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舊影:透過斑駁的史跡,認識淨宗初祖「慧遠」與「曇鸞」!

2020-12-25 重樓逾陀

慧遠是東晉時人,跟隨道安出家。安公為使佛法傳布各地,幾次分散徒眾。遠公跟隨安公二十五年後,被列入分散徒眾的行列,外出弘傳,遠公一路南行。到廬山時,認為當地環境適合修行,定居於廬山西林寺。因信眾日漸增多,西林寺的空間不夠容納,刺史桓伊發心創立東林寺,請慧遠住持。遠公以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持戒態度來領導東林寺,寺中僧人皆佛門龍象,從王公大臣到平民布衣都景仰東林道風,信眾群趨而至。

慧遠一方面盡力整理典籍、組織譯經,與北方鳩摩羅什相互交流,廣揚佛法而為南方佛教界的領袖。另一方面,慧遠信仰阿彌陀佛,是不爭的事實。其彌陀信仰的特點如下:

思想基礎:慧遠彌陀信仰的基礎在其深信因果報應及神不滅論。因深懼生死之苦、輪迴之痛,所以一聞彌陀淨土法門,便專注期生彌陀淨土,如其同為慧遠蓮友劉遺民所撰發願文:

「夫緣化之理既明,則三世之傳顯矣。遷感之數既符,則善惡之報必矣。推交臂之潛淪,悟無常之期切。審三報之相催,知險趣之難拔。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者也。」

表達出慧遠對於生命短促,求取彌陀救度的思想。

觀想念佛:慧遠求生彌陀淨土的方法,他的念佛是以觀想念佛為主的念佛三昧,所依據的是《般舟三昧經》,即坐禪入定時,觀想佛的功德相好。遠公領導蓮社三十餘年,曾三次在定中見到佛,往生前七天即預知時至。東林十八賢也皆有往生瑞相,其餘因參加蓮社而得度者不可勝計。為修持淨土法門的信眾帶來極大的信心。

至於定中所見的佛怎麼呈顯?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

在《般舟三昧經》,多把觀想念佛所見之相喻為夢,慧遠提出;「般舟經云:有三事得定,一謂持戒無犯,二謂大功德,三謂佛威神。問:佛威神,為是定中之佛,外來之佛?若是定中之佛,則是我想之所立,還出於我了。若是定外之佛,則是夢表之聖人。然則神會之來,不得令同於夢明矣。」

慧遠曾與鳩摩羅什反覆討論這個問題,羅什指出見佛有三類:

一是自得天眼而見佛;二是神通自如,飛到十方去見佛;三是凡夫修行禪定,定中見佛。

般舟三昧經的夢喻,只是取其夢中之事歷歷分明,能到能見,而非如夢的虛妄。

觀想念佛必須要有什深定力,悟解佛理也必須有深厚的佛學素養,實非一般尋常百姓所能辦到。因此,歷來評論慧遠的觀想念佛,都認為是為上根者深定所設,是少數上根者可行之法。

創辦蓮社:遠公首創蓮社,與劉遺民等僧俗一百二十三人,在太元十五年(402)七月二十八日創立蓮社,由劉遺民撰寫誓文,眾人在阿彌陀佛像前發願,共期往生彌陀淨土。蓮社成立後,加入者不計其數,當中有十八人最為傑出,號「東林十八賢」。

何以遠公結社念佛要稱為「蓮社」?或東林寺院多植白蓮;或因彌陀淨土以蓮花九品次第接引人而名;或慧遠弟子法要刻木蓮花十二葉立水中;或如北宋贊寧在《結社法集文》所說:

「晉宋間有廬山慧遠法師,化行潯陽,高士逸人,輻輳於東林,皆願結香火。共結白蓮華社,立彌陀像,求願往生安養國,謂之蓮社。社之名始於此。」

慧遠率眾精進念佛,池中所立蓮花分刻晝夜作為行道的節制,由於修行理論正確,蓮社多人有往生瑞相。而慧遠雖有三次定中見佛的經驗,卻是在確定往生日期後才告知弟子們,交代遺事後,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享壽八十三歲。

慧遠是中國第一位創立蓮社的高僧。又以親身經歷,驗證念佛確實可以往生淨土,感召後世依從淨土教理修行。中國的彌陀淨土信仰日後得以廣泛流行,彌陀淨土的信仰能成為有理論、有實修的完整體系,皆始于慧遠於廬山設立蓮社,為淨土法門的修持樹立典範。因而從宋代以來,中國曆朝皆將慧遠尊奉為淨宗初祖。

淨土宗除慧遠大師之外,不得不提到「山川異域」的另一位弘法初祖就是曇鸞大師!

