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王蛇的科普、飼養筆記與人工繁育
作者:Viperman(巨王蛇)
相信對於很多蛇類愛好者,尤其毒蛇發燒友來說都難以抗拒眼鏡王蛇的魅力。而這個圈外的人也沒幾個不知道它響亮的名字的。它體型巨大、兇猛迅捷、毒性猛烈、智慧非凡。在野外,因不折不扣的食蛇性又壓制著領域內其它蛇類的數量。所以不論從哪一點來說眼鏡王蛇都是蛇中之王。在亞洲叢林裡,大公象見到它都要畏懼三分。
本人接觸並飼養眼鏡王蛇歷史已有近八年,這種巨大的毒蛇必然是讓我最著迷並投入大量心思的。目前我飼養著一條成年的雌性眼鏡王蛇(封面圖)。本文將主要結合著我的飼養經歷、日常照片視頻、餵養和管理心得、掌握的一些自然科普以及人工繁育圖文等來多方面的描述眼鏡王蛇。文中一部分科普資料及數據(粗體字部分)還有部分圖片(無水印的)來自於不久前從"東邪"手中買來的一本Tom Charlton(英)著作的《KING COBRA》一書,全名譯為:「眼鏡王蛇自然史和飼養管理」。
-- 1
自然科普概述 ——————— 2-7
飼養圖文 ——————————8-20
日常清理維護與安全操作 ——21-25
與人類的複雜關係 —————26-27
毒性和咬傷的救治——————28-30
冒險玩弄不如安靜欣賞 —————31
野外繁衍與人工繁育—————32-39
物種生態現狀、保護工作————40
總結及感言 ——————————41
——————————————————
自然科普概述
這個物種首次被描述並詳細記錄是在1836年。 因經常被發現於樹上,一名叫做康託爾的軍醫將它命名為漢娜(Hamadryas Hannah),而Hamadryad意思是希臘神話中一位住在樹上的仙女。後在1858年,來自德國的爬行動物學家Albert Gunther將眼鏡王蛇屬Ophiophagus(食蛇者)第一次提出。
下圖,康託爾在1836年繪製的一條印度眼鏡王蛇,原圖由Inaraneil Das提供。
眼鏡王蛇在樹枝之間活動的拙劣素描圖:Viperman。
眼鏡王蛇 Ophiophagus hannah 英文名King Cobra,字面意義看似為眼鏡蛇之王或者王眼鏡蛇?然而中文名並沒稱呼它為王眼鏡蛇,因為在屬分類上它不是眼鏡蛇也不是王蛇,而是眼鏡蛇科---眼鏡王蛇屬---眼鏡王蛇。跟之前介紹過的尖吻蝮一樣,眼鏡王蛇也是單屬單種。並且本人覺得眼鏡王蛇這個名字讓這位蛇之王者帶著威嚴又不失一絲沉穩的特質。
眼鏡王蛇是世界上最長的毒蛇,沒有之一,Tom Charlton:成年雄性通常可達4米以上,體重6-10公斤,明顯大於雌性。而成年雌性體長2.5-3米,很難超過3.5米。並且雄蛇的頭部更加寬大厚實。尾巴比例也更長。有時會出現一些罕見的超過5米的雄性個體,野生個體最重的記錄來自於2017年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雨林研究站捕獲的16公斤重的雄蛇,而眼鏡王蛇最長的記錄(存在質疑)是1937年4月在馬來西亞迪克森港捕獲的5.5米個體,這條蛇被送往英國倫敦動物園,並且在隨後大約兩年時間裡增長至5.7米。據說隨後一戰爆發,就像很多被認為的有危險的動物一樣,人們擔心倫敦遭到轟炸會致使它出逃而殺死了它。一些出版物都提到過這條世界上最大的眼鏡王蛇,包括吉尼斯動物實錄(1982)和世界蛇類(1987)。我們努力追蹤更多關於這條大蛇的信息,後與倫敦動物學會工作人員取得聯繫,但並未獲得關於當時5.7米眼鏡王蛇的測量記錄。且據說當時的動物記錄卡由個人保管,存在丟失的可能,因此,這條巨型眼鏡王蛇是否真實存在有待進一步調查」。
巨大的眼鏡王蛇,網圖
2
在野外,眼鏡王蛇主要靠捕食其它蛇類為生,它們一般在白天活動,不同於一些蝮蛇和蟒蛇的半尋找半埋伏的捕獵戰術,眼鏡王蛇是非常積極的掠食者,它們花費大量精力長途跋涉地尋找獵物,因為修長的身材,行動也會非常的迅速。一旦發現目標(蛇),它就會猛撲過去張開大嘴將其咬住,巨大的體格使其一般的獵物都無法掙脫,因為毒液成分以神經毒素為主,配合著前溝類型毒牙注射進獵物體內。會迅速麻痺被捕獲的獵物。不過眼鏡王蛇會根據獵物的大小掌控自己的排毒量,畢竟毒液本身是以很高的能量消耗換取來的。而成年眼鏡王蛇在防禦性攻擊時狠咬一次實際完全可以釋放達到400毫克的毒液量,足夠殺死一頭成年亞洲象。據說在印度的獵虎時代,每年都會有幾頭工作的亞洲象因為眼鏡王蛇的咬傷而死亡。足以證明該種蛇的厲害。
捕食中的眼鏡王蛇,網圖
Tom Charlton:關於壽命,野生眼鏡王蛇難以估計,因為該物種行蹤隱秘難以捉摸,長期監測野生個體困難較大,加之生長率受到性別,地點和食物等因素影響,因此個體大小並不是確定年齡的可靠方法。不過眼鏡王蛇已經被證實為是長壽的物種。一隻來自印度東部奧裡薩邦的圈養雄性個體活到了31歲。眾所周知動物在人工營造的適宜環境下往往會比在野外的親戚長壽。畢竟在野外環境眼鏡王蛇要面臨尋找食物,氣候變化,抵抗疾病等諸多生存挑戰。
雖然眼鏡王蛇是單屬單種,但這個雙單蛇卻是分布最為廣泛的蛇類之一,東南亞各國以及多數島嶼,印度次大陸,北上至中國南部多省都有眼鏡王蛇的蹤跡。
下圖,眼鏡王蛇地域分布(紅色部分),其中X標記代表在巴基斯坦的拉合爾一次尚未確定的樣本報導的位置。地圖:Mark O’shea。
3
Tom Charlton:它們佔據了許多不同的生境,包括原生林和次生林、竹林灌木、開闊的草原和紅樹林沼澤。在熱帶地區,眼鏡王蛇的一個重要棲息地是熱帶低地雨林。雖然像眼鏡王蛇這樣的頂級捕食者都會迴避人類,但在棕油、水稻、茶葉和橡膠等人類農作物的耕地也會發現眼鏡王蛇活動。因為這些被人類破壞的棲息地通常是大量齧齒動物的家園,而這些齧齒動物又能吸引各樣的其它蛇類。因此,眼鏡王蛇會把這些地方當做是一個狩獵場。
農業用地環境,印度西高止山脈。照片:Owen Roberts。
低地雨林生境,吉隆坡巴魯。照片:Tom Charlton。
紅樹林沼澤生境,馬來西亞半島Lumut。照片:Tom Charlton。
4
如此廣泛的分布也造就了眼鏡王蛇不同的顏色和花紋,從剛出生的幼體來說,有如下圖兩個紋路類型。照片:Tom Charlton。
其中 印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中國、寮國、緬甸、柬埔寨、越南與泰國中北部產地幼體外觀為上圖(右),而泰國南部、馬來西亞、新加坡、婆羅洲、印度尼西亞以及菲律賓產地幼體外觀為上圖(左)。成年的眼鏡王蛇顏色和花紋更加多變,以下11張圖展示出各個產地的野生成年眼鏡王蛇的外觀,圖片取自前面提到的《KING COBRA》一書。
中國香港,西貢郊野公園。照片:Jean-Jacques-Ferguson。
印度西高止山脈。照片:Jonathan Hagstrom。
印度安達曼群島。照片:Tom Parkin。
越南康島群島。照片:Scott Trageser。
5
泰國Kaeng Krachan國家公園。照片:Tom Charlton。
泰國南部甲米省。照片:Tom Charlton。
菲律賓,薄荷島。照片:Elliot Pelling。
馬來西亞,馬六甲。照片:張恩華博士。
新加坡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照片:John Foenander。
婆羅洲,東加裡曼丹。照片:卡爾蒂姆自然保護區。
印度尼西亞,西爪哇島。照片:Nathan Rusli。
6
總體來說,分布地域偏北的眼鏡王蛇通常為棕黑或者黑底色,與身上的黃或白環紋形成鮮明對比。應該是高緯度四季變化分明,在早晚溫差較大的季節深色皮膚更有助於讓蛇在曬太陽的時候汲取能量。畢竟眼鏡王蛇跟所有蛇及其它爬行動物一樣屬變溫動物。需要太陽熱量和適宜的環境溫度來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在中國南部的亞熱帶叢林,每年冬季氣溫很低,最冷的月份中,太陽光也不夠給予讓眼鏡王蛇正常活動的能量,所以這裡的個體要選擇冬眠來熬過寒冷的歲月。冬眠期間蛇會躺在一個安全的、隔絕的地方昏睡,完全停止進食,直到季節更替回暖,它們再次活動捕食。在這樣氣候下生存的眼鏡王蛇通常會經歷明顯的體色變化,低溫季節體色變深便於吸收陽光迅速升高體溫,而在季節明顯回暖時,它們的體色又會逐漸變淺。而熱帶地區的眼鏡王蛇不會冬眠,因為恆定的高溫,這些區域的成年蛇全年保持活躍進行覓食。
儘管分布廣泛,但是---Tom Charlton:眼鏡王蛇跟大多數蛇一樣是獨居動物,除了繁殖季節,它們很少有社會行為。又因為食蛇性有時會導致同類相食,所以個體間的任何接觸都是危險的,特別是當它們之間個體大小存在較大差異時。來自印度西高止山脈的研究站的研究者對2條成年雄性進行了6個月的追蹤觀察中發現,其中一條活動區域在面積15平方公裡的森林裡,而另一條的活動面積大得多,達到了30平方公裡。並且研究觀察到,個體會重複使用庇護場所,回到同一地點覓食且不同個體之間活動範圍不重疊。這說明了眼鏡王蛇具有較強的領地意識,且領地範圍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大。
因為眼鏡王蛇分布廣泛,所以不同產地的種群也有著不同的繁殖季節。Tom Charlton:熱帶地區的繁殖期一般在1-3月,亞熱帶地區一般為4-5月,而在印度尼西亞峇里島的野生種群被發現繁殖期在9-10月。並且跟其它眼鏡蛇科成員一樣,眼鏡王蛇為卵生蛇類。
關於野生眼鏡王蛇的繁殖行為和人工繁育,將在本文最後的野外繁衍與人工繁育篇章做詳細介紹。
