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老兵成網紅,知乎上講述「戰爭有多殘酷」

2020-12-12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作者:馬湧

導語

今天,給大家講個故事,不久前發表於《人民日報》副刊。故事的主人公,是名85歲的老兵。他經歷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戰役,一枚枚軍功章記錄著湮沒於歷史深處的槍林彈雨和戰火硝煙;他年近八旬接觸網絡,用殘損的手指一字一句敲出戰爭歲月的真實過往,傳遞赤誠堅定的理想信念,成為年輕人心目中追崇的「大V」「網紅」。

他是老兵尹吉先,「一棵拒絕老去的白楊」

1

軍功章

如果時光可以被收納起來,尹吉先前半生最壯烈也最自豪的那段人生,都存放在那個巴掌大的小布袋裡。

他將小布袋裡的物件抖落,仿佛是打開了一個魔盒,硝煙、戰火、轟鳴、鐵與血的氣息從中瀰漫開來,充塞了他略顯侷促的臥室。

小布袋裡裝的,是尹吉先的軍功章。

淮海戰役紀念章是一個小小的金色胸章,紅色五角星、交叉的兩挺紅色步槍,「淮海戰役紀念」六個紅字醒目地浮雕於其上,當日的鮮紅已被歲月沉澱成暗紅,熱烈而又凝重。

生於1932年的尹吉先當時還是個毛頭小子,隨所屬27軍81師參加戰鬥,一次又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他曾看著自己戰友的頭部被飛來的子彈射穿,一切就發生在自己眼前。這位戰士倒下後還有一口氣,尹吉先想要把他送到己方包紮所裡,但頭頂子彈紛飛,根本無法扛起一個人行走,最後尹吉先把戰友放在一件軍大衣上,拖著這件軍大衣匍匐前進,將戰友送到了包紮所。

另一次,正在挖戰壕的他突然遭遇了敵人的火力,他本能地撲進尚未完工的戰壕,但是戰壕太淺,躺進去時他分明感覺到自己的後背還暴露在槍林彈雨中。有那麼一瞬間他清晰地感覺到自己被擊中了,所幸的是子彈只是從側面射穿了他厚重的棉大衣。

黃銅色的渡江戰役紀念章上,刻著千帆怒濤之下一位持槍衝鋒的解放軍戰士。在尹吉先的記憶裡,這場戰役卻浸著溼冷的水的記憶——

渡江戰役中,尹吉先所屬部隊向上海進發,部隊渡過長江時有軍馬不肯上船,尹吉先拉著馬轡頭把馬向船上拽,卻冷不防被軍馬甩進了長江。尹吉先渾身溼透地渡過了長江,卻又趕上了接連不斷的梅雨天氣,接下來的一個月,沒有穿過一天乾衣服,尹吉先和他的戰友們,每一刻都像浸在陰冷的江水之中。

抗美援朝紀念章,它的綬帶已經褪色了,主體的紅色五角星,紅色的部分也剝落了不少。這尤顯滄桑的外表,暗示著這場被後世視為「打破美軍神話」「揚眉吐氣」的光榮之戰背後,有著難以言喻的慘烈和悲壯。

尹吉先的記憶注目於最為艱難的五次戰役,戰前動員之後回到班上,尹吉先的班長給每位戰士發了兩根白布條,讓他們寫上自己的姓名、家人姓名和地址,一條縫在衣服裡側的左邊,一條縫在褲子裡側的右邊。班長說,這樣不管最後是剩下上半身還是下半身,都能認出是誰。

即便這樣,尹吉先還是追問了:要是整個人都被燃燒彈燒光了呢?被重機槍打爛了呢?班長說,那只能算失蹤。尹吉先不高興了,一是想到了會死,二是擔心如果戰死了算作失蹤,和逃兵畫等號,丟人。

於是他和崔克登、張吉龍、劉玉堂三個戰友商量好,記下了彼此的姓名和家人住址,最後誰活著回去了,都要到沒回來的戰友家知會一聲,說他犧牲在戰場了,光榮了,沒丟人。

一周後,劉玉堂在渡漢江時遭遇了美軍的飛機掃射,中彈後被江水衝走,「失蹤」在戰場上;一個月後,張吉龍和尹吉先一起被困在美軍的炮火之中,爆炸後的硝煙裡溫熱地滴落在尹吉先身上的,是戰友的血和腦漿……只剩崔克登和尹吉先一起活著離開了朝鮮。

