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改良主義書法美學思想

2020-12-16 騰訊網

19世紀後期的康有為為近代書法變革的關捩人物。從他的《與菽園論詩兼寄任公、儒博、曼宣》詩中頗能讓人感受到波瀾壯闊的革新思想:「新世瑰奇異境生,更搜歐亞造新聲。深山大澤龍蛇起,瀛海九洲雲物驚。」

康有為 《文字窺三極 湖山擁百城 》

174×40cm 湖南株洲秋瑾故居藏

康有為學術視野寬廣,通曉西方文藝理論,研究書法的方法亦自新穎。在《廣藝舟雙楫》中,他完全打破中國古代治學傳統,拋開經學與考據,藉助西學,通過將世界各國文字進行對比,找出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字的特殊關係。始於象形,是中、外文字發展的肇端,隨著人類的社會歷史進程,各國文字便逐漸紛陳出不同的面貌。

基於這一發現,康有為指出:「中國文字,無意不備,故極繁而條例不可及;外國文字,無聲不備,故極簡而意義亦可得。蓋中國用目,外國貴耳。」(《廣藝舟雙楫》)並從中揭示出「用目」、「重形」的中國文字帶有一定的觀賞價值:「中國自有文字以來,皆以形為主。即假借行草,亦形也。惟諧聲略有聲耳。故中國所重在形,外國文字皆以聲為主,即分篆隸行草(字母的正寫與草寫)亦聲也。惟字母略有形耳。」(《廣藝舟雙楫》)而這種「在形」的美復將如何構成呢?

書法美的構成

康有為認為書法美構成首選有個「大界」和「小界」(「本界」)的問題。所謂「大界」相當於文學藝術的外部規律;所謂「小界」(「本界」)相當於文學藝術的內部規律。他理解的人類社會生活是「隨時而異尚」(康有為《禮運注》)的:「人未有不為風氣所限制者。制度文章學術,皆有時焉。以為之大界,惡美工絀,只可於本界較之。」(《廣藝舟雙楫》)無論是借用「西學」探究出中國文字具有構成藝術美的「在形」特質,或是揭示出「隨時而異尚」的審美規律,以及下面所談到的「審時通變」、「新理異態」等等,這些「新」思想共同構成了康有為改良主義的書法美學。

康有為 著 《廣藝舟雙楫》

基於美所具有的社會性和時代性,他要求論書者確立「審時通變」(《廣藝舟雙楫》)的思想。他把書法藝術的變遷喻之為舊黨、新黨勝敗之爭:「宋之世,蘇米大變唐風,專注意態,此開新黨也。端明篤守唐法,此守舊黨也。而蘇米盛而蔡亡,此亦新勝舊之證也。近世鄧石如、包慎伯、趙之謙變六朝體,亦開新黨也。阮文達決其必勝,有見夫。」(《廣藝舟雙楫》)據此導出的結論是:「人心趨變,以變為主。則變者必勝,不變者必敗。而書亦其一端也。夫理無大小,因微知著。一線之點有限,而線之所引,億兆京陔而無窮,豈不然載。」(《康有為詩文選》)這種「審時通變」的觀點,遠遠超出了書法的範圍,與他的《上清帝第一書》,乃至後來百日維新的指導思想均為相通。在「審時通變」的前提下,洞察出文學藝術所具有獨創性的審美特徵,他將之稱為「新理異態」,他闡釋道:「新理異態,古人所貴。逸少(王羲之)曰『作一字需數種意』。故新貴存想。」(《廣藝舟雙楫》)

雄強美的追求

尊碑輕帖,追求雄強美,為康有為改良主義書法美學思想的主旨。他繼承了阮元、包世臣的書法美學思想,甚至可以說進行了徹底的發揚,他說:「阮文達作舊體者,然其為《南北書派論》,深通此事。知帖學之大壞,碑學之當法,南北朝碑之可貴。此概通人共識,能審時宜,辨輕重也。」(《廣藝舟雙楫》)學界普遍認同尊碑輕帖的觀點,在書法史上具有挽救清末書法頹勢之功效,其源自阮元和包世臣,而由康有為厥成其功。

從審美意義上看,尊碑輕帖是出於對於雄強美的追求。他在《廣藝舟雙楫》中總結出書法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墨跳躍;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異;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面對這樣類似詩話、詞話的映像式的批評,我們似乎難以準確理解其含義。

熊秉明先生對此有允當的分析,說:「他(康有為)最欣賞的是《爨龍顏》碑,列在神品第一名,稱為『雄強茂美之宗』,而列在神品第二的《靈廟碑陰》和列在神品第三的《石門銘》,稱為『飛逸渾穆之宗』。這樣看來,如果替他為神品下定義,作『雄渾茂美,氣象渾穆』應該是不大錯的。」(《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即是說康有為認為書法中的神品應該具備「雄渾茂美,氣象渾穆」的意境。

