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2019-01-21 11:09 來源:澎湃新聞
1978年恢復高考,2018年高考改革進入深水區。40年裡,以高考主導的教育事業改變了無數個人與家庭的命運。
「如今的高考越來越專業化,考試管理越來越標準,科學化,招生越來越多元化,更加注重公正和公開性。」1月18日,高考40年學術研討會暨《考試藍皮書:中國高考報告(2019)》(以下簡稱「高考藍皮書」)發布會會後,中國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藍皮書執行主編之一吳四伍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新一輪高改站位比較高,「教考招三個方面一起出發,打破了改革難以深入的問題,是一次整體的通盤行動。」
但他同時強調,在新一輪的高考改革中,各試點省份,特別是中西部省份一方面要借鑑學習「先行者」的經驗,另一方面也要根據自身特徵、省情「量力而行」。
「比如走班制的開展,各省份需要考慮自己的師資能不能合理有效地配置。」他提醒,在高考改革中,要注意優質資源的公平化,防止部分省份在改革中落後。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藍皮書執行主編呂文利也同樣提到,2018年,本來計劃要推進新高考改革的一些省份卻沒有行動,其軟硬體設施跟不上是重要原因。
澎湃新聞注意到,此次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高考藍皮書中除了回溯高考歷史,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談及新高考改革,並對未來高考改革方向提出了諸多參考建議。
藍皮書指出,未來高考改革應著力解決五大核心問題,包括「一核四層四翼」的內容改革,科學合理地減負,以及學科選擇、命題分級、錄取多元等。
其中,呂文利指出,此輪高考改革的亮點之一是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特長,給予學生選擇科目的自主權,這種理念無疑是值得歡迎的。但是,考試科目的選擇不能違背最終的育才宗旨,要考慮大學教育需要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
另外,針對目前部分省份命題有收緊的趨勢,呂文利認為,需要看到地方命題的成長空間與發展趨勢,部分省份的命題隊伍進一步擴大,試卷質量明顯提升。因而,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既要重點依靠「國家隊」,也要適當培養「地方隊」,統分結合,讓不同的隊伍實現良性競爭和發展。
吳四伍也向澎湃新聞表示,如果是實行全國統一命題的話,考試中心也需要提供「自助餐」,根據各省份的教育差別,推出不同類型的試卷。
新高考改革也撬動著高中教育教學的全面變革。
呂文利指出,高考綜合改革給高中教育生態、學校內部日常管理帶來了新的衝擊和挑戰。隨著新考高的推進,學校需改變育人模式和理念,同時學生選科和生涯規劃指導亟須加強。
「過去教育中,學生的成長規劃和興趣培養一直是教學中比較被忽視的薄弱環節。此次新高考改革,學生選擇的學科組合是學生學習、未來求學深造和職業謀劃的重要依據。選科和生涯規劃成為當下教學改革中的新內容、新亮點。」會上,呂文利指出,但是從學生發展現狀來看,生涯規劃教育難度大、師資不足。對於多數普通高中和學生而言,生涯規劃教育是一個新事物,也是一個要求高、難度大的教育科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新高考改革,藍皮書,興趣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