7
飼養圖文
綜上所述,巨大、兇猛,致命的毒液都成為了眼鏡王蛇的貼身形容詞,單是這些點就足以吸引很多蛇類愛好者了,包括我。然而一旦接觸並用心觀察過眼鏡王蛇的人就知道,除了這些明顯的外在表現,眼鏡王蛇還蘊藏著很多其它蛇類不具備的內在魅力。
本人總共接觸並飼養過4條眼鏡王蛇,上圖。不得不說,在被驚擾時,這位眾蛇之王的表現比其它蛇的防禦架勢更具威懾力,尤其是野生個體。受到驚擾時會立起身體前三分之一併且張開大嘴發出很大的呼氣聲來警告來犯者。甚至對你衝過來!2012年我跟雲博士合資救下兩條即將被泡酒的成年雲南眼鏡王蛇(上圖2,3)。我在給蛇轉移到蛇箱時候,其中一條馬上立起脖子回過頭張開大嘴向我衝過來(雖說眼鏡王蛇的防禦姿態很像眼鏡蛇,但與多數眼鏡蛇原地起身防禦不同的是,眼鏡王蛇更加擅長立起身體在向前快速移動中擺出防禦或進攻姿態)。我趕忙後退好幾步,緊接一個後跳躍上床。此刻它便停止向前衝。我不動,它也不動。就像雙方都在思考是進是退。並且可以明顯看到它的眼睛在跟我對視。不一會,它低下頭緩慢離開。當我再次緩慢移動的時候它會馬上察覺,視覺跟很多大型遊蛇一樣敏銳,它就會側著頭繼續觀察我的一舉一動。但不會像先前表現的那樣激進,感覺呈現的是那種寵辱不驚的老練。可以說,這條蛇跟大多數其它蛇的相同點是,雖然會採取嚇人的防禦姿態,但一有機會它還是會選擇逃避。而後來長期的接觸不同個體的眼鏡王蛇總結來看,它們又和很多蛇有著不同,相比一些攻擊對手時實打實真正咬下去的蛇類,眼鏡王蛇多數時候是戲劇性的張嘴恐嚇而非真來咬,這樣展示既能達到最好的威懾效果,同時又能避免真正貼身肉搏對雙方帶來的傷害。並且通過觀察對手動作,它們會變幻防禦動作的激烈程度和掌握進退的尺度。這不得不說更像是一種戰略智慧。可能是因為它們在大自然中本身就是頂級掠食者,除了人類和同類,極少有其它動物真正對成年眼鏡王蛇構成威脅。
2012年救下的即將被泡酒兩條成體眼鏡王蛇,照片:Viperman。
下面側重說一下飼養和日常管理的各個方面。首先可以確定的是,眼鏡王蛇不能進行兩條或多條混養。大量資料顯示兩條成年眼鏡王蛇碰面會發生激戰,而且我也深有體會。我跟雲博士合資救助的兩條起初就是都到達我手中,因為資源有限,某天我打算一起放進一個大的蛇箱,然而兩條蛇剛轉移到更大的空間,其中一條立刻咬住對面另一條的脖子。兩條蛇瞬間扭打在一起。我抓住蛇身大幅度甩動,好一會兩條蛇才分開。值得一提的是,本以為咬住這麼久,被咬那條身體一定被注入了很多毒液,我擔心中毒死掉,但仔細觀察發現被咬的那條蛇脖子展開好一會,一動不動的仰著頭,而傷口中緩緩流出了透明的液體。這是否是一種自身的排毒機制尚不清楚,後來這條蛇也始終沒有發生異樣。
兩條蛇當年激戰圖,照片:Viperman
8
基於巨大的體型和主動搜尋食物行為可能產生的活動量,眼鏡王蛇的飼養空間一定要越大越好。單單是飼養箱和環境配置,我就沒少下功夫。本人目前正在飼養的一條體長2.9米的成年雌性眼鏡王蛇。這個體長剛好符合雌性標準身長。它於2014年4月26日來到我這裡,當時體長1.7米左右,安置在一個1米長半米寬的複合板蛇箱中。而一年後搬進長度1.35米,寬和高分別為0.7米以及0.65米的PVC箱子中。目前就打算把它轉移到1.8米的蛇箱中。而《KING COBRA》一書中寫到要用2.4米長的飼養箱。並且箱子的通風一定要流暢。如果條件優越,可以儘量加高飼養箱的高度。一是眼鏡王蛇和眼鏡蛇一樣有立起脖子觀察周遭環境的習慣,二是很多資料中也描寫到野生的成年眼鏡王蛇也經常在高處的樹枝上被發現。當然,如果要滿足眼鏡王蛇攀爬活動的要求,除了高箱配置外,裡面還要放置能夠攀爬的樹枝。基於蛇基本都是生性害羞的動物,飼養眼鏡王蛇一個大的躲避穴當然也是有必要的。躲避穴可以用類似花盆的器皿製作,大小能夠容納下盤卷休息的眼鏡王蛇就好。然後就是一個足以盛下大量水的器皿。並且盛水器的重量要大到不會被巨大的眼鏡王蛇活動時打翻。最後切記,箱子的拉門一定要配鎖!
飼養環境中盛水的厚重瓷盆, 照片:Viperman。
有了合適的箱子和基本設施,下一個需要給予的就是合適的溫度和溼度。這兩點也幾乎是養所有的蛇需要考慮的。溫度控制上,箱子頂部可以設置1~2處加溫燈,曬點周圍溫度可以略高。30—32°C,其餘部分可以為25—27°C。以供蛇自由選擇溫度適宜的區域。夜間加熱可以選擇夜燈或者陶瓷燈。陶瓷燈是應對冬季較低室溫時候的加熱利器,但燈體周圍要加置防燙網。當然如果是盛夏時節,亞熱帶氣候地區或者溫帶地區則完全室溫就好。還有在低溫方面,我觀察到一些我國產地眼鏡王蛇對寒冷的耐受力要高於舟山眼鏡蛇,當然這只是相對而言,眼鏡蛇科還是比較怕冷的。而在溼度的要求上,可以說眼鏡王蛇是有一些講究的。它與眼鏡蛇屬的很多成員適合較低的溼度相反,不論是舟山眼鏡蛇、孟加拉眼鏡蛇這些在自然界跟眼鏡王有重疊分布的,還是遠在非洲熱帶地區的紅噴毒眼鏡蛇等種類都需要較低溼度。但眼鏡王蛇的飼養則需要較高的環境溼度,尤其是成年個體對高溼度的耐受力更要遠遠大於幼體。
模擬降雨給我的眼鏡王增加溼度。照片:Viperman
9
關於我特別在意眼鏡王蛇飼養時的環境溼度並非小題大做。據飼養觀察,眼鏡王蛇在溼度不夠的環境中飼養一段時間是有明顯異樣的。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如果環境相對溼度長期低於50%,那麼該物種的頸下大鱗片會出現明顯的褶皺現象。我飼養的第一條眼鏡王蛇(2010年初秋)來自好友楊的贈送,是一條2米左右的大亞成體,當時實現了擁有這個品種的願望讓我歡喜不已,但是蛇到手之後我就發現頸下鱗明顯褶皺,看起來乾巴巴。後來得知此蛇自從2009年被另一好友小佳(化名)收來之後就一直是簡易環境飼養。墊材為報紙。隨後2010年初贈送給楊,最後到我手上。不過因為當時見識少經驗少,北方的同類飼養者也寥寥無幾,圈子裡沒什麼互動交流,所以我僅僅覺得可能是單獨個體對乾燥氣候不適應的表現,加之褶皺現象據說已經保持很久了。所以此蛇在我手裡依然用木箱報紙水盆等簡易設施飼養。直至2012年12月,此蛇因為患腫瘤死亡。
下3張圖為好友楊於2010年贈送我的眼鏡王蛇,可以明顯看出頸部鱗片的褶皺。照片:Viperman
進食
然後說前面提到的2012年救下的兩條雲南眼鏡王蛇,後來我自己留下了淺色的一條,當時我雖然在給它布置環境上更精心了一些,但我依然沒有意識到溼度的重要性,墊材依然是報紙。最終三個月後蛇的頸下明顯出現褶皺,本身該蛇就因為是成年野生個體顯得比較神經質,進食和活動都很膽怯很小心翼翼,再加上冬季的極度乾燥蛇很快出現精神不振,身體乾瘦,報紙作為墊材怎樣噴水都留不住溼度。在2013年初此蛇就一命嗚呼。
當時環境如下。照片:Viperman。
進食特寫。照片:Viperman。
10
如果飼主在亞熱帶和熱帶沿海地區,空氣的相對溼度數值常能夠達到70%左右,那這樣環境下飼養自然不必擔心溼度不夠。但在中國長江以北的溫帶地區,主人們就要在加大溼度上多費心思了。以中國華北或東北的大部分地區為例,一年之中恐怕只有盛夏的伏天(通常在7月中到8月初)空氣溼度指數能夠達到70%,初夏和初秋勉強能夠超過60%,其餘時光低於50%的時候很常見,在北方乾燥的冬季很多地方的室內則難超過30% 。因此,簡單的報紙作為飼養墊材顯然不科學。
休息中的眼鏡王蛇。照片:Viperman。
不過因為對該物種的喜愛,兩次失敗的經歷都沒有打倒我。終於在2014年我引入了現在手中這條雌性眼鏡王蛇。它是人工繁育個體,看體色應該是馬來西亞、新加坡或者泰國南部產地。並且經過諮詢前輩和查閱資料,我決定使用ZOOMED森林地表墊材來覆蓋整個箱子底部。這種墊材是經過防腐處理的柏樹木碎塊,具有較好的保存溼度的效果。有很多飼主也會用防腐消毒處理後的竹葉,這樣更加還原自然。鋪設森林地表墊材之後上面我還會放置幾塊大的樹皮。果然森林地表剛用上,內部本身含有的水分開始迅速蒸發到空氣中,溼度讀數很快升高。含有水分的墊材保溼效果一般會持續幾個小時到小半天時間,如果墊材中的水分蒸發殆盡,那麼可以進行補水,我的補水方法很簡單,用裝水的噴壺噴淋就可以了,把墊材都淋溼,很快箱子內的溼度又會回升至60讀數以上,這樣又能保持個半天左右。一般情況,補水工作1-2天進行一次就可以。除了定期對墊材噴水之外,我還會經常對著蛇的頸下大鱗直接噴水(冬季很有必要)。而這條眼鏡王蛇很多時候也非常配合,噴淋時它會立著一動不動讓水淋溼頸下。不過直接噴淋冷水會對蛇造成不小的刺激,因此不論是噴淋墊材還是蛇體本身,我都會用溫水進行操作。飼養4年多以來此蛇從未發生頸下鱗幹皺現象。不過如此高的環境溼度,飼養者必然要做好箱子內的通風工作。尤其在夏季,長期通風不暢會造成細菌與黴菌滋生,也會導致蛇的呼吸道疾病。除了箱子的通風縫隙要多之外,悶熱天氣我也會選擇打開箱子的拉門一陣,然後打開室內的門窗輔助通風。為了減少水分對箱子底部的侵蝕,我定製了尺寸合適的玻璃槽,安置於下方
定做的璃槽需要8-10釐米的邊緣高度,以便更好的保護箱子底部。照片:Viperman(2014小亞成體階段)
2018成體階段
森林地表墊材全面鋪設效果。照片:Viperman。
仿自然環境造景的蛇箱。照片:David Howard。前面提及的墊材、躲避、水盆、樹枝以及燈具防燙網這些設施圖中環境應有盡有。
11
相比成年個體,小亞成體眼鏡王蛇有時有著更加充沛的精力和體力。我的這條眼鏡王蛇剛到手時候是一條不到兩歲的蛇,在新的環境會中不斷遊走,足足5—6小時的時間裡一直保持活動不停的狀態,可謂是把新環境試探個遍。因為它是人工繁育個體,從出殼時就在人工環境下成長,對新的人工環境適應的極快,所以開食也是很順利。
