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早先的消息,索尼將在4到6周內召開關於全新相機產品的發布會。(詳見:a7 III很可能將在4到6周內發布)而更新的消息指出,幾天後的10月18日,就有一場重量級的發布會。各方消息都推測,將登場的是索尼備受期待的a7 III。在索尼第三代全畫幅微單的發布前夕,我們今天推送了這樣一篇標題聳人聽聞的文章似乎有點不合時宜(原文標題:Why Sony’s Full Frame Pro Mirrorless Was a Fatal Mistake),但作者旨在提供一個不同的用戶視角,為索尼全畫幅微單的用戶和觀望者提供參考。本文原作者Sator,成文於一年前。攝像人網翻譯,有刪節。本文觀點不代表攝像人網觀點。
日前索尼全畫幅微單正處在一個很大的熱潮中,看到這些人衝進這股熱潮就像看著他們一個接一個奔向懸崖一樣。許多索粉可以興高採烈地宣布全畫幅微單打敗了單反,然而這個勝利判定顯然為時過早。我有資格來說一下,因為我是一名索尼全畫幅微單的擁有者,我也被吸引到了懸崖邊。這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錯誤,為什麼我會那麼蠢?
我知道這是一個有爭議的說法,所以讓我們來看看我說出這個大膽言論的原因。在你指責我在黑索尼之前,我可以向你保證,越來越多的A系列微單用戶正在為我鼓掌。對於索尼全畫幅微單的FE系統我們拋出一個簡單的問題,什麼是選擇全畫幅無反光鏡系統的根本出發點?
痛點1:緊湊性
全畫幅微單比全畫幅單反更緊湊,是大部分人選擇它的理由。就如索尼經理Kimio Maki在接受採訪時所說的:
問:您能用一句話總結一下選擇Alpha 7系列相機相比選擇單眼相機的好處嗎?
KM:尺寸,一切都關於尺寸——它更小更輕,這是選擇我們產品的主要原因。
我們來看看這個說法,來看看來自camerasize.com的比較圖:
上面這張圖顯示了索尼a7R II、佳能EOS 5Ds以及索尼a99的尺寸對比,每款機器都搭載了一支本機的24-70mm f/2.8鏡頭。正如你所看到的,它們的總長度幾乎是一樣的,索尼還是未能客服物理學的規律。你從相機機身中拿走的東西,還是必須將其放在鏡頭中,這樣的情況一再重演。
所以你面臨的選擇是:買一個大機身搭配很多小鏡頭、或者一個小機身搭配很多大鏡頭。前者總體來說更緊湊,而後者反而體積更大,更不用說FE鏡頭更昂貴。隨身攜帶的鏡頭越多,總體體積差距就越大。當搭載更大的鏡頭時,索尼微單鏡頭的重量平衡呈梨子狀,就像安裝在火柴盒上的火箭筒。
而在許多情況下,索尼全畫幅微單比同類的單眼相機更大。
上圖顯示了索尼a7R II搭配新的85mm f/1.4 GM鏡頭以及索尼a99與索尼蔡司85mm f/1.4鏡頭。這一次,微單總體積比單眼相機更大,當你將a7R II與佳能數碼單眼相機相比較時,也會產生同樣的結果。
這款帶有85mm f/1.4鏡頭的A7R II比帶有85mm f/1.2鏡頭的EOS 5DsR更大,儘管後者的擁有更大的光圈。
不止是索尼,當你將徠卡SL全畫幅無反相機與數碼單反進行比較時,尺寸劣勢會顯得更加明顯:
上圖從左至右分別為:徠卡SL與50mm f/1.4 Summicron,佳能EOS 5DsR與適馬50mm f/1.4 Art,佳能EOS 5DsR與佳能EF 50mm f/1.4,索尼a99與50mm f/1.4。
無反光鏡相機顯得更緊湊的唯一條件是安裝餅乾頭拍攝的時候:
上圖,a7R II和a99使用各自的20mm f/2.0鏡頭。這可能是全畫幅無反光鏡相機的原始設計意圖,但是索尼開始為微單系統開發大型專業鏡頭就變得非常不合理了。
為了保持尺寸優勢的假象,索尼和蔡司似乎正在兜售一些老生常談的「新」概念,即「最大光圈較小的鏡頭更緊湊」,就好像這是什麼技術創新一樣。f/1.8幾乎是所有FE卡口定焦鏡頭的默認最大光圈,只有少數幾款鏡頭例外。
荒謬的是,蔡司Batis 85mm f/1.8能讓你獲得與APS-C畫幅搭配富士XF 45mm f/1.2相同的淺景深。如果你無法獲得比APS-C畫幅更強的背景虛化,那麼選擇全畫幅的意義是什麼?但廠商將最大光圈限制為f/1.8的唯一原因就是使鏡頭更緊湊,但是請看下圖:
圖中三款機器分別是a7R II與蔡司Batis 85mm f/1.8、尼康D810與85mm f/1.8、富士X-Pro2與56mm f/1.2。這些組合的視野是一樣的,但說到緊湊,APS-C的富士遙遙領先。在最大光圈下,這些搭配都提供了相同的景深。
如果說緊湊性真的是首要任務,你可以選擇富士的組合,這也讓你能夠在低光下拍攝。所以用限制全畫幅鏡頭的光圈來達到更緊湊的目的是沒有意義的。
為了獲得有意義的緊湊性,你必須轉投一個較小的畫幅。無反光鏡APS-C系統比相同格式的單眼相機更緊湊。
上圖是富士X-Pro2和56mm f/1.2鏡頭對比賓得K-3和55mm f/1.4鏡頭。儘管富士的鏡頭光圈更大,但系統整體更加緊湊。這就是問題所在,APS-C無反光鏡系統的尺寸優勢能否擴大到全畫幅系統上,必須考慮鏡頭尺寸的因素。只有更小的機身又不能直接用於拍攝。這就是為什麼當使用50mm f/1.8鏡頭時,全畫幅微單就毫無尺寸優勢:
上圖是a7R II和50mm f/1.8對比EOS 5DsR和50mm f/1.8。如果你必須隨身攜帶多個鏡頭,那麼全畫幅微單的尺寸劣勢就越來越大。如果你想要的是一個整體緊湊的專業相機系統而不只是一個緊湊的機身,去購買單眼相機吧!
