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的五四青年節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由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提出的「全球智慧鏈」,成為了媒體報導的焦點。作為一個傳統行業領軍企業的掌門人,為何會提出「全球智慧鏈」這樣一個充滿未來科技感的構想,伊利又是如何將這一構想一步一步變為現實的呢?對此,潘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伊利的全球化發展實踐,就是在整合全球的優質自然資源,以及標準、人才、智力等智慧資源,用全球智慧服務消費者,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伊利也在不斷輸出中國的優秀文化、管理、技術和標準。他還專門分享了伊利國際化進程中的三個故事,生動地詮釋了伊利的「全球智慧鏈」是如何落地生根的。
潘剛認為,要打造「全球智慧鏈」,其前提是要確保企業能「順利出海」,而要叩開海外合作的大門,離不開「和為貴」。潘剛講的第一個故事就是一個「和為貴」的故事。
伊利要在大洋洲的紐西蘭建奶業基地。這個地方,毛利人是原住民。與許多歷史悠久的傳統民族一樣,毛利人對他們的家園、鄉土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們在當地有很大的影響力,就連政府都得讓著他們。
起初毛利人對伊利很抗拒,這種抗拒情緒甚至曾經一度讓投資計劃陷入兩難境地。然而最初的受挫,並沒有讓伊利人一氣之下轉身走開,而是用積極誠懇的態度有針對性去消除阻礙。
先是了解其背後原因。通過走訪,從當地一位老人那裡,伊利得知了毛利人抗拒外來投資的因由。幾年前,曾有外國商人來這裡投資,但最後不僅沒有履行諾言,還破壞了草原環境。從此以後,對於外來的投資者,毛利人像保護自己孩子一樣保護著自己的土地,再也不接受外來企業。
知道了原因,就好辦了。為了取得毛利人的支持,伊利多次拜訪毛利部落的長老,承諾保護當地環境、解決當地人就業、尊重當地文化。經過了好幾個月不停的走訪,伊利竭力表達誠意,最終打動了他們,大洋洲生產基地正式開工。
後來的開工儀式上,伊利特意邀請毛利人的長老前來祈福。毛利長老與伊利人行碰鼻禮,意思是從此「鼻息相通」。伊利人則靈機一動,即興發明「碰肚禮」,告訴毛利人這是「肝膽相照」。
伊利與毛利民族成為了一個命運共同體、從心存牴觸到鼻息相通、肝膽相照的故事其實也是一個中國企業融入當地文化的故事。在講述這個故事時,潘剛總結到,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必須發揮好「橋頭堡」的作用,尊重當地的文化,搭建各國民間交流的平臺。
由對當地文化的尊重到傳播「和為貴」理念,伊利的項目得以順利落地,塑造了中國企業的良好形象。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一帶一路·合作共贏」欄目報導伊利大洋洲生產基地
在第二個故事裡,潘剛談到了企業出海的過程中,不免因為雙方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背景差異而遭遇對方的質疑。遇到這種情況時,他提出構建「全球智慧鏈」,離不開出海企業與當地政府、民眾的「水乳交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各方的合作共贏。
紐西蘭是世界聞名的「奶業大國」,乳製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超過93%的原料奶被加工成幹乳製品用於出口,妥妥的行業老大哥形象。伊利最初去紐西蘭考察合作項目,向當地官員介紹伊利現有的技術、標準和管理時,對方半信半疑,有些專家甚至還覺得伊利是在誇大其詞。
面對對方這種敷衍、懷疑的態度,伊利並未止步,而是請紐西蘭的官員和專家到內蒙古考察,帶他們參觀伊利的現代化牧場和智能工廠,給他們介紹伊利為奧運會和世博會提供的產品,為對方的專家闡釋伊利的質量管理體系中多達1000多個的檢驗項目……參觀結束後,這些紐西蘭來訪者的內心估計寫了一個大大的「服」字,成為了伊利大洋洲項目的堅定支持者。
和政府相比,民間認可有時更難。伊利開始在紐西蘭懷馬特市建廠時,當地人是相當戒備和疑慮的,就像對待商業入侵者一樣,懷疑伊利是來攫取他們資源的。開始的時候只有很少幾個農場主跟伊利籤訂供奶協議。
