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首送別宋詞有對聯的韻味,精美之語中多有人生感慨

2020-12-23 老張侃詩詞

一直覺得對聯是中國古典文化藝術的集中表現形式。一副對聯包含上下兩對,每個字都能呈現出對仗的格式構造,而且所表達的意蘊能夠實現互補,確實是一件渾然天成的絕妙藝術品。

很難說是對聯成就了古典詩詞,還是古典詩詞帶來了對聯的文化傳統。但是在古典詩詞當中,經常可以看到對偶佳句。這些經典的詩詞名句,不光追求形式上的一一對仗,而且在內容的表達上更加蘊藏著哲理韻味。

比如今天我們所分享的蘇軾一首精彩的送別宋詞,上下兩片各22個字,就像是兩副對聯一樣,精美之語中多有人生感慨。且看:

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歲月如梭。白首相看擬奈何。故人重見。世事年來千萬變。官況闌珊。慚愧青松守歲寒。

這首宋詞的題目是《減字木蘭花·送趙令》,從題目當中可以看出這是一首送別詞。在這首宋詞當中,蘇軾表達了對於友人即將分別的依依不捨之情。但是顯然用意要更為深刻,上升到兩個人年華逝去的主題,而且對於各自的仕途不遇也有涉及。

開篇蘇軾直接寫兩個人曾經擁有的青春歷程。「春光亭下」之時,兩個人都曾經青春年少,但是如今兩個人都已經步入中年。「流水如今何在也」,當年的流水潺潺,如今還在哪裡呢?就如同他們兩人各自的青春年華,當時只道是平常,如今都到哪裡去了呢?

而後的「歲月如梭」寫蘇軾對於人生的感慨。這麼多年,時光過的真快呀!日月穿梭催人老,當年我們曾經青春年少,但是今天的我們都已經白髮蒼蒼,人生還有多少指望呢?

下片開始切近這首宋詞的送別主題。「故人重見。世事年來千萬變」,如今我們再一次的相見,但是年邁的我已經不能適應這世事百態的變化。歲月如歌,光陰如水,在時光的流逝當中,一切都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樣子。即便是我也已經失去了那份最初的熱心,也無法繼續堅持最初的夢想。

更何況這麼多年來,「官況闌珊」,在仕途的努力奮鬥並沒有收穫理想的結果,如今也慢慢變得心灰意冷。相比而言,我比那些在寒冬之中依然堅持本色的松柏要自嘆不如了。它們無論經歷多麼殘酷的嚴寒,都能夠守住本色。但是我在面臨人生挫折的時候已經沒有了最初的熱情。