眼鏡王蛇剛到不久時的樣子(2014)。照片:Viperman。
這個年齡段的眼鏡王蛇受到驚擾,通常會更加奮起的直立進行防禦。
成年之後,性格沉穩了很多。
12
眼鏡王蛇是新陳代謝很快的蛇類,尤其是年輕蛇,吃過一頓之後有時兩天內就消化的差不多了,所以在餵食過後的幾天要經常打理蛇窩保持衛生。我這條蛇它在成年之前都是7—10天餵食一次,當然,再頻繁一點也沒關係,具體頻率也可以根據季節和食物大小或蛇當時的狀態而定。說明一點,餵食活體的野生蛇類(尤其南方蛇類)可能帶有感染寄生蟲隱患,所以,餵食解凍的飼料蛇更加保險一些。
圈養的馬來西亞眼鏡王蛇進食解凍的網蟒,照片:Tom Charlton。
眼鏡王蛇的視覺非常敏銳,很多時候隔著蛇箱的亞克力門就能看見我拿著食物過來,此刻它會表現的非常積極。而且我飼養的這條已經形成了強烈的餵食條件反射。有些時候,我拿著食物走到箱子前它能夠準確發現並做出反應,在透明亞克力門後面上躥下跳。不論死或者活的獵物(蛇)我這條眼鏡王蛇都會一口咬住。這時我必須非常小心。因為不論飼養何品種的蛇,空氣中一旦瀰漫食物的味道,蛇就會迅速進入準備捕獵的狀態。它們的舌頭會收集空氣中的氣味分子,並將這些氣味分子傳送到口中的雅各布森器官進行分辨。食物的氣味會瞬間讓蛇類身上的每一塊肌肉都蓄勢待發,並且對移動物體(包括主人)都會超級敏感,隨時準備著進攻。因此飼養眼鏡王蛇的飼主必須能迅速判斷出這種明顯的獵食前兆,所以如果獵物本身體積不大,用手直接拿著獵物投餵是非常危險的。不論飼養的眼鏡王蛇是否在直線攻擊距離之內或者之外。如果它需要的話,可能會迅速衝過來咬你個措手不及。一般建議飼主準備一把較長,抓握較強的鑷子或鉗子之類的工具來輔助投喂。並且開箱之前務必觀察蛇在其中的位置,避免與之正面交鋒。或者把獵物扔進蛇箱,就迅速拉上拉門。
用長鑷子工具餵食,照片:Tom Charlton。
13
2015年夏季,這條眼鏡王蛇已經長到了2.5米,因推測這條蛇應該是2012年出生,所以按著年齡來說已經比較接近成年個體了。當年年深秋的幾張照片如下,那時我的相機還是松下的DMC-FX30GK數位相機,但特定環境和光線下的拍攝效果依然很棒。照片:Viperman。
此階段開始,我給降低了餵食的頻率,改為10—15天餵一頓,而食物的體積也隨之加大。考慮到南方大型遊蛇的寄生蟲問題,又考慮到大體積飼料冷凍的麻煩,我開始決定讓它改為捕食北方的大型蛇。棕黑錦蛇和赤峰錦蛇成為了首選獵物。因為個體大營養豐富,且本身這兩種蛇野外主食老鼠而非青蛙等兩棲類,加之北方環境孕育的動物本身就少有寄生蟲,所以再合適不過了。這條眼鏡王蛇本身對捕食的積極性加之又是對抗兩種北方最大的蛇類(赤峰錦蛇的成年個體一般為1.5—1.7米,棕黑錦蛇普遍也能達到1.5米,兩者的超大個體都能夠達到2米),因此捕食的過程可謂是驚心動魄。
14
下圖,眼鏡王蛇吞食棕黑錦蛇(2017)照片:Viperman。
相遇時,獵手(眼鏡王蛇)會毫不猶豫衝過去咬住獵物(棕黑錦蛇)的身體任何一個部位。獵物吃痛會猛烈的扭動身體掙扎,因為兩者都有巨大的體型,扭打在一起時會經常捲起樹皮墊材或者掀翻塑料躲避穴。
捕食照片(2018)照片:Viperman。
有時一些兇猛的棕黑錦蛇也會反咬眼鏡王蛇,雖然作用不大,但如果眼鏡王蛇覺得不耐煩,它也會鬆開獵物軀幹,轉而去攻擊獵物的頭部讓其無法對自己反抗,而獵物的纏繞反擊對眼鏡王蛇也不會起太大的作用。不一會,獵物就在毒素作用下癱軟麻痺。
如果咬住的是軀幹,獵物(蛇)被麻痺後眼鏡王蛇通常也不會鬆開它,而是從被咬之處用嘴一張一合地挪動至獵物頭部,然後順著頭部整個將這條蛇吞下,這行為確實與一些捕食老鼠的其它蛇類不同,並且其它食蛇蛇類的進食方式也是如此,如金環蛇。它們挪動之前還總是能判斷出獵物頭部的方向。
15
以下是我的眼鏡王蛇日常活動及捕食短片,完美展現眼鏡王蛇的機靈與迅猛。
很多次進食過後,這條眼鏡王蛇都會去主動喝水。在平日,它通常會對瓷盆裡放置幾天的水不感興趣,而一旦新鮮的水取而代之,它就會迅速爬過來大量地喝。因此。在進食完畢未來的幾天消化時間中,也要及時給眼鏡王蛇提供大量的,潔淨的淡水,這是很重要的。
日常喝水照片(2018)。照片:Viperman。
目前這條眼鏡王蛇體長已達到2.9米,保持著半個月左右餵食一頓的頻率,在此頻率下,這條眼鏡王蛇夏季大概2個多月會蛻皮一次,冬季三個月左右蛻皮一次。冬季蛻皮前務必要做好墊材加溼的工作。
蛻皮中的眼鏡王蛇(2018)。照片:Viperman。
蛻皮之後,下圖,皮膚質感重回光鮮靚麗。
16
並不是每一條眼鏡王蛇到家後進食都會如此積極或者死活通吃,跟飼養其它動物一樣,不同個體有不同的性格。特別是部分野生個體剛到人工環境下會有不小的精神壓力,通常這類個體不敢捕食活的獵物,即使人工殺死獵物有時也會拒之門外。有時不僅拒食,在受到驚擾時更是起身撞擊箱子的透明拉門。因此有必要進行一定程度的遮擋。就拿2012年飼養過的雲南眼鏡王來說,蛇剛剛住進箱子基本只會躲在躲避穴中,極少看它出來,活體飼料或是解凍飼料根本是置之不理,這時候就需要的是耐心,除了偶爾的打掃換水之外儘量不要去打擾蛇。消除蛇對新環境的恐懼是頭等大事,並且環境可以設置的複雜一些讓蛇不會覺得特別空曠進而增加安全感。想辦法把蛇的精神壓力降到最小,再拉長時間增加飢餓感。當某一天我發現它會不時的在躲避外面停留時,猜想它已經熟悉了新的環境,這個時候再次投餵死食,就順利的吃掉了。投餵的解凍飼料蛇可以弄出一點血,通常這樣能夠達到更好的開食效果。多嘴一句,為了野生種群的保護,能儘量購買人工個體就少選擇引入野生個體吧。
2012,我的雲南眼鏡王蛇進食,下圖。
17
關於訓練吃鼠
因為眼鏡王蛇不折不扣的食蛇性,且某些產地的個體可能只會吃原分布生境內特定的幾種蛇類,所以遵循自然飲食餵養一條眼鏡王蛇絕對是一件操心的工作。雖然它們有時也會吃蜥蜴,但不論是蛇或者蜥蜴作為飼料,對飼主來說光是為眼鏡王蛇準備這些食物就會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特別是北方的飼主,例如我,在冬季更是面臨著引進食物困難性的挑戰。所以不少飼養者會訓練眼鏡王蛇吃大眾食「老鼠」來解決這一系列棘手的問題。因為隨著理念的革新,把蛇作為觀賞型動物的人越來越多,進而目前市場上對蛇類萬能飼料小白鼠和大白鼠的飼養技術也是相當成熟。人工養殖的鼠,乾淨且營養豐富,最主要的也是貨源廣泛價格低,所以從2015年開始,我每年都是夏秋給我的眼鏡王蛇吃蛇,冬到來年的春再給它吃老鼠。而訓練這些嗜蛇動物吃老鼠,這又是一個需要漫長時間和更多耐心的工作。
眼鏡王蛇進食老鼠(2018)。照片:Viperman。
在中國,確實記載過眼鏡王蛇在野外捕食竹鼠的事例,但這並不代表這種蛇會輕易接受恆溫的齧齒動物作為食物。可以說幾乎所有的未經訓練的個體都會對投餵的解凍死老鼠置之不理。這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循序漸進的訓練工作。下面講講我對其訓練的過程。大致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可以稱之為誘導期,我在訓練之初會用切下的飼料蛇皮肉包裹解凍老鼠頭部或者在飼料鼠身上抹上蛇血來進行誘導。這是很關鍵的一個開始。因為我這條眼鏡王蛇狀態好並食慾旺盛,即使面對其它帶有蛇氣味的投餵物體也都不會抗拒。所以這個狀態下的眼鏡王蛇進行訓練吃鼠是完全可行的操作。它通常會咬住包裹蛇皮肉的或者抹蛇血的那一塊,然後會順勢吞下連接的老鼠。需要注意的是,眼鏡王蛇下顎的拉深度不如其它吃鼠的蛇類,所以老鼠的體積不宜過大,鼠身體跟蛇頭等寬或者略寬為宜,否則吞咽會非常困難,若造成中途放棄吞咽更是得不償失,對訓練過程也是無益。
用玉米錦蛇段作為誘餌包裹老鼠。照片:Tom Charlton。(西方老外玉米錦蛇有的是)
第二階段,可稱為促進期加磨合期,我記憶裡是在吃過鼠至少六頓以上的時候。 因為每次一頓通常要吃多隻老鼠,所以如此投餵操作反覆幾頓,就可以嘗試一餐過程中第一,二隻老鼠附帶蛇肉或蛇血,而第三,第四隻老鼠只稍微加抹一下蛇的氣味或者乾脆什麼都不加。果然這個時候我的眼鏡王蛇也順利的吃掉了第三隻和第四隻。我暫且認為它的身體對老鼠這類食物已經儲存了短暫的肉體記憶。先不論這個所謂的記憶是幾頓老鼠累積來的還是當下這頓短暫儲存的。但起碼是個不小的進步。不過別高興太早,我記得下一頓後兩隻老鼠沒添加任何蛇類氣味時候,它又不吃了。而就拿我的眼鏡王蛇來說,這個階段時間也很長且表現也不穩定。需要長期的磨合。如果它對每頓最後那兩隻原裝老鼠沒興趣,那就乾脆一直餵蛇血老鼠吧。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每次老鼠頭上的蛇血可以逐步減少。而不再採用之前的分類戰術。2016年末到2017年夏季再次有新的活蛇之前,一直在餵蛇血老鼠。
第三階段,完全轉變期,這個階段我覺得來的挺突然的。2017年末到2018年初吃了幾個月的蛇血老鼠後,某一天我只解凍了老鼠而忘記了解凍飼料蛇,這才反應過來是否可以試試不用蛇類氣味引誘了。結果很滿意,可能是因為長期用老鼠果腹真的帶來了肉體記憶,果然蛇血已經不再重要,它經過嗅探,很快吃下了原味老鼠。其實這個結果,與其說是特意訓練吃鼠,倒不如說是一半訓練一半自由發展而成。可能跟一些專門訓練有方的飼主還是有所差異,歡迎留言補充交流。
18
眼鏡王蛇主動進食無蛇氣味的老鼠。照片:Viperman。
如今我的眼鏡王蛇不僅能夠穩定吃解凍老鼠,甚至對活老鼠都能夠迅速做出捕食反應。追逐,啃咬,最終吃掉。如果不立起脖子,觀眾們是否會覺得它是一條巨大的鼠蛇?
