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一個傳說級的存在。
在深圳,他可能是你的同事、朋友,可能是吃飯時遇到的餐廳老闆、是在菜市場賣魚的大媽……或許,呂住是膠己人(你就是自己人)。
這個群體的存在,一直給外人一種鮮明的標籤化。但往往,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畢竟,這股神秘力量,總是在顛覆人的想像。
憑藉其群體的龐大,在深圳遇到潮汕人是常見的事。而潮汕人彼此之間的識別,則顯得更加有趣。
這個暗號,來自於對方新中式的家居裝修、辦公桌上的一副茶具或者諸如「吃菠蘿沾醬油」這樣的細節。有時候,都不需要這些顯性特徵,僅僅看看眼前的這張臉,就產生一種玄學般的磁場感應,心裡開始OS:「一看你,就是個潮汕人。」
當然,作為潮汕人,最大的標誌還是潮汕話。
這門被外人稱之為「像泰語」的方言,不僅是同鄉間的通行證,更是一張你在生意場做買賣的VIP卡。即便是陌生人,單靠一口潮汕話或者潮普,就能立馬拉近彼此的距離。
朋友說,她第一次來深圳租房的時候,當她坐在某中介的摩託車後座,聽著中介大哥侃侃而談時,就強烈預感這是一位潮汕老鄉。當她故意用潮汕話詢問家人意見的時候,果不其然得到了中介大哥的回應。
朋友見狀,馬上來勁:「老鄉,你可真得幫我好好找找性價比高的房子,自己人嘛。」中介大哥也突然變得熱情,連聲答應。
看房過程中,他倆站在窗口研究光照,中介大哥從口袋裡掏出手機APP裡的指南針:「我跟你講,這是南北向的,我們潮汕人最講究的。」
對於我的這位潮汕朋友來說,遇到個中介老鄉,戒心自然慢慢放下,而中介大哥看到同鄉小妹,還幫著她跟房東砍價。這種地域基因裡自帶的信任,無疑促進了雙方的交易。
一直以來,說到潮汕人,大家的印象都是:精。
素有「東方猶太人」的美譽,滿腦子的商業細胞,滿腦子的如意算盤,讓潮汕人在深圳堪稱一霸。
就拿菜市場來說,潮汕人的菜攤藏有自己的門道。
比如南山區的南山市場、羅湖區的荷花市場,就基本被潮汕人承包了。如果逛菜市場時,看到賣青草的小店(青草鋪)或者豐富的海鮮、滷鵝,那店家八成就是潮汕人。
買薄殼時鑑定老闆是不是潮汕人,就看有沒有贈送一把「金不換」;買菜讓老闆多搭兩根蔥,也必是潮汕人的常規操作;操作的喧鬧聲中,還能經常聽到十分較真的討價還價聲……
據說,80年代第一波來深圳開拓的小商販是客家人,深圳大部分菜市場也是客家幫的。但是,面對掌握大部門渠道和客戶資源的客家幫,潮汕幫卻用短短不到三年的時間扭轉了趨勢。
原來,潮汕幫進入這個市場就開始觀察,當大部分菜在上午賣出去後,客家商販依舊用原價在下午銷售不怎麼新鮮的菜,導致賣不出去。而潮汕幫立馬發揮團結精神,商量後決定將下午的菜打折銷售,反而降低了成本。
同樣被潮汕人佔領半壁江山的是深圳的批發市場,特別是在華強北。
潮汕人做生意,什麼賺錢做什麼。通常那些穿著背心短褲拖鞋,悠閒坐在店鋪門口的老闆都是潮汕人,那種怡然自得的狀態是其他地方的人模仿不出的。幾杯功夫茶的時間,交換一下市場信息,又生出不少財道。
如果你去進貨,老闆要麼說讓他侄子送過來,要麼讓兒子去他哥哥那調貨。總之,「肥水不流外人田」。強大的家族意識,讓會做生意的潮汕人也帶著自己的親戚抱團賺錢,甚至壟斷了不少行業。
曾經的華強北給了無數潮汕人造福的機會。一米長的櫃檯、一臺保險柜、一個計算器、一個記帳本、帶上嘴,就能開張。整個華強北電子市場,有七八成是潮汕人,很多檔口招小弟小妹也是只招潮汕人。在這裡,無論是當老闆的、打雜的、送貨的、還是擺地攤的,都見證過華強北的癲狂、繁榮、失意與彷徨。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潮汕人比做生意更厲害的是房產投資。潮汕人買房有很多令人拍案叫絕的謎之行為,比如穿著拖鞋、拿著黑塑膠袋裝現金到營銷中心,能全款就不貸款,面積一定要大特別是客廳,風水好才是真的好……
而在深圳的房地產行業,也不乏潮汕大亨,比如曾在深圳地產界呼風喚雨的潮汕五虎:姚振華、黃世再、黃楚龍、黃茂如、郭英成。
而如果你問一個普通的潮汕人有多少套物業,他會告訴你,不是按套算,而是「棟」。
當然,潮汕人不僅會賺錢,還很會吃。
遍布深圳的潮汕美食,向來都在挑逗深圳人的味蕾。腸粉、隆江豬腳飯、牛肉火鍋、生醃海鮮、滷鵝、砂鍋粥……無論是自己買菜還是上飯館,嘴刁的潮汕人最在乎的都是一個「鮮」字。
大概,潮汕地區有的深圳都有,但正不正宗還得另說,畢竟很多潮汕人也就是來賺錢的。
如此看來,潮汕人眼尖嘴刁、能說會道,有人便不禁發問了:既然如此精明能幹,為什麼潮汕地區發展不起來,都跑到外面發展了?特別是與深圳同為經濟特區的汕頭,始終交不出一張匹配其身份的成績單。
有人說是因為一場颱風,一把火;有人說,潮汕人只愛賺聰明錢,走私、假冒導致「誠信缺失」的陰影揮之不去;有人說,放眼全球,潮汕地區的人情風、裙帶關係過重,這種無意識的排外形成了自我封閉,不利於投資……
潮人眼中的世界,世人眼中的潮人。只能說,在城市敘事的洪流中,帶有獨特基因的潮汕人也在變化著。
其實在深圳,除了過來工作定居的潮汕人,從小在深圳長大的潮汕人也漸漸模糊了對老家的印象。
而對潮汕文化不了解的,也容易給這個群體貼標籤。要知道:
不是所有來深圳淘金的潮汕人都是百萬富翁;
不是所有的潮汕男人都大男子主義;
不是所有的潮汕女人都賢惠;
不是所有的潮汕人都封建;
……
在深圳會做生意的潮汕人多了去,但年底討債的、撕破臉的比比皆是;潮汕老一輩的確滯留不少封建思想,但接受21世紀教育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獨立認知。
無論是在深圳的潮汕人、湖南人、江西人還是廣西人,其實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那種來自不同城市的寶貴基因和特長是彌足珍貴的。在廣納多元文化的深圳,我們更應該接受所有的美好,以發展的目光看待「偏見」。
莫給潮汕貼標籤,因為「來了就是深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