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行2:半島》一播出,各大媒體就開始吐槽:這部電影拍爛了。
他們都在說,主角的人物張力比不上孔劉,也沒有任何一個配角值得單獨拿出來討論,難逃凡是續集皆是爛片的定律。
的確,四年前《釜山行》一上線,就席捲全球。這種喪屍與人性搏弈的激烈矛盾,不僅引發我們的思考,還讓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每次去高鐵站,坐在列車上,都有種恐懼感,害怕另一個車廂裡,正在進行血腥的廝殺。
而第二部好像,少了點味。
第二部講述喪屍病毒爆發後,蔓延到整個朝鮮半島。電影呈現4年後的世界,整個朝鮮半島化為了一片廢墟。倖存者們為逃離,展開了最後的殊死搏鬥。
由於傳染劇烈,全球其他國家關閉了半島所有交通,讓感染源控制在了半島境內。
最後一批逃出來的倖存者,其中就有男主俊碩,他們坐輪渡去香港,但香港對他們這群外來客並不友好。
這時俊碩意外獲得一份額外任務,如果回到滿是喪屍的韓國境內,把一車廂的美金帶回來,將會每人能獲得250萬美金。
在利益誘惑下,一群人組團回到了成山成海喪屍的韓國。
故事的設定很吸引,整部電影感覺下來,也沒有大眾口中的口碑一落千丈的的不堪,反而讓我看到了各方面《釜山行》的傳承,以及對人間大愛,一如既往的嚮往。
01 《釜山行2:半島》是如何對第一部的敘事技巧進行傳承的?
《釜山行2:半島》的敘事技巧,其實與《釜山行》有很大相似之處,再加上他的資金投入也是之前的兩倍,整個畫面傳達的效果也是卓越的。
值得思考的是,一脈相承的電影裡面,究竟運用了什麼樣的底層邏輯,去呈現打動人心且引人思考的畫面,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恐怖?
第一,從敘述結構來說,它們都運用了恐怖類型片慣用的平衡狀態——打破平衡——回歸新平衡的敘事模式,無論是列車,還是滿是喪屍的韓國,都是一個相對狹窄和封閉的空間裡,只要往外踏出一步,就會面臨喪屍來奪命的危險,這能突出劇情結構的二元對立。
例如,《釜山行》中,悄然來臨的病毒,與毫無警覺的公眾,善良的女孩與冷漠的成年人,鮮活的人類與變異的喪屍。《釜山行2:半島》中,善良救男主的一家人與囚禁人類以餵喪屍的惡人,面對喪屍處變不驚的兩姐妹與驚慌失措的外來人等等。
在狹小的敘事空間中,加入大量的結構對立,必然會在短時間內激活戲劇矛盾,快速推動故事發展進程。
第二,場面結構的元素,對營造氣氛讓人沉浸在電影裡面,以及深入思考有極大的作用。首先,低照度攝影,讓《釜山行》詭異的氣氛貫穿全片。飽和度比較低的色彩,例如暗紅,墨藍,深綠、黑色等色彩作為畫面的主色調,電影畫面會自然呈現出一種陰暗的氛圍。
其次,大量的照明,將人物面部突出的部分照得更亮,凹陷部分更加幽暗深邃,有助於畫面逼真恐怖的視效營造。
還有,片子裡的喪屍造型,無疑最為驚悚,他們服裝肢體就是常人,然而喪屍面色慘白卻嘴唇鮮紅,姿態僵硬,在發現正常人類時成群結隊地奔跑,突出喪屍的嗜血本性——只有鮮活的生命體才能激起他們的欲望,也更加傳達一種壓抑的窒息感,意味著被他們發現,性命就難保了。
第三,電影通過畫面中的隱喻符號傳達意義 。《釜山行》開篇出現陰雲密布的天空、表情僵硬的假人、死而復生的羔羊,這三種符號疊加已經暗示了電影文本有晦暗的基調。
全片最顯著的符號——列車。是一個狹長半封閉的空間,不同社會階層的乘客開始危機四伏的旅程。列車就是對當今韓國社會的隱喻,國家是一輛行駛中的列車,而所有國民都是這輛車上的乘客,這種組合暗示著一個有機的社會共同體,但因為半封閉狀態也隱喻了韓國社會存在的政府隱瞞信息等問題。
作者通過符號的建構對韓國社會現實進行了辛辣諷刺,主要突出階級的固化致使資本和權力交纏,堵死了底層人民向上流動的通道,也加劇了社會矛盾。
《釜山行2:半島》中,最典型的是那輛貫穿整部電影的意象——載滿美元的貨車,這輛貨車代表的是人的欲望,在第一部電影中,欲望是生存,第二部電影裡面,欲望是生存和金錢,人為了金錢,不惜讓自己身處險境,諷刺社會上唯利是圖的人。
靠在韓國海岸的輪船也是一個十分引人深思的意象,最初韓國喪屍病毒爆發時,人們爭著上輪船,逃離險境,現在冒著危險搭輪船回韓國找貨車,離開了又回去的人,該如何面對?代表著出口的輪船,真的是出口嗎?
