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廣義的愛 vs. 具體的愛
前五代救世主的愛,是「廣義的愛」;第六代的Neo,是「具體的愛」。正是這種愛的區別,使這兩類救世主在面對架構師給出的難題時,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架構師給出的是兩個選項:選項1:選擇Zion毀滅,讓Matrix升級,救世主可以選擇二十幾個人類的倖存者重建Zion,以維持人類的延續。當然,崔妮蒂必死無疑。選項2:選擇去救崔妮蒂。那麼Matrix將被毀滅,所有人類也將滅絕。前五代救世主,都選擇了1;這一代的Neo,選擇了2。為了救一個自己愛的人,而犧牲了全人類,這不是自私的行為嗎?這怎麼可以是救世主的選擇?難道救世主發展到了這一代,退化了嗎?前一陣子新冠病毒在美國剛開始爆發的時候,有個報紙在整整一個版面上,刊登了1000個因病毒而死去的人,包括他們的名字、愛好。報紙回答:當我們在談論1000個人因新冠病毒而死去的時候,1000隻是一個冷冰冰的數字,在我們腦海裡能夠喚起的,只是一點泛泛的感慨——「啊,原來有這麼多人死了啊。」心情平靜,波瀾不驚。只有當我們把每個人都列出來的時候,才能感受到,原來這1000個人裡的每一個人,都是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的人,有家庭、有愛人、有朋友,每一個人的死去,都會給TA身邊的人帶來無盡的悲傷。1000,不只是個冰冷的數字,而是把這樣的悲傷,放大1000倍。同樣的,當我們在喊口號「愛祖國、愛人民」的時候,內心裡的感受是泛泛的,口號的內容也是絕無可能做到的。人民是什麼?人民是每一個具體的人啊。向領導打小報告坑你的人,愛不愛?劈腿甩了你的人,愛不愛?在擁擠路段還要加塞到你前面的司機,愛不愛?教你炒股讓你虧了大錢的騙子,愛不愛?只有當「人民」這種大詞具象成為生活中的一個個實例時,愛,才能落到實處。前五代救世主,天生被賦予了拯救人類的責任,他們知道自己的使命是愛人類。但這種愛是泛泛的,是悲天憫人的,是由大義所驅使的。看上去愛的範圍很廣,覆蓋到了所有人,但只要任意讓一個人走到救世主的面前,救世主就會發現,自己內心的OS大概是:「你丫誰啊,我幹嘛要愛你。」這樣的愛,因為不夠具體,所以不夠極致。因為不夠極致,所以不夠有力量。在這種廣義的愛的局限下,前五代救世主,只能讓Matrix不斷重啟升級,人類每次都得大批量滅亡,留下二十幾個人,重建Zion。救世主在這個版本獲得突破的關鍵,是兩個人,一個是先知,一個是崔妮蒂。首先在Neo的人物設定上,先知(建議架構師)不再讓他走「大英雄」的路線,而是具有普通人的性格弱點,比如懷疑、懦弱、膽怯等。這樣設計的原因,是因為大英雄往往過於理性,在宏大的目標驅動下,不得不結果導向,計劃周全。理性過盛,則承載愛的感性部分必然被擠壓。要給愛留下足夠的空間,就不得不同時接受感性帶來的人性弱點。李誕在參加一個訪談節目的時候,主持人問他:「你覺得在愛情裡,是應該多一些理性還是多一些感性?」李誕回答:「最好的愛情,不是理性或是感性,而是她能讓你從一個理性的人變成一個感性的人。」這話說得很妙。從天下大義,回歸到對一人深愛不已,就是一種從理性到感性的蛻變。讓Neo完成這個蛻變的,不用說,當然是崔妮蒂。對Neo來說,這不僅是蛻變,而且是覺醒。《黑客帝國》的整個第一部,講的其實只有一件事,就是Neo的覺醒。