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永安橋 魏高鵬 攝
1
溪口,在柘榮縣乍洋鄉,因為與浙江奉化的溪口同名,故而印象深刻。原先多次陪同記者造訪,在潛移默化中早喜歡上這塊人文底蘊深厚的村落,這次又在溪口村感受了一把醇厚的人文與古意交融的氣息。
從柘榮縣城出發,沿著已經拓寬的山路盤旋向下,直抵石山洋,所見景色越來越真切。山包結髻,芒絮飄飛。秋天的石山洋固然沒有春夏時節的鬱鬱蔥蔥,但舉目所見毛竹蒼翠,茶葉泛綠,也不失生機與活力。石山洋是柘榮第二大洋,九龍井景區就蘊藏其中。前幾年,縣裡還有個環石山洋旅遊規劃,很有前瞻性,而溪口就是這個規劃中的重要景點。
順著石山溪抵達溪口,與從溪口村前方橫出的竹溪交匯於村尾。如果石山溪是一條項鍊,那溪口就是這條項鍊上的金墜子。雙水匯流到金墜子上放慢腳步逗留,然後才慢慢悠悠流向福鼎,一種寵辱不驚、悲喜無痕的神態,如此修身養性的境界需要多長時間的修煉呢。
溪口古樹 聞舒 攝
2
永安橋已經是溪口的形象代言,它是在我腦海中重複過無數次的老朋友了,只是人已滄桑,而它依舊。
它橫跨石山溪兩岸青山,幾百年來的同一個姿勢:拱著臂彎,和橋底下的清潭倒影連成一個拱圓。管你南來北往熟悉還是陌生,總是歲月無欺,我喜歡它的品格。潭床清淺,溪水澹澹,潭中隨意躺臥的石頭裸露出風情萬種的半身,任憑溪水從身邊輕柔慢撫。當溪水從潭沿邊坦石之間的縫隙流過,便形成皺紋波面,倒是別有一番情愫,真有「潦水盡而寒潭清」的意境。前幾年的電影短視頻《煙雨溪口》就是在這裡拍攝的,橋下竹筏幽幽,從拱圓中蕩出,竹筏中的情侶含情脈脈,與山水和諧共詠,詩畫溪口一直縈懷素繞。
永安橋修建於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總長36.2米,單拱跨徑23.76米,橋寬5.23米,拱高11.82米,橋面都是用一兩千斤重的條石築成。每一塊石頭均從幾十裡外的大山加工後腰背肩扛運送到這裡的,也正詮釋了每一個驚豔的背後都深藏著一個個無言的艱辛。欄杆中部東側石欄板陰刻「永安橋」三字,兩對柱頭各有石雕獅子一隻。它是目前為止華東地區最大單孔石拱橋。幾百年來,也承載了閩浙古道中南來北往的印記。橋頭斜躺著八通石碑,是附近慶安、資壽、同安、長安、永安等五座古橋的樂助紀念石碑,真實記載著溪口村歷史上五橋捐資、建造記錄,也凸顯了溪口「橋」文化內涵。
有山有水,謂之「風水」,何況溪口村還背依大山,四周又綠色環抱,兩水匯流呢。
溪口古民居 徐龍近 攝
3
溪口村其實不大,只有155戶554人,但卻保存著古橋、古樹、古宅、古井、古祠、古道、古城牆,古意橫秋。
走在永安橋邊上的石子路上,撫摸著古城牆,內心頓生喜悅而肅穆,一種對歷史人文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路與牆都已經修葺過,殘缺的地方也復古了原先大致面貌,一些古樹周邊還碼起了鵝卵石圍圃,與古城牆、古道格調別無二致。秋冬裡「幽香碧綠漫天涯」的景象已然淡去,只有「碧雲籠展玉成塵」的枯草敗葉,使本來寧靜的村子更顯寥廓。
古城牆歷經數百年,仍堅固牢靠,青苔密布。「堤壩路基根自固,生機無限競豐嬈」,最是在城牆石縫中長出的茶樹讓我眼前一亮,還有茶蕊稀稀疏疏地開放,本來硬生生的古城牆此時也頻添了幾多柔軟與溫情。據說,這些從城牆縫隙中倔強生長出來的老茶樹是通過鳥類傳播種下的,茶齡至少200年至300年,其生命力之頑強令人讚嘆。
不禁讓我想到袁天祿在柘榮城關修建的「雙城」,且溪口村全村姓袁,此城牆與彼城牆是否有某些關聯?