現在,結論正呼之欲出。一旦鏡頭尺寸被考慮在內,全畫幅無反光鏡系統就失去了它的緊湊優勢。
痛點2:重量
上一段已經證明了全畫幅微單並沒有尺寸優勢,那麼有人會說,雖然相比單眼相機,全畫幅無反光鏡系統的長度上沒有更短,但高度和寬度會有所減少,機身重量仍然更輕。然而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索尼將一個不經用的電池放在了他們的全畫幅微單裡,你最終不得不攜帶多塊電池,總的攜帶重量未必能夠減小。單眼相機的電池也可以做的更小,並且它們的續航壽命仍將比無反光鏡系統更長。
上圖為佳能5DsR,索尼A7R III和徠卡SL的背面圖比較。
痛點3:機內圖像穩定
除了尺寸和重量之外,你能聽到的下一個「選擇微單的原因」可能就是它有機內圖像穩定(IBIS)。而事實上,機內圖像穩定不是無反光鏡相機固有的獨特技術。
索尼2003年在其A卡口單眼相機中採用了2軸IBIS(Steady Shot),至今IBIS已經升級到了5軸。賓得也將5軸IBIS納入其K-1單眼相機中。所以IBIS原本就並非無反光鏡系統獨有的技術。但索尼的E卡口IBIS系統有一個重大缺陷,引用適馬公司的一段話:
……直徑非常小,使得設計高品質的全畫幅鏡頭變得困難……幾乎看起來E卡口是針對APS-C而非全畫幅設計的……
奇怪的是,適馬和騰龍似乎都不想投入FE鏡頭的研發,讓我們只能在昂貴的索尼和蔡司中選擇。
(譯者註:根據最新消息,首款適馬FE鏡頭從2017年年底推遲到2018年年初)
其次,IBIS還有一個問題,引用富士公司經理Takashi Ueno的訪談:
Takashi Ueno:首先我們的XF卡口系統並不兼容IBIS。你可能認為富士與競爭對手實力相似,為什麼富士不能夠做到這一點。答案很簡單:為了圖像質量。IBIS有其優點和缺點。IBIS將傳感器放在安裝座中以穩定圖像。為了確保在任何位置的光量,需要考慮傳感器移動的餘量,鏡頭卡口的直徑必須覆蓋更寬的成像圈。我們卡口的直徑是為IBIS的成像圈設計的,這意味著當傳感器發生移動時,角上的光量會減少。我們能夠通過數字算法糾正,但我們不想這樣做,我們不想損失圖像質量。
Tomash:那為什麼不設計一個更大成像圈的卡口,來兼容IBIS呢?
Takashi Ueno:為了覆蓋更大的成像圈,不僅改變的是卡口大小(和機身大小),鏡頭尺寸也必須更大。
如果你想要IBIS,則必須設計有更大直徑的卡口,以便在傳感器移動時不會影響角落的光量。你不能將一個APS-C卡口直接變成全畫幅卡口,也不能將IBIS強制改裝到一個沒有經過特別設計的卡口上。這就是為什麼當索尼在全畫幅微單上採用IBIS的時候,人們表現出非常大的驚喜,因為通常一個鏡頭卡口必須從一開始就為IBIS預留設計。
此外,蔡司也已經承認,FE卡口較短的法蘭焦距讓設計超廣角鏡頭面臨著技術上的極大挑戰。在極短的焦距下,光線以一個過於陡峭的角度射入機內的角落,這種情況當IBIS傳感器移動時更為加劇。索尼還未能開發出任何FE卡口的高品質超廣角鏡頭,我們甚至看不到一支16-35mm f/2.8鏡頭,我們也很可能永遠等不到像佳能11-24mm f/4那樣的鏡頭。
「技術上的挑戰」是一種很委婉的說法,更誠實的表達可能是「技術缺陷」。即使這個障礙最終被客服,它所花費的額外開發成本也會被轉嫁給買家,此外它還阻礙了鏡頭開發的步伐,並解釋了FE鏡頭的推出的緩慢頻率。
下面是各種鏡頭卡口的直徑,比較它們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索尼E:46.1mm
富士X:44mm
佳能EF:54mm
賓得K:44mm
尼康F:44mm
IBIS更適合更寬直徑的卡口,佳能能夠在EF卡口上添加IBIS,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有著超寬的直徑。而索尼和賓得則以非常窄的卡口直徑強行加入IBIS,公然無視其光學基礎,這完全是市場營銷的考量。
這樣看來,IBIS對產品整體來說,是優勢還是劣勢?
