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十九個諾貝爾獎,吉野彰重新定義未來

2022-01-30 日本物語

昨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揭曉,他們分別是從事鋰離子電池開發研究的日本化學家吉野彰、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約翰·B·古迪納夫以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化學教授M·斯坦利·威廷漢。

值得注意的是, 這已經是日本所獲得的第19個諾貝爾獎,獲獎的日本人總數達到27位,如此高頻的獲獎、何其眾多的獲獎者,讓我們不禁開始思考,日本學者、研究者為何備受諾貝爾獎青睞?

剛剛獲獎的這位日本化學家吉野彰,是一位已有71歲高齡的白髮蒼蒼的老人,目前仍孜孜不倦地進行著研究工作。

他深知在諾貝爾獎評選中,像他所從事的這類裝置類研究是很難獲獎的,但吉野彰卻對自己的研究懷有無比的自信。

雖然獎項到來得晚,可吉野彰知道它遲早會出現,明證自己做出的卓越貢獻。

就如同自己從事的鋰電池研究一般,儘管需要穿越荊棘險阻,經受痛苦磨鍊,但最終一定會見識到舉世無雙的美麗風景。

同許多優秀的科學家一樣,吉野彰也是從孩童時期便與化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是吉野彰小學四年級時,某位化學專業畢業女老師推薦了由英國科學家法拉第所寫作的《蠟燭的故事》,書中的內容一下子激起了吉野彰的好奇心。

再度提起這本簡簡單單的童書,吉野彰重新感受到了年少時自己那份純粹的興奮感:「蠟燭為什麼會燃燒?為什麼火焰是黃色的?書上寫的這些問題讓還是孩子的我內心感到化學非常有趣。」

那顆搖曳著火光的蠟燭,點燃了小小少年對化學的興趣。而如今已經從事化學研究多年的吉野彰,依然無數次地回望最初由這支蠟燭拓開的光亮。

懷抱著濃厚的興趣,吉野彰在完成高中學業後毅然報考了京都大學工學部,並幸運地接受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福井謙一教授的教導。

成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吉野彰,深刻感受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目睹著周遭生活發生的巨變,他決心朝向未來的方向,研究新型材料。

碩士畢業後,吉野彰進入了旭化成公司工作,專注於鋰電池的研究,並於1985年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塊現代鋰電池,拉開了人類移動信息革命的序幕。

吉野彰在接受採訪時曾說:「20世紀80年代,行動裝置的研發非常活躍。與之相應,為了實現設備的小型化輕量化,亟需能源密度高、可重複充電的蓄電池。但是,讓我意識到社會具體需要怎樣的電池的,是流行詞語。當時portable這個詞很流行。後來連帶著cordless,wireless這些詞也流行起來了。在時代的潮流之中,敏銳地察覺到社會真正需要的東西,我想這是一種像嗅覺一樣的東西。」

手機、相機、筆記本電腦,在我們當今生活中鋰電池無處不在。

可在剛剛被研發出時鋰電池卻幾遭碰壁,整整三年都沒怎麼能賣出去,對於研究者吉野彰來說那是相當難捱的折磨。他坦誠自己的內心都有了動搖,甚至開始質疑起自己的決斷。

但幸運的是,隨著IT革命的進行,鋰電池成為了行動裝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被大範圍地應用。而隨著電動汽車等新興領域的發展,可以預見鋰電池會在未來發揮更大的效用。

從開發到研究,吉野彰篤信自己對未來的感知,他也以自己的例子鼓勵年輕的研究員們,「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感到年輕的技術人員們沒有意識到在各個領域都有很多未能解決的問題。實際上有很多研究和開發的機會。通過樹立切合實際的目標和不懈的努力,你們的未來將有無限可能。」

對研究的熱情、面向未來的方向、堅持不懈的鑽研,這也許就是諾獎得主共同的特徵。

21世紀初,日本曾訂下「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為此日本在科研領域進行了相當可觀的投入。

功夫不負有心人,曾經看起來天方夜譚的願望,如今已順利實現大半,未來日本是否還能保持這樣的勢頭拿下更多諾貝爾獎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這裡還有日本物語的其他精品文章~可以來看一下哦~如果喜歡我們的作品,請持續關注日本物語和我們的知日圈App,並動動您的小手給我們加星標,以及文章右下角的「在看」!
以下是星標的添加方法,在這裡要感謝各位讀者,我們需要大家的支持,你們的支持是我們一所懸命的動力!