有。明開國功臣袁天祿次兄、元末明初的福寧州同知袁深文見溪口風景優美,便據此繁衍生息。明代閩東倭寇流竄,而溪口村是地處閩浙古官道上的重要驛站,袁深文子孫便修建城堡,建造城牆,把溪口村緊緊包裹住,在城牆內屯兵、練兵。現存城牆全長600米左右,保存較好的幾段古城牆中,長的高2.8米、底厚約2米,短的高約1.5米,厚60釐米左右,牆體呈梯形,上窄下寬,蜿蜒曲折。溪口村地處下遊,抗擊倭寇的功能已不復存在,但防洪防汛的作用卻更加凸顯。
站在古城牆上,青山環擁,翠竹張目,房屋依偎,溪水合流,腦海中頓時幻化出「『山根盤驛道,河水浸城牆』。宅舍騰墟煙,『栽竹斷斜陽』」之古境。
袁氏宗祠裡的匾額 徐龍近 攝
4
溪口之地靈有目共睹,而人傑卻少人知曉。
村內至今完整保留的元朝時期探花園和清朝時期武舉人的習武石鎖,石鎖大的重434斤,小的370斤,這在柘榮鄉村並不多見,據說溪口村歷史上曾經走出過一名探花和兩名武舉人,只可惜,溪口村宗譜在一次火災中灰飛煙滅,無從考證,但卻無法改變它為溪口村積澱的濃重人文色彩。
小小溪口村的人文印記遠不止這些。
始建於明代的袁氏祠堂,坐西北朝東南,磚木結構,抬梁穿鬥混合式,單簷硬山頂,面闊3間,寬9.18米,進深二進,總長30.10米,佔地面積327.19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大門、下廳(內連戲臺)、中廳、上廳等主要單體結構,屋內地面用三合土夯制而成。宗祠內建築木雕、彩繪精美,尚保存有19面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木雕牌匾,還有李宗仁、楊樹莊、蔣光鼐、薩鎮冰、何宜武等人題寫的匾額。
在近代,溪口村確實不乏傑出人物。民國時期海濱商業重鎮的福鼎白琳半條街商鋪都是溪口人開的;袁登九是「首屆民國大會」代表;袁鄭春是柘榮縣第一位畢業於廈門大學的大學生;還有一大批溪口先輩遷往臺灣、香港、澳門等地經商謀生。改革開放以後,在臺灣和海外的袁氏族人紛紛回鄉尋根祭祖。
今日之「溪口袁氏宗祠」已成為海峽兩岸袁氏宗親情感交流的重要平臺。
永安橋上的碑刻 徐龍近 攝
5
「半山毛竹半山茶」的溪口,毛竹舉目可見,茶在哪裡?隱在林底下,隱在視野之外的山頭上,隱在史料記載裡。而「小隱隱於山」的一代茶商、「白琳工夫」(橘紅)的創製人袁子卿居然是溪口人,著實讓筆者大吃一驚。
從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以後,溪口就成為福寧州的閩浙官道必經之地,也由此成為周邊茶葉的物流樞紐和邊貿中心。鼎盛時期,溪口村茶園遍布山頭,茶市熙熙攘攘,茶商絡繹不絕,每日從福鼎、白琳、磻溪、點頭、秦嶼與浙江平陽一帶來溪口的茶商達數百人,茶市熱鬧非凡。茶行興旺、商貿繁榮,茶葉遠銷全國各地以及歐洲、東南亞地區,造就了許多茶人,而袁子卿是眾多優秀茶人裡脫穎而出的一面旗幟。
民國時期,袁子卿創製的「白琳工夫」橘紅紅茶被茶業界人士稱為「秀麗皇后」,成為與坦洋工夫、政和工夫並列的「閩紅三大工夫紅茶」,從而奠定了「白琳工夫」的歷史地位。袁子卿創立了「合茂智」茶行,成為福州華大聯號最大的茶葉供應商,也由此定格了他「一代茶商」美譽。據其子孫輩回憶,每年正月十五,袁子卿在福州馬尾與茶商洽談當年茶葉交易,分頭春、二春、三春三茬茶談好價格,立馬就下定金,好幾擔銀元用船運至霞浦鹽田,再僱挑夫挑回茶行銀窖,這些銀元就是用來收購當年茶葉的資本金,造福百姓。
更難能可貴的是,袁子卿發家致富後,常懷感恩之心,多行善舉,為家鄉修橋建路、興修水利,在雪災時為村民送米;他熱心革命事業,主動為抗戰捐資捐物,並發動茶商支持紅軍發展,為柘榮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6