十二世紀末,相當於南宋末年,日本僧人源空(號法然,1133-1212)創立日本淨土宗。他為淨土宗確立傳承世系,以曇鸞、道綽、善導、懷感、少康為日本淨土宗五祖。源空弟子親鸞創日本淨土真宗,讚頌印度的龍樹、世親;中國的曇鸞、道綽、善導;日本的源信、源空為真宗七祖。這兩人所推崇,皆以曇鸞為中國淨土宗初祖。親鸞最佩服曇鸞,稱之為「本師」;一九四二年,日本高僧常磐大定曾盛讚曇鸞為

「古今東西無可比儔之大哲學家及大宗教家」

雖未被列為中國淨土宗祖師傳承,但談到淨土仍不能不介紹曇鸞。

常盤大定(1870—1945)是著名宗教學家,佛教史專家,也是真宗大谷派高僧,曾任母校東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國佛教史。他對中國的宗教遺蹟格外關注。在踏訪中,尤其注重對史跡的拍攝、拓制和記錄,所作日記也一絲不苟,每次都留下數量可觀的圖文資料或日錄。《中國佛教史跡踏查記》(1938)即其多次來華探訪記錄之匯總,成為我們了解當時中國現狀,尤其是佛教史跡或文物的難得文獻。書中不僅資料豐富,記述詳細,而且於踏查過程中的所得所感也時有披露,讀來頗有趣味。

曇鸞(476-542),年未十五便發心出家。中年時在洛陽遇印度僧人菩提流支三藏,以淨土經授之。此後專精淨土,殷勤地勸導僧俗念佛,著有《往生論注》。世親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簡稱《往生論》)是淨土「五經一論」之一,曇鸞的注釋精湛深刻,更是中國淨土宗學人必讀經注。曇公深受帝王及朝野僧俗的推崇,魏孝靜帝尊稱他為「神鸞」、梁武帝尊為「肉身菩薩」。曇公臨往生前特地教戒大眾:

「地獄諸苦,不可不懼;西方淨土,不可不欣。」

曇公把修習佛法概括為「二道二力」說:

二道是難行道與易行道;二力是自力和他力

曇公提出:憑藉阿彌陀佛的願力(即借他力),加上自己的努力,就既省力又容易求得進入西方極樂世界。特別強調信心與念佛,並且重視「回向」。曇公特重稱名念佛,是淨宗史上首位指出「阿彌陀佛四字為咒」,他的推廣論證,讓彌陀信仰,從觀想念佛,轉向簡易稱名念佛,促使淨土宗成為影響最廣的佛教宗派。

