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它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濃鬱的歷史氣息,同時,它也在敞開胸懷迎接千千萬萬個前來逐夢的人......但是,身在其中的你是否真正懂得這座城?
想要深入了解一座城市,或許,那些夾雜在高樓大廈間的城中村才是更直接的切入點。
曾經的登峰村。
城中村,是廣州另外的一種精神標誌,這裡是很多人夢想起飛的地方,住著激情澎湃,也住著心酸無奈。這裡有破舊的老房子、密密麻麻的樓宇、參差交錯的電線,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的滿牆租賃信息。除了熙熙攘攘的各地小吃小攤,這裡還有搬著板凳坐在路邊招租的包租婆和每天疲於奔波的租客者。
現在的登峰村。
登峰村就是一個在城市進化中漸漸消失的城中村。與很多城中村一樣,登峰村也有「握手」樓,陽光穿過四五層出租樓間的空隙傾瀉下來,不過,與廣州其他城中村不同的是,它除了照在黃皮膚上,還照在了黑皮膚和棕色皮膚上,這裡——是外籍人士聚居的地方。
夜幕下的登峰村路口。
今天,
小e就帶你領略登峰城中村的歷史,
看看它在城市進化中的縮影!
歷史改革變遷
登峰街管轄範圍東起永福路、廣源東路、濂泉路與沙東街相連,西到得勝崗與白雲區相連,南至廣深鐵路與越秀區、東山區相連,北跨麓景路經銀魚崗脊一帶山崗與白雲區相連。而其中,登峰村包括了上塘、下塘、橫枝崗、鳳鳴村4個自然村,地處廣州城北,是白雲山南麓的一條傳統城鄉接合部,村的範圍北抵白雲山腳,東接沙河,南以廣九鐵路為界。
1987年11月8日,登峰村召開第一次股東大會,登峰村股份合作經濟聯社誕生。
1995年,天河區政府部署,將以往實行的股份合作製作重大改革。
1999年5月,原村民委員會撤銷,組建登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逐步撤銷行政職能。集團公司屬下有飲食服務公司、農業畜牧飼料公司、工業公司、登峰大酒店管理中心、登峰賓館管理中心。
2000年9月劃歸登峰街道辦事處管理。
2005年8月區域調整中併入東山區,同年十月併入越秀區。
▲登峰街舊景 1987年攝
本圖片由天河區地方志辦公室提供
關於登峰村的歷史,最早應該追溯至兩百多年前:由一戶龔姓人家以尖竹為牆草蓋頂,結廬為舍開始,逐漸聚成了有20多個姓氏的村落。因為是廣州城裡人登高(白雲山)覽勝必經之地,登峰村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由於毗鄰廣州火車站,自上世紀90年代起,淘金熱的浪潮使得大批非洲人來到廣州後的第一站就聚居於此,在今天的登峰村,你仍然還可以在大街小巷看到很多外國人。
創造留下回憶
除了歷史的改革變遷,登峰村一直在不斷地前進,不斷地創造了屬於登峰人引以為傲的「八個第一」,給這座城中村留下最珍貴的回憶。
▲曾經的登峰企業集團
一、創辦第一間農民旅店,成為廣州農民進軍第三產業的先鋒;
二、興建第一家農民開辦的星級酒店,成為旅遊業的佼佼者;
三、首開農村實行股份制的先河,被中央有關部門稱為「廣州三件寶」之一;
四、率先把農業向遠郊轉移,建立三高農業生產基地;
五、創立了第一座村辦萬頭豬場;
六、加盟廣之旅,成立廣州市旅遊公司登峰分公司;
七、大膽開拓國際市場,以一個村寨的名義向境外招商;
八、改革創新鄉村居住條件,規劃興建高層住宅群。
▲曾經的養豬場
文物講述歷史
故事的回憶,延續在留存下來的文物中,登峰村不僅創造出了許多輝煌的歷史,還有很多出土的文物。看——
▲西漢玻璃碗
位於登峰村小北橫枝崗1號漢墓在1954年發掘了西漢中期的夫妻合葬木槨墓。
