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揭曉,他們分別是從事鋰離子電池開發研究的日本化學家吉野彰、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約翰·B·古迪納夫以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化學教授M·斯坦利·威廷漢。
值得注意的是, 這已經是日本所獲得的第19個諾貝爾獎,獲獎的日本人總數達到27位,如此高頻的獲獎、何其眾多的獲獎者,讓我們不禁開始思考,日本學者、研究者為何備受諾貝爾獎青睞?
剛剛獲獎的這位日本化學家吉野彰,是一位已有71歲高齡的白髮蒼蒼的老人,目前仍孜孜不倦地進行著研究工作。
他深知在諾貝爾獎評選中,像他所從事的這類裝置類研究是很難獲獎的,但吉野彰卻對自己的研究懷有無比的自信。
雖然獎項到來得晚,可吉野彰知道它遲早會出現,明證自己做出的卓越貢獻。
就如同自己從事的鋰電池研究一般,儘管需要穿越荊棘險阻,經受痛苦磨鍊,但最終一定會見識到舉世無雙的美麗風景。
同許多優秀的科學家一樣,吉野彰也是從孩童時期便與化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是吉野彰小學四年級時,某位化學專業畢業女老師推薦了由英國科學家法拉第所寫作的《蠟燭的故事》,書中的內容一下子激起了吉野彰的好奇心。
再度提起這本簡簡單單的童書,吉野彰重新感受到了年少時自己那份純粹的興奮感:「蠟燭為什麼會燃燒?為什麼火焰是黃色的?書上寫的這些問題讓還是孩子的我內心感到化學非常有趣。」
那顆搖曳著火光的蠟燭,點燃了小小少年對化學的興趣。而如今已經從事化學研究多年的吉野彰,依然無數次地回望最初由這支蠟燭拓開的光亮。
懷抱著濃厚的興趣,吉野彰在完成高中學業後毅然報考了京都大學工學部,並幸運地接受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福井謙一教授的教導。
成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吉野彰,深刻感受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目睹著周遭生活發生的巨變,他決心朝向未來的方向,研究新型材料。
碩士畢業後,吉野彰進入了旭化成公司工作,專注於鋰電池的研究,並於1985年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塊現代鋰電池,拉開了人類移動信息革命的序幕。
吉野彰在接受採訪時曾說:「20世紀80年代,行動裝置的研發非常活躍。與之相應,為了實現設備的小型化輕量化,亟需能源密度高、可重複充電的蓄電池。但是,讓我意識到社會具體需要怎樣的電池的,是流行詞語。當時portable這個詞很流行。後來連帶著cordless,wireless這些詞也流行起來了。在時代的潮流之中,敏銳地察覺到社會真正需要的東西,我想這是一種像嗅覺一樣的東西。」
手機、相機、筆記本電腦,在我們當今生活中鋰電池無處不在。
可在剛剛被研發出時鋰電池卻幾遭碰壁,整整三年都沒怎麼能賣出去,對於研究者吉野彰來說那是相當難捱的折磨。他坦誠自己的內心都有了動搖,甚至開始質疑起自己的決斷。
但幸運的是,隨著IT革命的進行,鋰電池成為了行動裝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被大範圍地應用。而隨著電動汽車等新興領域的發展,可以預見鋰電池會在未來發揮更大的效用。
從開發到研究,吉野彰篤信自己對未來的感知,他也以自己的例子鼓勵年輕的研究員們,「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感到年輕的技術人員們沒有意識到在各個領域都有很多未能解決的問題。實際上有很多研究和開發的機會。通過樹立切合實際的目標和不懈的努力,你們的未來將有無限可能。」
對研究的熱情、面向未來的方向、堅持不懈的鑽研,這也許就是諾獎得主共同的特徵。
21世紀初,日本曾訂下「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為此日本在科研領域進行了相當可觀的投入。
功夫不負有心人,曾經看起來天方夜譚的願望,如今已順利實現大半,未來日本是否還能保持這樣的勢頭拿下更多諾貝爾獎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這裡還有日本物語的其他精品文章~可以來看一下哦~如果喜歡我們的作品,請持續關注日本物語和我們的知日圈App,並動動您的小手給我們加星標,以及文章右下角的「在看」!別忘了點「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