別忘了點「在看」喲↓↓

相關焦點

  • 行業專家│日本科學家吉野彰:鋰電池重新定義未來
    日本科學家吉野彰 圖/吳軍淡灰色的襯衫加暗條紋格領帶、剪裁利落的黑色西裝,坐在第一財經記者面前的是日本科學家吉野彰,他清瘦而有禮貌。如果不是看過他的履歷,你絲毫覺察不出這是一位拿獎無數的「鋰電池之父」,全程從未談起自己有過什麼榮譽,淡定地聊著對鋰電池技術的理解,有一些問題會停下來思考良久再給出答案,說到興起時他也會仰起脖子大笑。
  • 日本電池之父、諾貝爾獎得主吉野彰談電動車
    日經經營雜誌1/29刊發大西綾的文章,就電池和電動車對話日本電池之父、諾貝爾獎得主吉野彰。談話中,吉野博士指出,2025年將是電動車的關鍵時刻,會迎來一個巨大的轉折點。日本的電池產業,包括汽車產業,一直在蓬勃發展。現在,隨著中國和韓國的追趕,以及蘋果有可能進入電動汽車(EV),在實力結構即將發生巨變的情況下,日本能否保持競爭優勢?
  • 日本憑什麼又得到一個諾貝爾獎?---一文讀懂鋰電池的前生今世
    瑞典皇家科學院9日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其中便包括日本科學家吉野彰,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做出的貢獻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後來,一些政治運動對我國的科研工作也造成了嚴重的幹擾,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切反思的,決不能讓這樣的鬧劇重新上演。好,以上我們說完了歷史,下面來看現狀。學術界之外的大多數人可能都沒有意識到,根據若干種客觀指標來評價基礎研究的現狀,中國都在日本之上。沒錯,我說的是中國在日本之上。如果你是我的文章的長期讀者,你大概不會感到奇怪。而如果你沒有看過我的文章,那麼你也許會感到吃驚。
  • 日本京都大學為什麼擁有這麼多諾獎得主
    京都大學為什麼擁有這麼多諾獎得主文/張豐發於2019.11.4總第922期《中國新聞周刊》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吉野彰成為了網紅級人物。看到媽媽桑被電視臺記者找來,吉野彰笑得就和小孩一樣。他說,「是真的」,又補充一句,「那是健康的夜總會」。這真是動人的時刻。25年過去,媽媽桑還是媽媽桑,吉野彰還是那個單純的愛化學的日本男人。這位出生在大阪、畢業於京都大學化學系的傢伙是個典型的「關西人」,簡單,熱情,持之以恆。
  • 日本新增吉野彰等10人為學士院院士,主要領域與成果
    日本學士院12月14日宣布,憑藉開發鋰離子電池的研究成果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旭化成名譽研究員吉野彰等10人被評選為新院士。
  • 日本真相:諾貝爾獎、菊花、刀
    湯川秀樹❺工業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是未來50年的全球大力發展的產業。美日德基本壟斷,其中美國10家,日本6家,德國4家,英國2家。儀器指醫療、科研設備等,比如:顯微鏡、光譜儀、引力波探測器、拉曼成像儀、測量儀等等。美日都是諾貝爾獎大國,日本從2000年開始基本每年一個諾貝爾獎,其中之一就是離不開其高端儀器的製造使用。
  • 《新材料周刊》28期:「鋰電池之父」吉野彰:鋰電池重新定義未來
    軍工百強 | 試驗鑑定 | 影響因子 | 雙一流 | 淨評估預見未來電磁炮 | 高超聲速武器 | 反無人機 | 防空反導 | 潛航器未來戰爭:未來戰爭 | 抵消戰略 | 水下戰 | 網絡空間戰 | 美國 | 俄羅斯 | 英國 | 德國 | 法國 | 日本
  • 中國vs日本 差距就在你不注意的地方?
    有網友說,目前中國的科技僅次於美國卻遠超日本等強國;也有網友認為中國的科技還處於中低端水平,與強國還相差甚遠。那麼中國的科技實力究竟如何呢?
  • 97歲大爺獲2019年諾貝爾獎!網友:是時候給自己改個姓了
    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三位科學家因開發並發展鋰離子電池共同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圖:University of Oxford據獨立報報導,古迪納夫教授是目前年齡最大的諾貝爾獎得主,不過這才不是網友們的關注點~
  • 理論達人解讀十九大第32集:四個自信(微視頻)
    《理論達人解讀十九大》,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告訴你「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行」第32集微視頻>第32集——四個自信北京大學哲學系 張梧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四個自信」,「四個自信」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生長出來的。
  •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18年18人拿諾貝爾獎,卻高興不起來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因發現抑制負向免疫調節的「新型癌症療法」得獎。日本自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爾獎以來,累計已有27位諾貝爾獎得主。但其實2000年前拿到的,只佔了三分之一。2001年,日本出臺「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
  • 重新定義教育的目的
    所有其他儒家社會情況都是如此,包括日本、韓國、臺灣、越南和新加坡等國,有無數孩子每天晚上都參加補習班和課業輔導。在傳授一套既定知識這方面,東亞教育或許相當有效率——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年刊《二〇一一年教育概覽》的資料,學生表現最好的前五個國家中有四個是儒家社會國家——但這些國家的過度依賴死背、教學方式由上到下,以及讓學生與家長都耗盡心力的統一入學考試等現象,也飽受批評。
  • VR,AR和MR如何重新定義未來?
    今天的技術已經走過了很長一段路,從View-Master的薄紙板光碟包含七個立體3D小型彩色照片到今天的VR及AR。事實上,由於Facebook,谷歌,三星以及許多其他投資高價值回報的巨頭投入巨資,虛擬和增強現實正在越來越頻繁地進入我們的視野。
  • 前沿 重新定義媒體
    如今,手機無時無刻不在你身邊,據研究,如果它距你超過1.5米,你就開始焦慮;你的所有社會關係、作息習慣、興趣愛好,以及隱秘的潛在欲望,它都知道,它了解你甚至可能超過你了解自己;購物、送餐、上門美容、上門做飯,即使足不出戶,你只要有手機,只要卡裡有錢,生活個幾年不成問題。手機不再僅僅是通訊工具,它被重新定義了。不僅手機如此,實際上我們周圍的行業都在重新定義自己。
  • 19年19個諾獎,看看日本做了什麼?
    日本在邁入21世紀的最初20年裡,平均每年獲得1枚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獎牌,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後,令國際社會驚嘆不已。人們不禁要問,日本何以在21世紀初期出現諾貝爾獎井噴現象?以下,擬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視角嘗試考察一下導致日本在21 世紀初期出現諾貝爾獎井噴現象的可能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