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遠是東晉時人,跟隨道安出家。安公為使佛法傳布各地,幾次分散徒眾。遠公跟隨安公二十五年後,被列入分散徒眾的行列,外出弘傳,遠公一路南行。到廬山時,認為當地環境適合修行,定居於廬山西林寺。因信眾日漸增多,西林寺的空間不夠容納,刺史桓伊發心創立東林寺,請慧遠住持。遠公以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持戒態度來領導東林寺,寺中僧人皆佛門龍象,從王公大臣到平民布衣都景仰東林道風,信眾群趨而至。
慧遠一方面盡力整理典籍、組織譯經,與北方鳩摩羅什相互交流,廣揚佛法而為南方佛教界的領袖。另一方面,慧遠信仰阿彌陀佛,是不爭的事實。其彌陀信仰的特點如下:
思想基礎:慧遠彌陀信仰的基礎在其深信因果報應及神不滅論。因深懼生死之苦、輪迴之痛,所以一聞彌陀淨土法門,便專注期生彌陀淨土,如其同為慧遠蓮友劉遺民所撰發願文:
「夫緣化之理既明,則三世之傳顯矣。遷感之數既符,則善惡之報必矣。推交臂之潛淪,悟無常之期切。審三報之相催,知險趣之難拔。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者也。」
表達出慧遠對於生命短促,求取彌陀救度的思想。
觀想念佛:慧遠求生彌陀淨土的方法,他的念佛是以觀想念佛為主的念佛三昧,所依據的是《般舟三昧經》,即坐禪入定時,觀想佛的功德相好。遠公領導蓮社三十餘年,曾三次在定中見到佛,往生前七天即預知時至。東林十八賢也皆有往生瑞相,其餘因參加蓮社而得度者不可勝計。為修持淨土法門的信眾帶來極大的信心。
至於定中所見的佛怎麼呈顯?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
在《般舟三昧經》,多把觀想念佛所見之相喻為夢,慧遠提出;「般舟經云:有三事得定,一謂持戒無犯,二謂大功德,三謂佛威神。問:佛威神,為是定中之佛,外來之佛?若是定中之佛,則是我想之所立,還出於我了。若是定外之佛,則是夢表之聖人。然則神會之來,不得令同於夢明矣。」
慧遠曾與鳩摩羅什反覆討論這個問題,羅什指出見佛有三類:
一是自得天眼而見佛;二是神通自如,飛到十方去見佛;三是凡夫修行禪定,定中見佛。
般舟三昧經的夢喻,只是取其夢中之事歷歷分明,能到能見,而非如夢的虛妄。
觀想念佛必須要有什深定力,悟解佛理也必須有深厚的佛學素養,實非一般尋常百姓所能辦到。因此,歷來評論慧遠的觀想念佛,都認為是為上根者深定所設,是少數上根者可行之法。
創辦蓮社:遠公首創蓮社,與劉遺民等僧俗一百二十三人,在太元十五年(402)七月二十八日創立蓮社,由劉遺民撰寫誓文,眾人在阿彌陀佛像前發願,共期往生彌陀淨土。蓮社成立後,加入者不計其數,當中有十八人最為傑出,號「東林十八賢」。
何以遠公結社念佛要稱為「蓮社」?或東林寺院多植白蓮;或因彌陀淨土以蓮花九品次第接引人而名;或慧遠弟子法要刻木蓮花十二葉立水中;或如北宋贊寧在《結社法集文》所說:
「晉宋間有廬山慧遠法師,化行潯陽,高士逸人,輻輳於東林,皆願結香火。共結白蓮華社,立彌陀像,求願往生安養國,謂之蓮社。社之名始於此。」
慧遠率眾精進念佛,池中所立蓮花分刻晝夜作為行道的節制,由於修行理論正確,蓮社多人有往生瑞相。而慧遠雖有三次定中見佛的經驗,卻是在確定往生日期後才告知弟子們,交代遺事後,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享壽八十三歲。
慧遠是中國第一位創立蓮社的高僧。又以親身經歷,驗證念佛確實可以往生淨土,感召後世依從淨土教理修行。中國的彌陀淨土信仰日後得以廣泛流行,彌陀淨土的信仰能成為有理論、有實修的完整體系,皆始于慧遠於廬山設立蓮社,為淨土法門的修持樹立典範。因而從宋代以來,中國曆朝皆將慧遠尊奉為淨宗初祖。
淨土宗除慧遠大師之外,不得不提到「山川異域」的另一位弘法初祖就是曇鸞大師!
十二世紀末,相當於南宋末年,日本僧人源空(號法然,1133-1212)創立日本淨土宗。他為淨土宗確立傳承世系,以曇鸞、道綽、善導、懷感、少康為日本淨土宗五祖。源空弟子親鸞創日本淨土真宗,讚頌印度的龍樹、世親;中國的曇鸞、道綽、善導;日本的源信、源空為真宗七祖。這兩人所推崇,皆以曇鸞為中國淨土宗初祖。親鸞最佩服曇鸞,稱之為「本師」;一九四二年,日本高僧常磐大定曾盛讚曇鸞為
「古今東西無可比儔之大哲學家及大宗教家」
雖未被列為中國淨土宗祖師傳承,但談到淨土仍不能不介紹曇鸞。
常盤大定(1870—1945)是著名宗教學家,佛教史專家,也是真宗大谷派高僧,曾任母校東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國佛教史。他對中國的宗教遺蹟格外關注。在踏訪中,尤其注重對史跡的拍攝、拓制和記錄,所作日記也一絲不苟,每次都留下數量可觀的圖文資料或日錄。《中國佛教史跡踏查記》(1938)即其多次來華探訪記錄之匯總,成為我們了解當時中國現狀,尤其是佛教史跡或文物的難得文獻。書中不僅資料豐富,記述詳細,而且於踏查過程中的所得所感也時有披露,讀來頗有趣味。
曇鸞(476-542),年未十五便發心出家。中年時在洛陽遇印度僧人菩提流支三藏,以淨土經授之。此後專精淨土,殷勤地勸導僧俗念佛,著有《往生論注》。世親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簡稱《往生論》)是淨土「五經一論」之一,曇鸞的注釋精湛深刻,更是中國淨土宗學人必讀經注。曇公深受帝王及朝野僧俗的推崇,魏孝靜帝尊稱他為「神鸞」、梁武帝尊為「肉身菩薩」。曇公臨往生前特地教戒大眾:
「地獄諸苦,不可不懼;西方淨土,不可不欣。」
曇公把修習佛法概括為「二道二力」說:
二道是難行道與易行道;二力是自力和他力
曇公提出:憑藉阿彌陀佛的願力(即借他力),加上自己的努力,就既省力又容易求得進入西方極樂世界。特別強調信心與念佛,並且重視「回向」。曇公特重稱名念佛,是淨宗史上首位指出「阿彌陀佛四字為咒」,他的推廣論證,讓彌陀信仰,從觀想念佛,轉向簡易稱名念佛,促使淨土宗成為影響最廣的佛教宗派。
曇鸞的淨土思想,和傳統佛教自悟自證的風格頗不相同。且依個人深刻的宗教體驗,把修行和阿彌陀如來的悲願相結合。道綽、善導等後繼者依據曇公的理念,大力弘傳念佛法門,使得信仰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淨土法門,不僅在中國廣為流行,也流傳到日本,對日本佛教界帶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