曇鸞的淨土思想,和傳統佛教自悟自證的風格頗不相同。且依個人深刻的宗教體驗,把修行和阿彌陀如來的悲願相結合。道綽、善導等後繼者依據曇公的理念,大力弘傳念佛法門,使得信仰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淨土法門,不僅在中國廣為流行,也流傳到日本,對日本佛教界帶來深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千年舊影:透過斑駁的史跡,認識淨宗初祖「慧遠」與「曇鸞」!
    因而從宋代以來,中國曆朝皆將慧遠尊奉為淨宗初祖。淨土宗除慧遠大師之外,不得不提到「山川異域」的另一位弘法初祖就是曇鸞大師!十二世紀末,相當於南宋末年,日本僧人源空(號法然,1133-1212)創立日本淨土宗。他為淨土宗確立傳承世系,以曇鸞、道綽、善導、懷感、少康為日本淨土宗五祖。
  • 「追封」曇鸞和道綽兩位大師,恢復中國淨土宗的本來面貌
    談到淨土宗祖統的特色,提及「蓮宗十三祖」──始祖慧遠,二祖善導,三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延壽,七祖省常,八祖蓮池,九祖澫益(智旭),十祖省庵(實賢),十一祖行策(截流),十二祖夢東(徹悟),十三祖印光,卻少了早期兩位「重磅級」淨土宗的祖師竟未入「典堂」──北魏的曇鸞大師(
  • 淨宗十三祖:六位了不起的「大和尚」!
    淨宗十三祖:初祖-六祖人物簡介慧遠大師淨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公元334~416年),東晉時代人,廬山白蓮社創始者。慧遠大師出生於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世代書香之家。慧遠大師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精通儒學,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聽後,慧遠大師悟徹真諦,於是發心舍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
  • 這3方面,看中國「淨土宗」祖統,其師承、立祖未必直接師徒制?
    如前文所述,淨宗法師指出:相承一般表述為兩方面,一是人相承,也稱相承祖師系譜;二是法相承, 即相承祖師有關論著。人以傳法,法由人顯,二者不離。例如「祖師禪」的相承,釋尊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傳給迦葉尊者,是名印度禪宗的「始祖」。此後,代代相傳,傳至第二十八代的菩提達摩。後來到中國傳法,授法給慧可,相承至六祖惠能,成為中國禪宗的開宗祖師。
  • 靈巖彩塑 | 廬山蓮社慧遠大師
    淨土宗初祖 淨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公元334~416年),東晉時代人,廬山白蓮社創始者。 慧遠大師二十四歲時,便開始講經說法,聽眾有不能理解的地方,慧遠大師便援引莊子的義理為連類,採用「格義」方法,令聽眾清楚地領悟。慧遠大師著述宏富,相傳鳩摩羅什大師讀到慧遠大師所著《法性論》,大加讚嘆云:"邊國人未有經,使暗與理會,豈不妙哉!"
  • 這3方面,看中國「淨土宗」祖統,其師承、立祖未必直接師徒制?
    如前文所述,淨宗法師指出:相承一般表述為兩方面,一是人相承,也稱相承祖師系譜;二是法相承, 即相承祖師有關論著。人以傳法,法由人顯,二者不離。例如「祖師禪」的相承,釋尊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傳給迦葉尊者,是名印度禪宗的「始祖」。此後,代代相傳,傳至第二十八代的菩提達摩。後來到中國傳法,授法給慧可,相承至六祖惠能,成為中國禪宗的開宗祖師。
  • 淨宗初祖 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334—416)俗姓賈,山西雁門(原平縣崞陽鎮東)人。出生於世代官宦之家,幼即好學。十三歲時隨舅父令狐氏遊學於許昌、洛陽等地。大師博學於儒、道諸經,深得儒學與玄學的真諦。肇啟蓮宗福震旦,暢佛本懷垂方便。圓音一闡士歸廬,大法將弘神運殿。一切法門從此流,一切行門從此辦。
  • 什麼是難行道與「聖道門」、易行道與「淨土門」?
    「難行道」須「勤行精進」,就像在陸路行走,較為辛苦;而「易行道」以「信」為主,就像乘船行水路,較為安樂。那麼,易行道是什麼呢?「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在列出十方諸佛菩薩名號後,明白指出稱名念佛為易行之法。
  • 淨宗十三祖
    淨宗初祖--慧遠大師淨宗二祖--善導大師我國隋唐時所列淨土教祖師,常以慧遠、曇鸞、道綽、善導四大師並列。曇鸞、道綽二大師,對淨宗根本理念的建構,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且專修淨業,志求往生,屬於"功德高盛"之列,然而,在現在淨宗所列十三祖之中,並無他們的地位,這亦屬一樁費解的公案,許多淨宗學人都存有這一疑竇,並試圖找尋一些原由。有的認為,曇鸞、道綽二大師的著作久已散佚,只是本世紀初楊仁山居士才從日本請回漢土。然而,如果以是否有淨宗著作為衡量淨宗祖師資格的話,這種說法似難成立。
