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我去美國德州奧斯汀參加DellWorld2015。感觸最深的是,戴爾從德州奧斯汀起步到成為一家全球化的公司;從PC起家到成為一家具備端到端解決方案的公司,可以說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展現出了戴爾欣欣向榮的發展實力和前景。
不僅如此,在花費670億美元巨資收購EMC之後,讓戴爾在未來10年都能繼續引領整個IT行業的發展,這無疑是對那些看衰傳統IT企業的人一次狠狠的回擊,讓人十分興奮。而戴爾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麥可·戴爾對收購EMC後保持私有化公司的運營亦充滿信心。
回到中國市場,和不少跨國企業在華表現出來的「落魄」形象不同,戴爾中國如今傳遞出來的更多是一種「正能量」的感覺。
眾所周知,今年戴爾正式宣布進入戴爾中國4.0階段,這一新的策略也預示著戴爾在中國進入了新的開始。
當然,於我而言最為關心的是,戴爾中國4.0到底對他們意味著什麼?在這一角色的定位下,戴爾又將如何扮演好新角色賦予的任務呢?對更多的跨國公司而言,戴爾在中國的發展,又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必須正視一個新的市場環境,那就是和過去不同,中國正進入新常態時代。
在中國新常態下,可以發現中國的科技、網際網路乃至IT領域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也隨之影響著眾多跨國企業在中國的戰略制定。
首先是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定位。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的逐漸放緩,國家戰略層面上國產化政策的逐步推出,本土廠商崛起引發的激烈市場競爭,這些新的變化都需要跨國公司儘快對錯綜複雜的中國市場和政策環境的變化做出判斷,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恰當的策略響應。
其次,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走勢是進入中速發展的第二階段,創新無疑會成為這個階段的主要驅動力。在今年的兩會上,網際網路+、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等計劃的提出,都說明中國要轉變發展模式,把過去幾十年粗放型發展方式下建設起來的龐大經濟規模,進一步做細。
為此,中國正釋放一個明顯的信號,這就是「科技興國」。其實,從9月底習近平主席訪美時的中美企業圓桌會議可見,出席的成員基本都是中美科技與網際網路巨頭,就明顯傳遞了這一信號。
「科技興國」對行業和企業的衝擊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各個行業的商業創新與技術不斷融合;第二是創新將從大企業主導變為百花齊放。技術和用戶需求的快速變化,讓不少科技企業需要有更強的危機感,同時還需要更快的融入到中國的創新創業的發展浪潮中。
由以上三點來對照戴爾中國4.0的戰略,可以發現這一戰略來的正是時候,也進一步表現出了戴爾對於中國作為其全球第二大市場的重視與植根中國發展的決心,這就是「在中國,為中國」的具體體現,也傳遞出了作為一家跨國企業在中國的「正能量」形象。
正如戴爾大中華區總裁黃陳宏博士所言:「除了我們名字叫戴爾以外,其實戴爾本地投入、本地採購、本地研發、本地生產、本地服務都在中國,可以說完全是一家中國公司。」
在戴爾中國4.0戰略的引導下,今年以來戴爾在華的舉措不斷,很多事情想必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不過我還想再重複一遍:今後5年將在中國市場投入1250億美元,預計對中國進出口額貢獻約1750億美元,並直接或間接支持100萬個工作機會。應該說,在中國經濟目前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單憑每年貢獻100萬個就業機會,就應該給戴爾公司舉手點讚。
不僅如此,戴爾創投基金進入中國,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戴爾還推動在中國市場的全面戰略合作,加強與本地合作夥伴的大數據和雲戰略合作;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共同成立「人工智慧與先進計算聯合實驗室」;成立專為中國市場服務的端到端解決方案研發中心;在2015年向中國的教育和信息化事業捐贈約1000萬人民幣的現金與物資,用於支持發展中社區青少年的科技學習活動。
如今,我們可以發現,戴爾在中國有了越來越多的新夥伴:貴陽市人民政府、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公司、清華同方、金山雲、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等等。
顯然,戴爾用實際行動傳遞了這樣的理念:唯有與中國企業和每一個中國用戶並肩前行,才能真正地了解中國,與中國實現共同創新,並深深的紮根中國市場。
那麼,有了戴爾中國4.0戰略的指引,戴爾接下來又將如何實現與中國用戶並肩前行,完成網際網路+的轉型,真正實現科技興國的目標呢?戴爾給出的答案是:未來就緒。
所謂未來就緒,就是戴爾希望通過融合的IT 系統,配合以服務為中心的軟體,以自動化的方式為企業提供產品服務交付以及生命周期管理。這不僅僅是一個理念,更是具體行動的綱領。
戴爾亞太及日本地區總裁、全球新興市場董事長閔毅達強調,未來就緒並非基於對未來的預測而是側重於面向未來做好準備打造未來就緒的企業設計並實施靈活、高效的體系結構,從而讓企業更靈敏地反應、更果斷地改變。
我們先來試想一下這些場景:對於客戶而言,是否已準備就緒享受最高加快10倍的在線交易?是否已經準備就緒在2U SAN之中支持多達10000個郵箱?是否已準備就緒享受最高加速99%的配置速度?是否已準備就緒瞬間部署多達10000臺伺服器?是否已準備就緒壓縮最多80%的總體存儲?是否已準備就緒利用開放式網絡節省高達65%的資本性支出?
