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與平臺:媒體融合語境下的概念辨析

2021-02-13 新聞戰線


相對渠道而言,平臺是一個更高層次的概念。渠道是平臺的基礎設施,一個平臺可擁有多個渠道;平臺資源需要通過渠道分發,平臺價值需要通過渠道延伸。媒體融合進程中,渠道融合與平臺融合是一種遞進關係,即平臺融合是渠道融合的升級階段。

渠道與平臺:媒體融合語境下的概念辨析

 榮  翌

 

渠道和平臺都涉及媒介形態、傳播關係等問題,極易發生概念的混淆和泛化,多年來存在隨意混用的情況。實際上,媒體融合語境下,渠道和平臺有著不同的概念所指,內涵上也存在較大差異。釐清二者關係,是探討媒體融合的必答題。

渠道和平臺:傳媒語境下的概念所指

在常用漢語詞典中,渠道的釋義為「用以排灌的水道」,平臺是「供休憩、眺望的露天台榭」。顯然,渠道是流通的路徑,形態是管道式的;平臺是平面的載體以及載體之上的空間,形態是開放式的。無論是將新聞視為產品還是信息,新聞傳播領域的渠道概念,核心在於輸送內容,連接內容生產者和接收者。無形的傳輸信號和網絡,有形的媒介工具和終端,共同構成了渠道。通過無形的信號編碼和傳輸網絡,將媒介內容送達接收者的頻道、波段,顯然是一種渠道。傳統的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大眾媒介,新興的手機、平板電腦、VR眼鏡等移動智能終端以及社區閱報欄、LED電子閱報屏、地鐵廣告專列等戶外實體,也都屬於渠道的範疇。

作為行業專業術語的「平臺」,早期運用於計算機領域,指在系統工作中具有基礎性地位的電腦應用軟體,起著承載和協調系統工作的作用。平臺在系統工作中的基礎性地位以及以承載、協調、提供交換空間等為特徵的核心功能,也同樣適用於傳媒語境。比如,媒體夜班平臺、採編平臺、中央廚房平臺,就是以承載和協調採編發流程為功能的線上線下工作平臺。但媒體平臺和商業平臺又有所不同,並不是純粹的交換場所,本身也可參與內容生產。

大部分傳統媒體打造的內容平臺,順延了其在內容生產領域的傳統優勢,除了提供內容資源流通場所,本身也生產內容。此類媒體平臺,將原創內容作為增強用戶黏性的核心資源,它連接的不是龐雜的內容生產者集群和用戶,而是在媒體自身和用戶之間建立直接關聯。它更傾向於一個自產自銷的市場,深度介入內容產品生產分發全流程。比如,新華社全媒報導平臺由社內人員跨部門組成生產團隊,共同參與全媒體新聞產品生產,為「新華全媒頭條」供應內容。在全媒報導平臺上,內容幾乎全部由新華社自主生產,平臺角色既是「供應商」,又是「經銷商」,具有典型的傳統內容平臺特徵。

平臺意味著資源,資源是平臺的核心價值。無論是網際網路原生媒體平臺,還是傳統媒體打造的平臺,首先都是資源聚合的場域,海量的內容資源、用戶資源都匯聚其上;其次都是資源自由流動的空間,內容生產者和用戶可以雙向提取對方數據。這是不同類型媒體平臺的公約數,也是構成媒體平臺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礎之上,形成各自發展的差異化格局。

