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年味——各國、各地的過年美食

2021-02-27 中科宇傑

中國最隆重的節日非農曆年莫屬!但並不只是中國有農曆新年,在亞洲乃至全球地區,都會有民眾慶祝這個中國傳統節日。各國、各地過年吃什麼?

馬來西亞
和中國一樣,東南亞的大部分國家都慶祝農曆新年。馬來西亞的農曆新年,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慶祝儀式「撈魚生」。撈魚生是一道帶有吉祥意味,祈求未來一年好運連連發大財的傳統菜餚。撈魚生是以魚肉條為主食材,搭配各種有顏色的蔬菜絲及水果絲,達到七彩繽紛的目的,因此也有七彩魚生的別稱。舉行撈魚生時,眾人會用筷子將盤中的菜餚高高舉起,一邊夾高一邊說著吉祥話,把盤內的菜餚夾得越高,象徵未來一年賺得越多、心想事成、風生水起。如果你有機會前往馬來西亞過農曆新年,一定要親身體驗這道充滿吉祥應景的慶祝菜式!



新加坡: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人過年時,人們用糯米和紅糖做成甜年糕,供到訪「串門」的客人食用。
油炸糯米和紅糖做成的甜年糕中包含著當地人祈福生活甜蜜和鴻運高升的願望。


新加坡人過農曆新年時,家人團聚在一起後晚餐的頭一道菜通常都是「魚生」,撈魚生,就是用新鮮生魚肉,配以瓜絲、水果絲和各類蔬菜,再調和沙拉醬拌制而成,這道菜中的每一份原料都排列得莊重整齊。
大家圍坐一起,農曆新年的樂趣此時才剛剛開始,女主人拆開紅顏色的幸運包,裡面裝著的不是錢,而是花生碎末和芝麻粒兒,她將它們撒到「魚生」盤子裡,撒的時候要稱作是灑金粉。大家一邊用筷子將各種美味高高夾起,一邊用廣東話說「撈起!撈起!」大家通常會喊上個7至8遍。借著「撈喜」的諧音,祝福來年風生水起。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華人民俗:春節吃「撈生」。
在印度尼西亞華人華僑的年夜飯中,「撈生」必定是頭道菜。「撈生」就是前面提到的「撈魚生」,叫法不同,但意思差不多,即加上很多配料的生魚片。講究的配料有炸芋頭絲、紅白蘿蔔絲、炸粉絲等共十幾道。新年吃魚意味著吉利。魚和菜蔬分別盛在圓碟子裡,撒上胡椒和調味品。食客用筷子攪拌各種配料,做著向上攪調的姿勢。據說,此舉象徵著在未來的事業中發財和幸運。


東南亞一帶的農曆年美食大多有各種糕點、肉、魚,也講究色香味俱全。



越南:
越南做為世界上少數使用農曆的國家之一,年飯也是一年裡最重要的一餐,吃的東西和廣西很像,團圓飯中最重要是糯米粽子,用豬肉、大油、綠豆沙做餡。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葉包裹的,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取天圓地方之意。他們認為,圓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越南粽子包有糯米、綠豆、豬肉和胡椒粉,味道十分獨特;粽子的外形呈四方,另外使用橫豎兩根竹篾紮起來,外形像田地,代表新年五穀豐登的意思,而豬肉則表示出入興旺。


相傳越南雄王時期,雄王因年事已高,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但是他有22位王子。為了使王子們不出現爭執,他決定組織一次比賽,讓王子們每個人都去尋找或製作一種最好吃的食品,用作祭祖的祭品,誰的最好誰就獲勝,勝者繼承王位。王子們競相派人尋遍天涯海角,只有排行十八的王子阿僚從小失去母親,孤單一人,沒有人來幫助他。離雄王規定的期限只剩三天了,阿僚還是兩手空空。這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女神從天而降來幫助他。女神對他說:「世間天地為大,糧中稻米為大,沒有什麼比稻米更貴重的了。咱們不用做別的,只做兩種粽子就可以了。」她讓阿僚撿些米,找一些綠豆,然後打開一張張又大又綠的葉子,把糯米和其他一些用料包起來。女神一邊包一邊解釋說:「這支粽子象徵著大地,形狀是方的。大地上有森林、田野和耕地,應該是綠色的。除了大米還有肉和豆子,象徵著大地上的禽獸和草木。」她又將一種香糯米蒸軟搗爛做成雪白的圓形粽子,說它象徵著蒼天。阿僚醒來後,立即按照夢中女神所講的做了方、圓兩種粽子。比賽那天,人們看見在王子們擺出的各種美味佳餚中阿僚做的幾隻大粽子,都不屑一顧。但當人們品嘗之後卻不禁嘖嘖稱讚。雄王嘗了幾口也覺得口味新奇,便叫阿僚前來詢問粽子的製作方法。阿僚一五一十地講了粽子的製作方法和寓意。雄王宣布將王位傳給阿僚,並說明自己看重粽子的原因:「這種食品不僅好吃而且意義特別,顯示了兒孫後代尊父母有如天地的孝心,還包含了對故鄉原野的一片真情。這種食品的原料是普通的大米,人人都可以做,而大米又是世間最寶貴的東西,人人都不能缺少它。只有有才華的人才會想出製作這種食品的辦法。」阿僚繼承了王位,而這種粽子從此也就成為越南的傳統食品。逢年過節人們都要包粽子,以緬懷祖先。



菲律賓:

舉家齊動手 一起做雞飯。
菲律賓的年夜飯是所有人家都要「舉家齊動手,一起做雞飯」。菲律賓民眾素喜食雞,最有趣的是,能夾得雄雞頭者,謂之「獨佔鰲頭,報曉人家」;得母雞頭者,則意味著「多子多雞(吉)」;即使是夾得雞肋者,也會稱之為「食之有味」;夾得雞蛋者為「圓圓滿滿」。


韓國:

韓國春節的年味統稱為「歲餐」。最具代表性的是「米糕片湯」,是傳統湯菜和年糕的匯合。


古代的韓國人崇尚太陽,白色的小圓狀米糕片就代表著太陽,正月初一早晨吃米糕片湯代表著迎接太陽的光明。另外依照原始的宗教信仰,也代表著辭舊迎新、萬物更生復活之際的嚴肅和清潔。以前做米糕片湯的湯是用野雞湯熬成,現在野雞難得,因此改用牛肉或雞肉湯代替。中部和北部地區還喜歡在米糕片湯裡加入山雞肉、綠豆芽、蘑菇和泡菜為餡的餃子。
每家每戶還會準備蜜糯油果、桂皮湯、八寶飯和肉片等食品,接待前來拜年的親朋好友。