《爨龍顏碑》 拓本

尊碑之說至康有為幾欲徹底否定了清末衰頹的晉唐帖學的藝術舊習,改而孜孜以求「雄強美」的藝術風格和以意取勝及強烈激動的美學效果。這樣的追求所呈現的不再是理想內容和感性形象的和諧統一,由於感情外露,自我表現的成分居多,個性就顯得突出,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傾向。

而尊碑說的出現,正是浪漫藝術尋找適合自己時代表現形象的結果,康有為書法美學的探究和康氏書風的形成恰好與此交匯。「雄強」較為接近西方浪漫主義運動中推崇的「崇高」美學範疇。作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運動的領袖人物,他關於文藝的改良思想是從屬於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由於彼時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動搖和妥協性,在強大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文化面前,這麼一泓浪漫主義的春潮,終究無法掀起軒然大波。

甚至於他的弟子梁啓超在《中國韻文中情感的表現》一文中,乾脆把浪漫主義與現實注意並列起來,作為兩種不同情感表現的方法加以論述,全然不見康有為旗幟鮮明的革新精神。相對於乃師康有為而言,梁啓超更注重文學藝術創作中的理性因素,這樣的思想體現在他的書法創作上,即便保留南北碑字體的面貌,也殊難達到「雄渾茂美,氣象渾穆」之境。由此,我們似乎更能體會到康有為書法美學革新思想的矢志堅毅和歷史意義。