除了這三位戰友,尹吉先還記下過許多並肩作戰過的戰友的姓名和通聯地址。小本子的內頁用鋼筆寫著「於朝鮮留念。1955.10」,封面印著四個手寫體大字「和平日記」,下面是線描的天安門和莫斯科救世主塔樓,二者比肩而立,一隻銜著橄欖枝的和平鴿,正從這滿目瘡痍的封面飛過。

尹吉先將這些軍功章收回布袋。硝煙與戰火,一瞬間也從這個空間中消失了。廚房正傳來飯香,樓上的住戶快刀剁著肉餡。

如今,早已退休的尹吉先和所有人一樣安享著和平的生活。和其他人不同的是,那些為了和平流過的鮮血裡,有他自己的一份

2

「網紅」

85歲的尹吉先高大挺拔,說話聲音洪亮,語速很快,中氣十足。與人握手時,手臂上肌肉線條依稀可見。若是相熟一些的人,就知道他實際的年齡,也知道他是老兵,但未必認識「老兵尹吉先」。

這個看起來直白無奇的偏正短語是一個網名。在國內極具影響的網絡問答社區「知乎」上,用戶「老兵尹吉先」有109480個關注者,他所回答的問題一共收穫了236479次網友的點讚支持,這些數字至今還在不斷上漲。

按照時下流行的說法,「老兵尹吉先」是一名85歲高齡的「網紅」。

知乎上關於戰爭的問題和回答很多,但來自戰爭親歷者的「現身說法」,「老兵尹吉先」目前是獨一份。與戰場經歷直接相關的問題是「老兵尹吉先」主要的答題領域。

在問題「戰爭有多殘酷」的回答裡,尹吉先回憶了抗美援朝戰爭五次戰役第三階段,寫戰士們「餓極了從死人身上尋找點吃的」「早晨用大葉樹葉子上的露水擦擦嘴,或是用舌頭舔舔樹葉子上的露水」,寫在前線醫院「傷員的胳膊只有一塊皮連在身上,不小心胳膊丟了」,寫自己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這個答案他寫了2500多字,收穫了8000多次「點讚」。

而在問題「戰爭時衝在前排的士兵幾乎是必死的,為什麼還是會義無反顧地衝殺」中,尹吉先回答:「你問:戰爭時衝在前排的士兵幾乎是必死的。我說不一定。在戰場上離敵人200米之內的戰士,只受槍枝威脅,可以爬、滾,躲開。離敵人200米至1000米之內受小型炮的威脅,爬滾都危險;1000至10000米受大中口徑的炮威脅。10000米之外受飛機威脅。可以說進入戰爭年代,沒有一處是安全的。」

這個回答,被網友稱為「只有親歷者才能說出的答案」

「影視劇裡的戰爭和真實的差多少?」尹吉先回答,電影裡「有喝酒的,有搞對象的,實際上朝鮮戰場上都沒有這些,我知道軍隊就不準喝酒,只知道這一個小時我活著,下一個小時就不保險,哪裡有心思搞對象」。

和大多數長輩一樣,尹吉先也喜歡和年輕人討論信仰和價值觀,比如「相信共產主義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尹吉先回憶了自己小時候給地主打短工的生活,一家人吃不飽飯,差點把小女兒拿去換糧食;還回憶了自己一次偷吃家裡的白薯幹差點把自己噎死。

1949年志願申請參加共產黨。我在黨的宣誓大會上說:我信仰共產主義,遵守黨綱、黨章,誓死為共產主義、為人民的利益而奮鬥。從此我工作積極,作戰勇敢,時刻想著我是個共產黨員,感覺光榮。」

「老兵尹吉先」的「爆紅」引來了許多質疑者,有人提問「老兵尹吉先到底是不是營銷號?」尹吉先隨即曬出了自己的預備役軍官證、1949年解放上海的照片,還有1959年離開軍隊前的戎裝照。