捕食活老鼠短片
19
雖說改變了自然狀態下的食性,但目前沒有明確的資料能夠說明眼鏡王蛇進食老鼠會給身體狀況帶來異樣。書籍資料中也提到,完全進食老鼠的眼鏡王蛇能夠順利的成長並且繁殖下一代。不過我的眼鏡王蛇最初餵老鼠的階段會單獨將不消化的毛團排除體外,看似未消化完全,但隨著年齡增加,這種現象隨之消失。關於改變食性對眼鏡王蛇本身是否真的會有影響,也歡迎每個有經驗的飼主繼續來交流探討。
關於餵食訓練
Tom Charlton:肥胖以及相關問題在許多人工飼養的爬行動物之中非常常見,儘管眼鏡王蛇的新陳代謝速度很快,但它仍然會跟其它爬行動物一樣受到此方面的影響。即使是非常大的飼養環境,有的眼鏡王蛇也會因為嗜睡而出現肥胖的問題。所以,覓食訓練(本人覺得非常可行,百利而無一害)成為了飼養過程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很大程度確保蛇的健康、活躍度,足夠的反應力。因為野生環境中,除了繁殖季節,眼鏡王蛇大部分的運動與能量消耗都來自於尋找食物,而在人工飼養環境中,可以通過適當的訓練進行還原。進行分散餵食:即在大範圍內放置多出較小的食物刺激蛇進行運動主動尋找。或者將食物在環境中進行摩擦(遺留氣味痕跡),鼓勵蛇的覓食行為,蛇會沿著氣味不停追蹤,之後在1—2小時過後提供食物。
20
日常清理維護與安全操作
既然前面提到眼鏡王蛇代謝極快,又喜歡喝乾淨的新鮮水,那麼,相比那些慵懶的蝮蛇,飼養眼鏡王蛇過程中更加頻繁的清理工作是少不了的。尤其是進食後的第3天左右開始到第5-6天,蛇會多次進行排洩。尤其在一年中的夏季,為了蛇能有一個乾淨舒適的環境,必須做到每次排洩之後都要清理。這樣是避免病菌滋生確保蛇健康的一個重要保障。同時保證一周給眼鏡王蛇換水2次。而對於整體環境的清掃,可以選擇夏季給墊材消毒。例如移出墊材在陽光下暴曬,或者直接用紫外線燈進行整體環境消毒。因為消毒燈的強紫外線照射,點燈消毒時最好將蛇轉移別處,同時飼主也應該迴避。
每年夏季,我都會選擇陽光充足的天氣將墊材暴曬消毒,如下。
21
關於日常清理需要做的細節無非就是,把蛇用工具搬運出來,清理過後再把蛇放回去。而且無論養哪樣蛇類,只要排洩就立即清理是我的一貫原則。但即使對於弄蛇經驗豐富的飼主來說,給一條成年的眼鏡王蛇做清理維護工作也絕對是一項致命挑戰。雖然很多人工飼養的眼鏡王蛇,包括我這條,平時都會表現的非常溫順,它們確實能夠明確主人是沒有威脅的動物。但不代表它們就是絕對安全的。因為巨大的體格加之好動的個性,一旦搬運起來,往往要比其他蛇類更難以控制。而有時離開蛇窩後蛇可能失控亂竄,情緒變得越發暴躁,畢竟箱子之外的環境,氣味對它來說也都是半熟半生。這種失控狀態持續越久,就越危險。還有除了動物本身的的喜怒哀樂難以被察覺之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它們是劇毒動物。
下圖,在一次清掃中,眼鏡王蛇被轉移至箱外後情緒變得緊張,暴躁。照片:Viperman。
因此有一到兩把巨大結實的蛇鉤對處理如眼鏡王蛇這樣的大型毒蛇來說非常重要,不僅能夠讓飼主身體儘可能遠離毒蛇,更重要的是鉤起蛇的時候能夠讓蛇與鉤的接觸點成為支點穩定住運動的蛇。
我用的這款可伸縮式蛇鉤,結實又便於攜帶和安放。
22
對於有弄蛇經驗的飼主來說,蛇鉤很好用。飼主身體任何一個部位不暴露在蛇攻擊範圍內的前提下,用鉤子鉤住蛇的前半身,然後繞到後面另一隻手拿住蛇的後半身(針對成年蛇的鉤法),這樣蛇就會很穩定的停留在鉤子上,有效地讓飼主處在蛇攻擊範圍之外的位置。有時碰巧蛇頭有順著蛇鉤攀爬的傾向,要及時的,靈活的掌握用力方向和力道讓蛇達到新的平衡點進而阻止其攀爬(此處實踐去意會難以言傳)。如果萬一沒有避免蛇爬上鉤子逼近飼主自己,那麼請千萬不要驚慌失措。要相信眼鏡王蛇長期飼養以來與飼主建立的互相信任,通常蛇會爬過手臂揚長而去。反而過激的動作才有可能激怒眼鏡王蛇,但我的這一觀點並不是絕對正確的,再次強調,雖然久養的眼鏡王蛇一般不會發瘋,可正因為眼鏡王蛇是活生生的動物,所以某些個體的行為仍然難以預測。必要時,飼主仍然可以撒手就跑。因此既然飼養動物,尤其是毒蛇這樣的危險型動物,就要靈活應對各種突發狀況,而不是完全照著一些理論生搬硬套。
因書中有現成的圖片作為參考,所以這裡我不再親自給讀者示範。照片:David Howard。
照片:Tom Charlton。
蛇鉤的正確使用示範,網圖
蛇箱所處的周遭環境一定要寬敞(同樣非常非常重要,因為前面也提到過眼鏡王蛇會在向前移動中防禦和進攻),沒有明顯的雜物和障礙,以便讓飼主自身跟蛇周旋時能夠有充足的空間進退,正是因為考慮到這個因素,在2017年夏天我果斷搬走了蛇房的書櫃。補充一點:相比成年的眼鏡王蛇,2米左右的亞成年個體通常來說情緒更加不穩定,而且動作極快,應對時必須更加小心。而對於那些體型超大的雄性個體,清理工作最好由雙人配合操作。
鉤出來的蛇放置在離主人遠距離的,安全無明顯能藏身處的臨時場所。或者一個暫存的臨時大容器。待蛇箱清理完畢,以同樣的鉤法將蛇拿起並引導蛇回歸蛇箱,最後切記拉門上鎖。
23
誘捕箱是一個很好的處理工具,書中也有提及。打理之前誘導蛇鑽進可以封鎖的暗盒中,然後拿出暗盒,清掃完畢暗盒放回蛇箱中。或者蛇的整個躲避穴也可設置暗盒款式。這樣在日常維護中對蛇和飼主都更加安全。照片:Tom Charlton。
關於必要時刻的抑制這一點。可以說我極少對我的眼鏡王蛇進行這種做法。而這種手段的應用通常是飼主需要給患病的蛇進行治療,性別測定,或者專業人士的採集毒液的需要等原因。因此,基於對蛇本身的壓力以及飼主的面臨的高風險,只有萬不得已時才應採取對眼鏡王蛇進行抑制的行為。尤其是巨大的成年雄性眼鏡王蛇,超大的力量會導致抑制工作變得非常困難與危險。在這種情況下,2-3名經驗豐富的弄蛇人員在場很有必要。
塑料圓盤抑制法,照片:Tom Charlton。
對成體眼鏡王蛇的握頸控制,照片:Tom Charlton。
幼體眼鏡王蛇的握頸控制,照片:Tom Charlton。
因眼鏡王蛇的頸部肋骨比較脆弱,握頸控制中,也要掌握力道,以免折斷頸部肋骨。
對於探別性別的控蛇需要,在這裡我提供一個本人使用的安全又簡易的方法。針對較大體型的毒蛇,例如眼鏡王蛇,可以準備一個帶拉鏈的網兜,引導蛇前半身鑽進去,然後看準機會迅速封住拉鏈。蛇前半身被完全控制在網兜中,這樣就可以提起尾巴用探針從容進行探查。我的眼鏡王蛇就是這樣探查性別的。
24
飼養閱歷越多,時間越久,就會發現眼鏡王蛇平日有著很明顯的對周圍事物好奇的行為,它會不停遊走,伸著舌頭嗅來嗅去,我曾靠近觀察過我的眼鏡王蛇,它也會過來觀察我。眼睛會盯著我看,然後吐著舌頭又離開。會表現的對我這個主人完全沒有警戒心。就算有攻擊的動作也都是敷衍的衝撞,飼養的其它蛇類可做不到這些,例如五步蛇,響尾蛇,亦或者是很多大型無毒蛇。它們幾乎時刻會對人擺出防禦架勢,甚至做出攻擊行為。