美育初心、美育使命、美育責任、美育擔當。

- END -

統籌:張帆 | 編輯:只談美

素質教育,美育先行。歡迎關注《美育新視點》唯一微信公眾平臺

歡迎關注美育新視點

微信視頻號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康有為改良主義書法美學思想
    (《廣藝舟雙楫》)無論是借用「西學」探究出中國文字具有構成藝術美的「在形」特質,或是揭示出「隨時而異尚」的審美規律,以及下面所談到的「審時通變」、「新理異態」等等,這些「新」思想共同構成了康有為改良主義的書法美學。
  • 戊戌變法與改良主義
    如果康、梁思想屬於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戊戌變法中的改革,還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改革。康、梁在戊戌變法運動時期,確有一整套反映當時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利益願望,和具有當時資產階級上層知識分子思想特色的理論體系。
  • 康有為,政治上有為,書法上也有為
    康有為是我國近代史上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領袖人物,然而他的思想還是有局限性等,後來又成為保皇派的首領。不過,總體上來講比起以前的一些因循守舊人物,康有為也算是在思想上有了進步。康有為不光在那個時代的政治影響大,他在書法實踐和理論研究方面也是有自己特殊貢獻的。本來有一本書叫《藝舟雙楫》,後來康有為在這本書的理論的基礎之上,又寫了一本書法學專著,名叫《廣藝舟雙楫》。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書法與儒家美學思想
    ,也就是前面已經提到的「和」、「平」之為美的美學思想。繼承這一思想,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話本意是對「君子」的修養而言的,但其中包含了孔子美學思想。「文」從本意講,是文飾,指可見之於表的華茂的形式。在這裡,孔子所說的「文」,與司馬光所闡釋的「乃詩書禮樂之文,升降進退之容,弦歌雅領之聲」的意思相近似。
  • 如何欣賞康有為的書法(康體)?
    說起康有為,必然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近代西方思想啟蒙的代表,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碑學書法領袖人物之一,他所寫的《廣藝舟雙楫》碑學著作歷來被書法家所推崇。康友為在清末民初之時,名氣極大,甚至在一段時間內蓋過了梁啓超、李鴻章等人,成為全國的「網紅」。今天我們來談談,康有為的書法極其書法理論。
  • 讀懂梁啓超,才知康有為書法認知的偏頗
    所以,對梁啓超的書法倍感親切。梁啓超餘事做書家。眾所周知,梁啓超是現代中國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1898年戊戌變法,梁啓超與他的業師康有為成為改變社會進程的中堅力量,轟轟烈烈的改良,最終以悲劇結尾。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他們親眼目睹了一個王朝的滅亡。
  • 清代書法被掩蓋的真相:對康有為「尊碑五說」的反思
    康有為(1858——1927),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南海(今廣東廣州)人,人稱「南海先生」。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的領袖。康有為一生著述甚豐,而《廣藝舟雙楫》,則是其對於清代書法理論的重要建樹。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全面梳理書體變遷之跡,論其優劣得失,使碑學從阮、包的散論、札記式論述下脫離出來,漸成系統,遂成一科,其「尊碑」、「卑唐」之論,對後世影響深遠。
  • 康有為博物館:感受南海先生的有為精神
    公車上書、戊戌變法……這些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事件都繞不開一個重要人物——康有為。康有為1858年出生,是南海丹灶蘇村人,清末維新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和領導者,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稱「南海先生」。
  • 以美學原理和常識「啟蒙」書法美育
    不但社會公眾需要美育,專業書法工作者也需要美育。專業書法工作者只有先具備了書法美的基本常識,才可能對全體國民進行書法美育的普及。但是目前,專業書法工作者由於缺乏專門的美學訓練,對書法美尤其是藝術美學原理還缺乏根本性認知,導致各說各話,各執一端,非此即彼,乃至互成隔膜,至為可憾。其實,美育未必需要多麼高深龐雜的知識譜系,而是需要美學原理和美學常識的啟蒙。
  • 康有為在桂林傳播的新學思想
    同時其遺存的四件石刻三件紙質墨跡,對於其碑學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踐物證。康有為在桂林傳播的新學思想極大地推動了桂林文化教育從傳統走向新時代,影響了很大一部分桂林進步學者,在廣西近代文化思想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康有為在政治上的維新思想其實與其書學著作《廣藝舟雙楫》揚碑抑帖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
  • 蘇軾書法思想——寓意
    蘇軾的書法思想內容豐富,他在《寶繪堂記》於「寓意」與「留意」的一段論述,雖然概論書畫,如果單從書法方面來看,我們大可將其看作蘇軾書法美學思想的代表:「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病,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
  • 康有為對梁啓超書法的影響,培養其獨到的「字外功夫」
    談到梁啓超,就離不開他的老師康有為。1890年,梁啓超拜康有為為師,自此追隨康氏,並從思想、學術、藝術等多方面受到康有為的影響。書法對於他來說,只是翰墨餘事,但特殊之經歷和深厚之功底,賦予了他對書法獨特的藝術洞察力,傳統文化和新思想培養了他獨到的「字外功夫」。
  • 第一個以現代美學觀點撰寫書法美學專論,鄧以蟄的《書法之欣賞》
    中國書法史上, 第一個以現代美學觀點撰寫書法美學專論的, 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論家鄧以蟄先生 (1892—— 1973) 。這位清代書法家鄧石如的五世孫, 與朱光潛、宗白華同為現代中國早期從事美學研究的安徽籍同鄉, 和宗白華並稱「南宗北鄧」的著名學者, 早在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 , 即擬撰寫一組總題為《書法之欣賞》的書法美學專題論文 。
  • 康有為的書法取法自陳摶老祖?曾「霸佔」一幅珍貴墨寶
    康有為像據學人劉太希、曾克耑記,康有為書法亦得益於宋初陳希夷「開張天岸馬,奇異人中龍」墨跡。明拓陳希夷書法後為康有為所見,強行借去臨摹,自此再無音信,直到李瑞清病歿,康有為雖親自弔唁,但仍絕口不提及此事,家人多次索要無果,後曾熙親自出面討要,結果說法不一,可見康有為對此件書法之珍愛
  • 書法藝術創作與禪宗美學的關係,值得一看!
    禪宗是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的產物,隋唐之後,人們常把禪宗作為中國佛教的代名詞,它吸收了儒、道、玄學的思想,它的教義和美學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特別是書法藝術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禪宗的美學思想是由禪宗思想而來的,中國的禪宗思想應用在文藝上,對文藝的審美觀念產生了重大影響,形成了所謂禪宗美學思想,禪宗美學思想使中國文藝開創出嶄新的境界。
  • 福山支路5號 康有為晚年在青島居住的地方
    康有為,是大名鼎鼎的晚清時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倡議變法的維新派領袖。康有為是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所以人稱康南海。青島市福山支路5號,原為德國總督初來青島市的住所,1923年康有為來青島時購得。康有為雖然沒有定居青島,但每年都會來此住一個時期,直至1927年病逝。
  • 「北疆雲思政」系列微課之「四史」小故事②改良主義道路為什麼在...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點擊欣賞精彩視頻改良主義道路為什麼在中國沒有成功中國近代史上,甲午戰爭的失敗加速了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的步伐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以公車上書的形式拉開了戊戌維新的救亡運動,但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分析其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客觀上主要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勢力的強大反對。主觀上是資產階級的局限性所致:首先表現為維新派嚴重脫離人民群眾;其次體現在維新派對封建主義的軟弱性上;最後是維新派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
  • 她10幾歲以書法震驚康有為,成為現代書壇碑學大家
    蕭嫻與康有為相識,得緣於他在10餘歲的時候,所臨的《散氏盤》被康有為看到,並大加讚賞,還賦詩稱她為衛夫人、管道昇再世。蕭嫻書法蕭嫻後來理所當然地成為康有為為數不多的入室弟子之一。受康有為影響,其一生書法致力於先秦漢魏六朝,素喜《石鼓文》《石門頌》《石門銘》,號為「三石」之家。
  • 自己作為黃種人的康有為,為什麼主張把國人全部改造成白種人?
    康有為是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戊戌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康有為流亡海外多年。在此期間與眾多西方白種人交流,並且當時世界都屈服在白種人的腳下,所以有的人便認為白種人才是最優秀的民族。
  • 魏碑大家康有為的唯美館閣體
    大多數人知道康有為,是因為「戊戌變法」,卻不知道他還是一個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康有為(1858~1927),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號更生,晚年別號天遊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