日本:
在日本明治維新以前,日本使用中國曆法,採用農曆,新年就是春節,明治維新以後,主張全盤西化,廢除農曆,改用公曆,所以,現在日本的新年就是公曆的元旦。
日本九州地區過中國的農曆年,橫濱的中華街也過中國的農曆年。
過農曆年的人家喜歡在過年期間煮年糕湯。每人吃一碗蕎麥煮年糕湯麵,也是過年必不可少的。吃蕎麥麵的習俗從日本江戶時代流傳至今,意味著祈福和長壽。在除夕鐘聲敲響108下之際,各家各戶就競相吃起長麵條來。據說,誰家麵條長,來年的運氣就好。而且,幸運的多少與麵條的長度成正比。


蕎麥煮年糕湯


過農曆年的日本人在春節期間也會食用一種年糕、蔬菜、肉類混合煮製的「雜煮」,類似中國的火鍋。



歐美:
在歐美很多華人過年期間除了食用自己家族的傳統美味外,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吃食就數餃子、年糕和八寶飯了。餃子和八寶飯可以很容易地在家製作,年糕一般會從華人超市買真空包裝的,回到家裡再加工,然後和親友們一起享用。



核心提示: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

一、中國人的年夜飯講究什麼

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

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為「看餘」,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

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二、年夜飯各地菜餚

1、除夕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

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乾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

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涼菜,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

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

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

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

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

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2、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

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

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

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

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

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麵條,叫「錢串子」。

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三、新年第一餐

湖南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湖北有的地方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江西鄱陽地區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蔔乾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芡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廣西壯族人春節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麵線,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江蘇、浙江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安徽一些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蔔,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關中、河南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餃子與麵條同煮的飯,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臺灣春節第一餐吃「長年菜」,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萊。有的還在菜裡加細長粉絲,意即「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豫南一帶除夕的年夜飯吃到午夜,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再端上一盤魚,以示年年有餘。初一早上,又將餃子和麵條同煮著吃,麵條代表錢串子,為發財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湯圓、年糕、蜂糕、米糕、雲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黃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徵萬事如意,吃發芽菜(用蠶豆泡發的)寓意發財。

四川除夕時,一般都吃火鍋,初一早上吃湯圓,意為團團圓圓。

香港: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
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裡裡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
香港人過年,向來有吃大盆菜的習俗。所謂的「盆菜」,是將葷素各道逐一烹製好的菜餚,一層層碼放在盆裡端上宴席,一盆菜裡可薈萃有百菜百味,包羅萬有。


層層疊疊


層層疊疊熱熱鬧鬧的盆菜,看著就很喜慶



澳門: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髮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賭博)。 「開年」過後,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



臺灣:
臺灣春節第一餐吃「長年菜」,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萊。有的還在菜裡加細長粉絲,意即「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東北地區:
東北人性格豪爽,年夜飯也來得大氣,通常必須包括所謂的「四大件兒」,即雞、魚、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樣,就顯得不「地道」、不「東北」。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大燴菜、紅燒鯉魚、醬骨頭……都是過年時的必吃菜。

豬肉燉粉條:
東北人過年必殺豬,大塊大塊地切下來,有親友來訪,便和粉條一起下鍋燉之。粉條也都是用東北特產土豆澱粉軋制而成的,大火咕嘟一陣後,香氣四溢,聞一聞鼻子就能幸福得昏過去。盛一碗米飯,把豬肉燉粉條連湯帶水扒拉到碗裡,大夥圍在一起,吃吧。


酸菜燉白肉血腸:
有一首著名的網絡歌曲《東北人都是活雷鋒》,最後一句:「翠花,上酸菜!」這裡的酸菜就是指「酸菜燉白肉血腸」。到了冬天,白菜放不住,人們便把它醃成「酸菜」,在東北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要醃一些;白肉,就是五花肉;血腸,是把豬血加入其他作料灌進腸衣煮製而成的。酸菜切成細絲,飛刀切出整齊的白肉和血腸,也是大火狂燉。


小雞燉蘑菇:
所謂小雞,其實是鄉下的笨雞。由於笨雞吃五穀雜糧和蟲子長成,其味也醇,其餘香也濃,尤其是在飼料雞大行其道的今天,笨雞更給人以返樸歸真的厚道之感。蘑菇則是長白山上的榛蘑,越燉越香。


蘿蔔燉牛肉和排骨燉豆角:
前者燉出來,蘿蔔紅白分明,湯是清的。後者則紅黑一片,油豆角可以不用保持原貌。為什麼不是蘿蔔燉排骨或者是牛肉燉豆角?誰也說不清,自古就是這麼傳下來的,肯定有其更改不了的原因。


東北地區過年,天寒地凍,但餐桌上還是要求雞、魚、豬肉俱全的。舊時過年東北要殺豬來慶祝,豬的各個部位都會做成美味,而其中殺豬菜也成了過年大菜。


「舒服不過躺著,好吃不過餃子」,北方人過年,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餃子。東北人也不例外。


粘豆包:
東北民俗中有「臘七臘八,凍掉下巴」的諺語,所以要吃粘豆包粘住下巴。粘豆包是東北人過冬的美食,現在在許多農家飯莊裡依然是一道非常受歡迎的主食小吃。


小動物面點更加有趣




山東:
山東人過節,有一道菜非常有特色,名曰「過年菜」,豬血、豆腐、豬肉、白菜、粉條……聚於一鍋之內。給人感覺非常的豐盛,但原料平凡,做法上並無多大講究,燉菜 為何能成為過年的必吃菜?據說是由於以前的生活並不富裕,吃剩的菜也不捨得丟棄,於是就把這些剩菜重新煮在一起,過年菜也因此而來。