這首宋詞雖然不能夠成為一個絕對的對聯,但是其中所表達的意義和詞句結構仍然能夠符合一副對聯的要求。尤其是蘇軾在這首宋詞當中所表現出的人生之嘆,精美之語中多有人生感慨,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依然能夠獲得充足的反思力量。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歐陽修流傳最廣的宋詞作品,於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帶給蘇軾靈感
    歐陽修的宋詞雖然大多數歸於婉約詞之列,但是在其中透露著豪放詞的因子。所以也才能夠啟發學生蘇軾,並最終在蘇軾的手中完成了豪放詞的蛻變。仔細來看,歐陽修的宋詞作品內容風格也比較有限,大多數不脫離傷春悲秋,離別相思。
  • 歲月如梭14年光陰似水,蘇軾一首宋詞寫人生之變,更寫壯志未酬
    我們今天讀蘇軾的很多作品,從中都能夠讀到有關人生思考的詩詞名句。這其中浸透著的理趣之美,是宋詞當中最大的特點之一。同時也說明了蘇軾對於人生已經有了非常深切的思考,不光是一個文學家,還是一個哲學家。蘇軾的很多詩詞都是從自身的經歷出發的,感慨光陰如水,感慨人生之變,感慨世事艱難。但是通讀這些詩詞,可以發現蘇軾對於現實的不滿,卻也可以從中找到蘇軾內心當中對於人生未來的堅守。雖然現實生活中遭遇不順,但他的內心經歷磨難,卻依然保持著一顆純真的心。
  • 奔波一生,蘇軾終於大徹大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這一輩子很忙,因為他似乎總是在趕路。梳理他這一輩子的人生,似乎就沒有他沒去過的地方。鳳翔、密州、徐州、惠州、湖州、儋州……更不必說給他留下最深刻記憶的黃州和杭州了。這些幾乎涵蓋了這片大地的南方之地。
  • 蘇軾最富哲理的一首宋詞,6個字寫盡一生坎坷,真可謂字字珠璣
    作為詩詞史上少見的能夠和李白相提並論的詩詞大家,蘇軾向來以豪邁、自信的人生態度示人。在他的宋詞宋詩當中,經常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等曠達之語,激勵我們積極地看待人生,看待社會。但是,與蘇軾的才名很不匹配的,是他的人生挫折。在蘇軾的人生經歷之中,歷盡坎坷,少年成名卻幾乎一生都在貶謫之地度過,能保全性命已經實屬不易,建功立業只能是痴心妄想了。這一切,在詩人悼念恩師歐陽修的一首宋詞中表現的最為明顯。且看: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
  • 蘇軾有14首宋詞入選宋詞三百首,每首詞都有你熟悉的句子
    作為北宋文壇巨擘,蘇軾在文學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的宋詞,是豪放派宋詞的開闢者,婉約詞同樣也有很出色的成就。在蘇軾的作品當中,有多達14首詞作入選宋詞300首。而其中的每一首,都有我們所熟悉的句子。
  • 蘇軾的一首送別詩,情緒的反轉,讓友人得到勸慰,離別不再傷感
    在我國從古到今的文學史中,描寫離別的文人通常是非常多的。但是,很多離別的作品,總會有一種非常傷感的意境,讓人讀起來非常的難過。因為離別可能意味著見不到這個人或者是因為一些變故才離開這個人。所以說,多愁善感的文學家們寫的離別,都是有非常濃厚的個人情感的,總能給人傳達一種壓抑的信號。
  • 兩句宋詞寫出7種景物,蘇軾被貶,一首詞卻字字都有詩情畫意
    在蘇軾的一首宋詞當中,兩句宋詞寫出了七種景物,可以看出他的功力。雖然他的人生遭遇被貶,雖然他的人生困苦無奈。但是在他的詩詞當中,卻也無不反映的這個世界的美好,帶給後世的我們對這個世界更多了幾分溫暖。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 蘇軾冬遊登山,一首宋詞卻滿是春天氣息,最後7字更是絕美
    這樣的人生經歷不可謂不豐富,這樣的人生經歷也更讓他留下了更多對於人生的感慨,對於詩詞的追求和造詣。元豐七年,47歲的蘇軾要到河南汝州任職,在這一年的冬天,蘇軾和他的朋友途經今天的安徽泗縣,登上了南山。雖然是冬天,但是一首宋詞當中滿是春天的氣息,最後的七個字,更是很有韻味。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 蘇軾最有哲理的一首詞,讀懂了受益終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說起宋詞有一位大文豪那是怎麼也繞不過去,也就是北宋大名鼎鼎的蘇軾,他的一生可謂是堪稱傳奇,無論是他的文學作品,還是他的人生經歷,那都是為後人所津津樂道,而他筆下的文學作品,也是一首比一首經典,其中很多的詞作也是充滿了深刻的哲理,譬如他的這首《臨江仙·送錢穆父》,也是一首很抒情,同時又充滿了哲理的作品,通篇看似寫得漫不經心,蘇軾也是信手拈來,可是那一份深厚的哲理
  • 蘇軾8首寫春天詩詞,或詩或詞,都有經典之語,總有一句你會背
    這首宋詞寫於蘇軾的密州時期,是蘇軾婉約詞當中非常精彩的一首。尤其是其中的「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極盡纏綿之能事,甚至被王士禎《花草蒙拾》稱讚為:「『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