▲渠道VS平臺:概念對比及判斷標準


渠道和平臺的內涵辨析

渠道與平臺的本源差異,也反映在傳媒語境下二者的不同結構特徵上。

平臺以開放、眾籌、普惠、共享為特徵。平臺入口對於內容生產者和用戶是雙向開放的,開放是聚合的基礎。平臺上的內容資源不是由單一主體提供,海量的內容生產者集群和用戶集群在平臺上共同生成內容,發揮群體智慧,形成「PGC+UGC」「原創+聚合」的新聞眾籌生產模式。平臺模式還意味著,只有當資源自由流動、交互共享,供求雙方都能從平臺上各取所需,才能實現平臺價值的最大化。這決定了平臺必須具備「利他主義」精神和普惠理念,共享是平臺的實質。比如,新華社全媒平臺上線後,通過分批籤約的方式,吸引中央及地方主流媒體入駐。平臺由新華社發起、中央和地方媒體共同打造。平臺內容由入駐機構生產供應,新華社只是眾多專業內容生產者之一,更重要的角色是作為平臺運營和維護者,為進駐媒體提供包括渠道分發、技術支撐、數據管理等在內的一系列服務,並以平臺為基礎,促進傳媒業內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中央及地方主流媒體間的資源整合與共享。

渠道以專業、精準、全能、集成為力量。渠道的核心功能聚焦於傳播環節,不參與內容生產和提供服務。與平臺生產分發一體化相比,渠道專注於信息發布、推送與傳播,功能相對單一,也因此使傳播流程集中高效,搭載內容直達受眾。一方面,人工智慧、大數據和算法盛行,通過挖掘用戶數據形成用戶畫像,使渠道從信息發射端開始,實現智能分發、精準推送;另一方面,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又使渠道在信息接收端向全能型、集成化方向拓展,以前由不同渠道搭載的圖文、視頻、語音等內容,現在由同一渠道傳送和呈現。每一條渠道是相對封閉的,但渠道之間的勾連和疊加,形成立體多元、層次分明的傳播網絡,整體實現1+1>2的效果。

平臺是資源周轉的樞紐站,渠道是搭載內容的直達車;平臺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渠道雖然也具有系統性,但屬於比較單純的傳播系統;平臺依賴產品和服務資源,渠道更多地依賴技術和設備硬體;平臺生產價值,渠道則是中性的,只負責延伸價值;平臺內容監管難度大,由於內容生產主體呈海量集群規模,內容審查速度遠遠趕不上內容裂變速度,大多是先發後審,事中、事後監管,渠道屬於源頭管控,把關、過濾走在前端。

二者的諸多差異,根本原因在於傳播模式和傳播關係的不同。渠道呈線型以及由線型交織的網狀結構,連接傳播機構與用戶兩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反饋渠道日趨多元,渠道傳播早已從早期單向、垂直的線性模式走向注重體驗、反饋的循環模式。但本質上,這還是傳播機構與用戶之間「一對多」的雙邊互動。平臺呈閉環型、扁平化結構,沒有明確的起止端,它提供的是內容和服務供應者集群與用戶集群之間「多對多」的多邊互動。在多極交互中,形成內容生產閉環,資源循環自成體系,生生不息。平臺還具備線上線下資源的整合能力,如浙報集團打造的「樞紐型媒體平臺」、湖北廣電集團打造的「長江雲」等規模龐大的區域性生態級媒體平臺,不是簡單地向用戶提供內容和新聞信息服務,而是整合政務、商務、公益等社會系統資源,連接社會各方服務主體。同時立足政務資源優勢,深度介入本地智慧政務、智慧城市建設,形成平臺、用戶與社會各子系統之間的聯動。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將用戶與整個社會系統連接,因而超越了一般的循環模式,更偏向於傳播學中所說的「社會系統模式」。

兩種傳播模式對應著不同的傳播關係,尤其表現在與用戶的關係上。平臺以吸引、聚合、留住用戶為目標,用戶在平臺系統中居於核心地位,「以用戶為中心」是平臺的基本理念,平臺用戶既是媒介產品消費者、信息服務接受者,也在信息共享交互中生成UGC。這決定了平臺上沒有固定的傳受關係以及明確的傳者受者角色,平等是平臺傳播關係的精髓。但另一方面,這也增加了平臺設置議程的難度。而渠道以到達儘可能多的用戶為目標,以傳者目的為出發點。雖然智能終端、虛擬實境技術、可穿戴設備使渠道越來越注重用戶體驗,但本質上,這些適應用戶人性化需求的渠道是為傳播目的服務的。在渠道兩端,傳者與受者的關係、身份是明確的。