等到除夕夜,在濟南、淄博一帶的年夜飯桌上,少不了一個酥鍋做冷盤。不要被這個名字所迷惑了,以為就是類似於徽菜、淮揚菜裡的「全家福」菜式——把一些丸子、肉類等料放進一個大砂鍋煮熱了端上桌。這個「酥鍋」稱為「鍋」,是因為它的烹飪過程是在一個大鍋子裡,但成品只是切得很整齊的片狀涼菜。當地人將藕、海帶、白菜、鯽魚、豆腐、五花肉等多種食材放進大鍋子裡一起調味、煮熟後,切片上桌,兼具酸甜鹹各種味道。



山東省日照市有春節蒸花饃的習俗,每年春節前,當地村民們都會聚集在一起蒸花饃,為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增添濃濃年味。花饃可以用來敬神祭祖或當作走親訪友的饋贈禮品,車家村村裡70歲以上的老人春節前都能收到一份花饃年禮。


在魯西一帶,每年春節都有蒸花糕的習俗。這種花糕的製作原料以白面為主,製作者把面擀成一個個小餅,用長條形的面包起紅棗,形成一個棗塔,寄託了人們希望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願望。


燻肉,又叫烤肉或者燒肉,也是山東年夜飯裡的一道大菜,不同於廣州的,山東的這道菜是把肉醬好之後,放進鐵鍋上的蒸格,鍋裡則鋪上紅糖、小米、茶葉等料,蓋上鍋蓋,以大火加熱,這樣底料的香味就會滲透進肉裡,香味濃鬱。而除了豬肉,豬蹄、豬腸、豬肘子、豬耳朵、豬肚等也都可以拿來燻。
至於整雞、整魚這兩道年夜飯的保留曲目菜,這裡自然也少不了。但山東人在年夜飯時,吃的多是帶魚,拍好麵粉進油鍋炸後即成;不過在濟南等地,鯉魚還是比較盛行的。此外,拿藕片夾肉入油鍋炸成的藕盒(通「合」,團團圓圓之意),也很受歡迎。


北京:
作為首都,北京的節日氣氛來得更為熱烈,紅燒魚、烤鴨、燉羊肉……都是餐桌上的「熟客」。其實,與這些「大菜」相比,一些點心反而更是人們的心頭好。另外,北京有句民謠——「糖瓜祭灶」,首先進入節日的食品便是「祭灶」用的糖瓜、關東糖等。糖瓜外形圓圓胖胖,由麥芽糖製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兒,是很好的零食,可惜現在已不多見了。


除了糖瓜,老北京人家裡還要打「豆兒醬」——一種由肉皮、豆腐乾、黃豆、青豆、水芥做成的涼菜。


此外還有「芥末墩兒」,也是一種涼菜,用來佐酒和開胃。



北京春節時家家戶戶會常備蜜供、薩其馬等食品以來自己人聊天時可以食用,而來又可以招待串門的客人。


北京人春節愛吃春餅,並講究炒菜,它要韭黃、粉絲、菠菜切絲炒一下,拌和在一起,稱為和菜,卷春餅吃。另外還有春餅夾醬肘絲、雞絲、肚絲等熟肉的吃法,而且講究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



山西:
老太原人對年夜飯有著獨特的一番講究。首先,飯菜要豐盛。餃子、油糕、雞、魚這四樣是必須有的。餃子寓意團團圓圓,油糕寓意日子年年高,雞寓意大吉大利,魚寓意年年有餘。其次,菜名重「口彩」。如年糕稱「步步高」,餃子稱「萬萬順」,酒水是「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全魚為「年年有餘」。此外,開飯時家人務必聚齊,因故未到者也要留出一個座位,再擺放一套餐具,以體現全家團圓之意。席位的安排上也有特別說法: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用餐時不分男女老少,一律都要飲用幾許酒水。吃飯時常常關門閉戶,一直熱鬧到午夜,甚至持續到五更時分方盡興而止。
油糕,山西特有的小吃,深受歡迎!


燒肉是山西人過年餐桌上必備的菜品之一。通常都是在臘月二十三之後,一大塊一大塊的做好,燒肉色澤紅中透著焦黃色,油光四射,看著就超有食慾。


十大晉菜的醬梅肉:
「醬梅肉」是平遙的一道傳統名菜,它不膩、香爛醇厚。是晉商莊菜代表菜,也是晉式第三蒸,因用醬豆腐汁相蒸去腥提鮮而名,山西人過年必備。


油炸年貨:
每到小年夜過去,山西老鄉們會聚在一起,晉南人兒喜歡炸麻花,洪洞人兒喜歡炸果子,還有炸饊子也是山西人喜聞樂見的食物。
一般在民間有油炸土豆、豆腐、年糕、肉丸子、麻花等習俗,把食用油熱好後,伴著滋啦一聲,提前切好的土豆、豆腐神馬家常菜品都搖身一變,變成裹著一層金黃外衣的「富二代」,這種油炸年貨儲存時間比較久,儲備好它們,就意味著接下來的很長時間都可以隨意從冰箱裡取出來做任何一頓美味的午餐啦....


晉商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所以山西人過年的菜也講究吉祥如意恭喜發財。
如富貴吉祥—孔雀開屏魚:



八寶錢袋:
寓意:財源滾滾——把多種食材包在千張裡,做成錢袋子的外型,寓意大家吃了都能在新的一年中招財進寶,財運亨通順暢,財源滾滾來!



天津
天津春節習俗又稱「天津年俗」,是指天津市在中國農曆春節期間的社會風俗習慣。由於天津衛自明代設立以來逐漸形成一個「人雜五方」的移民城市,因此天津的春節習俗融合了中國南北方的新春習俗特點,並在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

天津春節的時段廣義上是指從農曆臘月初八臘八節開始,一直到二月初二龍抬頭結束。天津民間有「沒出正月就算過年」的說法。但狹義上講,天津春節僅指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

春節期間,天津的飲食習俗有獨特而又普遍的特點。天津人稱農曆臘月初八為「臘八兒」,並有喝臘八粥、吃臘八蒜和醃製臘八醋的習俗。此外。「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的諺語也體現了天津在臘月的飲食風俗。大年三十這一天的夜裡要做韭菜餡兒餃子,餃子做成後用黃紙蓋上,等到午夜二十四點下鍋煮來吃。