髒亂差的鬥獸場,代表著人性殘忍的極致,竟然為了賭博,不惜拿鮮活的俘虜去與喪屍搏鬥。
電影的故事呈現,對韓國社會進行辛辣的諷刺,在喪屍煉獄下,等級制度更為嚴苛,仿佛退化成原始社會,暗指權力階層對生命的漠視,以及揭示了人性的陰暗面,而且滿是黑暗,髒兮兮的環境,更能表達人物情感。
兩部電影都在故事的表達效果上,有極其強的張力,展現了人間地獄的眾生相。
02 《釜山行2:半島》是如何對第一部的人物塑造進行傳承的?
上一節我們談到了兩部電影敘事技巧的一脈相傳,下面來談人物呈現上的傳承,兩部片子都對人性進行深度挖掘,在對人物的設置上,一開始都會設置標籤,以及通過鏡頭語言展現人與人的關係,進而隨著故事的發展,讓人性逐漸在碰撞中展現。
在《釜山行》裡,男主石宇,這個冷漠逐利的證券經紀人,在下屬詢問對於散戶的資金怎麼辦時,他反問下屬:「你連每一個散戶的利益都要考慮到嗎?」
石宇在一開場,在跟下屬與上司的對話,首先給觀眾樹立了一個自私自利的公司中層領導的形象。
這個形象在後續的情節中,也多次出現,逐漸強化,最明顯是在跟曾經的軍人溝通時,得知在大田站走東門比較安全的消息後,帶著女兒秀安獨自走向東門,這一情節能夠看出是導演為了表現父女的價值觀衝突而有意表現的。
在《釜山行2:半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發生了傳承和創新,人物關係層次較少,但對比更劇烈。
男主俊碩一開始就拒絕搭載抱著女兒的母親敏貞,體現其人性的自保意識,跟第一部的男主有相似之處。所謂的長官用活人與喪屍搏鬥,只為滿足內心的賭博娛樂欲望,體現他們的毫無人性的惡。
兩部電影的身份不僅具有標籤化,電影還通過不同人物的身份層次來展現劇情,第一層是石宇和女兒的父女關係,第二層次是尚華和懷孕的妻子的夫妻關係,第三層是高中棒球手榮國和啦啦隊隊長珍熙的男女朋友關係,第四層次是兩個老奶奶的姐妹關係......
通過這種簡單純粹的關係圖譜聚焦不同身份下的個體行為特徵,這樣的表達,一方面能通過情感渲染使觀眾產生沉浸感甚至通感,呼籲出簡單純粹的情感共鳴,獲得心理上的呼應。另一方面,迎面聚焦於人類原始情感下的身份關係,而非社會化分工下的身份類型,能夠產生一種原始情緒的代入,引發共鳴。
在《釜山行2:半島》中,男主俊碩的親人關係,在一開始就斷裂,自己的姐姐和侄子,在船上就遭到喪屍的侵害,開始就孤身一人,身邊也只有同樣失去親人的,萍水相逢的大哥,日夜相處。這其實在討論一個問題,他被拋在沒有親屬關係的世界,更加直面內心的欲望與糾結。
唯一的親人關係放在,在韓國煉獄般喪屍世界中成長的活人們身上,母親,兩姐妹,以及爺爺,在險象環生,階級固化的惡劣環境中,親人的光明照亮著暗黑的世界。
人物的標籤和關係層次的展現後,就是進行人性的深度挖掘,幾乎每一位人物都賦予雙重性格,並非從一而終的善或者惡,人物不是單一片面,而是深度剖析,得到升華,在喪屍災難面前,人性也可以隨之改變。
《釜山行》中,主角本來是一個冷漠逐利的證券經理人,但在這節喪屍列車上,卻成了一個為了保全他人而犧牲自我的奉獻者。自私自利的公交公司會長,不放過任何一絲生存機會,卻在將死之時惦念著母親的安危。人物性格在絕境下的改變,向我們傳遞出一種來自內心深處,難以脫離的恐懼。
《釜山行2:半島》裡,人性展現的就更豐富 。首先是兩個惡人的下場,一個在利用喪屍殺人的長官,最後被成千上萬的喪屍咬死,一個不惜一切代價偷走貨車的上司,最後以為迎來新的人生,卻被香港黑幫射殺,於是在最後恥笑自己,然後讓車倒退,致使輪船的門關不上,喪屍湧進了輪船,本以為是出口的輪船,也被喪屍吞噬。
這裡面的惡人,沒有進行人性的轉變,而是以一種悲慘的收場結束自己的命運。它實是一種反噬,以惡制惡的體現,越是追逐殘忍的娛樂,越會被這種殘忍逼死,越是追逐富裕,越是會被人利用。
03 讀懂《釜山行2》的主題,才知道這部電影並沒有那麼爛
既然《釜山行2:半島》有如此多的傳承和創新,為什麼會被唾棄?