平日裡,眼鏡王蛇經常頻繁伸出紫色的舌頭來嗅探周圍的環境,它表現出比其它蛇更強烈的好奇心,包括對飼主(我)的觀察。照片:Viperman。
抬頭觀察飼主(我),並不會表現出對其太大的興趣。也因為長期飼養,也並不會對主人產生恐懼,因此很少表現出過激的行為。照片:Viperman。
可以說,一些動物一旦失去對外界的警戒心,就難以有真正意義的防禦性攻擊。然而,我想說這並不是飼主對眼鏡王蛇失去警戒心的理由。眼鏡王蛇的這些行為造成了很多玩家以為眼鏡王蛇其實非常安全的感覺。並且因巨大的體型、很多時候虛假防禦的行為以及比其它毒蛇具更好的和人的互動性,會讓一些飼主滿足炫酷心裡而做出很多與眼鏡王蛇不必要的肢體接觸,他們通常會不用任何防護工具用手直接拿蛇的軀幹將蛇舉起,擺出各種炫酷的動作。或是隨意觸摸蛇的頭部。而在東南亞的許多國家,以耍蛇維持生計的家庭更是利用這些特點來擺弄眼鏡王蛇吸引遊客。
雖然很炫酷,但下圖中的行為並不提倡。
25
與人類的複雜關係
說到蛇與人類的關係,想必普遍除了讓人懼怕或者厭惡之外,就是很多商業價值上的利用。例如食用或者藥用。但似乎眼鏡蛇和眼鏡王蛇因為其特殊的防禦姿勢而跟人類有著更為複雜的關係,在很多地方,人們對眼鏡蛇的崇拜與敬畏由來已久,甚至形成了文化。
Tom Charlton:眼鏡王蛇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神話以及傳統中都有特色,它們的宗教地位基於這樣一種觀點,即眼鏡王蛇以及真正的眼鏡蛇都是古代蛇神納迦的後裔,在印度教和佛教的信仰中都被稱為納迦。
過去的一些時光中,專門的眼鏡王蛇崇拜文化存在於印度和東南亞,其中最著名的是在緬甸發現的,那裡的女祭司與新捕獲的野生眼鏡王蛇舉行危險的儀式。在這裡,當地的佛教文化中這樣描述:眼鏡王蛇的任務是保護被稱為「納迦森林」中居住著精靈的神殿,因此它們沒有受到人類的傷害。在儀式中,捕獲的眼鏡王蛇會在女祭司面前被放出來,然後迅速恢復防禦姿勢。女祭司會穿著寬鬆的衣服,大概是為了對自己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然後會沿著眼鏡王蛇的身體與之接觸。表演時,女祭司要親吻眼鏡王蛇的頭或嘴。一旦完成儀式,這條被捕獲的眼鏡王蛇會重新放回發現它的地方,以免激怒納特人。雖然這些儀式在20世紀早起到中期被一些西方人記錄在案,但表明它們的宗教和文化意義的描述並不多,這種危險的表演背後的原因也尚不清楚。
現在眼鏡王蛇崇拜文化在緬甸幾乎消失了,而那些今天仍然在用眼鏡王蛇表演的人只是出於娛樂目的。
一位身穿傳統服裝的女耍蛇人與一條眼鏡王蛇正在表演,這些表演現在僅僅用於娛樂目的。仰光,緬甸。照片:David Warrell。
26
耍蛇娛樂的習俗起源於宗教,至今仍然被非洲和亞洲部分地區的一些人用來謀生。耍蛇人利用蛇的自然行為來控制蛇的攻擊,同時避免被蛇咬傷,還會採取其它危險行為來娛樂公眾。雖然很多不同種類的蛇都會被耍蛇人捕捉和展示,但眼鏡蛇以及眼鏡王蛇因為其戲劇性的威脅姿態和行為的可預測性而在這些表演中被廣泛使用。在東南亞,眼鏡王蛇的娛樂用途最為突出,那裡蛇的表演通常在旅遊景點。在泰國東北部的孔敬省(Khon Kaen),有一個名為Ban Khok Sa-Nga的村莊,也被稱為眼鏡王蛇村。在這裡村民們把各種各樣的蛇放在木箱裡,包括緬甸蟒蛇、鼠蛇、孟加拉眼鏡蛇以及眼鏡王蛇。每天,遊客成群結隊來到這裡觀看當地的男女老少用蛇表演,最受歡迎的當屬那些巨大的野生眼鏡王蛇。
下圖,眼鏡王蛇村的村民與野生眼鏡王蛇表演以吸引遊客。照片:Randy Ciuros
緬甸女祭司與眼鏡王蛇的危險儀式和東南亞的耍蛇活動紀錄短片,不論是儀式還是娛樂項目,這些耍蛇者都必須具備超大的膽量和嫻熟的弄蛇技巧。視頻來源網絡。(00:01—04:12 女祭司與眼鏡王蛇的危險儀式。04:13—06:34 耍蛇人戲耍眼鏡蛇和眼鏡王蛇,並且耍蛇人刻意展示了眼鏡蛇沒有被去掉毒牙)
在這裡補充一點,以視頻為例,正因為眼鏡蛇和眼鏡王蛇直立的防禦姿態導致了動作的可預測性和攻擊範圍的局限,使得戲耍這類蛇的行為成為了普遍現象。而蝰蛇和蝮蛇的S型防禦姿勢使得攻擊角度和範圍大大增加,拿五步蛇舉例,若如此肆無忌憚的戲耍它,不論你的手處於哪個角度,它都能輕鬆的咬到你!所以,就拿印度耍蛇人來說。他們中敢於戲耍圓斑蝰的都幾個?
Tom Charlton:不過,仍然會有許多耍蛇人都在表演中多次被眼鏡蛇或眼鏡王蛇咬傷,如果幸運的話,他們只會失去手指。
27
毒性和咬傷的救治
顯然,對於那些被眼鏡王蛇咬傷後最終只是手指爛掉的耍蛇人來說,這個結果是幸運的,有可能咬傷時並沒有注入大量的毒液。況且在東南亞的那些村莊,一般的毒蛇咬傷事件時有發生。通常是活動的人們沒有看到埋伏起來的蛇從而進入攻擊範圍,蛇被激怒,進而咬人。而那裡的人們通常只會用世代相傳的草藥配方來治療毒蛇咬傷。
因為本身行蹤隱秘和迴避人類,眼鏡王蛇咬傷事件很罕見。但對於眼鏡王這樣的劇毒蛇咬傷來說,草藥效果遠不如抗毒血清。如果被眼鏡王蛇實打實咬上一口,在沒有抗蛇毒血清的情況下,被噬咬的傷者因為巨大的毒液量而有著極高的致死率。沒錯,不是較高,不是很高,而是「極高」!強大高效的神經毒素配合著釋放量會迅速麻痺傷者的呼吸系統,有報導稱個別被咬的患者在30分鐘之內就會喪命,更有極少數患者是過敏體質,被咬傷後身體的免疫系統對蛇毒會變得高度敏感,而這種情況通常更會加速死亡的來臨。
眼鏡王蛇咬傷後造成傷者肢體和胸部水腫。照片:Ahmad Khaldun Ismail博士。
蛇毒是蛋白質和多肽組成的複雜混合物,主要用於捕食。因為絕大多數的毒蛇,包括眼鏡王蛇,並不像大型遊蛇或者蟒蛇那樣會施展強有力的絞殺,因此毒液對快速殺死獵物起著關鍵作用。為了不讓獵物反傷到自己,一些蝮蛇和蝰蛇甚至採取咬到獵物立刻鬆口的策略,等著獵物毒發身亡再過去從容不迫的吞食。而在防禦性咬傷中,毒液的目的是讓對手吃痛或者死亡來確保毒蛇自身的安全。
眼鏡王蛇的毒液是一種粘稠的黃色液體,由位於頭部兩側皮下的巨大毒液腺產生。這對兒高度發達的毒液腺,能夠儲存350—500毫克(不含水分及其它雜質的乾重)的巨量幹毒,成分主要由強大的突觸後神經毒素組成,作用是阻斷神經和肌肉之間的傳導信號的乙醯膽鹼分子的相互作用,導致癱瘓,最終被害者呼吸停止。Tom Charlton:而作為混合毒類型毒蛇,眼鏡王蛇毒液中存在的其它有毒成分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被咬傷者的身體。其中的細胞毒素會破壞組織,造成嚴重的局部組織壞死,最終局部毀容。心臟毒素會影響心臟的收縮。更有一種獨特蛋白質構成的毒素,只在眼鏡王蛇的毒液中被發現,叫做漢娜毒素,它的作用是導致血管破裂造成出血,進而被害者血壓急劇下降。這也是否說明,被眼鏡王咬上一口,傷者可能同時體驗到類似被銀環蛇、五步蛇、響尾蛇咬傷的滋味?