在包餃子之前,有的天津家庭按「南禮兒」還有一頓年夜飯,年夜飯中要有雞和魚,取自諧音「吉慶有餘」,年夜飯的米飯下通常藏有一個荸薺,寓意元寶。年菜以辣白菜、燴蠶豆瓣、辣豆等為主。大年三十當天的剩飯要留在正月吃。此外在大年三十這一天,人們有吃紅果糖葫蘆的習俗,用來表示來年吉祥,已婚未生子的女人們還要吃棗和慄子,取其諧音「早立子」。諺語:「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體現了在初一和初三這三天中天津家庭中的飲食習慣。農曆正月初四一些天津家庭通常食用烙餅卷雞蛋。正月初五,天津年俗中又有「破五吃餃子」的習慣,以喻示新一年的吉祥順利。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天津家庭和全國各地風俗普遍相同以吃元宵為主。正月二十五在天津為填倉節,諺語:「填倉填倉,乾飯魚湯。」體現了這一天天津人民吃米飯熬魚的習俗。

除了大家熟悉的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煎餅果子和鍋巴菜這些吃的以外,糖炒慄子和糖葫蘆(天津人俗稱糖葫蘆為糖堆兒)也是天津人愛吃的零食,天津人每年春節前必備的除給孩子的紅包和孩子們最愛的煙花炮竹之外,乾果和各種飲料及菜品也是必備的,除大家很熟悉的開心果、大杏仁、腰果、西瓜子、南瓜子、葵花籽、花生、核桃、胡桃、松仁、榛子、慄子等,還有很多堅果也慢慢的成為逢年過節,家家必備幾種珍貴堅果。


山西
貓耳朵:
貓耳朵是晉中、晉北等地區流行的一種風味麵食。它吃著筋滑利口,製作簡便,隨鄉就俗,適用多種麵粉和澆頭,又加製作簡便,倍受群眾歡迎。在晉中一帶,人們用白面、高粱面製作;在雁北、忻縣高寒地區,人們用莜麵、蕎面製作,取名「碾疙瘩」,還名「碾飥飥」。尤其因莜麵製作柔軟,還能碾推成花紋、觸鬚等式樣, 更使這種麵食形象多彩多姿。


刀削麵:
刀削麵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麵食,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麵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 過年早上來一碗!


碗託:這個好吃,啊嗚啊嗚!


六味齋醬肉:
六味齋最負盛名的產品是醬肘子,在清乾隆年間即為貢品,慈禧太后為經常吃到醬肘子,特賜給送醬肘人一塊進宮腰牌,拿著這個「特別通行證」可以直入深宮無須稟報。



一切為了"火鍋":
對於山西人來講,年前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燒肉、炸丸子、炸土豆、炸豆腐。這些食材在春節當天都會鋪到銅鍋裡。家人坐在一起,有餃子、有小菜,有熱騰騰的燴菜火鍋。有些人家火鍋的煙囪上會烤一個饅頭,留給要考大學的孩子吃,預示節節高升,學業有成。
一到過年,家家戶戶都會把自家攢了一年滿是塵土的銅火鍋搬出來,清掃上面的灰塵,然後用他來做新年飯的「壓軸飯」,可別小瞧它,它可絕對是「肚大能撐船」,各種食材,粉條、丸子、白菜、羊肉神馬的統統往裡放就ok,這種奇特的小爐子下是呲呲呲燒著正旺的木炭,咕嘟咕嘟的美食可真是這天底下最美味的家常菜。


哦,對了,山西人吃餃子不放點山西特產——醋那就沒味道了,嘎嘎。


山西過年還喜歡上春卷



河南:
河南人過春節,無餃不成年。不過這裡的餃子可是規矩多多。每到年三十上午,家家戶戶砰砰咚咚地便開始剁餡,這天包的餃子要足夠四頓飯用,即年三十中午、除夕、初一五更以及中午。
餃子的擺放也有定規。首先是不能亂放,俗話說:「千忙萬忙,不讓餃子亂行。」準備好高粱梃子拴成的圓平鍋蓋,撒薄薄的一層底面,把餃子靠邊擺起,一圈一圈,由外到內,最好在中間擺放幾隻元寶形餃子,直到擺滿,像錦簇的大花團,民間俗雲「圈福」。

炸丸子,丸子分為肉丸子和素丸子,炸出的丸子金燦燦很引人食慾,咬上一口外酥裡嫩,吃了一個還想再來一個。


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小年,這一天的俗習是「送灶爺」,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家家戶戶會敬獻糖瓜(也有用芝麻糖的),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河南大燴菜:
河南許昌、平頂山、南陽等地過年有吃大燴菜的習俗,熱氣騰騰寓意來年財源廣進紅紅火火。


關中河南人過年吃:面+餃子
關中、河南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餃子與麵條同煮,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安陽炒三不沾:
是河南安陽傳統名菜,以蛋黃為主料,配以桂花糖、白糖、粉芡等炒制而成。成品軟香油潤,不沾鍋、盤、筷,所以得名「三不沾」。


信陽南灣魚:
南灣湖因水質好,無汙染,因此所產南灣魚不僅肉鮮味美,而且微量元素含量多,營養高。



河北:
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是過年必備的應景食品。北方年糕的口味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可乾脆沾糖吃。河北人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吃的時候,全家圍坐一桌,其樂融融。


八大碗:
在河北農村,過年過節,都講究吃「席兒」。在「席兒」上,用「八個碟子八個碗」招待客人,成了興旺富貴的象徵。
據說,「八大碗」是在唐代被定型,而且很有講究:吃八大碗時,用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
再追溯更早的歷史,則有這樣一個故事。傳說,趙子龍打勝仗之後,常用四大碗肉菜和一些素材犒勞將士。跟隨趙子龍的廚師與一些將士返鄉後,就把這些菜餚的做法帶回了正定,發展成了「八大碗」。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八大碗的種類日漸增加,已從原來的四葷四素髮展成為幾十個品種,並配有特色涼菜、炒菜、鍋貼餅子,品種豐富,是過年、婚慶、重大節日招待尊貴客人時不可少的一道菜餚。


河北過年美食還有以下幾樣:
保定的驢肉火燒:
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由此可見驢肉的地位之高。驢肉火燒就是把熟驢肉夾到火燒裡食用,火燒口感酥脆,驢肉肥而不膩,回味醇厚。但很多驢肉火燒都很山寨,最正宗的驢火經過慢火細燉加上師傅們的配料,然後將燒餅一分為二,把驢肉切片和作料夾起來,要吃正宗驢火,還是親自到河北保定一趟吧。


河北過年美食還有以下幾樣:
保定的驢肉火燒:
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由此可見驢肉的地位之高。驢肉火燒就是把熟驢肉夾到火燒裡食用,火燒口感酥脆,驢肉肥而不膩,回味醇厚。但很多驢肉火燒都很山寨,最正宗的驢火經過慢火細燉加上師傅們的配料,然後將燒餅一分為二,把驢肉切片和作料夾起來,要吃正宗驢火,還是親自到河北保定一趟吧。


秦皇島的清蒸海鮮
到秦皇島去自然要大啖海鮮,當地人喜歡清蒸海鮮,不管是螃蟹、蝦還是蛤,放上水,清蒸,吃的時候蘸點姜醋汁,那個鮮!