不過,渠道與平臺之間並非是涇渭分明的,也存在交叉區域。二者的重合部分集中在傳播平臺、發布平臺上。實際上,傳播和發布平臺的本質就是渠道,因為基本只涉及分發流程和傳播環節,沒有獨立的內容生態閉環。比如,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媒體的新聞網站,作為媒體內容的網絡發布平臺,拓展了專業生產內容到達用戶的傳播途徑。即便有些欄目板塊包含用戶生產內容,但PGC和UGC之間基本是割裂的,沒有形成深度交互和資源生態體系,因此大部分屬於渠道範疇。

「兩微一端」屬於渠道還是平臺,需要置於不同語境下辯證看待。微信、微博整體上是平臺,但媒體進駐後開通的微信公眾號、微博帳號則是渠道。比如,「人民日報評論」的微信號,就是依託微信公眾平臺,在人民日報《評論》版之外,開拓了一條使評論內容直達用戶的傳播渠道。主流媒體開發的客戶端,從傳播內容的角度看是渠道,從生成內容、服務用戶的角度看則是平臺。比如,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打造的客戶端「南方+」,一方面開拓母體優質內容和客戶端原創內容的移動端傳播渠道,另一方面接入地方政府機構政務號,開通公益平臺與直播平臺,提供充值繳費、生活娛樂等便民服務,聚合政務、社交、公益等線上線下資源,具有典型的平臺特徵。

(作者單位:人民日報社研究部)

責任編輯:武豔珍

 

 

文章精選

人民日報社政治文化部—— 主流媒體弘揚主流價值的四個路徑

人民網黨委書記、總裁葉蓁蓁——主流媒體引導力,可否這樣實現?

北京廣播電視臺臺長李春良—— 傳播主流輿論 做強主流媒體

吉林日報社總編輯陳耀輝—— 地方黨報主流價值引導的路徑探析

大眾報業集團總編輯趙念民——黨報的價值和力量

濟南廣播電視臺臺長孫世會——小屏帶大屏  多屏聯受眾

縣級融媒體中心怎麼建——玉門樣本

杭州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萬光政—— 傳播主流價值 鞏固主流地位

人工智慧時代的新聞寫作

風險監控、平臺搭建、版權管理、內容評估:依託管理彰顯媒體的價值擔當

服務意識、問題意識和傳播意識

烽火傳佳話 忠誠鑄豐碑

海南廣播電視總臺臺長、黨委書記孔德明——從習近平新聞工作重要論述中汲取力量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管  洪——大數據智能化引領下的「媒體融合4.0」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我與《回家》