咬傷治癒後,患者被毒液侵蝕的皮膚留下的疤痕。照片:Tom charlton。
看來,雖然眼鏡王蛇屬神經毒毒蛇,但毒液中的細胞毒素成分對肢體的破壞不容小看。
28
毒理學中,有毒物質的毒性通常用「半數致死量」來衡量,英文縮寫LD50,意思為一定的時間內能夠殺死一半數量試驗動物所需的有毒物質的劑量。表達式:毫克/千克體重。Tom Charlton:眼鏡王蛇毒液對小鼠的皮下注射測試LD50=1.7mg/kg,那就可以理解為1.7毫克的毒液足以讓1公斤的試驗鼠有著一半的死亡概率。陸地毒性最強的毒蛇-內陸太攀蛇(澳大利亞)對小鼠的LD50=0.025mg/kg,換算過來此蛇毒性比眼鏡王蛇強68倍,而印度眼鏡蛇對小鼠的LD50=0.45mg/kg,為眼鏡王蛇的3.8倍。可雖說眼鏡王蛇的單位毒性弱於很多劇毒蛇,但再次強調因為超大的排毒量以及咬傷後神經毒素症狀的迅速發展,眼鏡王蛇依然被認為是比多數劇毒蛇更危險的蛇類。據報導,曾經一頭重達5噸的亞洲公象在印度的一次獵虎行動中被咬傷後於3小時內死亡。
書中並沒有明確提及在一次咬擊中眼鏡王蛇毒液的釋放量究竟有多少,不過根據我掌握的另一份資料顯示,成年眼鏡王蛇噬咬一次平均的排毒量為382毫克,而其中幹毒量約101毫克。比能夠致死一個成年人的量高出10倍。在對小白鼠的半數致死量試驗中,皮下LD50=0.34mg/kg。顯然這個測量數值更為可怕。不過這份數據來自於我高中時買來的由顧學玲、康景貴編著的《科學養蛇問答》一書。此數據年代比較久遠且適用範圍可能僅僅局限於中國產地的眼鏡王蛇。因此只作為一個參考吧。
幼年眼鏡王蛇鋒利、中空的前溝毒牙,可將毒液輸送到受害者的組織深處。照片:Tom Charlton。
而在歷史上很多人類被咬傷事件中,不少例傷者都沒能倖免於難。例1:廣西蛇販因為捕捉亞成年眼鏡王蛇遭到咬傷,在送往醫院的途中中毒症狀嚴重,1小時之後身亡。例2:江西抓蛇大王因表演眼鏡王蛇鑽褲管,蛇中途停留並咬傷其腿部,而後當事人不治身亡。例3:廣西崇左42歲男子在崇左沿山公路和朋友一起燒烤,途中發現一條三米長的大眼鏡王蛇,於是上去捕捉,並拿在手中到水泥路上拍照,慶祝自己捕捉到一巨大的眼鏡王蛇。當拍照好以後,把這條目測三米長的大眼鏡王蛇放入蛇袋子裡的時候,不慎被這條大眼鏡王蛇咬傷,隨後立刻現場去找醫生治療,據悉,還沒有出山就已經死亡!例4:馬來西亞蛇王Abu在表演時被成年眼鏡王蛇咬傷,雖然他不是第一次受傷,但這次沒能倖免,最終因為猛烈的蛇毒導致死亡。可見,不同與其它毒蛇咬傷,眼鏡王蛇因巨大的排毒量,根本不給傷者足夠的搶救時間。
由此可見,蛇不會無緣無故的咬人。因眼鏡王蛇如此厲害的毒性,所以預防遠勝於治療。我還是那句老話,既然選擇飼養毒蛇,與其思考被咬之後怎麼辦,不如多思考如何不被咬到。對於飼主來說,一些不必要的接觸行為是能夠導致被咬傷的最大隱患!!!
29
Tom Charlton:一旦被眼鏡王蛇咬傷,首要任務就是聯繫到最近治療裝備齊全的醫療機構。在送醫的同時,也要實施基本的急救措施。從傷者肢體上取出任何束縛物品,例如手錶、手鐲、戒指或衣服。通常保持被咬肢體的中立位置,防止移動和彎曲。減緩毒液擴散的壓力繃帶固定在被咬肢體上端,鬆緊度應該能允許一根手指插入繃帶下,不應完全限制血液流動。或切開傷口擴創排毒。被眼鏡王蛇咬傷屬於嚴重的醫療事故,抗毒血清是唯一經過驗證的治療毒蛇咬傷的最有效藥物,而且只有經過訓練的醫學專業人員在需要時才能夠實施應用。
眼鏡王蛇強大的神經毒素能夠迅速關閉傷者的呼吸系統。照片:Tri Maharani博士。
一定要讓傷者保持冷靜,可能的情況下撥打求救電話中,讓急救人員知道造成咬傷的物種。儘量安排救護車或者私家車前往醫療機構。
雖然過敏反應比較罕見,但仍然存在,通常過敏源為蛇蛻、排洩物、唾液或者毒液。經常接觸蛇的人,意識到是否對這些蛇的副產品過敏非常重要。
過敏反應通常發生在被咬傷後的幾分鐘到數小時,典型症狀為面部和嘴唇周圍腫脹和發癢的皮疹。在速髮型的過敏反應中,舌頭和喉嚨也可能腫脹,血管擴張,導致呼吸困難,氣喘,血壓迅速下降崩潰。此刻應立即給予注射腎上腺素。
眼鏡王蛇咬傷,通常需要注射10瓶以上的抗毒血清才能中和大量的毒液。抗毒血清的製備方法是首先向宿主動物(通常是馬或者羊)注射非致命的少劑量蛇毒液來刺激供體產生抗體,然後採集宿主動物的血液,從紅細胞中分離出含有抗體的血漿。這些血漿被進一步處理以分離抗體,正是這些抗體被用來中和蛇毒。雖說抗毒血清能夠有效中和蛇毒,但是並不能逆轉任何傷害,因此,注射抗毒血清必須在指示之後立即執行!
從一條亞成年馬來西亞眼鏡王蛇的噬咬中提取毒液。照片:Tom Charlton。
目前,泰國曼谷的紅十字會分別製備了單價眼鏡王蛇抗毒血清和神經多價抗蛇毒血清。單價抗毒血清可用來中和單一毒蛇的毒液,例如眼鏡王蛇。而神經多價抗毒血清可以對抗多種神經毒素類毒蛇咬傷。例如眼鏡王蛇、孟加拉眼鏡蛇、金環蛇等種類。
單價眼鏡王蛇抗毒血清(左)和神經多價抗蛇毒血清(右)。照片:Taksa Vasaruchapong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眼鏡王蛇的毒液成分高度可變,每個產地的的群體都會產生一套獨特的毒素成分組合。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區域產的眼鏡王蛇毒液中的細胞毒素濃度遠遠高於其它產地的個體,如果被咬傷,意味著更大範圍的組織破壞,而中國南部、寮國、泰國中北部地區產的眼鏡王蛇毒液中以神經毒素組成部分更加突出。印度以及北部地區的種群更是擁有整個物種中最強的毒性。這就意味,某個地區製造的眼鏡王蛇抗毒血清,在治療其它區域的眼鏡王蛇咬傷時可能效果較差。
不過,就像水可覆舟亦可賽艇,除了製備抗蛇毒血清,蛇毒也在醫學上還有著其它廣泛的應用。臨床實踐證明,不同種類的蛇毒有著不同的功效。例如鎮痛作用、降低血壓、促進凝血、抗癌作用、治療血栓等等。這裡不再詳細表述。
30
與其冒險去玩弄,不如安靜來欣賞
相信看了上篇幅的描述,不會有玩家想再隨意上手眼鏡王蛇了吧。曾經,我也做過像耍蛇人那樣徒手舉起眼鏡王蛇的動作,一樣摸過防禦姿態的眼鏡王蛇的腦門,可能因為在我剛剛對蛇產生好感的兒童時代,看了非洲耍蛇人的紀錄片。那時夢想過要當一名玩蛇大師,除了對蛇本身色彩的著迷外,可能就是起初敬佩耍蛇人的本領。而在20歲左右時我也如願以償。但隨著對毒蛇深入的了解,體會到毒蛇具備的能夠輕鬆殺死一個人的能力時,就明白了毒蛇不是寵物,更不是玩物(當然無毒的蛇偶爾上手沒問題)。進而改掉了這個習慣。我不知道其它喜歡上手毒蛇的飼主是否也是基於受到耍蛇文化的影響,再或者是一些飼主本身藝高人膽大,但不論是喜歡炫酷還是真的愛不釋手,我都奉勸停止這種行為。愛撫,把玩那都是人類情感的一廂情願。就像魚依賴水,主人就不能上手玩魚,而蛇生性安靜,就註定只是觀賞型的動物。主人就要陪著它安靜,尤其毒蛇,遵循它們不願被打擾的習性也是對飼主本身安全的有力保障!還是那句老話:相互尊重才能共同聲息。
與其冒險去玩弄,不如安靜來欣賞。以下照片:Viperman。
31
野外繁衍與人工繁育
從一名合格飼主的角度來看,我們已經順利表述並做到了了解眼鏡王蛇的基本自然常識、行為特點、飼養方法以及安全的操作管理。那麼,為自己心愛的眼鏡王蛇繁育下一代必然是很多飼主考慮或已經實行的事情。
因為本人目前沒有任何關於眼鏡王蛇的繁育經驗,所以此篇幅的文字描述基本均摘自Tom Charlton著作的《KING COBRA》一書中野生眼鏡王蛇繁殖行為描述篇和人工繁育篇章。
野生的眼鏡王蛇在繁殖期的整個過程都表現出了複雜的行為。因此,想要人工繁育眼鏡王蛇,先來了解野生眼鏡王蛇在繁殖期的各種行為很有必要。
Tom Charlton:在野外,繁殖期的成年雌性四處遊走留下氣味痕跡,此刻成年雄性會停止進食集中精力尋找雌性。在一年中的這份時候,雄性食慾下降也降低了兩蛇相遇時雌性被捕食的風險。若兩隻雄性眼鏡王蛇同時發現雌性,為了獲得繁殖的機會雄性之間會進行儀式化的戰鬥。戰鬥中它們通常不會啃咬對方,而是用身體試圖將對手壓倒在地。勝利的一方是體型較大者。接近雌性時,雌蛇會非常謹慎地判斷雄蛇的來意,這時一個危險時刻,有記錄顯示,在繁殖季節,雄眼鏡王蛇殺死並吃掉雌眼鏡王蛇。一旦交配成功,它們可能會在一起待上幾天,甚至幾周,重複交配數次,並且雄蛇會保護雌蛇不受到競爭對手的攻擊。當繁殖期結束,雄蛇便離開雌蛇,不再扮演繁殖過程中的任何角色。
為爭奪配偶而進行儀式化打鬥的野生雄性眼鏡王蛇。照片:Gowri Shankar。
野生眼鏡王蛇交配,印度西高止山脈。照片:Romulus Whitaker。
一條較大的眼鏡王蛇吃掉一條較小的眼鏡王蛇,香港。照片:Wenda Cheng。
32
一旦雌蛇懷孕,它會積極調節體溫,根據需要徘徊在陽光和陰涼處,以確保身體時刻保持能夠促進卵子健康發育的適宜的溫度。在產卵前的14-21天,雌蛇會經歷一次蛻皮,然後開始築巢行為。許多卵生蛇類都有母性表現行為,但眼鏡王蛇的獨特之初在於,它是世界上唯一一種為產卵而建造巢穴並加以保護的蛇。巢的功能是讓孵化環境保持比較恆定的溼度的溫度,護卵行為的作用是抵禦其它動物的捕食。因為在野外環境,老鼠、巨蜥等許多動物都會吃爬行動物的卵,所以雌蛇的守護大大提高的成功孵化的機率。