被問到「目前為止,你做過最讓自己自豪的事情是什麼」時,尹吉先這樣寫道:

「我上過三年學,15歲當兵,在前線作戰13年沒有死,到郵局押運郵件,在火車上30年。我79歲學習漢語拼音,能在電腦上打出我的一生的主要經歷。感覺自豪。

3

坎坷

尹吉先的身份並沒有給他帶來一帆風順的人生,他的人生伴隨著新中國的探索之路,一路坎坷,風雨而行。

1958年,回到國內的尹吉先,被派去就讀位於張家口的「速成中學」。在入學之前,他回了一趟老家,親見了農村「大躍進」中的種種怪象。尹吉先想:我當兵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讓大家吃飽飯、求解放。回到速成中學,尹吉先在班會上坦率地講出了他的見聞,「怎麼聽到我就怎麼說」,書記員讓他在發言記錄上簽字時,他一點都沒有猶豫。

然而當尹吉先再看到這份材料時,是在批鬥自己的大字報上。「鐵證如山」,他被定性為右派。但尹吉先心裡不服氣,他相信自己沒做錯。

尹吉先背著「右派」的名聲轉業到了北京郵電局,那段時間,暈車加上勞累讓尹吉先吃什麼、吐什麼,整個人枯瘦下去。

在那樣艱難的年月裡,尹吉先老兩口帶著五個兒子,住在郵政局的一處營業廳裡,四十平方米,七口人。每一個兒子結婚,尹吉先就從這四十平方米裡分出一小方,打上隔斷,作小兩口的新房。等到四十平方米全部給兒子們分完了,尹吉先就在屋外又搭了一個三平方米的小棚子,和老伴兩個人,一住又是許多年。

1990年,尹吉先退休了。老伴沒有工作,尹吉先微薄的退休金,根本無法讓他們安享晚年。年屆六旬的尹吉先只能選擇出去打工補貼家用,做起了焊工。上百公斤重的爐箅子,尹吉先負責焊接,另有兩個工友搬運。

工作很累,但他更見不得別人受累。一個負責搬運的工友累了,尹吉先便去搭把手,卻在放置爐箅子時一個失誤,上百公斤的爐箅子直砸在尹吉先的右手食指上,那歷經槍林彈雨依舊忠於職守的手指,在生活的重壓下應聲而斷。

直到今天,尹吉先每一次敲擊鍵盤、點擊滑鼠的時候,那殘缺一節而尤為不便的右手食指,都仿佛在提醒著他往日的艱難。

4

「觸網」

2009年,尹吉先在孩子的引領下,第一次推開了網際網路的大門。

在那個網際網路信息泥沙俱下的時代,尹吉先看到,不知道是什麼人,對他親歷的戰爭和歷史誇誇其談,信口開出一條滔滔大河,捏造、詆毀、抹黑……不著邊際的言論卻引來許多追捧和點讚。但曾親身置於那段歷史中的尹吉先,卻只能啞巴似地看著,什麼也說不出,更談不上反駁——他甚至連如何在網上回復,都不是很清楚。

如果真相沉默,喧鬧的謊言就會慢慢變成真相。尹吉先坐不住了。79歲時,尹吉先開始學習漢語拼音和打字,邁出了在網上發出聲音的第一步。

他最早的網絡「陣地」選擇了新浪博客,曾寫下了長長短短的三百多篇文章。尹吉先的文筆算不上好,有時連字面上的通順都有問題,但他的閱歷是他獨一無二的財富。像《我聞到香水就想起朝鮮的烈士》,寫他在朝鮮戰場收殮烈士們的遺體,用香水掩蓋令人難以靠近的屍臭,直白到有些粗陋的文字,卻比婉轉的「花活兒」更有震撼心靈的力量。

在博客上筆耕不輟的尹吉先逐漸吸引了許多人的關注,網友「浮生未半」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引導下,尹吉先來到了「知乎」這塊新的「陣地」。

