執行的時候,你要注意下面五個原則。
第一、該下屬做決定的事,一定要讓他們自己學著做決定;做決定意味著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不想做決定,常常是潛意識裡他不想承擔責任;你和你的下屬必須明確猴子,也就是責任、下一個動作的歸屬,不能他以為在等你,你以為在等他。讓下屬自己想辦法,做決定,就是訓練下屬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勇於承擔責任的行事風格。
下屬不思考問題、不習慣做決定的根源一般有兩個:
①是有「託付思想」,依賴上司或別人,這樣的下屬不堪大用;
②其二是上司習慣代替下屬做決定或喜歡享受別人聽命於自己的成就感,這樣的上司以及他所帶領的團隊難以勝任複雜的任務;
第二,每次和下屬像案例中那樣的輔導和討論,應控制在5~15分鐘之內。每天控制總的討論次數。
第三,只能在約定的時間討論,不耽誤你自身的責任。「我現在正在趕一份報告,你明天早上8:30來找我,可以嗎?」
第四,和下屬的討論,一定要電話,或者見面,不能通過郵件。電話、見面,是同步溝通,溝通完,猴子還在下屬身上。郵件是異步溝通,他寫郵件給你,你沒回的時候,猴子就在你身上了。
第五,每次討論完,要約定下次溝通時間。「下周五你再來找我一次,我們看看效果如何。」否則可能因為困難,事情會不了了之,猴子被下屬拋棄,餓死在路上。
如果你是管理者,養猴子需要避免:
(1)猴子都攬到自己身上,不分配到相應人員身上
(2)分配下去的猴子通過各種方式回收到管理者身上
(3)給下屬的猴子過多,沒有優先級別,導致重要的猴子餓死
(4)猴子分配下去後,就放心地不再過問,而應該追蹤了解進展情況,並及時做出調整
如果你是接收者,餵養猴子需要避免:
(1)輕率地承諾要餵養好某個猴子
(2)優先餵養自己喜歡的猴子,而不是最重要(公司商業價值層面考慮)的猴子。(職業精神表現)
(3)猴子有了變化和進展,不及時通知猴子的主人(信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