墓坑長5.7米、寬3.8米、深6米。棺槨已朽。隨葬品71件,其中陶器有甕、罐、聯罐、瓿、鼎、盒、盆、燻爐、壺、匏壺、井、灶等。在陶甕中有「五銖」錢文戳印。銅器有鼎、壺、帶鉤、刀、削、錛等工具。
最為珍貴的是3件深藍色玻璃碗。形為廣口,圓腹、矮臺足,模製。器的內壁光滑,外壁經打磨,呈半透明毛玻璃狀,口徑10.6釐米,壁厚0.3釐米。據同位素X射線螢光分析鑑定,屬於鈉鈣玻璃系統。從其製作風格及所含元素分析,似是地中海南岸古羅馬玻璃中心公元前1世紀的產品。
▲西漢綠玻璃帶鉤
同年,在登峰村小北橫枝崗2號漢墓也發掘出了西漢中期的夫妻合葬木槨墓。
該墓在靠近崗頂的位置,與1號漢墓相距約30米。墓坑長5.26米,寬2.78米。棺槨全朽。隨葬品以銅器居多,有壺、鍅、樽、鼎、盆、劍、鏡等物,其中頗有特色的是1件玻璃帶鉤,長7.8釐米,出在男棺位置內的銅鏡和滑石壁之間。鉤體扁平無紋飾,扣彎圓,尾端齊平,呈青綠色透明。帶鉤是中國戰國以來傳統的服飾用具,經專家鑑定認為這是中國燒制的產品,現藏於廣州博物館。
▲登峰雙燕崗元墓瓷爐
1958年,在登峰村雙燕崗發掘了一個瓷爐。墓室為長方形,長2.1米、寬1.6米、高0.9米。四壁及蓋頂用石灰與砂礫摻合製成的長條板塊壘砌,墓底亦鋪灰砂。棺木全朽,僅存一些頭骨和腿骨,在頭部之前放置兩個瓷瓶和一個瓷爐。三件瓷器都是元代青白瓷,胎質潔白,略微發青,青白色釉,光潤無開片。兩件瓷瓶大小相同,高20.8釐米,耳部有圓渦紋一周,腹部貼梅花一枝。瓷爐口徑11.3釐米、高10.5釐米,腹部亦堆塑梅花,三足作獸面狀,約當棺的中部,平置菱花形帶柄銅鏡一面,已鏽蝕殘斷,花紋不清楚,約在骨架手骨部位,放著「開元通寶」和「治平元寶」各1枚。
廣州發現元墓甚少,似這樣保存完整、隨葬品精緻的元墓實屬罕見。
▲舊金山華僑千人墓
舊金山華僑千人墓位於現在的橫枝崗廣州胸科醫院,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建成。
該墓為傳統形山手墓,有擋土矮牆三面環繞,面積100平方米。墓地通深13米,山手寬5米,深7米。墳頭平面呈半圓形,無突起墓包。牆中立一墓碑,刻「舊金山故友四百五十七位 婦四百六十七位墓」,上款刻「光緒十三年丁亥仲秋運回粵」,下款刻「愛育善堂立石」。墳頭前有一方橫拜石,長1.87米,寬1米。
廣東旅美華僑鄉土情重,壯年出國謀生,老始還鄉。若客死異域,也要落葉歸根,把遺骨歸葬故土。美國舊金山早期即設有華僑墳場,臨時以陶罐檢裝遺骨,以待運回原籍。
187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掀起排華風潮。不少華僑被害或死於貧困。創建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廣州慈善機構愛育善堂派人遠涉重洋,收殮旅美華僑的無主遺骨,運回廣州安葬。此處安葬的是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從美國舊金山運回孤寡華僑遺骨近千具,由廣州慈善機構愛育善堂主持合葬,俗稱「華僑千人墓」。
1999年7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該墓為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的變遷,時光的流逝,總有一些事物勾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回憶,看到這麼多張老照片,是否也能勾起你的回憶?小e期待您與我們繼續分享登峰村的故事!
【記者 賴澤旋】
【編輯 方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