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日結,幹一休三,混吃等死

2021-01-20 網易

  本文共3137個字,閱讀需要8分鐘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一群被稱為「三和大神」的青年打工者出現在深圳龍華三和人力資源市場。

  他們只做日結工作,幹一天玩三天;白天四處閒逛,晚上睡大街;吃5塊錢一碗的「掛逼面」,喝2塊錢一大瓶的水,抽5毛錢一根的散裝紅雙喜,在臭氣燻天的網吧裡呆到天明。

  

  ▲ 三件套:掛逼面、大水、紅雙喜散煙

  「掛逼」是三和大神的特殊用語,用來形容身無分文,走投無路的境遇,「今天又掛逼了?」這是三和大神之間獨特的打招呼方式。

  一碗掛逼面就是三和青年一天的全部進食,填飽了肚子,再去小賣部買了一瓶被稱為「大水」的清藍瓶裝水,一塊錢 2 升,夠喝一天。

  

  ▲ NHK 紀錄片《三和人才市場》海報

  2018 年,日本 NHK 電視臺播出了一部紀錄片:《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結 1500 日元的年輕人們》。這部片長近兩個小時的影片,探索了這群在希望和絕望之間掙扎的年輕打工者們的經歷。

  影片一經播出,便引起軒然大波,「三和大神」這一群體第一次掀起了廣泛的討論。

  三和市場不僅是外地年輕人找工作的渠道,更憑藉著這裡低廉的生活成本,成為低收入人群的樂土。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青年文化。

  

  ▲ 整改前的三和,網吧上網一小時 1 塊錢,包夜 8 塊錢,黑網吧成了大神們度過夜晚的絕佳場所

  在三和流行這樣一句話,「做一天可以玩三天」,日結工作累了可以休息兩天,白天『癱瘓』在公園,晚上『癱瘓』在網吧,對於大神們來說,今朝有酒今朝醉是一種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大神。

  只要不是自己逼自己,三和是個永遠死不了人的地方,因為這裡有太多方法能讓一個人搞到錢。三和有一種假手機專賣店,專門協助擼網貸口子——用身份證在網貸平臺申請貸款,門店留下大頭,三和青年拿小頭。

  除了網貸,做「法人」是個來錢更快的渠道,卻更危險,許多擔任公司法人代表的三和大神名下有幾千萬的財產,他們本人可以拿到 2000-5000 元的報酬,卻要承擔該企業的全部法律責任。

  

  ▲ 在三和日結是一種信仰,一次日結可以賺 100 到 200 元,夠活三天甚至更久

  這裡並不像人們以為的是「墮落青年」集散地,這裡的很多人曾經是天之驕子。

  幾 年前,成績優異的小黑成為村裡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孩子,貧苦的家境勉強支撐他讀完了大一。懂事的小黑申請了休學一年,跟隨著打工大潮離開貴州老家,來到了深圳,進入亞洲最大的工廠富士康。

  然而事實遠非小黑的想像,廠房工作對他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日復一日的機械性流水線,每天十二小時的體力壓榨,日夜兩班倒對身體的巨大傷害,榨乾了這個年輕人對大都市的最初渴望。

  三個月後,小黑辭職了。

  

  

  ▲ 位於三和人力市場對面的海新信大廈,夜幕降臨後這裡的臺階上睡滿了人,大神們戲稱它為「海信大酒店」

  在朋友的介紹下,小黑來到了三和,從事日結工作,為了省錢,他學別人一樣睡公園,沒想到第二天早上被扒了個精光,除了一張身份證,他什麼都不剩了。 時間一天天過去,小黑沒有攢下錢,學校卻發來了通知,註銷了他的學籍。 痛苦使小黑擱淺在了三和,也開始通過電子遊戲排解。