朱永新與蘇州的不解情緣

日本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模式

《新聞戰線》8月號目錄來啦,邀君共賞!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

相關焦點

  • 「媒體產品」的概念辨析及實踐意義
    話語喧囂之中,媒體人需要以實際運作為基礎、以發展效果為導向,嘗試對一些重要概念進行辨析和釐清。「媒體產品」,便是這樣的概念之一。受網際網路公司產品思維的影響,主流媒體近年來引入了「產品」一詞。從「新聞作品」到「內容產品」, 彰顯了兩個變化:一是內容題材和呈現方式的拓展, 二是從傳者本位到受者本位的遷移。這是媒體融合語境下的歷史性進步。
  • 檸啾這樣學 4 | 概念辨析:媒體、媒介和渠道
    叮叮叮,您就這樣學準時上線,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媒字輩的兩個概念:媒介、媒體還有亂入的一個媒介渠道這三個概念之間的辨析。來來來,大家搬起自己的小板凳做好~~媒  介是指使得雙方發生關係的各種中介,英文名字是medium。
  • 媒體融合語境下的短視頻|傳統媒體|快手|央視頻|短視頻|媒體融合
    拓寬新聞報導渠道,創新新聞傳播載體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擁抱短視頻是應對去中心化、碎片化傳播環境的必然選擇,也是開闢融媒體報導新路徑的機會。入駐短視頻平臺已成為傳統媒體創新傳播形式、搶佔話語高地的首要選擇。以快手平臺為例,截至2019年底,快手上媒體相關機構與個人累計開設帳號超過3000個。
  • 社科評論|新媒體語境下我國政治傳播的融合態勢與效能提升
    進入21世紀,在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浪潮推動下,新媒體蓬勃發展,媒體融合步伐不斷加快,一場媒體的自我革命已然來臨。在此背景下,以傳播政治信息、實現政治功能為指向的政治傳播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形態、傳播渠道到傳播效果都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度變革。
  • 新媒體語境下我國政治傳播的融合態勢與效能提升
    新媒體語境下我國政治傳播的融合態勢與效能提升 2020-10-02 1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近似概念辨析:平臺型媒體vs社交媒體vs社會化媒體
    加入20新傳考研群平臺型媒體?社交媒體?社會化媒體?這一個個相似的概念傻傻分不清楚?當前傳播環境中這三種重要的媒體形式如何區分?又各自有什麼樣的特徵?今日份近似概念辨析請查收!了解了才能知道如何好好運用。
  • 研究論文| 「5G+」技術背景下媒體深度融合的新趨勢——基於中央主流媒體5G實踐的研究
    摘要:隨著中央將「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寫入「十四五」規劃,媒體融合進入朝縱深發展的新階段。本文以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這三大中央主流媒體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5G、AI等多種媒介技術的疊加運用對媒體融合的影響。研究發現,5G技術目前在傳媒領域的應用有兩個特徵,即傳播渠道平臺化與內容形態視覺化。
  • 彭蘭專題|「新媒體」概念界定的三條線索
    只有對「新媒體」的特徵進行辨析,才能對這個概念做出更準確的定義。從學界和業界的共識來看,對「新媒體」概念特徵的概括主要集中在如下四個方面:1.數位化當「新媒體」這個詞開始真正普及時,人類已經進入到計算機時代。計算機技術實現了信息的數位化存儲、加工、傳播與呈現。而數位化信息的傳播介質,就是新媒體。
  • 概念辨析:新聞倫理VS新聞道德VS媒介倫理
    而在眼下媒體市場化增強,自媒體興起的趨勢下,一系列媒體亂象的出現也引發了大家對「新聞道德」、「媒介倫理」的再思考。三者都是研究媒體行為規範、媒體失範的核心概念。加之很多使用語境比較重合,所以很多寶寶無法理清這三個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繫。此外,學界對於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並不一致,所以大家辨析起來更為困難。今天,我們就跟著季為民老師的觀點,對這三個詞語進行溯源分析。〓 step1.
  • 範圍經濟視角下的媒體融合與重塑
    媒體融合時代,傳媒運營戰略正從以規模經濟為主導轉向以範圍經濟為主導。信息產品、分發平臺的多樣化發展和聯合化生產為實現範圍經濟提供了條件。本文從媒體運營戰略、路徑歸納和現存問題三個方面著手,研究和探討範圍經濟視角下的媒體融合與重塑。
  • 融合發展背景下 媒體面臨的新挑戰新機遇、職責與使命
    現在,中國網民已達7.1億,手機網民突破6.56億,網際網路已成為重要的基礎設施,而且其發展勢頭總是突破人們的想像,我們已經很難離開網際網路這個語境去探討媒體發展問題。著眼媒體融合的未來,我們深深感到,一體化這個目標,網際網路化這個方向,可以說更加清晰也更加堅定,必須下決心建設適應網際網路發展的媒體基礎架構。
  • 記者大講堂站在全面融合的時代重新定義媒體