在一群年輕帳號中間,尹吉先顯得有些特立獨行。他的知乎帳號「職業經歷」一欄填著「中國人民解放軍·0字第538452號軍官」,「教育經歷」一欄填著「初中·戰爭」;「個人簡歷」一欄則原原本本地記錄著自己從小學入學到退休的全部經歷,時間精確到月,一如檔案般精準。

在這個匿名為主流、人人提防著自己的個人信息外洩的網際網路上,尹吉先如此「赤膊上陣」,真的不怕「人肉」嗎?尹吉先說,我說的都是實話,所以我什麼都不怕。

而與尹吉先交流的年輕網友中,客客氣氣者有之,「拍磚」乃至出言不遜的也不乏其人,但這不太影響尹吉先與年輕人交流的興致。他說,看到這些年輕人讀書、出國留學,就看到了自己和戰友們當年出生入死的意義所在,很開心。

5

後記

如今的尹吉先,每天上網、寫東西。上午兩小時,下午兩小時,晚上兩小時,看似「網蟲」的背後,有著和「網蟲」大異其趣的、老派而固執的紀律性。他並不「宅」,運動鍛鍊是他的另一大愛好:馬拉松、爬山、競走……又頗有些城市中產的趣味了。

除此之外,他還在「老年大學」學習視頻剪輯和Photoshop。他很開心地展示著自己製作的小視頻,只是很簡單的配樂幻燈片,素材大多源自他已經褪色的舊照片,雖然簡單,但想到這齣自八旬老人之手,又讓人心生敬意。

在這日復一日的「非典型」老年人日常中,尹吉先身上的「老派」和「新潮」、「老兵」和「網民」產生著奇妙的化學反應,而最終生成的那些文字,恐怕任誰也無法無視。

實際上,「浮生未半」和其他一些熱心網友,正努力整理尹吉先的文章,希望能夠結集出版。但在這個網紅自傳和雞湯讀物一本接一本面世的市場中,尹吉先回憶錄的出版卻顯得有些艱難。

拜訪尹吉先的那個下午,離開時尹吉先堅持要送我到地鐵站,讓一位八旬老人相送,我心有愧意,但他與年齡不相稱的體魄和精力卻讓我無從拒絕。在地鐵站前分手後,我回頭望去,夕陽中尹吉先的身影在疲憊的下班人流中依舊突兀而挺拔,就像混凝土叢林中一棵拒絕老去的白楊。

(本摘自《 人民日報 》2017年07月18日24版;原標題:八旬老兵的「網事」烽煙)