  • 「佛學·拾伍」-慧遠法師的「量變引起質變」
    在「佛學·拾肆」中,我們學習了「眾生皆有佛性」是東晉竺道生從《大般涅槃經》中的蛛絲馬跡中提煉出的結論,這個觀點一出頓時給佛教界帶來了無限麻煩,各大高僧開始了辯論,最終以竺道生的勝出而告終。那麼從這一期「佛學·拾伍」開始,我們就重點討論「善不受報」的話題。
  • 到日本巖手縣走訪世界遺產「平泉」的黃金文化與史跡
    其價值被認定後,於2011年也被列入「世界遺產」。這回,以構成世界遺產的寺院與史跡等文化資產為中心,走訪美麗的平泉,來一趟平泉的黃金文化之旅吧!代表東北的著名寺院「中尊寺」中尊寺是於12世界初期,由奧州藤原氏初代-清衡所興建。
  • 陳劍鍠:曇鸞大師為何未被列入蓮宗祖師
    實則這有以「碔砆」比喻為仙術,「美玉」比喻為佛法,「碔砆」對「美玉」而言,有魚目混珠之嫌。反之,果真以「碔砆」為「美玉」,實無如之何矣!這樣的筆觸,對於曇鸞具有貶抑之意,不能同意他追求長生之術。然而,菩提留支大師對曇鸞大師所言的「長生不死,吾佛道也。道家何有焉?」真是一劑醒心針,如同棒喝後的覺醒,曇鸞大師終於老老實實地走在佛法的修持路上。由於用力行持,修德有功,並且「自行化他,流傳甚廣」,最終獲得東魏孝靜帝(524-551),封其為「神鸞」。
  • 從「回向」略談淨土法門的「菩提心」
    以一心「禮拜」、一心「讚嘆」和一心「作願」,啟建念佛三門,再一心「觀察」極樂世界依正種種種莊嚴。以上是天親菩薩自督,歸命彌陀,乘佛願力,即阿彌陀佛「佛力回向」,領受佛功德為己功德,自得往生之真實大利,是為「自利」。最後,天親以一首四句偈--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是天親「發菩提心」而立的念佛「回向門」,是為「利他」。
  • 智慧「祖典失傳」對中國淨土宗傳承及發展之影響!
    淨土宗被他宗「同化」而成「共宗」、「寓宗」唐朝善導大師開立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史的一件大事。淨土作為一「宗」有其特殊意義。法相宗的窺基大師在《大乘法苑義林章》解釋宗的定義:宗,為「尊」、「崇」、「主」之義。八萬四千法門,有尊、有崇、有主,才有宗;否則就沒有宗。
  • 從「朝聖」到「入魔」:保羅.科爾賀的鍊金信仰
    頁10:他的父母期望他成為神父……可是男孩從小就渴望去認識世界。對他來說,這比了解上帝和人類的原罪更重要。朝聖之路竟以「廢棄的教堂」和「不想當神父」,甚至否定「原罪」的教義為起點,隱伏著強烈的「反正統基督教」的意味。頁12:他凝視著那輪紅日想道,我繼續待在神學院裡也不會發現上帝。……他望著太陽……再次注視太陽的位置……要在「神學院」以外尋找的「上帝」,是哪一個上帝?
  • 淺談日本「迎賓武將隊」的誕生與發展
    近幾年日本各地開始出現一種名為「おもてなし武將隊(迎賓武將隊)」的團體,不但會在日本城跡或觀光景點進行深度導覽服務,也會定期舉辦「演武、演舞」的活動,到底這是個什麼樣的神秘組織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什麼是「おもてなし武將隊(迎賓武將隊)」?
  • 「五取蘊」|人如何透過「渴愛」、 執取於事物而感到喜悅?
    因此,當你要彎曲,這過程當中便有「受蘊」。接著有「想 蘊」,即記認彎曲的蘊。28然後是催使你彎曲的心理現象, 它好像在說:「彎吧!彎吧!」,這是「行蘊」。因此在彎曲的意欲中有受、想、行、識──涵蓋四種心理的 蘊。彎曲的動作是物質,或者說「色」,這是「色蘊」。如 此,要彎曲的意欲和彎曲的動作形成五蘊。
  • 〈佛陀之光·百年舊影〉佛教如何從「無像時期」到「佛像時期」?
    但是人們還是對佛陀憶念不忘,所以在佛陀造像產生之前,佛教信眾是透過興建佛塔來紀念佛陀的。在印度各地早期的寺院,都可以看到僧房是緊鄰佛塔而建,僧人每天於佛塔前右旋繞行以表禮敬。僧人與信眾更以精美的雕刻來裝飾佛塔,雕刻中多是佛陀的本生故事與生平事跡,具有濃厚的教化意味。
  • 「兩岸設計精英交流之旅」深入認識「臺灣的世界級」
    6大知名設計師現場導覽解讀設計 建構且深化兩岸設計菁英交流平臺本次兩岸設計精英交流之旅-2017『臺灣的世界級』建築走讀」遊學團讓兩岸設計菁英得以由深入交流的機會,除了在活動其中安排了許多『臺灣的世界級』建築及室內設計作品參訪外,主辦方將邀請到參訪作品的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親臨現場進行導覽交流,讓「走讀:走訪及閱讀」的精神得以更加具體實踐,讓來訪嘉賓對於臺灣有更深的了解及認識,建構且深化兩岸設計精英交流平臺
  • 高僧傳 |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慧遠主動寫信問候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回信盛讚慧遠。在後來的十多年裡,兩人的書信往來不絕。慧遠把自己的《法性論》等著作寄送給鳩摩羅什,向他請教。鳩摩羅什對此十分讚嘆:「漢人未見新經,便暗與理合。」於是,他把自己初譯的《大品般若經》等文稿送給慧遠。(註:鳩摩羅什說的「新經」是他自己翻譯的《大品般若經》。)鳩摩羅什譯出《大智度論》後,慧遠受邀為其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