  遊戲就成了小黑的精神家園,在遊戲世界裡,努力就可以換來結果,這比現實世界公平得多。 2014 年小黑與隊友斬獲《英雄聯盟》深圳城市大賽亞軍,並因此被戰隊經理挖掘,「當時一天能接到四五通電話,都是戰隊經理打的。 」於是他前往上海參加 OMG 舉辦的青訓營,但他其實只待了一個月。 因為教練管得太細了,他玩得不自在。

  回到三和的小黑逐漸加入了三和大神的行列,維持在溫飽線上,沒錢了就去做日結,有錢了就去網吧包夜,睡過公園長椅,也睡過 「海信大酒店」,大家都這樣,沒人笑話自己,小黑在三和找到了舒適區,也忘記了夢想。

  2016 年,小黑尋思著身份證即將到期,聯繫了收身份證的黑中介,換來 60 塊錢。

  

  ▲ 三和到處貼滿了這樣的標語

  身份證在三和是一種明碼標價的貨物。按照出生年齡的不同,價格被嚴格劃分為三個層次:1980 年以前的 40 元,1980 年到 1990 年的 40 - 80 元,1990 年以後 80 - 100 元。這些收購而來的身份證常被用於註冊詐騙公司、網絡騙貸等,然而大神們並不在乎,他們只關心能換來幾天生活費。

  一轉眼快要過年了,小黑才發現,沒有身份證的自己已經回不了家了。

  

  ▲ 公園成了大神們的家,一天時間在閒聊與手機遊戲中很快過去

  每天清晨,三和人力市場都會聚滿百個蓬頭垢面、面無血色的大神,他們茫然地等待著,不約而同地沉默著,阿政就是這其中之一。

  隨著三和的整改,阿政已經不能再睡大街了,黑網吧與黑中介的驟減,讓大神們無所適從,他們找不到可以棲身的地方,也找不到日結工作的渠道,更不願意回家。

  對於阿政來說,家只剩下一個概念,從自己四歲開始,只有每年過年的時候他才能見到風塵僕僕趕回來的父母,長大後,阿政才知道像自己這樣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而他那進城打工的父母被稱為「農民工」。

  深圳,就是由阿政父母這一代農民工建設起來的,他們 為了養家餬口來到這裡,他們用農民特有的吃苦耐勞精神,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為這座城市的一磚一瓦奉獻力量。 如果沒有第一代農民工,就沒有今天的深圳。

  與祖母相依為命的阿政,很早就輟學在家,他知道的第一個大城市的名字,就是深圳。 跟隨父母的腳步走出家鄉,仿佛是他的宿命。

  與阿政相似,這也是大多數三和人的宿命,在父母成為第一代農民工後,他們卻成為了第一代大神,睡在父母曾鋪就的馬路上。

  褲兜比臉還乾淨的阿政已經好幾年沒回過家了,他不知道如何面對家人。

  有一年冬天的一個晚上,阿政早早地在網吧睡著了,他夢到了去世的父親。 父親不停地問他在哪裡,阿政答不上。 醒來後,他在喧鬧的網吧偷偷用發黃的袖口,抹了一次又一次眼淚。

  

  ▲ via NHK 紀錄片《三和人才市場》

  在時代的浪潮裡,三和大神們最先被拍在了沙灘上。不是沒有奮鬥過,而是奮鬥的過程太漫長,教育程度限制了大神的認知,學歷與技能限制了他們的前途,他們看不到希望,只看到了舒適區。這是階級固化的本質無奈。

  童年缺失的溫情,讓大神們找不到家庭的責任,他們跟隨著父母的腳步走進都市,卻丟掉了父母一代最美好的特質。

  大神催生了三和,三和也催生了大神。這裡就像一個旋渦,輕易就能融進去,想出來卻異常艱難。在三和這個巨大的舒適區裡,睡大街的年輕人沒有朋友,卻有同類,他們互相照應,一同墮落。

  當深圳不斷進步,三和大神卻依舊迷茫。

  

  ▲ via NHK 紀錄片 《三和人才市場》

  提及三和大神,不了解的人往往覺得匪夷所思,甚至有時會覺得他們生活在與常人不同的世界。而對此略有耳聞的人,要麼鄙夷地認為大神們都是社會敗類,要麼則一廂情願地覺得三和大神早已無欲無求,得道成仙。