毫無疑問,客戶顯然是希望實現上述場景中描述的能力的,這就是讓自身的IT系統易於擴展、快速交付並節省成本。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而戴爾深諳此道,在面向未來的下一代數據中心、融合架構、流動數據體系架構、桌面雲、雲計算和大數據、軟體定義網絡和存儲、軟體和安全管理等技術和解決方案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總而言之,在「變革、連接、洞察、保護」四大技術趨勢之下,戴爾「未來就緒」希望幫助客戶實現以下的業務變革:保護投資,支持未來發展,讓用戶擁有更好的總體擁有成本;按需擴展,針對工作負載而定製,實現定製化的交付和支持;提供最新的創新技術,客戶可選擇多種靈活的路徑與新功能進行集成。
除此之外,戴爾基於開放的和基於標準化技術,保留用戶選擇的權利,沒有推倒重來式的升級,避免被供應商提供的系統所「捆綁」;提供模塊化的系統,戴爾的產品都是適應性強的構建模塊,不會做封閉的單體式堆棧;端到端的產品組合,以可擴展的端到端的方式交付,幫助用戶快速實現價值,同時保留靈活的適應能力。
這就是戴爾未來就緒希望實現的效果:讓傳統IT 更具效率,讓新IT 更加切實可行,主要突出三個重點:一是集成化,二是模塊化,三是自動化。
由此可見,戴爾中國4.0戰略+未來就緒的理念,戴爾向外界傳遞出的信號就是:面對未來,戴爾有能力為企業建設以服務為中心的IT架構、通過提供和支持最佳的傳統和新興技術,幫助客戶選用最理想的架構和解決方案,切實高效地支持其當下和未來的需求,迎接網際網路+時代的各種挑戰。
回首過去戴爾在中國二十年的發展,現在戴爾中國正進入4.0時代,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些不同時代戴爾的角色發生了哪些變化?
1.0時代:1995年~2000年是「戴爾中國1.0」階段,期間戴爾通過特許銷售進入中國市場,並將戴爾直銷模式引入中國。
2.0時代:2000年到2007年是「戴爾中國2.0」階段,戴爾將供應鏈、生產採購放到中國,在廈門建立了戴爾工廠。
3.0時代:2007年到2014年是「戴爾中國3.0」階段,戴爾走向市場的方式從直銷到多元化,開了11700個門店,發展了大量渠道合作夥伴和分銷商,並把戴爾企業級解決方案在中國落地開花。
4.0時代:2015年開始,戴爾中國4.0」戰略正式了落地。其目的是讓戴爾中國成為一家真正的中國公司,完全融入本地的生態系統,實現「在中國,為中國」。
如今,戴爾中國是戴爾全球第二大市場。數據顯示,中國的工廠及合作夥伴每年生產供應戴爾全球產品的65%;中國的研發團隊有近2000名資深工程師,成為全球最重要 的研發創新力量之一;中國2014年採購額高達280億美元;中國有超過8000名員工,創造1百萬個就業機會;中國有3個工廠、2個服務中心、2個設計中心;中國零售店發展到超過11700家,覆蓋2200多座城市。
這證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當下的中國是一個全新的中國。它仍然充滿機遇,但跨國企業不應該繼續把中國看成一個新興市場,而應該是一個成熟的市場。這裡有更多的競爭,也有更多的機會。因此,跨國企業理應改變在中國的管理和運行方式。
因此,戴爾中國4.0時代的種種變現,可以說樹立了跨國企業在中國的成功榜樣。這也給業界帶來的一個新的啟示,即跨國企業需要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和創業創新的大潮中,積極探索創造出適合自身的轉型模式,從而實現在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申耀的科技觀察,由資深媒體人申耀負責運營。擁有12年媒體工作經驗,專注企業級市場及合作夥伴觀察,蜂巢自媒體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