內蒙古:
過年吃烤全羊。
烤全羊是蒙古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種宴席。一般選用草原上膘肥、體重40斤左右的綿羊宰殺後,去毛帶皮腹內加蔥、姜、椒、鹽等佐料整體烤制而成。此菜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盤內,色澤金紅,羊皮酥脆,羊肉嫩香。蒙古族人春節第一餐是全家人圍坐在蒙古包內的火爐旁,向長輩獻辭歲酒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手把肉:
「金杯、銀杯斟滿酒,雙手舉過頭;炒米、奶茶、手扒肉,請你吃個夠」。手把肉是蒙古人過年美食的代表。
挑選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扒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操作簡單,只加一小把鹽(也有的不加鹽,吃時蘸鹽),火候剛剛好,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吃起來又鮮又嫩,十分可口。因為淨手後吃肉時一手把著肉,一手拿著刀,割、挖、剔、片,把羊骨頭上的肉吃得乾乾淨淨,所以得名「手把肉」。
有的「手把肉」煮好後再進行二次加工,將大塊再分解或小塊,輔以鹽面、米醋、花椒、八角、味精、辣椒油、薑絲、蔥段等調味佐料進行特殊烹製後再食用,其鮮嫩不變但味道更加獨特。


糖醋駝峰:
以駝峰為主料,雞蛋、澱粉、麵粉為輔料,加精鹽、姜水、大油、蔥花、蒜米、高湯、醋、糖等烹製而成。此菜外香酥,內軟嫩,味酸甜不膩。


馬奶酒:喝酒,是蒙古族過除夕必不可少的程序。
馬奶酒是用馬奶釀製的一種酒精含量頗小的飲料,其製法是將鮮馬奶裝入生皮囊中,掛在向陽處,用一根特製的木棍每日攪拌數次,使馬奶逐漸發酵變酸。當馬奶變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時,即成為馬奶酒。


蒙古奶茶:
草原上的男女老幼都喜歡喝茶。好客的蒙古族對於每一位剛走進縈古包的客人總要敬鮮奶茶。
在春節期間,都要贈送拜年者一小包磚茶,用意是帶珍品回家,以示茶葉之珍貴。



甘肅:
過年時必備的土暖鍋,肉片、丸子、雞蛋、豆腐、粉條、蘿蔔片混合一起,最好吃的是蘿蔔片,有個講究,蘿蔔片先燴的時候加點熬過豬肉的湯,油油脆脆。


青海:
饊子,層疊陳列,輕巧美觀,如金條纏繞,九曲十彎,又如琥珀似的雕塑,叫人喜愛不已。主人捧出饊子,請客人「嗑」一點,嘗一嘗。說「嗑」饊子,是因為饊子酥脆,吃起來如嗑瓜子,味美的讚嘆聲未落,好客的主人又會在薄胎細瓷碗裡給你盛上一碗飄香的奶茶,讓客人泡上一碗吃。饊子泡到奶茶裡,會綿軟而無須咀嚼。


炕羊排:
青海的特色風味,以羊肉羊排為主,加土豆、手擀粉、洋蔥、香菜為輔。肥而不膩可口,肉酥,辣、鮮、香。


好看又好吃的羊排,濃香系列


好看又好吃的羊排,濃香系列



新疆:
新疆過年食品一般有:烤全羊、大盤雞、用大米、羊肉、葡萄乾等做成的「普羅」,用麵粉、羊肉、洋蔥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包子)」,用帶骨羊肉煮製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麵團抻成的「蘭曼(抻面)」以及與漢族餛飩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爾」、饊子等。


新疆饊子飄香迎春,家家戶戶都有饊子待客


烤全羊是新疆的一大名菜,維吾爾語叫「吐努爾喀瓦甫」TUNUKAWEPI。烤全羊是選擇羯羊或周歲以內的肥羊羔為主要原料,羊宰殺後,去其蹄及內臟,用精麵粉、鹽水、雞蛋、薑黃、胡椒粉和孜然粉等調成糊狀,均勻地抹在羊的全身,然後用釘有鐵釘的木棍,從頭穿到尾,放在特製的饢坑裡,蓋嚴坑口,並要不斷地翻動觀察,約1小時左右即成。現在一些大賓館裡,烤全羊已不用饢坑,而是採用大型電烤箱,一次可烤2-3隻,效果甚佳。
全羊烤成後即放置餐車上或桌上,烹製者在羊頭上挽系紅彩綢,打成花結,羊嘴放置香菜或芹菜,猶如一隻活羊臥著吃草。那被烤得黃裡透油的光澤,那味香撲鼻的誘惑,以及那動人的藝術造型,頓時會使人垂涎欲滴,食慾大增。


新疆手抓飯:

維吾爾族傳統食用抓飯,是在客人們洗淨手後,圍坐在炕上,中間鋪一塊潔淨的餐布,抓飯盛盤端來後,客人用手直接抓食,故名「抓飯」。
關於抓飯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在一千多年前,有個叫阿布艾裡.依比西納醫生,在他晚年的時候,身體很虛弱,吃了很多藥也無濟於事,後來他研究了一種飯,進行食療。他選用了羊肉、胡蘿蔔、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加水加鹽後小火燜熟。這種飯具有色、味、香俱全的特點,很能引起人們的食慾。於是他早晚各吃一小碗,半月後,身體漸漸地恢復了健康,周圍的人都非常驚奇,以為他吃了什麼靈丹妙藥。後來,他把這種「藥方」傳給了大家,便成為現在的維吾爾族人普遍吃的抓飯了。


新疆烤羊排,太誘人了!


