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陽西北的小屯村中,當地農民犁田時,在土中發現了一些「龍骨」。他們將這些「龍骨」收集起來,賣給了當地的藥材鋪。
畫面轉到京城。就在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的前一年,有一位名叫王懿榮的國子監祭酒,他的夫人生了重病。王懿榮拿起一片「龍骨」,準備放進給夫人準備的藥罐中,突然發現「龍骨」上刻有一些文字。
「龍骨」上的文字,是年代久遠、歷史古老的文字
王懿榮雖然不認識這些字是什麼意思,但是他感覺此事並不簡單。在驚訝之餘,他立馬派人把所有京城中藥鋪的「龍骨」都買了回來。
才學淵博的國子監祭酒大人精通文學、文字方面的研究,他反覆考證,終於確定這些「龍骨」上的文字,是年代久遠、歷史古老的文字。
1900年,洋人攻入北京。王懿榮在悲憤之下,帶著自己的夫人投井身亡。王懿榮的殉國之後,他的兒子為了還清債務,將父親收藏的「龍骨」全部轉賣給了劉鶚。
劉鶚是王懿榮的徒弟,也是《老殘遊記》的作者。他不僅以文學著名,而且還是個學識淵博的雜學家。他涉獵範圍之廣,令人咋舌,他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抱殘守缺齋」,也是為了顯示出自己搜羅古文物的嗜好。
劉鶚在「龍骨」上發現文字,亦斷定其為上古契文。這激發起了他的好奇心,由此開始搜羅、收藏這類「龍骨」——「得百姓所藏三百餘片……奔走齊、魯、趙、魏之郊,凡一年,前後收得三千餘片」。綜合計算之後,劉鶚說自己「所藏約過五千片」。
劉鶚成為辨別、解釋甲骨文字的第一人
劉鶚對其上的文字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他每天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破解「龍骨」上的文字。如《壬寅日記》中所載:「十月初六日,刷龜文,釋得數字,甚喜」。
事實上,這些「龍骨」並不是普通的藥材,而是殷商時期的甲骨,其上所刻的文字,就是如今我們所說的「甲骨文」。
我們都知道,普通的藥材「龍骨」有治療刀傷的功效。由此可以推論,那些愚昧的小屯村村民,由於無知一定毀掉過無數的殷墟甲骨。而那些參與甲骨買賣的商人,無疑沒有鑑定和詮釋甲骨文的學識和能力,他們收購甲骨的唯一動機,就是倒賣營利,因此,他們也不會妥善保存那些殷墟甲骨。
正因如此,劉鶚便成為學者眼中辨別、解釋甲骨文字的第一人,也是收集殷墟甲骨功勞最巨之人。
劉鶚辨識了四十多個字,其中三十四字是準確的
關於這些殷墟甲骨,劉鶚在自己的著作《鐵雲藏龜》中敘述得頗為詳細。書中記載了劉鶚辨別、解釋甲骨文的一些見解。
劉鶚經過艱苦的探索,得出了結論:龜板上可以辨識的文字,一為幹支,二為卜辭,而且龜板上「象形文字既多,可知其為史前文字」。
劉鶚之研究,雖然屬於初步功夫,但致力甚深。更可貴的是,他的態度是極審慎的。用後世學者積累的研究成果,來驗證劉鶚當時的判斷,也可以說是基本準確的。
殷商王朝在古代人們的意識中,原本只是神話而已,因為有關那個時代的史料是相當稀少的。而「甲骨文」的發現和辨釋,讓中國歷史學和相關研究向前邁了一大步,揭露了殷商王朝的真容。
其中,劉鶚功不可沒,他在「被當作藥材販賣的龍骨」中辨識了四十多個字,其中三十四字是準確的,無怪胡適曾贊曰:「劉鶚之《鐵雲藏龜》,要算是研究甲骨文字的許多著作的開路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