  身為社科院社會學學者,田豐無法接受這種主觀臆斷的想法。 他與學生林凱玄一拍即合,組成研究團隊,展開了長達半年的三和調查之旅。 他們希望,這次研究能夠突破網絡上人們對三和大神的刻板印象,達到真正學術研究的目的。

  二人歷經 180 多個日夜,寫下了 20 萬字的研究筆記,並拍下了許多珍貴的三和內部照片,共同組成了這本國內首部「三和大神」紀實作品: 《豈不懷歸: 三和青年調查》。

  

  8 月 11 日晚 19:30 ,社科院研究員田豐將攜其作品《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做客單向空間,與著名學者、社科院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翼暢談,分享在三和的田野調查之旅,講述你所不知道的三和大神的故事。

  《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

  田豐 / 林凱玄 著

  社會學學者「潛伏」三和,以白描手法還原「三和大神」真實面貌;一部罕見的真實和誠懇的作品。深度挖掘「三和大神」背後的故事,一窺 「佛系」外表下的無奈與掙扎;「喪文化」橫行的時代,「三和大神」離我們並不遙遠。透視與理解三和青年的想法與選擇,探尋三和式底層社會成因,剖析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種種發展問題。

  版權說明:

  本文版權歸新經典公司所有,本期編輯:十七

  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三和大神"是混吃等死+不勞而獲?學者:無奈的反抗
    許多媒體渲染「三和大神」們「幹一天玩三天」,以極低的收入過日子的事跡。三和真的是自媒體所渲染的「黑色桃花源」嗎?他們為何會在城市裡「混吃等死」?在深圳龍華一處城市角落裡,遊蕩著一群90後、00後農民工,他們「幹一天玩三天」,一天只吃5塊錢的面,沉迷網吧,經常睡大街,十天半月不洗澡、不換衣服。這群「墮落」青年被大家戲稱為「三和大神」。
  • 原始社會文,穿越到原始社會能幹什麼?混吃等死嗎?
    原始社會文,穿越到原始社會能幹什麼?混吃等死嗎?還有常備的針線盒,盒子裡還有一把摺疊的小剪刀,三小包餐巾紙,三張備用的衛生棉,一袋溼巾紙,一袋防凍護手霜,兩支黑色中性筆,一串鑰匙加掏耳勺,最後還有一個錢包,錢包裡有人民幣、一張銀行卡、身份證以及某超市的會員卡。
  • 是不是在混吃等死?
    然而很多孩子覺得朝九晚六的工作就是安於現狀、毫無鬥志的表現,他們不想要這種一眼望到頭的工作,而且覺得年輕就是應該出去闖蕩,現在幹那種朝九晚六的工作不是在混吃等死嗎?在知乎上,也看到過一個類似問題:為什麼很多人滿足於此生僅拿份工資,做一份朝九晚六的工作?
  • 35歲不想在國企混吃等死,怎麼辦?知乎熱點話題,引發68萬人圍觀
    但是,在國企不一定意味著就必須要混吃等死。積極的學習態度與自己身處哪個行業關係不大。02 混吃等死和你在哪個行業沒有關係鐵飯碗的清閒工作向來被人們豔羨不已,但只有在其中的人,才能夠體會到這種混吃等死,看不到未來與希望的混沌日子有多麼難熬。
  • 做一休三的工作少有,做一休三的人很多