守衛巢穴中的雌眼鏡王蛇。照片:KB Thapa。
懷孕的雌蛇會尋找合適的築巢地點,通常靠近水源,並且選擇斜坡,因為這樣的地形能夠幫助排走過多的雨水。該地點還要有大量的落葉、苔蘚以及其它森林地面碎片,因為這時築巢用的材料。雌眼鏡王蛇會用身體圍出一個土丘,然後再圍繞圍繞一叢叢的植物盤繞一圈,把它們拉向自己,直到材料被緊緊捆在一起。樹葉以及碎片可能從幾米之外的地方收集起來,然後被雌蛇挪向巢穴。眼鏡王蛇的巢穴寬度可達120釐米,高度可達90釐米。通常築巢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底層的建造,通常由密實的植被構成,雌蛇會把卵產在中央一個被稱為「巢室」的地方。然後它開始建造巢穴的第二階段。用更多的樹葉覆蓋在蛋上面,並且能夠保護自己和蛋免收風雨侵襲。有時雌蛇會在產蛋前完成整個巢穴的建造,它用自己的體重壓緊巢頂的植被。整個孵化過程中,蛋會完全被封閉。
由掉落的松針和其它森林地面碎片搭乘的巨大巢穴。照片:KB Thapa。
雌性眼鏡王蛇在巢穴中呆1-3周,偶爾長達6周,在此期間它們很少遠離巢穴。雄蛇也曾被認為有參與保護巢穴的行為,偶爾也會被觀察到靠近巢穴的雄性。然而並沒有證據能夠進一步證明這種猜測。更有可能只是雄性被雌性吸引而來而不是巢穴本身。並且關於雌性眼鏡王蛇兇猛的護巢行為也被報導誇大了,雖然它們能夠抵禦大多數威脅,但很多情況下仍會在人為的幹擾中表現的沒有明顯反應或主動撤退,然後幾小時後返回。
圖1:Romuls Whitaker。圖2:Elliot Pelling。圖3:Malay Vispute。
而在孵化的最後階段,雌蛇通常會離開巢穴不再守護。這是否是因為避免幼蛇被吃掉而表現的行為尚不清楚。最後,幼蛇孵化便開始獨自生活。(此段落含義表述是否正確存在質疑)。
33
Tom Charlton:人工繁育不僅是一項非常有益的挑戰,而且還確保了健康蛇苗的獲得,從而減少野生動物的進口。跟許多爬行動物一樣,體型和年齡是衡量一條眼鏡王蛇繁殖能力的重要指標。圈養個體的生長速度通常快於野生個體,眼鏡王蛇性成熟年齡在3-5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雄性體長通常3.5-4.2米,雌性大約2.8-3.3米。
在繁殖之前,必須確定蛇的性別。眼鏡王蛇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兩性特徵,公蛇通常長得更快,成年後明顯大於母蛇,而且身體和頭部通常比較臃腫。尾部性別探針是確定性別的準確方法。探針探入洩殖腔,探頭朝向尾巴。在公蛇中,探針會進入倒側的半球,而在母蛇中,探針會進入氣味腺。性別的判斷根據探針穿過的尾下鱗片數量而定,母眼鏡王蛇中,探頭只能通過1—4個鱗片的距離,而在公眼鏡王蛇中,這一距離至少為7片鱗,較大的公蛇能夠達到15片鱗以上。
為了繁殖,可在準備好的一對眼鏡王蛇飼養環境中提供環境循環。即模擬自然環境的季節變化。雖說對於繁殖這不是必要的條件,但重新創造自然季節變化可以在正確的時間引入對兒蛇時幫助誘發交配行為。不僅如此,這種季節性變化的複製本身也為圈養動物提供更加豐富的環境。根據地點,分為兩種方法,一種是來自亞熱帶北部地區,另一種是來自熱帶地區。來自亞熱帶地區的眼鏡王蛇應該經歷一段冬眠期,一般為12月份—來年的2月份。
一些眼鏡王蛇因環境季節循環造成的體色變化,冬季(深色)上,夏季(淺色)下。照片:Tom Charlton。
冬眠之前三周左右應該停止餵食,確保蛇的消化道中不再有任何食物殘留,這非常重要。任何食物殘留在低溫中都不會被消化,久而久之會腐爛,導致感染。並且這段時間足夠讓蛇排空腸道。然後每隔幾天降溫2-3°C,直至環境溫度為15-17°C。然後保持恆定。冬眠環境要黑暗而安靜。並且定期檢查環境的溫度變化情況。
眼鏡王蛇在這樣的環境下保持8周左右的時間,並且供給足夠的淡水。直至溫度再次緩慢升高,一旦環境溫度超過24°C,就可以再次進食。狀態和體重完全達標後,春天即可準備交配。
泰國南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其它熱帶國家的眼鏡王蛇不會在一年當中經歷較大的溫度變化,而是分為乾季和溼季,所以溫度循環對它們來說沒有必要。在6-10月份期間,只需每天或者隔天噴水製造人工降雨就可以複製溼潤的季節。再次強調期間要確保通風良好,以免出現呼吸系統疾病。在此之後,噴淋工作可以降低頻率以模擬乾燥季節。
繁殖之前的幾個月,雌性眼鏡王蛇應該增加食物攝入量,以補償卵細胞發育所需要的能量以及為妊娠期間的禁食期供給營養。雌性需要充足的脂肪儲備但不要超重,肥胖會導致生育能力下降。
34
關於配對兒,在一切前期工作準備好之後,雄蛇跟雌蛇應該在年初的某次蛻皮後放在一起。在熱帶地區,這種情況通常在1-2月份,而在亞熱帶地區,通常是冬眠完全甦醒後的4-6周。
當體型較大的雄性接近時,一條緊張不安的雌性中國眼鏡王蛇展開了頸部褶皺。照片:Tom Charlton。
因為眼鏡王蛇同類相食的傾向,配對期間會給飼主帶來不小的壓力,密切監視是必要的。不論是在野外還是人工環境,雄性眼鏡王蛇攻擊甚至吃掉雌性眼鏡王蛇的報導已經被記錄在案過,因此,此工作最好有另一位具備豐富毒蛇處理經驗的人員在場,萬一發生不測時及時提供幫助。為了方便應急處理,在配對之前也要儘可能移走蛇箱內暫時不必要的陳設。
一般情況,雄蛇儘量會鼓勵雌蛇與之交配,但如果安置一起之後10-15分鐘沒有成功或者兩蛇都明顯沒有配對兒傾向的話,就應該分開,5-7天之後再繼續嘗試。
交配開始前。雄眼鏡王蛇會遊走至雌眼鏡王蛇的背上。照片:Tom Charlton。
若雄性表現積極雌性也善於接受的話,那麼兩蛇放在一起之後會很快開始交配。雄蛇會跟隨雌蛇移動,一旦雌性準備好,它就會抬起尾巴,讓雄蛇的尾巴裹在自己尾巴下方。直至連接在一起不分開。交配時間短則一分鐘,長則兩小時,一旦結束,就應分開。
交尾中的眼鏡王蛇。照片:Tom Charlton。
每隔一周它們會被重新安置在一起,在繁殖季節,雌性在明顯能看出懷孕之前,成功交配可能會發生3-4次。一旦雄蛇不再表現出對雌蛇的興趣,或者雌蛇不再願意接受,就不應再進行配對兒嘗試。
交配成功後的大概兩周左右,雌蛇會發生排卵。期間雌性身體中部明顯腫大,大約一周之後,腫脹現象會消退。
排卵中的雌眼鏡王蛇。照片:Tom Charlton。
接下來的幾周裡,隨著卵細胞在雌眼鏡王蛇體內的發育,它的身體也開始變化。這個階段中,雌蛇開始拒食是很正常的現象,甚至在產卵之後的護卵期也很可能不會進食。這突出了從體重良好的健康雌性身上繁殖後代的重要性。而在這期間,雌性也會積極的尋找合適的溫度點進行體溫調節,確保身體保持在合理的27-28°C
35
眼鏡王蛇的妊娠期個體間差異很大,少則37天,通常在45-60天之間。在罕見的情況下,有長達112天的記載。雌蛇在產卵前的14-21天會有臨產準備,這樣飼主也就可以估計出產卵的大概時間。
根據野生眼鏡王蛇習性,雌蛇在產前的蛻皮之後,開始表現出築巢行為。在這個階段,蛇箱內的一些飾物應該被轉移走,以便有足夠的空間來讓雌眼鏡王蛇築巢。大量的築巢材料,由乾燥的樹葉和潮溼的苔蘚組成。人工環境一般建議選擇防腐處理過的樹葉或者竹葉。一旦添加了築巢材料,雌蛇就會開始用身體把它們圈在一起,形成巢穴。
巢穴和產前休息照片:Tom Charlton。
產卵的過程需要幾個小時,一旦完成,雌眼鏡王蛇會用一層築巢材料覆蓋住蛋。圈養的眼鏡王蛇通常可以產蛋20-45枚,也曾記載過56枚的超大產蛋量。
以下照片:Tom Charlton。
除了對溫度和溼度的監控之外,飼主在這個過程中還應做到最低限度的維護。數字溫度計應小心放置在蛇巢中蛇蛋周圍,確保溫度範圍在25-30°C。巢穴孵化提供的環境指數不是特別穩定,溫度可能會有2-3°C的波動。而溼度也要用高質量的溼度計來監測,雖然巢中溼度有築巢材料中的苔蘚來維持,但飼主偶爾也要在巢丘頂部噴水來維持在80-90%的溼度。
數字溫度計的探頭被放置在蛋的孵化層內。照片:Tom Charlton。
36
雌蛇一般會在巢中頂部盤繞休息,偶爾會下來活動,喝水。一旦雌蛇表現出完全遺棄巢穴不再花時間在巢丘頂部休息的跡象,飼主應當立即將它移出重新安置。此刻繼續自然孵化,直至蛇苗破殼出現。要確保箱子的安全性,以免蛇苗逃跑。
照片:Tom Charlton。
如果需要人工孵化這些蛋,產蛋過後飼主可以小心的移出雌蛇。這樣就可以從巢中取出這些蛋,雖然此刻雌蛇會顯得疲憊,但因為眼鏡王蛇的護卵習性,飼主仍然要非常小心。
跟很多爬行動物的卵一樣,取蛋時不要讓蛋旋轉,否則有可能殺死裡面的胚胎。使用記號筆標記蛋的頂部可以有效做到轉移時確保蛋的水平位置。
檢驗蛋是否成功受精,可以用一個小而集中的光源,比如大功率的LED手電筒,輕輕挨著蛋殼,然後照亮它。如果蛋是受精的,裡面的血管清晰可見,證明具有孵化小蛇的能力。而不可育的蛇蛋照亮后里面呈現清一色的淡黃並且沒有血絲。但有時候,也有血管需要幾天時間來發育的情況。所以在孵化的早期階段,任何外表完好透明澄清的蛋都不該被丟棄。