陝西:
「七個碟子八個碗,中間擺個魚瞪眼」。條子肉、粉蒸肉、黃燜雞、八寶飯、蒸肘子、小酥肉等組成的「蒸碗」系列,不但展示了陝西飲食文化千年的傳承,而且成為「老陝」過年的必備品,在物質貧匿的年代,吃蒸碗曾經成為幾代人的美好記憶。
時至今日,吃「蒸碗」也逐漸被魚蝦海鮮所取代,但在小街裡巷城郊坊間,這古老的飲食傳統仍然香火不斷,代代延續,成為陝西「年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面花,很有藝術感的小點心


過年的早餐來一碗陝西油潑麵很爽。在油潑麵中,油潑辣子起了很大作用。我老媽會做油潑辣子也會做油潑麵。


寧夏:
八寶蓋碗茶:
回族群眾在過年的早晨起來,圍坐於火爐旁,烤上幾片饃饃,或吃點饊子,總要「刮」幾盅蓋碗茶。
正宗的回族蓋碗茶一定要有紅棗、枸杞、核桃仁、桂圓、芝麻、葡萄乾、柿餅、果乾,一定要用蓋碗裝,而且,正宗的回族蓋碗茶不但有白糖、冰糖還要放紅糖給茶水上色,放黃糖使水的口感好(光看這四種糖你就能想像寧夏人有多愛甜了吧),不過放這麼多糖喝起來卻一點也不膩。



香酥雞:
銀川很出名的菜!特點是香酥脆嫩。香酥雞在寧夏就像烤鴨在北京一樣受歡迎。先把煮熟的母雞去骨不去皮,將雞肉撕成長條形,拌以鹽、香油、味精,另用3個蛋清,加澱粉、白面各半,攪勻。將泡沫糊的一半倒人抹有清油的平盤中,然後投入雞肉條,用剩餘的一半泡沫糊將雞肉條包起。包好的雞肉條放進7成熱的油鍋中炸至白黃色撈出,切2刀3條,再橫切、碼盤,蘸椒鹽食用。爽啊。


羊羔肉:
寧夏羊羔肉細嫩鮮美,沒有羶味,據說是因為吃甘草長大的!羊羔肉最好選用胸叉、上脊骨部位,蒸熟以後,超級嫩,超級香!


油香:
回族的民間傳統食品。當家裡來了貴賓,或給孩子過滿月,過百日、過年、結婚等,要炸油香慶賀。過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炸油香,除了自己吃以外,還要饋贈鄰裡鄉親,互相品嘗,祝賀節日。吃油香時,要用手順著刀口掰著吃,忌諱一口一口咬著吃。



四川:
期望有錢、有閒、有親情團圓,似乎是新年的永恆主題,川式春節菜式中也有很多寓意吉祥的內容,如熱菜中的「發財海皇羹」寓意發財;傳統鍋料「毛血旺」寓意一年更比一年好;「香菇菜心」寓意親情濃鬱;「香烤桂魚」寓意年年有餘;「酒釀湯圓」寓意團團圓圓。
發財海皇羹:


毛血旺:這道菜我太喜歡了!好爽!辣得爽歪歪!湯汁紅亮、麻辣鮮香、味濃味厚!
以鴨血為製作主料,主要食材還有鱔魚片,廣肚,魷魚,大腸,午餐肉等。


香菇菜心:寓意親情濃鬱。


「香烤桂魚」寓意年年有餘


「酒釀湯圓」寓意團團圓圓。
據說四川成都一帶,過年是不吃飯的,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就改吃湯圓或掛麵來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
四川祖輩諺語都是說「殺豬過年,樣樣齊全」過年都是吃香腸臘肉這些。還有就是「正月初一湯圓,初二面,初三四的冷乾飯」從臘月到正月都不吃餃子,餃子都是平時的快餐小吃。


重慶人過年吃:扣肉重慶的春節餐桌上「扣肉」和「灌海椒」必不可少,為了準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
扣肉:



湖北

雞湯:
湖北過年要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寓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頭,有「出人頭地」之意。


湖北年飯要求豐盛:一般是十個菜,兩道湯,共十二道菜。雞鴨魚肉中的魚要求是全魚,象徵「年年有餘」,還要有湖北特有的魚糕和蛋餃。
魚糕,是採用魚糜、雞蛋及肉為主要原料加工蒸製而成的食品。



江蘇:

一方水土成就一方美食,江蘇人的年夜飯,除了全國各地都會吃的雞鴨魚,還有自己的特色,不僅好吃,寓意頗多,吃出了一年的好福氣。

南京人過年必吃的,非什錦菜莫屬了。什錦菜不僅製作方便,寓意也好,裡面既有薺菜、菠菜這些綠葉菜,也有胡蘿蔔絲、黃豆芽、黑木耳等進行點綴,色彩繽紛,代表著人們討個好彩頭的心願。做什錦菜對於南京人來說,更是一場較量,人們會在除夕前就把食材張羅齊全,品種的多少反映出家庭生活水平,口味的好壞則代表了製作者的廚藝。


無錫人印象最深的蛋餃,是餐桌上的四大寶之一,黃色的蛋餃就像一個個元寶,有著「招財進寶」之意。通常自己是家做的味最正,肉肉飽滿紮實、蛋皮彈而不膩。 一勺蛋液倒入在火上烤熱的大鐵湯勺中,隨著「呲啦」聲把蛋液晃勻形成一個圓,再把事先拌好的肉肉塞裡面合上就完成了。無錫人過年時興做蛋餃,做蛋餃切忌性急,需開著煤氣的小火,慢慢地耗。


老常州人的年夜飯桌上,必備水芹,寓意「路路通」。水芹根小,棵高,實心,柄呈綠色,纖維較粗,香味淡,菜質脆嫩,可食用的部分多。水芹看起來不起眼,食用卻好處多多,可以平肝降壓,令人目光有神、頭髮黑亮,還有輔助治療高血壓病,以及抗癌防癌的功效。在常州人的年夜飯餐桌上,水芹一般用來清炒。


