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吉先 浮生未半攝
84歲的老兵尹吉先是知乎上的大紅人。每天一打開電腦,他就會遇到各種奇葩問題。
「年三十晚上,整個城市轟鳴的煙花聲,是不是跟過去十萬大軍交戰一樣。」
老人用一根手指戳著鍵盤:「差得遠, 它震不聾耳朵。」
「影視劇裡,把扔在身邊的手榴彈扔回去,可行嗎?臥倒有用嗎?」
這些影視劇在老人眼裡就是「瞎扯」,他很專業地解答:「手榴彈從拉線到爆炸3~5秒,落地就炸,臥倒沒有用,等到大腦反應過來,再彎腰撿時間不夠。不可能。」
還有人問:「中槍是什麼感覺?」 「吃雪什麼滋味?」「戰場上怎麼過年?」
老人答:「死了,就沒有感覺了。高興。嗨我還沒有死。」「黑白天都不知道,還過年哪」。
一個「嗨」字贏得好多贊。
如今這個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韓戰的老兵在知乎上,收穫了65167個朝上大拇指的「贊」,比很多明星、學者還紅。
可尹吉先並非總受歡迎。知乎回答帖的邊上,除了「贊同」鍵還有個「反對」鍵,如果能顯示反對數的話,估計他也是排名前列,罵他「腦殘」和誇他「可愛」的人數幾乎一樣多。
知乎上,有32756人關注「老兵尹吉先」。這兩三年來,坐在電腦桌前敲鍵盤至少4個小時,是尹吉先每天要幹的「大事業」。老伴不懂他在「玩」什麼,做好了飯喊不動他,這讓她很惱火。
因為食指在20多年前幫人搬東西時砸斷半截,他只能用右手中指和無名指點擊滑鼠。他也不會指法,用右手中指「啪」、「啪」、「啪」,一下一下戳鍵盤。
尹吉先回答的問題多關於韓戰、軍事戰略、時事政治和國際形勢。他旗幟鮮明地擁護黨、政府和國家。連有人問:「強迫自己吃不喜歡吃的食物有什麼後果?」他也說:「若對國家人民有利,不喜歡吃也得吃。」
他也有些無關政治卻蘊含滄桑的人生感悟,只有「贊」而不招「噴」。比如這個問題:「人活著就該很苦嗎?」他答:「是的,人活在世上就是遭罪的,但是遭罪也不想死。」
尹吉先大半輩子都在遭罪。
15歲懵懵懂懂參了軍,他沒來得及學一點作戰技能,便趕上了一個又一個炮火紛飛的戰場。他每天想的唯一的事情是「活下來」。
他常常看著身邊的戰友瞬間就沒了。山地作戰,他身旁的戰友看天猜測炮彈路線,挑揀隱蔽方位。蹲下,炮彈飛來,戰友炸死了。他善於刨坑,因為打著腳死不了,腦袋衝洞裡一紮,擋住了頭和肩,就減了一半的死亡概率。
在他的「活著」哲學裡,「趴下不一定活,衝鋒不一定死」。
朝鮮新興裡戰役,他從戰利品裡撿了一把鐵鍬,隨身帶著,用它挖了上百個掩體。60年後,尹吉先在軍事博物館看到了一把外型近似的鐵鍬。他站著看了很久,不捨得離開。
他所在連隊赴朝時有120多人。開戰前,士兵們把寫著個人信息的布條縫到軍裝裡側,以備戰死後查驗身份。尹吉先縫著縫著,心頭越來越沉,默念著「千萬別用上啊」。
後來離開朝鮮,同批士兵只剩3人。「我沒有穿過一件沒被炮彈、子彈打碎的衣服」,他這樣回答知乎上關於「差點死掉」的提問。他最終沒有用上衣服裡的白布條。
逃出了戰場,尹吉先沒有逃過政治鬥爭。從朝鮮回來正趕上了大躍進,這個「傻大兵」在黨的支部會上冒頭,直言大躍進、大煉鋼鐵勞民傷財。半個月之後軍校裡牽起繩索,密密麻麻地掛上了大字報,其中20多張指控尹吉先是「右派」。
軍官前程斷了,他帶著壞檔案被分配到郵局押運火車。幹苦力30年,單位「不管不問」。「人家3年自然災害,我家30年!」尹吉先吃過掉進尿盆的菜糰子,吃過餵豬的泔水缸子裡撈的稠渣,也吃過掩埋了的病死豬下水。
為了「自救」,他會不管不顧。上世紀70年代,尹吉先家7口人住7米長、2.7米寬的房間。有回,他運木頭回家給兒子做床板,領導攔著,他火氣上竄,扛著木頭就往家跑。單位分房,隔壁5口的人家搬去了樓房,沒他份。他氣極,逕自把隔壁空出來的房間佔了。就這樣硬是養活了一家7口。
雖然總是毫無準備地被擲於困境裡,但對抗子彈、炮火、飢貧,他都贏了。