  • 蘇軾欣賞美景,想起白居易古詩,寫了一首宋詞對其進行反駁
    這自然就引發出了他的感慨:既然大自然都能有水從東往西流,為什麼人的歲月就不能夠從年老再繼續活回年輕呢?所以他寫下了一首宋詞,其中引用了白居易的詩句,但是對此進行了無情的反駁。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 蘇軾最著名一首宋詞,開篇僅7個字,就把豪放之意寫到了極致!
    這個素有「白衣卿相」之稱的風流才子,柳永的詞多為兒女情長,主要作品以煙樓歌妓題材居多,柳永雖豐富了慢詞,但表述愛國情懷的詩詞還真是不多,但不可否認的是,柳永的豔詞確實對整個宋詞的發展起了很關鍵的作用。我們還能想到的一位詞人便是蘇軾大大了。蘇軾在柳詞的基礎上另闢新徑,加上蘇軾的不斷鑽研、創新,蘇軾大大的作品在宋詞界也取得了驚人的成績,著有「蘇仙」之稱。
  • 蘇軾很有哲理的一首詞,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非常值得一讀!
    那麼說起宋詞裡比較的作品,那當屬蘇軾,他的很多作品,那都是充滿了哲理,這也可能是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雖然他非常的有才華,但是後來由於捲入了政治鬥爭,受到了打擊,也就是「烏臺詩案」事件,這件事情可以說對於蘇軾來說,那是滅頂之災,令他被貶到了偏遠的黃州,離開了當時的政治中心開封。
  • 蘇軾出彩的一首詞!全篇22句皆是千古名句,代表了宋詞最高水平
    人生真可謂百種滋味在心頭。有的人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稀裡糊塗地過完一生;有人卻領悟到人生的千百滋味,附之於優美的詩詞之中,大放光彩。在中國古代的文人中,蘇軾的人生對我們最有參考意義,他豐富的一生,可以讓我們在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時,都能得到有價值的人生提示。
  • 蘇軾為送別友人,寫下一首詞,最後兩句百讀不厭,驚豔千年
    但是正如南朝政治家、文學家江淹在千古名篇《別賦》中所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因此絕大多數歌吟離別的詩詞,總有一種濃濃的感傷意蘊。如王勃《江亭夜月送別》:「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白居易《南浦別》:「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徵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等。
  • 蘇軾的一首青玉案,作者客中送客,含蓄深沉,卻鼓舞了很多人
    北宋大文豪蘇軾一生坎坷,雖然不知他經歷了多少次生離死別的場景,但吟誦他的作品,卻經常能感受其送別和思念時的心情。中秋之夜,蘇軾感嘆無法團圓,卻祝願千裡共嬋娟;妻子離世,他悲怨人生苦短,唯有淚千行。下面介紹蘇軾的一首青玉案,作者客中送客,含蓄深沉,卻鼓舞了很多人。
  • 一首很有民歌風味的宋詞,重複詠嘆讓詩詞充滿無盡魅力
    到了宋代的時候更是如此,相比唐詩的創作和流傳,宋詞很多都是需要唱出來的,這和民歌顯然有了更多的交融點。今天我們談到的這首宋詞,就是一首很有民歌風味的宋詞。作者雖然談不上是宋詞當中的名家,但是卻有宋詞名家柳永等人的腔調。
  • 56歲蘇軾這首贈別友人的宋詞,乃是熟語「歲月如梭」的出處
    而且這個熟語的出處,乃是出自蘇軾的一首精彩宋詞作品。且看: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歲月如梭。白首相看擬奈何。故人重見。世事年來千萬變。官況闌珊。慚愧青松守歲寒。這首宋詞的題目是《減字木蘭花·送趙令》,寫於公元1091年,蘇軾時年56歲。當時的蘇軾從杭州任上去往開封,在今日江蘇高郵遇到昔日好友趙晦之,也就是題目中的趙令,感慨時光飛逝人生百態,就寫了這首精彩的詞作。
  • 蘇軾為了送別老友,寫下一首《臨江仙》,最後兩句驚豔了後世千年
    二人短暫的相聚之後,蘇軾填詞一首,為之送行。詞作末句和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的名句,意思相近,可謂英雄所見略同。錢勰被外放越州,起因是他在開封府任職的時候直言敢諫,得罪了朝中許多官員,落下了罪名,被貶官。當時,蘇軾曾前去為他送行並賦詩。三年後,他要被調到更加偏遠的瀛州去。途中乘船經過杭州,於是來與老友見面。蘇軾為重逢感到高興,哪知重逢又變成新的別離,於是在送別時寫下了這首詞。
  • 從詩經到宋詞 簡析10首送別詩 看看古人怎樣寫好送別詩詞
    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在《隨園詩話·卷六》中感慨: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豔。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則認為沒有那麼玄乎:」寫景而離情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