鎮江人的年夜飯少不了豌豆苗。豌豆苗有「一年到頭,安安穩穩」的寓意。豌豆苗葉片小小的,菜梗子很嫩,放在鍋裡清炒,有一股子獨有的香味。大家對這道菜的反應也比較極端,喜歡的特別喜歡,不喜歡的一筷子也不動。可是再不喜歡,過年的時候都會在老人們的誘哄下吃上兩口。


泰州的年夜飯桌上,為了討個好彩頭,芋頭是不能少的一道菜。當地人相信,除夕吃芋頭,來年便能遇到好人。


揚州人除夕吃的十全菜,以鹹菜為主,裡面有菜和配料共十種,主婦會準備胡蘿蔔絲、筍絲、豆乾絲、蓮藕、野薺、冬筍、黃花菜、香菇、豆芽、木耳、花生、黃豆等各種時令鮮蔬,然後一樣一樣下鍋炒——這點很關鍵,不管有多少種菜,每一種都必須單獨下鍋,單獨加調料,這樣才能保持它的原汁原味,不竄味,也不會因材質不同影響火候。炒好後,紅黃白綠,五顏六色,分盛在一個個瓷碗裡,散發誘人的清香,光是看看,就足夠讓人流口水了。


南通過年有個傳統,就是要吃薺菜和豆腐,薺菜在南通話裡與聚財諧音,豆腐與頭富諧音,就是頭一個富。酒桌上的香腸是不可缺少的。每逢年關將至,許多人家陽臺懸掛的年貨,最普遍的便是香腸,很有「沒有香腸不算過年」的意思。簪肉圓兒是每家必備,如果誰家過年沒做炸肉圓,就好像沒有過年一樣。


過年串門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家家戶戶也得備一些瓜子糖果之類的以便招待親戚。瓜子、花生、糖果就不多說了,這裡要提一下鹽城的特產——阜寧大糕。阜寧大糕是必不可少的,意味著在新的一年步步高升,它還有一個重要的地位,那就是在大年初一早上,一睜開眼睛,首要的就是拿床頭邊前一天晚上放好的大糕吃一片,意味著來年能有好運氣。


過年串門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家家戶戶也得備一些瓜子糖果之類的以便招待親戚。瓜子、花生、糖果就不多說了,這裡要提一下鹽城的特產——阜寧大糕。阜寧大糕是必不可少的,意味著在新的一年步步高升,它還有一個重要的地位,那就是在大年初一早上,一睜開眼睛,首要的就是拿床頭邊前一天晚上放好的大糕吃一片,意味著來年能有好運氣。


從「祭灶」開始,宿遷人在精神、物質兩方面緊張地為過年作準備,叫「忙年」。暖糖、炒果子是忙年的一個重要內容,大都在年三十晚進行。把自產的麥芽糖或山芋糖等加熱溶化黏以炒麵、熟芝麻,切成各種形狀的塊塊,叫「暖糖」(方言「黏」叫暖)或黏以熟黃豆粒叫「暖糖豆」。把瓜子、葵子、秸子、花生等炒熟,統稱炒果子。


油炸麻葉子在徐州人逢年過節是是不可或缺的傳統小吃。做這道小吃,首先得和面。和面的時候要加上白芝麻,然後擀麵皮。手藝好的人家,擀出來的麵皮薄而不爛。然後再用刀將麵皮切成一片片的菱形下鍋油炸。炸好之後的麻葉子,感酥脆,鹹淡適中,吃到嘴裡是濃濃的年味兒。


連雲港過年,臘肉是必不可少的,之所以得名臘肉,正是在臘月裡醃製的原因,但有性急的主婦在過完冬至後就醃上了,風雞、風鵝、風魚、臘肉、香腸……有的人家還會醃上一個豬頭,掛在陽臺上,年的氣息逐漸地瀰漫開了。在眾多臘肉中,風鵝是孫悟空老家花果山地區的特產,已有三千餘年歷史。相傳為中華美食鼻祖-商朝宰相尹隱居花果山下所秘制,也是年夜飯裡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本站所載僅供參考閱讀,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中科宇傑是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主要提供節能診斷、節能解決方案設計、節能改造、節能項目運營等服務。中科宇傑的智能節電系統綜合節電率達15%-65%,廣泛應用於工業、商業、市政工程等行業和領域。

微信更了新的版本,

大家很難在雜亂的消息列表裡找到中科宇傑!