但是,伊利將其在國內的一貫態度也帶到了國外,那就是始終堅持伊利和奶農是魚和水的關係,伊利與奶農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正是本著這一理念,伊利在當地制定了提前預付、最低收奶保護價等一系列優待政策,在社區建設上也積極參加公益活動、給當地學生提供獎學金等等。
就這樣,伊利在當地逐漸成為了有口皆碑的企業。從官員到民間,大家都認可了伊利這個企業。今年3月份,在大洋洲項目二期揭牌儀式上,紐西蘭懷馬特市長克雷格·羅利對伊利大洋洲生產基地有這樣的高度評價:「伊利就像我們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一直把它當成一個100%的紐西蘭企業。」
潘剛說,牴觸和懷疑往往是不了解引起的。伊利在紐西蘭站穩腳跟的故事充分說明,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上的投資不是買斷,也不是財大氣粗秀肌肉,而是通過相互融入、相互了解來實現合作共贏。
伊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潘剛(左三)與中國駐紐西蘭大使館參贊張帆(右二)、紐西蘭駐華使館商務投資參贊 Ivan Kinsella(左二)、紐西蘭懷馬特市市長 Craig Rowley(左一)、大洋洲乳業總經理Roger(右一)共同為伊利大洋洲生產基地(二期)揭牌。
潘剛還指出,在打造「全球智慧鏈」的過程中,伊利也在不斷輸出中國的文化、標準、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用自己的實力贏得了全世界對中國品牌的尊重。
多年前,一所國外名校MBA師生到伊利考察,伊利很重視,特意派出一位副總給他們做介紹。結果剛開始不久,一位來訪學生直接打斷了這位伊利副總的介紹,說:「你們不用講了,你們說的這些我們早就知道了。還是我們問,你們答吧。」另一位同學接著說:「或者你們提問,我們來答也行。」
可想而知,當時的場面有多麼的尷尬。這些來訪伊利的國外名校師生名義上說是來考察,實際上卻並沒把自己當學生,而是來給中國、給伊利當老師的。其實,過去很多中國企業都有類似經歷: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中國企業向發達國家學技術、學管理,給別人當學生。
面對如此回應,伊利用發展和實力展現了中國企業的自信和風採。此後的十年間,伊利高速發展,並因卓越的成就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先後兩次成為哈佛大學的案例。今年2月,潘剛受哈佛大學邀請,第二次給哈佛MBA學子們授課,分享伊利的管理經驗,被哈佛師生們尊稱為「潘教授」。
潘剛堅信,實力才是硬道理。伊利靠實力走出去,吸取他國智慧的同時,也輸出中國的管理、經驗、技術、文化,贏得了國際認可。從學生到老師的角色轉換,表明「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國企業,已經逐步展示出足夠的自信,向全世界貢獻中國方案。
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左一)在哈佛大學給MBA學員授課
「古代的絲綢之路之所以能夠名垂青史,是因為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如今,古老的絲路煥發新的活力,「一帶一路」參與國紛紛為「人類命運共同體」點讚並積極行動。政府的戲臺已經搭好,中國企業要做的,就是潘剛所說的:「企業既要利用好這個廣闊的平臺實現自我發展,也要更好地將負責任的中國企業形象和中國品牌,展現給全世界。」
潘剛分享的這三個故事,是伊利構建「全球智慧鏈」過程中取得的實實在在的成果,可以說是為中國企業如何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並成功走出去,示範了一個正確的「姿勢」。
中國企業要「出海」,面臨著全新的機遇,但也會遇到全新的挑戰。海外投資遇到抗拒時,伊利堅持以互利求合作,在攜手發展中實現共贏;國際合作遇到疑慮時,伊利從各個層面和維度與對方深入溝通,融入當地社會,贏得國際尊重;跨文化交流遭遇傲嬌態度時,伊利用實力展示中國企業的文化自信,輸出中國企業優秀技術和品牌,向全世界貢獻中國方案。
而這些,既是潘剛的三個故事背後所蘊含的伊利如何走出去的經驗總結,也是伊利如何構建「全球智慧鏈」的成功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