從不會愛到愛的覺醒,從凡人到救世主的覺醒。第一部結尾處,Neo被Smith迎面開了數槍,子彈全打進了胸膛裡,死得不能再透了。這時,崔妮蒂親吻了Neo,並向他表白了自己的愛。Neo猛地活了過來。經過整整一部的鋪墊,Neo迎來了覺醒,他對崔妮蒂的愛,和救世主的能力一起,同時覺醒。通過挫折和考驗覺醒的能力和愛,要比初始狀態下直接被賦予的屬性,強大的多。真正的英雄,從來都不是天生的,而是披荊斬棘、歷經磨難的成果。There's a difference between knowing the path...and walking the path。「知道該走哪條路,和你真正去走那條路,是不同的。」同理,知道什麼是愛,和真正去體驗愛,是完全不同的。崔妮蒂的愛,把Neo從死亡狀態中喚醒,這樣極致的愛的體驗,絕不是前幾代救世主具有的那種廣義的愛,所能體會得到的。英雄之旅
約瑟夫·坎貝爾在他的著作《千面英雄》裡寫道:「與女神的相遇是對英雄的最後考驗,考驗他是否具有贏得愛的恩惠(命運之愛)的能力。」對Neo來說,崔妮蒂,就是這個女神。崔妮蒂的名字本身,就是基督教中「三位一體」的意思。三位一體,即聖父、聖子、聖靈。Neo通過與崔妮蒂的愛的結合,通過了他英雄之旅上的生死考驗,從而贏得了愛的恩惠,再次獲得生命,繼續踏上他的英雄之旅。第一次考驗,是剛剛講的,能否通過感受到至深的愛而覺醒。第二次考驗,是在最愛的女人和人類整體之間如何選擇。回到之前的問題——為了救一個自己愛的人,而犧牲了全人類,這不是自私的行為嗎?從世俗的、道德的視角來看,這樣選擇自然是非常自私的。但如果理解了前面說的「廣義的愛」和「具體的愛」,就能明白,這次考驗的對象,是「具體的愛」能夠極致到什麼程度。只有通過了「愛一個人」的考驗,才有機會去挑戰「愛所有人」的宏大目標。從①看山是山,到②看山不是山,再到③看山是山,①和③看上去一樣,其實完全不一樣了。要實現這種不一樣,中間的②必不可少。從①愛人類,到②愛一個人,再到③愛人類,也是同樣的道理。①和③看上去一樣,其實這兩個「愛」字很不一樣。①是「廣義的愛」,③是「具體的愛」。如果沒有通過②的考驗,就永遠沒有機會去體驗真正的③。選擇拯救摯愛崔妮蒂,不惜承擔人類全部滅絕的後果。「愛」最本真的樣子,超越世俗和道德的虛偽部分的樣子,看上去與理性毫無關係、感性得簡直不可理喻的樣子,終於現行了。Neo選擇打開通往Matrix世界的門,像火箭一樣朝崔妮蒂射去,接住了中彈墜落的崔妮蒂,身後是爆炸的「The source」和即將毀滅的人類世界。這可以說是全片最燃的時刻。這標誌著,人類對「愛」的理解,終於掙脫了狹隘的道德觀,而上升到了神性之愛的高度。寫到這裡,疑問仍在,為什麼這種「為了救愛人而犧牲人類」的行為不是自私的?如果Neo救回了崔妮蒂之後,兩個人像童話故事一樣幸福地度過了餘生,那確實有自私的成分在,愛雖然具體,但範圍太小,也會帶上自私的屬性。但Neo並沒有這樣選擇。他選擇了犧牲自己,去拯救全人類。甚至當崔妮蒂要求跟著自己一起去送死的時候,也答應了下來。明明崔妮蒂和自己還是要死的,為什麼不在之前就選擇不救崔妮蒂呢?這不是多此一舉嗎?並沒有。因為只有通過了第二次考驗,才有第三次考驗,次序決不能亂。通過第二次考驗,獲得了「具體的愛」的能力,再把這種能力複製到全人類身上,愛的強度會被放大到不可估量的程度,憑藉這種愛,Neo才能通過第三次考驗。我們常會覺得,佛、菩薩,離我們太遠太遠了,凡人怎麼可能成為佛菩薩呢?用菩薩的話來說:「學會正確地愛一個人,就已經脫離輪迴了。因為那個人,他不只是一個人,他是所有的眾生。愛一個人,就是愛所有的眾生。學會愛一個人,就夠了。不用說去練習愛所有的人,那樣子,一個都愛不好。」就是這樣的愛,讓Neo通過了英雄之旅上最難的考驗,他在經過前五代的失敗之後,終於成為了真正的救世主。人類愛情的答卷
