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6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天氣冷了,注意保暖身體啊!」「出門的話把帽子戴戴好,圍巾也要戴起來!」對老年朋友來說,每年冬季都是難熬的季節,在戶外風大寒冷,久坐屋內又容易腿冷腳麻。進入深秋後,嶽陽街道一批熱心居民活躍起來,她們自發組織,用自己的巧手編制禦寒用品,為社區老人送去貼身溫暖。
為社區老人冬日送暖的行動,在榮樂小區已經連續開展了三年。萬小雲是行動發起人,她告訴小松,每年大家準備的禦寒用品都不一而同,有襪套、護膝、帽子等等,今年正在織的是圍巾。她們共有8名成員,計劃一共織25條圍巾,如果時間充裕,就再多織幾條。
圍巾的式樣是萬小雲自己設計的,用了雙元寶針法,將保暖功能和外觀時尚結合到了一起。「為了老人戴起來方便一點,所以想到織成開口蝴蝶結圍巾,戴的時候把一頭穿過開口,再一拉就緊了,看起來胸前就像個蝴蝶結,又方便又暖和。」
阿姨們雖然都已退休,但有的要照顧孫輩,有的全權負責家務事,平日白天也經常不得閒,就利用晚上的時間。一名阿姨說:「昨天織到10點多去睡覺的,不覺得累,覺得開心。」從十月份開始布置任務,目前,大家斷斷續續已經織好了12條,「我們準備到元旦,為老人統一送上門。」
無獨有偶,在長橋居民區,一批巧手阿姨最近也開始籌劃要為社區老人送溫暖。長橋編織隊的隊長顧碧蓉介紹,編織隊成立於2012年,吸納的都是既熱心公益事業,又心靈手巧的社區居民。她們大多數人都具有多重身份,平安志願者、9號線站點志願者、垃圾分類志願者……平日裡,她們以各種身份活躍在社區不同的志願服務中。
每年冬季來臨前,她們都會提前購買編織材料,而這些費用主要來自「變廢為寶」。陸海娟說,有的業主嫌麻煩,把紙板、飲料瓶等可回收物混投進到幹垃圾中,她們就會挑揀出來,收集到一定量後賣掉,把所得的錢款籌集起來,用於社區各種公益活動中。「也有的是志願者家裡拿出來,原本是用來給孩子織衣服的,現在拿出來獻愛心。」陸海娟說道。
在醉白池居民區,有一支存在時間更久的公益團隊——愛心媽媽編織班,成立至今已有十三個年頭了,成員也從最初的5人壯大到了20人。2017年,她們榮獲了區優秀老年志願團隊稱號,去年,又再度獲評該榮譽。
據愛心媽媽編織班發起人朱復英介紹,大家常常聚集在一起,探討編織技藝,改良圖案,創新編織物品,越織越有勁,整個編織班裡常常充滿歡聲笑語。從2018年起,愛心媽媽編織班的送溫暖對象,從本小區擴大到了整個街道26個居民區的老人,還有正在翻建中的「兩館一場」的工人們。她們為能夠通過自己的雙手,給更多人帶去冬日裡的溫暖慰藉而感到自豪。作為全區成立時間最長的「巧手阿姨」團隊,近兩年來,她們還常常以「技術專家」的身份,被邀請到各個社區傳授編織技巧。
每年冬季到來之際,巧手阿姨都會將自己編織的物品,親手送到老人手中。對於這些老人們來說,她們親手送來的禦寒物品,是每年歲末年初最期待的禮物。
文字:張小小
圖片:嶽誠
原標題:《有愛!松江這群阿姨織出的禦寒用品,卻送給了他人》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