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黃磊
小時候,潮汕地區的小孩子常常會聽到老人家念著:「離鄉別井過暹羅」,一句俗語道盡潮汕子女「過番」到南洋謀生活的艱苦和鄉愁。
潮汕乃「海濱鄒魯」,崇文精神伴隨著潮人足跡走向海外,多少海外潮人渴望在家鄉文化中一抒愁緒,感念那最初的故土。365天的「潮思」匯於一冊,日日可見,歲歲可感,這大概就是《潮歷》吧!日前,2021《潮歷》正式發行,富有潮鄉氣息的「紅頭船」將再度啟航,開啟新的一年。
《潮歷》是由深圳市潮汕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經緯主編,由國際潮團總會信息委員會指導,潮團實務交流協作平臺支持,潮汕視窗、深圳市潮汕文化研究會、潮汕職業技術學院、潮商聯盟、泰和泰(深圳)律師事務所聯合出品的全國第一部以獨立民系文化為主體的日曆。
說起日曆,大多人的印象都停留在掛在牆上、每天撕掉一頁的記時工具。殊不知簡單的工具,在賦予特定的文化知識後,就能承載更多的歷史底蘊和人文理想。
《潮歷》是潮汕「家己人」的日曆,內容全由潮汕文化元素構成。清晨,翻開新一頁日曆,一張潮汕美圖映入眼帘,牛肉丸、英歌舞、四點金、雅姿娘……美不勝收;往下還能看到潮汕知識點,在通俗易懂的語句裡讀懂潮汕民俗、歷史名人、非遺文化……;左側日期下,還有一句潮汕俗語,訴說著潮人智慧和人生百態。
據悉,《潮歷》涵蓋與潮汕相關的文化概念、名勝古蹟、特色美食、潮汕印象、潮人符號、潮汕人物、民俗信仰、單位組織、重大活動、主要院校、慈善公益、工藝美術、潮語歌曲、潮汕童謠等14項內容。
國際潮團總會執行秘書長林楓林表示:「《潮歷》編得好,集資料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很有意義。潮人可從中了解潮州的文化歷史;少小離家者更可從中找到鄉愁;想到潮州旅遊者、想學做潮州菜者……都可從中得到啟發,找到靈感。《潮歷》可說是一小型百科叢書,包羅萬象。」
文化傳承,潛移默化。坐而論道,還需起而行之。楊經緯和他的團隊精選400多條潮人俗諺俗語,圖文並茂編輯出版《潮歷》,稱之為潮人「家己人」的日曆,以期在每日翻閱日曆時,也能感受潮文化的薰陶。
為什麼做這麼一本特別的日曆呢?主編楊經緯介紹道,在全球潮團潮人走訪活動中,他目睹了潮汕文化在海外潮人團體中傳承的缺失和海外鄉親對家鄉文化的渴望,於是萌發了做一本屬於潮汕「家己人」的日曆,作為傳播潮汕文化的載體,讓在海外鄉親加深對潮汕文化的了解。
正是這樣的初衷,激勵著楊經緯和編輯組成員,從成千上萬的相片和詞條中,一遍遍精挑細選、去偽存真,只為向讀者呈現最完美的最終作品。從詞條的選擇、插圖的徵集、包裝設計的敲定、印刷廠商的溝通、再到發行面世,每一個過程楊經緯都親力親為,每一個細節他都反覆斟酌。
國際潮團總會主席洪江遊評價道:「楊經緯是一個熱愛社團事業、有胸懷有境界的人,他推出《潮歷》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大家一起來支持。我很喜歡《潮歷》,還把《潮歷》送給了親朋好友。」
深圳市潮汕商會會長鄭漢明也認為:「楊經緯一向默默做事,很踏實很勤快,不講究回報,相信他總有一天會成功。潮歷幫助我們很多在外的潮汕人了解到潮汕文化,有歸屬感,我覺得挺好,這件事必須支持,我大力支持!」
深圳市潮汕文化研究會主席(會長)黃惠生認為楊經緯是個很有意志力的人,「認識這麼多年來,他一直在傳播潮汕文化,關心潮汕族群的發展。他走訪全球潮團,徒步穿越戈壁……這種精神很讓人感動,如果沒有這種精神,很多事情是很難完成的。」
習總書記在考察潮州時曾說:「潮州文化是嶺南文化的一部分,嶺南文化又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都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起而行之,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家己人」的文化,編輯、出版《潮歷》為弘揚和傳播潮汕文化開拓了新渠道,意義之重大毋庸置疑。
遙望夜幕中的海平面,昏黃的月光照在《潮歷》上……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潮人在潮汕地區之外出生、生活,既融入生活地社會,又保持著潮人特質。先人的歷史記憶,故鄉的風土人情,都反映在這一頁頁的日曆上。《潮歷》,就是潮人又一新的精神載體。
中山大學教授梁育填表示:「楊經緯為潮汕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無私貢獻,他走訪海內外潮汕人集聚的地區,挖掘和推廣潮汕文化。這本《潮歷》凝聚了他的心血,把潮汕的風土人情、潮汕的記憶體現得淋淋盡致。相信這本《潮歷》將會成為全球潮汕人精神寄託的載體,同時也期待有更多潮汕文化精品的推出。」
審讀:喻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