其實只要簡單的幾步操作,

將中科宇傑置頂起來——


相關焦點

  • 年味 | 餐桌上的美食,舌尖上的年味
    紅棗茶,似乎是在婚慶節日很普遍的茶食,在咱們頭橋也不例外,春節期間招待來客,都要先喝上一碗紅棗茶。通常,過年還要吃雲片糕,寓意生活甜美節節高。鎮江餚肉,雖然鎮江與頭橋一江之隔,但這也是我們飯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飯桌上必不可少各式各樣的魚,因為年年有魚是「年年有餘」的諧音,代表新的一年生活富足。
  • 舌尖上的年味|尋味八閩 尋找記憶中的味道
    舌尖上的年味則是凝結在舌尖上的回憶是寄託牽掛、凝聚鄉愁的溫暖味它是老舍心心念念的雜拌兒是王蒙過年才能吃得上的一頓肉是莫言記憶中帶錢的餃子是冰心筆下噴香的裹滿「紅糟」的糟肉勾著你去回味、去尋找、去想念跟著藥學學子們尋味八閩不僅僅是短暫地一飽口福
  • 綿竹一幼:舌尖上的美味 指尖上的年味
    什麼是年味?年味就是人們準備過年時忙碌的身影,年味就是臘月鬧市的喧譁,年味就是到處呈現出紅紅的風景,年味就是全家團圓,廚房裡冒出的香味兒······12月28日下午,綿竹市示範幼兒園開展了迎新年品美食活動,讓傳統的年味綻放在幼兒的舌尖之上,連同記憶永留於幼兒的心間。
  • 台州舌尖上最地道的年味,由你定!
    就地過年的你是否收到來自家鄉的「空投」?今天想和你們聊聊台州舌尖上的那些年味!邀你一起美味過大年台州有句俗語:「春節三忙事,搗糕、殺豬、包粽子。」每次搗年糕,都會讓人覺得年味真的近了。年糕,有著「年年高」與「一年比一年好」之意,是一種富含象徵意義的美食。
  • 舌尖上的年味,才是過年的滋味
    在中國人心中,春節與家人團聚少不了美食,滿滿當當都是「年味」。
  • 舌尖上的年味——饞死人的春節美食!
    美食是中國人過年的重頭戲,每一道菜都蘊含著人們對於新年的期待和祝福。來看看不同地方的人們是如何通過美食來慶祝佳節的。北京作為首都,北京的節日氣氛來得更為熱烈,烤鴨、紅燒魚……都是餐桌上的「熟客」。其實,與這些「大菜」相比,一些點心反而更是人們的心頭好。
  • 河北省資訊|年味,來自河北各地過年的美食小吃,都吃過的絕對是吃界...
    河北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年味,來自河北各地過年的美食小吃,都吃過的絕對是吃界王者!如果說過年是一種儀式,那麼美食則是這個儀式的載體,它最先喚醒人們對年味兒的感知。話不多少,趕緊來看看河北各地都有哪些春節美食小吃吧!「驢打滾」就是用黍米做成的一種大眾化小吃,在承德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是河北各地過年必備的應景食品。柴溝堡燻肉是有名的熟肉製品,是河北省懷安縣柴溝堡鎮傳統的漢族名吃。
  • 宿遷舌尖上的年味:金黃香脆車輪餅 甜甜年味撲面來
    如今,車輪餅成為不少宿遷人喜歡製作的美食,過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了。這不,泗陽市民劉女士家裡正準備包車輪餅。60歲的劉惠從單位退休後熱衷於做各類美食,熟悉的人都叫她美食家。推開她家的大門撲面而來的是甜甜的香味。桌子上已經擺放好了各種材料。
  • 浙裡過年丨尋找舌尖上的浙江年味
    全家人熱熱鬧鬧吃年夜飯,是過年時不亞於長途跋涉回家的另一件大事,團團圓圓,其樂融融,溫暖的親情濃得化不開,而那些流傳已久的年菜,便成了傳統春節的深深印記。浙江各地的年夜飯各有特色。我們選取東南西北中5個城市,尋找被列入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年菜,尋找舌尖上的浙江年味。品嘗著這些年菜,那一刻的幸福與歡樂,將久久留在人們的齒間和心田。
  • 舌尖上的麗水年味,你最愛哪個
    年未至,味已濃。麗水各地方,年俗各不同。舌尖上的麗水年味越來越近,黃粿、粽子、糖糕、年糕、豆腐丸……很多人說,沒有這些傳統美食,麗水人的年,就過得不完整。  蓮都篇:過年吃粽子  蓮都的過年風俗,和中國其他地方的傳統習俗有些不一樣——過年吃粽子!
  • 【徽州美食】舌尖上的徽州年味,歙縣竦坑村過年的「米粿」,你吃過幾種呢??
    上圖,過年祭祀用的米粿,會點上紅點。
  • 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在美食中找尋年味兒
    鄧潔表示,影片中的大多數美食都由農民們粗糲的雙手烹飪出來,正是因為只有在農村,過年才保留著傳統的那種儀式感:「得益於這種儀式感,農村的年夜飯才更有意味和韻味。」  有觀眾在觀看完《舌尖上的新年》後發出感慨:「所有的鄉愁都是因為饞」。對於美食拍攝對象的選擇,創作團隊遵循的是美味與新奇並重的原則。
  • 佛山人舌尖上的年味,必須有這些!
    過年吃腊味是廣東的一個傳統習俗,「腊味」是年前才有的美食,如臘腸、臘肉、臘豬頭皮等,其味之香美,令人垂涎三尺。現在,超市裡紅豆、芝麻、椰汁、八寶、薑汁、杏奶等多種口味應有盡有,但是佛山人最傳統的年糕還是松糕,很多街坊都會親自下廚製作,佛山的年味,肯定是自己製作最傳統!
  • 【舌尖上的世界】各國美食大比拼之新馬泰PK戰
  • 浙江各地年味地圖,你嘗了幾樣?
    每年過年,只要能吃上家鄉的美食,那就算是回家了~小編為大家搜羅了一份浙江各地年味地圖,這個春節,你最愛的有出現嗎?  醬鴨是江南地區的傳統名菜之一,從1月起,杭州人家的陽臺上就掛起了醬鴨,對於杭州人來說,這就是過年最純粹的味道。
  • 【年味】丸子、酥雞、紅燒肉……舌尖上的美食是這樣製作的
    每年春節前夕,各家各戶都開始著手準備年食,香酥細嫩的丸子、入口即化的紅燒肉、味道鮮美的小酥雞,都是神木人非常喜愛的舌尖美食。
  • 舌尖上的星子美食篇家鄉味故鄉情
  • 好吃的美食 地道的年味
    好吃的美食 地道的年味 仙市古鎮過年氣氛濃,大紅的燈籠,迎新的春聯,漫步在青石板路上,吃農家飯,好不愜意。「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南國燈城」「美食之府」……2月23日,大年初五,本報「新春走基層」特別報導組來到川南區域中心城市自貢,尋訪這裡特別的年味。
  • 舌尖上的年「味」|慶陽土暖鍋
    必不可少的一道年味大餐今天就來為大家說說舌尖上的慶陽年「味」慶陽暖鍋子>暖鍋也叫「暖鍋子」,圓形,上大下小,上為鍋,下為鍋膛兼底座。滿滿地堆上一鍋添上骨頭湯膛肚裡夾幾塊炭火就上桌湯開得極快每逢年節見證著時間流逝它承載著純粹的情感傳遞著對生活的熱愛每一口幸福體會純粹才珍貴年味越來越濃了
  • 味——人間至味 家鄉年味
    ,這個字是美食更是鄉愁《說文解字》釋味,滋味也從口未聲從口表示口中的味道未字從木本意是枝葉茂盛成熟而有滋味舌頭嘗到的鼻子聞到的是「味」的本意酸、甜、苦、辣、鹹甘肅幅員遼闊、文化厚重不同的地理和氣候因素各地獨特的烹飪方法形成了花樣繁多、流彩飄香的特色美食這些特色美食也是歸鄉遊子必吃的一口「年味」糊鍋「糊鍋」開啟了酒泉人的一天純正的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