有人說,第二部口碑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人間煉獄的故事和人物太過單薄。
比如男主的設定,從頭到尾都在打打打,人物設定過於簡單,展現出來的性格的推進,絕對比不上孔劉。
為什麼這麼多打打打?導演延尚昊曾透露《釜山行2:半島》不僅場面更大,製作預算是前作的兩倍之多,格局遠勝過《釜山行》,讓後者相形之下簡直像是一部獨立電影。
他想展現的,除了人性,還有場面,《釜山行2:半島》更像是一部成熟態好萊塢商業大爽片的製作,有著強勁的視效引擎作為動力,裝滿喪屍的玻璃隧道,瞬間崩塌,成千上萬的喪屍掉下來壓住惡人的車時,那個感覺是無法比擬的,這個場景就做得很好。
再來男主一開始雖然保護加入而拒絕載人,但也在情理之中,後來在船上射殺喪屍也過於熱血硬漢,一開始就沒把這個角色的自私與自保,到最後的救贖與犧牲設計好。
從這個角度看,角色確實不如第一部的男主角有張力,因為自己的自私自利,間接導致這場喪屍病毒的擴散,他在商業上極其自私,暗藏在人性深層的自私,與自私到極點的會長進行碰撞,展現出極大的戲劇張力。
第二部的男主俊碩,長著韓國偶像劇花樣美男的臉,光環過於明顯,人性的陰暗面沒有太好地展露出來。而且黑幫邀請他去韓國時,他也並沒有表現出,對錢財有多在乎,只是覺得在香港生活的尊嚴受到打壓,反而是他旁邊的大哥演得更地道些。
這個人物是不完美不夠張力的,但他展現了人性的另外一面——獨自的自我糾纏。
什麼意思呢?男主沒有像第一部那樣,是一個父親的身份,帶著自己的女兒逃生,而是以一個單身男青年,在失去姐姐和侄子後,獨自在異鄉生存。
在回到韓國後,面對的是自己曾經狠心不救的一家人,這個轉折其實很到位,他面對著的,是從前狠心的自己。
在最後時刻,女孩母親打算犧牲自己去引開喪屍的時候,男主明明可以像之前那樣,自私地離開,卻頓然醒悟,其實離開最終的結果是,自己帶著愧疚過一輩子。
其實他更貼近現實世界中的大多數人,他沒有惡得徹底,也沒有善良得徹底,始終處於中庸狀態,他們的遇到危險,都是出於自保心理,沒想到害人,但也沒那麼多的勇氣,為拯救別人而將自己置於危險之地。
《釜山行2:半島》其實拋出了更讓人深思的命題,人應該如何面對內心邪惡的一面,那一面,會如何影響我們之後的人生。
整部電影最精髓的,是小女孩最後的一句話,當男主把女孩母親在喪屍堆中拯救,一起搭上飛機時,簡對女孩說,你即將去往新的世界時,女孩卻說,我所知道的世界也不賴。
這像當頭棒喝一樣,一下子擊中人的內心,那個人間煉獄般的世界,竟然不賴?
但轉念一想,她所知道的世界,大概是指跟親人在一起的世界,此時我不禁熱淚盈眶。
愛,是能戰勝一切的。
寫在最後
《釜山行》系列之所以給人不一樣的感受,是因為劇本是工工整整的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模式,第幾分鐘出現幾個事件幾個轉折幾個主要角色幾對人物關係----全部是教科書的模版,以最快速度發展故事,卻又給人最意想不到的轉折和啟示。
同時又是真正意義上的屬於亞洲的喪屍片,是因為充滿了身為亞洲人會各種共鳴而歐美人絕對想不到用的元素與梗:亞洲社會獨一份兒的倫理道德、人情世故、因果報應……全都被寫進了故事裡。
看一個喪屍片到最後不止被嚇了一圈,還感動得五體投地,哭得稀裡譁啦。
兩個片子在你以為充滿希望的時候突然就絕望了,又在你終於絕望以後留了一點希望。
從敘事結構,到人物塑造,再到表現的主題,兩部電影都有暗線的傳承,以及各自的所推崇的東西,抨擊第二部是爛片的人,大多都有過高的期待,或是沒有耐下心,去感受這部續集的優點。
學會去面對內心的邪惡,才能更好地走向,以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