作者:馬 湧

編輯:陸金路

編審:曲延濤

來源:共青團中央微信公眾號 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八旬老兵的「網事」烽煙
    在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之際,「北鬥」欄目為您講述一位老兵的故事。 他經歷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戰役,英雄無悔,九死一生,一枚枚軍功章記錄著湮沒於歷史深處的槍林彈雨和戰火硝煙。 他年近八旬接觸網絡,用殘損的手指一字一句敲出戰爭歲月的真實過往,傳遞赤誠堅定的理想信念,成為年輕人心目中追崇敬仰的「大V」「網紅」。
  • 84歲老兵每天上知乎:收穫6萬多贊 也被罵"腦殘"(圖)
    如今這個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韓戰的老兵在知乎上,收穫了65167個朝上大拇指的「贊」,比很多明星、學者還紅。  可尹吉先並非總受歡迎。知乎回答帖的邊上,除了「贊同」鍵還有個「反對」鍵,如果能顯示反對數的話,估計他也是排名前列,罵他「腦殘」和誇他「可愛」的人數幾乎一樣多。  知乎上,有32756人關注「老兵尹吉先」。
  • 八旬老兵的「網事」烽煙(紀念建軍九十周年特稿)
    他年近八旬接觸網絡,用殘損的手指一字一句敲出戰爭歲月的真實過往,傳遞赤誠堅定的理想信念,成為年輕人心目中追崇敬仰的「大V」「網紅」。   他是「老兵尹吉先」,是「一棵拒絕老去的白楊」。在和平年代,他的故事依舊會讓你讀到生死戰場的驚心動魄;在網際網路時代,他的故事是鐵血軍魂最有力的證明。
  • 日本老兵講述戰爭經歷茶話會將在東京舉行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11月30日報導,與日本老兵等自由交談並繼承戰爭記憶的「能遇見戰場體驗者茶話會」,將於12月2日至4日在日本東京都臺東區的淺草公會堂舉辦。曾經歷侵華戰爭及太平洋戰爭等海外戰場的共約20名八九十歲老兵計劃參加。茶話會的特色是採用對話方式而非演講。
  • 知乎派新知「網紅」是如何養成的
    近日,知乎推出一部暖心大片《你有權不焦慮》,由博三研究轉向失敗的數據安全工程師、專業冷門屢遭質疑的言語治療師、從零開始的半路修行漫畫家三位知乎用戶通過鏡頭講述了他們從焦慮到解除焦慮的心路歷程,同時也分享了焦慮之後找到職業出路、完成行業普知、讓夢想成真的人生領悟。
  • 韓戰上甘嶺戰役戰況如何?老兵:比現實更殘酷,更激烈
    此役「聯合國軍」出動6萬多人,糾集火炮300餘門,對不足3.7公裡的志願軍陣地狂轟濫炸,妄圖消滅志願軍。在這場戰役中志願軍每平方米土地約有76枚炮彈肆虐,炮火密度絲毫不輸二戰。【志願軍老兵--王銀虎】1951年3月,時任志願軍第12軍106團一營教導員的王銀虎,跟隨所在部隊奉命走出國門,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朝鮮戰場上戰鬥了兩年零五個月的時間,讓他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上甘嶺戰役。
  • 十大經典戰爭片 為你展現最殘酷的戰爭場景
    人類的發展伴隨著戰爭,戰爭往往是血腥而有殘酷的,而且有時候一場戰爭足以改變歷史的進程。而戰爭片是以還原戰爭最真實的殘酷為目的,所製作出來的氣勢恢宏的影片,現在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戰爭電影排行榜前十名的影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精彩的影片。
  • 一段老故事的新講述:「被遺忘」的越南戰爭
    因此美國公眾雖然早已從屏幕上了解到越南戰爭的殘酷與荒謬,但較少聽到越戰老兵對這方面的親口講述,對越南老兵和平民的親身經歷更是所知不多。美國公眾通過電視了解到戰爭的慘烈戰爭的殘酷與荒謬很快打消了越戰老兵的英雄夢。羅傑·哈裡斯雖然出於現實目的入伍,但也滿懷著幫助當地人的熱情來到越南,卻發現不少越南人唾棄美軍的存在,向他們的卡車吐口水,這令他開始懷疑美國介入越南的意義所在。
  • 美國二戰博物館講述日本侵華戰爭
    跟隨博物館志願者加斯頓·安德烈,新華國際記者來到了博物館的太平洋戰爭展廳。凝重的展廳對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著墨甚多,也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徵服亞洲、統治世界的野心以及其殘酷對待戰俘、空襲重慶、血洗南京城的殘暴行為予以徹底揭露。
  • 俄特工追殺車臣戰爭老兵:俄軍小兵白天被敵人打,晚上遭老兵欺凌
    俄羅斯參加過車臣戰爭的老兵巴布琴科在他的回憶錄裡詳細描述了殘酷的車臣戰爭。參戰的很多俄軍都是高中剛剛畢業,只有18歲的男孩,他們在接受了幾個月基礎訓練以後,就被派到了殘酷的車臣戰場。在戰場上,狹小酷熱,顛簸的步兵戰車,就是士兵們的家。
