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今日半導體」,2020年值得關注的半導體公眾號,歡迎點擊星標置頂;文章最下方,歡迎點擊在看和點讚,謝謝!歡迎下翻,文末有驚喜彩蛋!
轉金十數據
美國半導體巨頭崩跌,一夜之間蒸發了1600億。上周四(10月22日)收盤,英特爾發了布喜憂參半的季度數據,以致於周五(23日)股價低開低走,收盤下跌10.58%,市值一夜蒸發242.42億美元(約1620億元人民幣)。這場突髮式市值暴跌的背後,其實也反映出英特爾在全球技術不斷發展局面下存在著的一定的無奈,而這又釋放出了有關美國晶片產業的哪些信號?
一夜蒸發超1600億!英特爾"閃崩"的原因是什麼?
從英特爾公布的2020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該公司的季度營收僅有183.3億美元(約122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了4%;淨利潤為42.8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8.6%。淨利潤以及營收的雙雙下降,對於英特爾來說其實是非常大的打擊,而這種打擊也讓投資者對這一美國半導體巨頭的信心不斷銳減——這從英特爾市值的蒸發超1600億得以體現。
實際上,作為全球知名的半導體巨頭,基於X86架構統治市場多年,英特爾在PC領域一直佔據著絕對的優勢,很多筆記本目前採用的仍是英特爾晶片,這一美國半導體巨頭的優勢十分明顯;然而,隨著全球技術的不斷發展,英特爾在當前的競爭局面下也存在著一定的無奈——英特爾一直想通過擠牙膏的形式來不斷的獲得利潤,但效果卻並不明顯。
為何說是擠牙膏?隨著技術的提升相對比較低,每一代新的產品就像牙膏一樣,產品的性能提升的步伐相對較低。比如,英特爾基於10nm節點的ILSP處理器已經在上周第四次宣布延遲,將一直延遲到2021年一季度;這意味著,後續基於 7nm的Sapphire Rapids-SP處理器也將延遲幾個月,預計在2021年下半年推出;同樣,基於7nm製程的下下個伺服器系列產品也無法預計推出時間。
"罕見"提供1675億補貼,美國正暴露出"晶片痛點"!
英特爾這一半導體巨頭的爆雷,其實也連帶著"炸"出了美國晶片產業當前面臨的問題。據日經亞洲評論報導,隨著兩大經濟體科技戰逐漸趨於白熱化,美國政府正計劃為晶片製造商提供約250億美元(約1675億元人民幣)的補貼,以求讓晶片企業將生產線遷回美國;報導指出,美國提供巨額補貼的決策十分罕見,市場擔憂這種直接性的支持措施可能會扭曲市場。
但"罕見"的新措背後,不免暴露了美國當前的"晶片痛點"。事實上,以往美國在先進重要裝備中只使用本土產的電子元件,但近十幾年來晶片的生產線早已轉移至海外,美國國內擔心一旦出現不可控因素,晶片的供應會被中斷。
比如,F-35重要機型上極為關鍵的程序設計晶片雖是由美國西林克斯公司研發,但晶片的生產製造主要還是在亞洲地區;在商業領域,美國一些5G通信用的無線基帶處理器製造技術掌握在臺積電手裡,而臺積電同時還是高通和英偉達等美國大型晶片設計公司的代工廠。
更加讓美國憂心的是,當前美國國內還未建立起半導體下遊的封裝、測試及PCB、模塊、組裝等晶片全產業鏈,換句話說,半導體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即便臺積電今年5月已宣布赴美建廠,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將具有完整的新產業鏈,美國晶片仍需依靠海外廠商製造設備。至少從目前看來,美國要徹底擺脫晶片難題其實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