兒子曾經對他說:「爸爸,你這一輩子太苦了。」尹吉先極少聽到兒子說這樣的話,一直記著。多年後,在知乎裡,這個文化不高的老人說,這是他這輩子,聽到的最動容的詩。
大部分時候,他覺得跟兒孫們「說不到一塊」。
倔老頭人緣不算好,幾乎沒有一個能「說到一塊」的。小院裡的鄰居不怎麼搭理他。每天,街坊們看到腰板硬挺的他,雄赳赳地以「一般人跟不上」的速度快走鍛鍊。
80歲那年,尹吉先腰椎受傷,動了手術。小兒子說他從沒見父親這麼失落過。一臥床,衰老就像突然降臨,他「腿沉了、腦子也慢了」。
尹吉先去過養老院,看到院裡聾的、啞的、無法自理的老人,就像「排隊等死」那樣毫無生氣,這讓他恐慌。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但尹吉先不肯服老。
無法阻止其發生的事都被他稱為「自然規律」。在他看來,年輕人因未曾經歷,對抗美援朝戰爭的日漸淡漠和質疑,也符合「自然規律」。這樣的冷遇他也不服。
他說,當年在前線打仗還活著的人不多了,「人光屁股來,不該光屁股走」。於是,幾年前,只零零落落念了兩三年小學的尹吉先卯著勁學起了拼音。
他看著孫子的語文課本、幼兒園拼音招貼畫,把字符抄在本上、手上,走路背,坐車背,有時忘了下車。小孫子每次來,他都會抓緊機會問這問那。但他嫌小孫子不耐心,又不常來,就自己用滑鼠點來點去,摸索著學習電腦操作。
尹吉先從一個字,打到一個句子,後來試著想到哪就用拼音打出來,硬是學會了用博客寫回憶錄。
知乎用戶「浮生未半」去年在網上注意到了尹吉先的博客,把這個「堪比大熊貓」的老兵請到了知乎。
尹吉先剛來到知乎就傻眼了,「這麼多人不愛國」。他突然想到,毛澤東曾預測過資本主義國家把希望寄托在中國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他看得真遠啊」。
「浮生未半」看到有人引用朝鮮戰場美軍將領麥克阿瑟名言「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來評論老兵。「這位麥克阿瑟的老對手仍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每天早上5點從三四環之間到天安門跑個來回」,他說,「老兵不死,也不願凋零。」
那些擔心老爺子被網絡上烏七八糟的言語氣壞身子的網友,也著實過慮了。上了知乎的尹吉先好像找到了一個新的戰場,年輕人的不同觀點更激發了他反駁的願望。
尹吉先成了引發爭議的網絡紅人,他不但毫無倦怠地每天回答問題,還練習製作視頻,配以鏗鏘有力的軍旅歌曲,希望能更生動有力地「回答所有問題」。
有時候,網友把他當「百科全書」。有養生類的:「吃剩飯好嗎」、「怎樣補鈣」、「是否經歷過戰爭的人更長壽」、「為什麼年輕頂風尿三丈,老了順風尿一鞋」;有道德範疇的:「撿到金塊要不要歸還」;有憂國憂民的:「機器人的發展是否會導致失業率上升」。
當然,最犀利的問題是:「你殺過人嗎?」
老兵回答問題格外審慎,一邊來來回回地把題目讀出聲,一邊構思答案。答題前,他習慣先把問題複製下來,如果遇上「不是中國人」提的別嘴句子,就修改到問句通順。輸入答案之後,再鄭重其事地朗讀幾遍,最後喃喃絮叨著「複製……粘貼……好,過來了」。一個不到50字的回答,尹吉先用了近半個小時完成。終於,尹吉先點下「發布」鍵,他鬆開擰緊的面孔,咧嘴笑出一臉褶子。
「像這樣發言就得念兩遍再念兩遍,不然讓人鑽空子。」尹吉先說。即使如此,從不寫錯字、病句的他仍然常常曲解了問題,回答跑題。
15歲離開家去軍營的路,尹吉先走了4天,他以為遠方的地平線就是天邊,卻怎麼走都走不到,這才發現「原來世界這麼大」。知乎有個口號:「發現更大的世界」。84歲他來到知乎,發現了一個更「亂」的世界,那簡直是他這輩子遇到的最後一個「戰場」。
他自然也沒逃過「自乾五」、「水軍」這類標籤。「我一回答問題,他們就說我叫做什麼黑……」,他皺眉,他不知道,這不是好名詞,是罵人的。實習生 黃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