成功受精的眼鏡王蛇蛋中布滿血管。照片:Tom Charlton。
人工孵化是人工飼養蛇類和其它爬行動物最常用的孵化管理方法,用人工孵化器,為胚胎提供了可控、穩定、完全滿足卵孵化條件的環境。
37
成功孵化眼鏡王蛇是一個複雜,艱辛又耗時的過程。蛇類的的幼苗一旦破殼,還會在蛋中逗留幾天時間。然後相繼爬出蛋殼。通常幼苗體長40-50釐米,這時,飼主通常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確保它們在生命早期的脆弱階段存活下來,直到這些眼鏡王蛇苗子6個月左右大之時。就開始失去幼體的顏色,並且體質會更加強壯。
蛋盒內孵化的一窩中國眼鏡王蛇。當第一隻破殼而出的時候,剩下的幼蛇會在一周內陸續也陸續孵化出來。照片:Tom Charlton。
因為群體壓力和同類相食的隱患,相繼孵化出殼的眼鏡王蛇幼苗應當由飼主一一分開。因為剛出生的眼鏡王蛇就具有很強的防禦意識與毒性,所以搬運過程需要用一把尺寸合適的小蛇鉤。每條都要單獨安置在孵化前準備好的飼養盒中。盒子尺寸大約40釐米X25釐米X30釐米為合適,並且要確保環境的各項指標達到飼養標準參數。這些安置條件都應是孵化前的準備工作範圍。
新生的眼鏡王蛇就有很強的防禦意識。照片:Tom Charlton。
孵化不久的眼鏡王蛇苗在5-12天之後會經歷第一次蛻皮,在這之後就可以嘗試餵食。飼養幼體眼鏡王蛇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拒食現象。
在某些地方,包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幼體的眼鏡王蛇通常表現出不願意自己進食,即使提供天然的獵物,許多個體在自行捕食之前仍然需要一段時間的人工輔助填喂。而中國本土孵化的小眼鏡王蛇在沒有輔助的情況下更容易進食,並且也很快能適應進食死食。
對於剛孵化不久的眼鏡王蛇來說,餵食時用鑷子夾住食物在它們面前晃動通常達不到理想的開食效果,這樣做更容易引起幼小蛇的防禦反應,進而增加壓力阻礙捕食。正確的方法應是將食物放入盒子中讓其自行捕食。最好在安靜的夜間進行,鼓勵不願意進食的幼體的方法之一是儘可能的提供獵物的多樣性,找到一種能讓幼蛇產生很大興趣的獵物。可以選擇亞洲本土的頜腔蛇屬或者鼠蛇屬成員,如三索頜腔蛇、滑鼠蛇。(原文描述為輻射大鼠蛇Coelognathus radiata和印度支那大鼠蛇,我沒有查到radiata為頜腔蛇屬的哪個具體成員,推測最有可能是三索頜腔蛇,而印度支那大鼠蛇推測為滑鼠蛇)。而一旦眼鏡王蛇幼苗進食完成,就應保持至少24小時不被打擾,以免迫於壓力引起吐食或其它不良反應。
38
用解凍的玉米錦蛇餵食幼年眼鏡王蛇。照片:Tom Charlton。
具體關於拒食的個體,書中提到,飼主需充分演練填食的技巧。幼體眼鏡王蛇很嬌嫩,填食過程需要非常謹慎小心,以免傷害到幼蛇。大小合適的死蛇、剛出生的粉紅色老鼠、齧齒動物的尾巴以及小雞的大腿都可以用作填餵的飼料。一旦控制住幼蛇,就應用鈍圓的鑷子夾住。可以適當將填餵的食物浸入水中潤滑,使其更容易被推進和吞咽。一些個體會在食物放到嘴邊的時候立刻咬住,這樣飼主可以輕鬆將食物推進喉嚨。而另一些在受到控制之後不願意張嘴的個體,會緊緊閉合嘴巴。這種情況下,需要飼主耐心的,巧妙的利用溫和的力量讓其張開嘴。一旦吃完,食物應該被推至遠離喉嚨的位置。當飼主能夠快速熟練的完成填食操作時,幾天有規律地餵一次幼蛇也只會造成最小的壓力,而不會產生不良影響。一般,幼蛇也會適應這種方式。如果覺得蛇會自己吞下食物,飼主也應該允許它這麼做。有了耐心和時間的付出,所有的幼蛇最終都會自己進食。
進行填食過程的幼年眼鏡王蛇。照片:Tom Charlton。
不過關於幼蛇開食困難的問題,很多也基於是沒有合適的藏身處、環境溫度的不適合、過度的打擾甚至飼養員的更換等外界原因。這樣會造成幼蛇的情緒緊張。所以,不論自然捕食或是填食,為了蛇能夠快速適應環境,以上幾點都應避免。唯有精心布置的環境加上最小限度的幹擾,新生的眼鏡王蛇才能夠迅速茁壯的成長。
在人工飼養環境成長的幼年眼鏡王蛇。照片:Tom Charlton。
39
物種生態現狀、保護工作
蛇在自然界中有著極其重要的生態地位,眼鏡王蛇也不例外。然而,人類活動的加劇和活動範圍的擴張導致野生動物資源被急劇的消耗和自然棲息地破大量破壞與侵佔。眼鏡王蛇在一些地區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因此,保護工作變得艱巨而刻不容緩。
在印度,眼鏡王蛇受到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嚴格保護,不會被捕殺或買賣,為了研究活動而捕捉或者打擾都需要特別的許可。但是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眼鏡王蛇仍然被合法或者非法的捕捉和交易,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通常它們被用於食用或藥用。一些動物學機構和觀賞活動的需求也讓許多野生個體被運往西方國家。不過如今的美國和歐洲,人工飼養的眼鏡王蛇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所以進口野生個體的需求也大大減少了。
而對人類對蛇類棲息地的侵佔將直接導致人和蛇的個體衝突。因此,每年都有很多人因被毒蛇咬傷甚至死亡。這更加深了人們對蛇的誤會。每年都會有很多眼鏡王蛇被人類殺死。恐懼和無知是造成這種迫害的主要因素。但眼鏡王蛇意外咬人的情況非常罕見,在印度或東南亞,那些常見的蝰蛇、蝮蛇以及真正的眼鏡蛇才是造成蛇咬傷事件主要種類。因此,一些研究機構的人員免費提供居民區的蛇類清除服務,將蛇安全的轉移,而不是讓沒有經驗的居民試圖移動或者殺死蛇,將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並且研究人員還會進行知識的傳授與普及,告訴那裡居住的人們蛇在自然界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識別毒蛇並避免被蛇咬傷。
Tom Charlton:對於眼鏡王蛇來說,被提供保護是幸運的。一些野外研究人員努力了解該物種的生態,進行長期研究以找出最佳的管理方法。無線電遙測項目已經被用來跟蹤個體的運動,通過一個簡單的外科手術過程將一個小無線電發射器植入剛捕獲的眼鏡王蛇體內,然後再將它放歸野外。這時無線電追蹤器就能跟蹤這些蛇的運動模式。並在不打擾它們的情況下進行行為觀察和研究。第一個眼鏡王蛇的無線電遙測項目是由印度西高止山的阿古貝雨林研究站進行的,在那裡,眼鏡王蛇被選為旗艦物種,是保護阿古貝森林運動的象徵,這最終不僅有利於眼鏡王蛇,也利於這片棲息地的所有物種。
40
總結及感言
到此,關於本篇對眼鏡王蛇的介紹全部完畢。經過一個多月斷斷續續的精雕細琢,將自己的飼養筆記與書中科普內容相結合使得這篇推送涵蓋的內容上相比之前的文章有了質的飛躍。當初並沒預計會寫這麼多內容。不過除了我本身對眼鏡王蛇的著迷使得我獲得了更多的飼養維護心得體會之外,我更加感激Tom Charlton著作的《KING COBRA》這本書及時的出現和到來,豐富的內容不僅能夠獲得更多知識,更能幫助拓展寫作思路。也非常敬佩這本書的作者。讓我不得不佩服歐美人在學術領域的敬業,原書中單是眼鏡王蛇一個物種的知識就覆蓋了150頁的內容。只有如此客觀、嚴謹、一絲不苟的作風才能讓這個大千世界蘊藏的知識與秘密不斷被挖掘出來,蛇在大眾人的眼光中亦正亦邪,兒時的我一樣懼怕蛇類。但正是那時受到探索頻道、國家地理等科普紀錄片,以及一些自然科學書籍的影響,我才能拋開主觀情感,以客觀的眼光去了解蛇的真面目。有時,人們對一件事物的喜愛不必要寄予情感,它們本身就是驚豔而神奇的。
我們都應愛護這些美麗的生靈,保護這顆藍色星球的生態!保護與探索相結合,方能大開你我的眼界,或是造福全人類。不過每當看到類似如下場景,都會感到惋惜和無奈。
一條不幸的眼鏡王蛇在進食巨蜥時被人類殺死。照片:Rafe Brown。
毒蛇常因為劇烈的毒性而被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就像文中之前提到,不僅抗毒血清的製造離不開毒蛇本身,毒蛇的毒液在醫學中亦有廣泛的應用。而這些有益的,能夠幫助人類的前提條件是人們自覺的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但下面這一張照片來自東南亞的某國家,更是讓我感觸頗深。
一條眼鏡王蛇捕食一條年輕的網斑蟒(網圖),因為蟒蛇的奮力絞殺反抗,兩者最終同歸於盡。旁邊隨處可見難以降解的人造垃圾。這兩種蛇,都是蛇中的頂級殺手。它們在被人類破壞不堪的棲息地之中仍然在為生存奮力掙扎,而背後拍照的人類也是否意識到了自己本身也是在這自掘的墳墓中艱難呼吸?
41
關注Viperman,精彩永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