  • 戰火中的敘利亞寡婦:戰爭有多殘酷,和平就有多可貴
    在這個國家裡,我們安穩地出生,讀書,學習各種技術,從小到大,花費巨額資金,夢想著做一個醫生/工程師/運動員……我們沉浸在安定平靜的生活太久,早已不曉得戰爭是怎麼一種殘酷的事情。我們通過讀書,知道了各種各樣的歷史進程;通過網絡,知道了世界的變化,知道了還有很多人陷入饑荒和戰亂;但是,那又怎麼樣呢?
  • 車臣戰爭珍貴照片|殘酷的戰爭與俄羅斯的眼淚
    疲憊不堪的士兵正在休息俄軍的傷員正在登機準備回國,車臣戰爭異常激烈,導致出現了大量殘疾軍人,他們是不幸的,卻又比很多戰友幸運,因為他們活著回來了俄軍的裝甲部隊終於趕到了前線陣地,卻發現小夥子們很多都已經陣亡了,擔架上躺著的是昔日的朋友,今日再見卻已成永別。
  • 十部阿富汗戰爭題材電影,揭露戰爭的殘酷!
    《鬣狗之路》《鬣狗之路》以阿富汗戰爭為背景,可以說的戰爭片中以反面隱射戰爭殘酷,帶著濃濃的反戰色彩,呼籲人們反對戰爭,因為戰爭帶給人是毀滅性的災難!鬣狗之路--海報《必要的殺戮》該片講述了一個被美軍俘虜的阿富汗人穆罕默德,在押送到東歐戰線的路途種逃逸的故事,側面也講述了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 對國家有多失望?美越戰老兵被噴胡椒噴霧,只因吶喊出了這一真相
    據環球網新聞報導,美國近期抗議示威活動仍然不斷,一位曾經參加過越南戰爭的美國老兵只因吶喊出了當年美國在戰爭中屠殺越南人這一真相,就被鎮壓人員噴了滿臉胡椒噴霧,但即便如此,他也忍受著繼續大聲抗議,這是對國家有多失望?
  • 太平洋上的奪島戰爭有多殘酷,日軍自相殘殺,陣亡超過50萬人
    1940年日軍發動了對珍珠港的偷襲,太平洋戰爭爆發,雖然日軍相對於中國軍隊而言十分先進,但對於西方國家來看,日軍的實力遠遠不夠看,特別是相對於美軍的體量,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有很明顯的差距,因此到了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已經逐漸捉襟見肘,艦艇也折損大半,美日雙方陷入到逐島爭奪之中
  • 史匹柏戰爭力作《血戰太平洋》影評:殘酷戰爭中展示真實人性
    讓筆者帶著大家一起回顧這部優秀電視劇作品的精彩時刻,重新回到戰火紛飛的太平洋戰場去感受別樣的人性和殘酷的戰爭過程。電視劇的一開始便是二戰太平洋戰場最慘烈和血腥的瓜達卡納爾島戰役,士官軍銜的巴斯隆隨海軍陸戰隊登上了一座他們都不知道的小島上,後來被稱為死亡之島的瓜達卡納爾島。
  • 戰爭能讓人更瘋狂?日本老兵戰後悔恨不已,曾狠心坑殺2個小女孩
    自古至今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當中,戰爭可謂是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如果非要將其進行一次分類的話,那麼小編認為整個世界歷史上爆發過的所有戰爭皆可劃分為正義和非正義兩種。
  • 電影《金剛川》邀抗美援朝老兵觀影 重拾一段揚眉吐氣歷史
    記者陳望 攝該影片講述了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據劇情梗概介紹,該片以三個視點講述一個故事:工兵橋修好又被炸毀再度修好……一個屹立不倒、令敵人費解的戰爭奇蹟。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們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以血肉之軀頑強拼搏的英勇事跡。
  • 我國好幾個省份有草原,它們分別有什麼區別,哪個比較適合暑假去
    尹吉先參加五次戰役的抗戰老兵,如今在網上講述戰役歷史成「網紅」,被網友質疑有很大的爭議,於是成為了一名網友,即使手指殘疾,還是學習使用電腦,用一根中指打出了一篇篇文章,在網上給下一代講述從前的故事。大家都不想到時候成了「失蹤」,於是尹老先生用本子記錄了一百多個戰友的名字和家庭信息,最後他們能成為烈士,全要歸功於這本「和平日記」。
  • 志願軍老兵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60周年
    7月27日上午,我市19名抗美援朝老兵在市烈士陵園紀念碑前,舉行了抗美援朝60周年紀念活動。 據了解,我市共有500名戰士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22人不幸在戰爭中遇難,每年清明節、中國軍隊赴朝作戰紀念日、朝鮮停戰紀念日,老兵們都會自發舉行悼念活動。參加此次活動的老兵年齡最大的已有84歲,其中有兩位老人專程從西安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