    兼職是他們的唯一收入來源,但兼職也要貨比三家,哪一家工作時間短,哪一家工作輕鬆,哪一家工價略高,哪一傢伙食好,哪一家領導好,哪一家下班現結這都是要仔細考慮的。酒店傳菜是下下之選,工作累不說對著裝也有要求,雖然工作時間短,但意味著工資低,每小時13元,大多只工作六到八個小時,如果不是找不到活了,這類日結基本很少社會上的『遊神』估,基本全是大學生利用休息來兼職的。
  • 「聰明的一休」當年央視為何只播了一半
    原標題:「聰明的一休」當年央視為何只播了一半 聰明是什麼?對於中國的許多70後80後而言,對於這個詞的最初定義,來源於一部日本動漫《聰明的一休》。其實,一休哥在歷史上的原型高僧一休宗純大師,確實也是個聰明人,只不過他的聰明,並非我們童年印象中的那個樣子。
  • 賴清德6日將定「一例一休」修法方向 被諷:只保障「過勞死權」
    賴清德將公布「一例一休」的「修法」方向(圖片來源:「中央社」)【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央社」11月5日報導,困擾島內社會已久的「一例一休」爭議,臺當局勞動部門10月底預告「勞基法」修正內容,包括「7休1」放寬為「14休4」等五大方向。
  • 「一邊混吃等死,一邊想著詩和遠方」
    「間接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但,這個世界告訴你:你不能一邊混吃等死,又一邊想著詩和遠方。但往往沒有什麼毅力去改變,下定決心踏出第一步的時候,卻被「三分鐘熱度」永遠卡在了第一步,甚至回到了原點每天刷微博,朋友圈,把手機屏幕都刷薄了,沒有特別的興趣愛好,周末只想宅在家裡吃垃圾食品看無聊的電視……曾經以為做人就要及時行樂,享受當下,可當不自律的人生當做習以為常時,我卻越來越痛苦,越來越討厭這樣的自己
  • 《聰明的一休》中一休的「小題大做」與崔雪莉之死上熱搜
    在《聰明的一休》中有一節這樣的故事:一休在路上遇到幾個少年,專門在山坡上坡路上攔過往的推車運貨人的路,如不給他們錢,他們便使壞把貨車從坡上推下去。這件事在一般人眼裡大概就是件偶遇潑皮無賴的治安小事,讓差役們把那幾個少年抓起來就完事了。
  • 這種「混吃等死」的公司,你見過嗎?網友:還要人,就告訴我一聲
    在知乎上有一個熱門的問題:公司裡有太多混吃等死的鹹魚,是種怎樣的體驗?這問題一看就妙趣橫生,回答區也是一片熱鬧。這世上根本就沒有混吃等死的職業,如果有,那一定是養老院了。一個事實是,也只有混吃等死的人,才能成就混吃等死的工作,這裡的因果關係不能顛倒。
  • 《聰明的一休》裡教導過一休的三位大師
    藝術作品不同於紀實作品,比如三國演義被稱為「三分史實七分虛構」,即便「史實」本身已非常精彩,但周全首尾、豐滿細節、刪去與主題無關部分、濃縮能突出主題的部分,將晦澀複雜的事以合適的形式展示給特定的讀者觀眾,都需要對應的藝術加工。
  • 《三十而已》陳嶼犯錯被調離,混吃等死?
    其實我們應該也能明白,雖然工作比較穩定,但是就怕這種做這個工作是閒職。比如陳嶼因為自己工作上的原因,而被領導調任到一個比較清閒的工作。雖然工作是保住了,但是恐怕以後的日子就不好過了,混吃等死四個字可能是非常符合他當前的情況的。所以說,我們對於鐵飯碗這樣的工作應該是抱有一些警惕的。
  • 《渴望一場大雪》:餘秀華,呆在作協裡混吃等死,才是一種恥辱
    《渴望一場大雪》:餘秀華,呆在作協裡混吃等死,才是一種恥辱還沒有哪一個作家,能夠被開除作協之後,還活得風生水起,到處牽名售書,忙得不亦樂乎的,餘秀華就是這麼一個,被除名之後,她雲淡風輕,反而覺得很舒服自在,她說,呆在裡面混吃等死,才是一種恥辱
  • 網友:整天混吃等死