真正的愛的內涵,遠比我們想像的豐富的多。Neo和崔妮蒂的愛,是人類愛情的答卷。當Neo還沒能發揮出救世主的能力,還深陷自我懷疑的狀態中時,崔妮蒂始終相信,Neo一定是救世主。當Neo被Smith射殺,胸口近距離挨了十幾槍,死的不能再死的時候,連一向對先知的預言深信不疑的Murphys,在這鐵的事實面前也瀕臨絕望。只有崔妮蒂,仍舊堅信Neo是救世主,她滿懷愛意地吻上了死屍Neo的嘴,創造了奇蹟。當崔妮蒂自己被子彈射中胸口,快要死掉的時候,這次輪到Neo來救她。當Neo做出違背自然規律的動作——把手直接伸進胸膛取出子彈的時候,崔妮蒂的身心都沒有任何抗拒,她全身心地相信,Neo肯定可以做到。當Neo提議,要借一艘船前往機器帝國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瘋了。去機器帝國,只會白白犧牲一艘飛船,並犧牲救世主自己。崔妮蒂什麼都沒有說,什麼都沒有問,她只是告訴Neo,她必須一起去。她不知道Neo要去機器帝國做什麼,她只知道,她一定要去。即使那是一條眼見的絕路。崔妮蒂說:"I don't know, but I believe."—— 我不知道,但我相信。進入機器帝國之後,飛船被洶湧的烏賊群攻擊,崔妮蒂重傷將死。在彌留之際,崔妮蒂告訴Neo:「到時候了。我盡力了。剩下的事就靠你自己了,你一定要堅持到底。」英雄之旅中有很多段,都得一個人走。英雄之旅的最後一段,必須一個人走。愛人的任務,是用自己的犧牲,幫英雄在孤身一人踏上最後一段路之前,斬斷所有的分別和執著。這就是人類愛情的答卷——始終堅定的信心、毫不猶豫的犧牲、徹底的自我奉獻。真正的愛,是沒有「我」的。關係裡的一切,都只有「你」——我愛的人。終極答案
《黑客帝國》整體的邏輯線:
1)機器文明為了向人類文明學習如何進化,創造了Matrix。
2)進化的重點,是打破同一性,實現多樣性。多樣性的關鍵,在於選擇。
3)機器文明向人類文明學習的,就是如何進行選擇。
4)架構師構建的前五代Matrix都失敗了,在過程中引入了擅長研究人類意識的程序——先知。先知創造了Zion,重點觀察人類面臨重大選擇時是如何取捨的。
5)前五代的救世主,都是帶著拯救全人類的使命誕生的,他們也都完成了使命,選擇毀滅原有版本的Matrix,只帶著少數倖存人類重建Zion。
6)這一代的救世主Neo,屬性裡加入了新的元素——愛。在多次選擇的考驗下,Neo選擇以愛為最高準則,不惜冒著犧牲全人類的風險,拯救摯愛崔妮蒂。再犧牲自己和崔妮蒂,拯救全人類。
至此,機器文明找到了真正的答案——選擇時如何進行取捨,應該基於什麼樣的優先級來排序?——愛。阿西莫夫也在《銀河帝國4·基地前奏》裡說:「情感,是人類行動的一個強大動力,遠比人類自己所了解的更為強力。」佛教裡菩薩的慈悲心、菩提心,基督教的「God is love」,儒家的「仁者愛人」……Everything that has a beginning has an end。萬物有始皆有終。前文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