有文化底蘊的地方,就需要有優秀的傳承。溪口村人才輩出,與這種傳承是分不開的。溪口村的「節孝」「戒賭」和「耕讀」故事,一直讓這個小村閃耀著勵志的光芒。
溪口村保存著一塊御賜「節孝」牌匾,說的是清朝鹹豐年間(19世紀50年代),村裡一個叫袁恆賜的人救治母親的故事。袁恆賜在外當官,他早年亡父,一直和母親相依為命。一天母親鄭氏突然臥病不起,心急如焚的恆賜到處尋醫問藥仍無果,在沮喪地回家途中得到鄰村一位土醫生指點,說需要一種特殊的配方,可讓鄭氏病情減緩恢復。因救母盡孝心切,恆賜不問後果,歷盡艱辛,給母親配了藥,治好了母親。後來這件事情傳入朝廷,皇帝聽後十分感動,並予賜匾「節孝」,自此節孝傳家代代相傳。
「柘水流芳」老宅院中立有一塊「戒賭碑」,石碑高80釐米,寬48釐米,厚10釐米,陰刻,宋體字,全文共82字。通體呈青灰色,為清朝同治年間所立,由於年代已久,字跡已不太清晰。 相傳清朝同治年間,溪口村民袁恆瑤嗜好賭博,經常去鄰村長岐村賭博,每賭必輸,從無悔改之心,到後來竟私自將宗族的部分財產、水田、毛竹林、榲木林等典當給長岐村民以換得賭資,深受族人排擠、歧視。因為這件事,他一直被村裡當做反面教育典型,抬不起頭,十分難堪。妻子難以忍受,離家出走,致使家庭破裂,生活慘澹。生活逼迫之下的他突然悔悟,遂在大院中設立戒賭石碑,以此為戒,痛改前非,並教誨世世代代子孫絕不能再參與賭博。
耕讀傳家,也是溪口村的祖訓。溪口村人祖祖輩輩辛苦耕作、鄉裡和睦,對教育特別重視,總是教育子女努力讀書,以知識改寫命運,走出大山,開闊視野,早日事業有成。子孫們牢記教誨,積極上進,僅近年來考上大學的學生多達60名,位居全鄉前列。在各行各業湧現很多優秀能人,形成了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家風家訓,書寫著「溪口傳奇」。
老師當日啟靈篇,親手傳承豈偶然。文化傳承的背後,是向善向上力量的清泉,正滋養著溪口的子子孫孫。
7
溪口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寧德市歷史名村,今天又被作為全市鄉村振興示範村,有它的必然性。鄉村振興的重心是產業振興,所幸的是,乍洋鄉正凝聚各方共識,以「一代茶商」袁子卿出生地為切入點,挖掘茶文化,振興茶產業。
村委樓第一層被改造成茶史館,總面積300平方米,圍繞溪口茶產業發展的過去歷史、現實近況、未來展望三個部分布景,分歷史館、現代館、未來館。「以茶史、茶事、茶具、茶俗文化為依託,生動勾勒溪口茶產業的發展歷程,致力茶產業振興,重塑傳統古村落面貌,將打造集鄉村文創、民宿休閒、鄉村旅遊、農業體驗為一體的鄉村綜合體。」該鄉領導信心滿滿的介紹讓我十分嚮往。
走出茶史館,來到緊鑼密鼓建設中的「百福廣場」。據了解,這個廣場的所在地點,就是袁子卿的茶葉加工廠房,也是茶葉交易場所。當時有5條制茶生產線,每天吞吐茶葉量約200公斤,(當時附近村莊主要種植菜茶,長岐一帶茶葉還未推廣,茶葉產量低,1天茶農產量也就5公斤左右)。後來袁子卿遷居到福鼎白琳繼續做茶葉生意,這裡依然是眾多茶販集中交易的地方,一直延續至今。
茶飲百福,健康百年。「福」在國人心目中,是一個最具魅力、最尚尋求的美字!這個百福廣場,將匯集一百個各種字體的 「福」字,除了茶商聚集、茶農貿易的功能外,也將成為全村群眾重要的集會點和商事議事場所。
走出村子,似乎能聞到幽幽茶香從茶廠裡飄出來。「把茶冷眼看紅塵,借茶靜心度春秋。」不禁對溪口茶村的未來多了期待。
來源:新寧德
ND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