    有在家無所事事的,整天混吃等死的。有去賣衣服的,有去做特勤的,有幫家裡忙的,有自己去找點工作做得,有去工地做民工的…都是實例,且不止這些。這就是現實,參軍光榮,回到地方也就成為了老百姓。從你的介紹,你缺了點東西,你缺堅持,不要找那麼多藉口,任何事情不堅持都沒有結果,平凡的事情人家幹一輩子的人,多了去了,沒有堅持就沒有結果。我爸96年退伍,97年我出生,自我記事起,家裡都沒什麼錢,不過勤勞的人都會有回報的,生活好了,可他依舊是10點睡覺,6點起床,在家裡的時候每個角落都是規規矩矩的。
  • 深圳龍華三和大神:打工留下一身傷,做不了長期工只能幹日結
    三和大神為什麼只幹日結,那是因為身體已經垮了!想當年我在上海乾日結的時候,去服裝加工廠搬牛仔褲,那一袋得有200斤,一天就把腰壓彎了,從四樓搬到車上就三四個人,把大車裝滿,本來遇計幹十小時的,結果六七小時就把活幹完了,一人拿了100多把,幹一天,把腰傷了,好久幹不了重活,那時候,是真的雪上加霜。不是不去幹活,而是身體垮了,幹不了了,到現在幾年過去了腰還沒好呢。
  • 清風東瀛印記(三)||金閣寺與一休的傳說
    金閣寺樓閣分為三層,第一層為法水院,是按照寢殿模式建造,系平安時代的貴族建築風格;第二層為潮音洞,供奉著觀音菩薩,屬武士建築風格;第三層是正方形的佛堂,供奉著三尊彌陀佛,是中國唐朝風格的「究竟頂」(屬禪宗佛殿建築)。寺頂有寶塔狀的結構,頂端有隻象徵吉祥的金鳳凰裝飾。足利義滿是善於吸收各種文化藝術風格的,他讓金閣寺與眾不同。
  • 哪些食物不能混吃?
    10月14日,網絡熱傳江蘇鹽城一對小姐妹吃了螃蟹和柿子致一死一傷。一時間,螃蟹和柿子混吃致死的新聞佔據各論壇頭條。這一消息究竟是真是假?螃蟹和柿子混吃會導致食用者中毒嗎?生活中哪些東西混吃之後真的會引起身體不適?
  • 一休原是個花和尚
    不過,要是深究下去,問起人來,倒並非人人都講得出一休和尚的生平,很多人都只知道他是個聰明機智的小和尚,並不知道他是一個禪宗大師,而且是一個傑出的漢詩詩人。   有關一休和尚的軼事和傳說很多,但並不全符合事實,幸好他留下一本漢詩詩集,讀他的詩就如看一本他的傳記,一個思想高出於他那時代的獨立異行的奇人,就活生生地站出來了。因而有此一說,他的《狂雲集》是他的『詩傳』。
  • 老員工幹滿10年,老闆卻把工資降一半,做一休一,說想關門了
    最近一位老員工抱怨,他在一家公司上班,幹滿了10年,如今老闆卻把工資降了一半,故意不接訂單,做一休一,並說想關門了,老員工不知道該怎麼辦,該不該主動辭職。我只想知道這10年時間你在企業裡面幹什麼了?我們企業到現在也幹了九年了,我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最底層員工幹到了副總,我見證了公司走過的每一步,我也為公司的發展給老闆提供了正確的決策,我不允許它倒閉關門,我必須讓他不斷的發展強大,辭職是最愚蠢的做法,人有時候不僅僅是為了錢,體現自己的價值也許有時候比錢更重要。想起來08年的時候,我的前老闆公司經營不下去,說要休息一下。
  • 大德寺與一休
    珠光默然不動,過了一會他起身行禮轉身欲退,一休大聲叫道「珠光」,珠光應聲回頭注視著師傅。一休再次逼問,「方才問你持何心吃茶?你若不說何心,只是無心吃茶,該又如何?」珠光輕聲回答道「柳綠花紅」。一休聞聽,心知珠光已經開悟,便將《碧巖錄》及茶禪一味墨寶傳承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