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的重地白雲觀,莊嚴肅穆的靈官殿
道教作為中華文化孕育出來的本土宗教,千百年來都長盛不衰,而現如今真真正正的道觀卻少之又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後來的繼承者越來越少,以至於傳統文化開始逐漸沒落。北京城裡面的白雲觀新年的時候香火旺盛,是很多遊人的祭拜之地。道教文化的基蘊非常深厚,它經歷了幾千年的捶打,反而更加具有特色和光輝。
白雲觀,最開始修建於唐朝時期,後來經歷戰爭、文革,不斷地被摧毀和破壞。現如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道觀是經過重建之後的結果,它已經成為了當地的重點保護對象。除了春節的那段時間,平日裡道觀的遊人很少,用一個詞形容一下,那就是門可羅雀。如果你是一個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可以前來一遊,在這裡完全能夠感受到白雲蒼狗的清閒意境。
整個道觀坐北朝南,背靠清幽寂靜的山林,想要到達景區內部,必須先要攀爬一段山路。沿著山間小路而上,就能夠看到牌樓和山門。寺廟的主體建築和大殿都設立在中心區域,左右兩側是配殿和偏殿。道觀中的道路分為左、中、右三條,這些道路上面擁有著不同的建築景觀和景色。當然,最主要的觀賞景點是中路的景觀,每一處建築的風格以及裝飾物都自成特色。
到達景區內部之後,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座高聳的牌樓。牌樓的高度有25米,十分氣派。這座牌樓始建於明朝,至今都屹立不倒,周邊也沒有受到任何的破壞和損毀。四根紅色木柱分列在兩側,木柱下方是青石石雕。除去特殊的石雕裝飾之外,牌樓的其他部分全部採用木製材料。門楣處的橫梁也是木製的,上面畫滿了各式各樣的彩畫,展現了獨特的明朝文化和藝術。
牌樓前擺放著兩隻巨型石獅,它們的嘴巴微張,給人一種威嚴的感覺。頂部採用的是單層屋簷結構,上面鋪設了小型的灰色泥瓦,高低錯落有致,十分整齊。為了保護道觀內的建築,牌樓下方安裝了鐵質柵欄。兩側區域的柵欄是封閉的,中間區域的柵欄是開放式的,專門供遊人出入。牌樓中間的道路兩側排列著眾多偏殿,與前方的山門和大殿融為一體,整體的格局非常規整。
穿過牌樓之後,石質山門就會赫然呈現在眼前,山門的底座高達一米,遊客只有踏上前方的石階,才能夠進入到道觀內部。整個山門面闊三間,一共有三個門洞,門洞一律是拱形門。門框的周邊是石雕構造,十分精緻。中間的門洞較大,它是連接外界和道觀的主要通道。左右兩側的小石門前方有護欄,護欄是用石塊堆積起來的,將山門建築包圍在其中。山門前方矗立著一對華表,華表的上方全部是石雕,石雕以花紋為主,非常華麗。
從門洞中穿越而過,就可以看到窩風橋,這是整個白雲觀唯一的橋梁。其實道觀周圍並沒有水流和湖泊,所以這座橋梁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排水。整個橋體的構造都是用青石構成的,橋梁的下半部分是一個長方形的洞口,洞口兩側的牆壁上面刻有各式各樣的雕花。橋體的外觀是拱形,橋面兩側的石欄是鏤空的,下方鋪設了實心的條石。護欄中間用石柱支撐起來,頂部的方形石塊作為特別的點綴,周圍都是波浪型的紋路。
道觀的中心區域是丘祖殿,這處殿堂是最具有特色的一個。剛踏入殿堂之中,就能夠看到眾多的人物塑像,裡面描述的內容都是相關的故事情節。整整一面牆壁上面雕刻了幾百個人物,每個人物的神情和動作都不相同。即使只是在一處小小的牆壁之上,每個形象的細節和紋路依然非常清晰。在這面極具特色的牆壁上,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舉著矛槍的士兵,還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畫面。
大殿內部供奉著大缽,它通體都是鎏金的,非常華麗。實際上大缽是用木頭製成的,它的直徑可以達到一米,上面的各種紋路和細節均由人工摳制而成。大缽前方擺放著香爐,專門供遊客祭拜。除了金碧輝煌的大缽和形象的塑像,大殿頂部和正面的牆壁上都繪製著圖案。圖案的顏色以土黃色為主,低調中透露著神秘感。
在大殿的後方是靈官殿,靈官殿的氣勢非常大。殿堂正前方矗立著一個銅質的人物雕塑,他就是這裡的守護者王靈官。這個人物有三隻眼睛,面目表情非常猙獰,兇神惡煞的樣子讓人感覺非常害怕。他手持兵器,兵器的前方指向道觀的大門處,十分莊嚴和肅穆。雕塑的左右兩側排列著四個畫像,它們分別是不同的人物,代表著不同的含義。
靈官殿的東西兩側是鐘樓,兩座鐘樓的規格完全一致,以中間的通道為對稱軸,整個大殿建築完美對稱和匹配。鐘樓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平面構造是一個規整的正方形。整個鐘樓包括兩層屋簷,屋簷以中心區域為基點向四周擴散。四個方向的屋簷上面鋪設的全部都是灰色瓦片,中心處的屋脊有凸出來的石雕,非常漂亮。
二層樓的正面有拱形的窗戶,上面是一個小的閣樓,絳紅色的木製牆壁使得它顯得更加穩重。道觀中有非常多的道士,他們身穿黑色的衣服和道帽,非常規矩整齊。這些道士常年都在山上修行,居住在道觀中,可謂是真正的不問世俗。
道觀的後院中有一個醫館,醫館旁邊的牆壁上面雕刻著大量的文字,上面的內容與養生有關。大部分都是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東西,所以非常具有研究價值。在院落中會有道士畫符,據說這些道符可以驅散妖魔,所以有很多遊客光顧。作為中國道教文化的重地,白雲觀的魅力不在秀麗的風光,而在於對道教文化的發揚。