痛點4:適配其他鏡頭
能夠通過適配器轉接其他系統的鏡頭被看作是索尼微單系統的另一個優點。被問及適配佳能鏡頭時,索尼經理Kimio Maki這麼說:
問:您預計擁有佳能長焦鏡頭的人可能會使用a7R II來拍體育嗎?
KM:我希望我們的原生鏡頭能更好,但你所說的情況可能會發生。我們看到很多人使用索尼a7系列相機和第三方鏡頭,因為他們已經有了這些鏡頭。但我們的本機鏡頭會更好……
適配器使用起來體驗很差,我擁有很多適配器,但使用過程中總是手忙腳亂掉東西。另一方面,適配器增加了體積,削減了關於緊湊性的任何優勢。更糟糕的是,我的A/E轉接環將光通量減少了約1/2檔,同時還讓我失去了自動對焦功能。使用原生鏡頭確實會更好,這也是為什麼索尼打造了自己的FE/E鏡頭產品線。我很樂意把所有的適配器都扔進垃圾桶,我還是願意用原生鏡頭來拍攝。
痛點5:實時曝光預覽
使用無反光鏡相機,用戶能夠在拍攝之前通過EVF實時預覽曝光。在當今的數碼單眼相機上都還未能配備這項功能,但佳能的混合取景器新專利表明未來單眼相機很可能將出現能實時預覽曝光的EVF。
無反光鏡系統的EVF實時曝光預覽確實是一項非凡的功能,它提供了一個目前獨一無二的優勢。但需要提醒的是,這只是一項單一的新功能,如果你會只為了這一項功能而選擇一款相機的話,那麼你會忙死。
最後,我們再次回到原來的問題,選擇全畫幅無反光鏡系統的根本出發點是什麼?它並沒有多緊湊、也沒有更快的自動對焦、沒有高性價比的鏡頭陣容……
雖然這個問題也許不能得到有意義的回答,但人們只是正在買它,它是一個不合理的時尚。你最終必須為一個小機身購買許多大而昂貴的鏡頭。
索尼a7R II的自動對焦系統、5軸IBIS、EVF和4200萬像素BSI傳感器本應該在全畫幅A卡口相機上充分發揮其潛力,而現在卻被浪費在FE全畫幅微單上。在單反和無反光鏡的系統之間,戰爭從未真正開始,與上世紀Betamax與VHS的戰爭不同,現在索尼在兩個陣營中都有股份。目前無反光鏡系統的危險泡沫是不可持續的,更成熟的單眼相機設計從長期來看可能更具有彈性。
索尼的全畫幅微單正經歷這與所有新技術一樣的循環,首先,一些狂熱者宣稱它就是未來,並大膽地宣布它的勝利,然後任務完成。然而接下來人們會發現這場革命帶給了自己一系列問題,而不是夢想中完美的烏託邦。最後,人們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到了那個清醒的時刻,即使你仍舊認為無反光鏡對你很有用,也是沒問題的——但只要你現在沒有頭腦發熱盲目跟風,去一頭扎入全畫幅無反的熱潮中——就如我之前所做的一樣。
- 完 -
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攝像人網觀點。
這篇充滿爭議的文章反思了全畫幅無反光鏡相機系統的優勢是否真的是優勢,而索尼微單作為目前該領域的實質壟斷者,自然成為了首要目標。而文中的一些技術分析和對行業發展趨勢的判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認同與否,見仁見智。
不過對於將a7系列用於影視拍攝的攝像人來說,購買相機的出發點可能是有所不同的。你是否認同文中所提出的觀點?已經入手索尼全畫幅微單的朋友,是出於怎樣的出發點讓你決定去購買它?對文中列出相機的這些缺點對你是否造成實際的影響?你希望索尼在新一代的a7能夠解決哪些問題?歡迎通過頁面右下角【寫留言】與大家交流。
版權說明:
本微信號每天推送文章,除特別標明來源外,均為攝像人網獨家稿件,喜歡本文可分享至朋友圈。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公眾號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參閱:抄襲行為會有什麼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