    在五個方面推進深度融合: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如果我們看總書記關於融合的「一二三四五」,就能夠發現傳統與新型媒體差距的四個痛點:用戶是否在你的平臺上進行付費,表明他和你的關係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第四是技術與資本的驅動。未來媒體還只是媒體嗎?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用了「網際網路+」的概念,在之前業界用IT+的概念,這個概念是什麼。我個人傾向於這其實不是一個簡單的+號,實際上它可能是乘號、除號、減號。這是一個重新定義的時代。
  • 名詞專欄(27)| 「新媒體」概念界定的三條線索
    二、「新媒體」的主要特徵 顯然,「新媒體」不同於「新出現的媒體」。「新媒體」不能僅僅從時間上加以界定。只有對「新媒體」的特徵進行辨析,才能對這個概念做出更準確的定義。浦爾之言被視作「媒介融合」的最早界定之一,由此看出,他所說的形態融合是發生在傳播介質的新媒體化這一基礎上,也就是說,新媒體時代,傳播渠道與功能的融合不可避免。 而這種媒介形態的融合,還體現在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的媒介融合方面。浦爾所說的融合,已包含了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渠道的融合,而後來新媒體的發展,將群體傳播與組織傳播也融合進來了。
  • 錢江晚報總編輯鄧崴等——融媒體語境下,如何賦予新聞厚重感
    身處融合改革深化期的傳統媒體,既要跟得上全媒體時代的步伐,又要儘可能打破「淺閱讀」的局限,在「碎片」盛行的資訊生態中揚己所長,賦予新聞更多「厚重感」,體現自身的獨特價值。融媒體語境下,如何賦予新聞厚重感鄧  崴  湯霽英 全媒體時代,信息由厚變薄,給傳統的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帶來挑戰。
  • 【政傳觀點】從主流媒體到新型主流媒體:概念內涵及其實踐意義
    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時要求,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
  • 獨家丨「新聞+創意」:構建主流媒體融合發展「新常態」
    「新聞+創意」,作為新華社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常態,也將是主流媒體拓展新媒體空間的一種常態。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黨中央著眼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傳統媒體在數字革命和新興媒體的強烈衝擊下,應對全球傳媒格局變化、提升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 媒體融合的八大認識誤區
    2014年12月16日,出席「第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媒體融合發展峰會」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絡司司長羅建輝表示,總局鼓勵各個省級的廣播電視臺一把手,兼新媒體的負責人,提高新媒體的層級設置,從新媒體依附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並行轉變。
  • 深柳讀書|多元語境中的價值共識: 東西比較視野下的建設性新聞
    項目組與蘇州廣電總臺合作開展「建設性新聞」在媒體實際操作的試點,創辦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新欄目《共築美好生活 蘇城議事廳》;與樂正傳媒、健康報社、邁瑞醫療、愛奇藝合作,製作了九集系列紀錄片《中國醫生》。上述這些理論和實踐的努力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也使得「建設性新聞」理念為更多人所知曉、所了解、所踐行。
  • 新傳論文筆記1 | 移動、視覺、智能:媒體深度融合中組織再造的關鍵
    一、媒體深度融合的目標與路徑1,目標        在中國語境下,媒體深度融合的目標主要有政治與經濟兩個維度。2,實踐路徑:專業媒體的網際網路化        在大數據、人工智慧與雲計算等智能技術的支撐下,以自建或融入網際網路平臺為路徑,通過對專業媒體進行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五個層面進行改造,實現傳統科層制組織在數位化環境中的調適與轉型。
  • 概念辨析 | 信息繭房、回音室效應、過濾氣泡,這幾個概念有何區別?
    在個性化內容推薦算法越來越普及的情況下,「信息繭房」與「過濾氣泡」相關的研究越來越多,二者聯繫密切,描述的對象相似度也極高,要想辨析清楚,還得從兩者來源說起。桑斯坦在2006年就已經提出「信息繭房」的概念,那時候並沒有我們所熟知的算法推薦,從桑斯坦對信息繭房的最初定義來看,「信息繭房」實質上來源於人們的選擇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